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时间:2024-09-06 01:55:22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精选7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一起来看看吧。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精选7篇)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1

  [论文关键词]

  餐桌礼仪

  [论文摘要]

  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2

  摘要:

  学习不同的礼仪是我们认识不同文化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了解餐桌礼仪,我们表现出对食物和不同文化的尊重。本文从历史起源、餐具使用、座位安排等角度入手对餐桌礼仪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和分析,从而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

  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

  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

  4.从座位安排角度对比。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5.从餐桌礼仪禁忌角度对比。

  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

  2.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也就突显了餐桌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以便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海芳.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2]趙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3]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3

  摘要:

  民以食为天,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都会对餐桌礼仪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形成了文化差异。通过对比这些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加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俗话说:“隔务坳,不同道;隔条江,不同腔。”这个世界是差异的堆砌,也是由差异构成了这个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差异无所不在,在饮食方面尤为显著。

  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國里,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餐桌礼仪始于周公,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在悠久的餐桌历史上,渐渐形成了完善的餐桌礼仪。而西方也是带有自己的特色,西方文化起源与大洋文化,崇拜上帝,一定的饮食文化又影响着其饮食习惯。种种饮食习惯沿袭下来也都形成其特色,这也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了解这些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是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

  笔者将围绕约定时间、座位安排、取食礼仪、餐桌用语、餐具和餐桌文化禁忌这六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

  一、约定时间的差异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之间对于“准时”的理解也有一些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强,例如在英国,赴宴时不宜早到,晚到10分钟最佳;而在瑞士,则要准时按照约定时间赴约。在西方国家约见某人必须提前向主人预约并说明预约的目的、时间和地点,以表对他人时间安排的尊重。而在中国,与别人约见不用像西方这样正式预约,较为随意。但在参加宴会、聚会时要提前15分钟左右到达约定地点,表示对于此次约会的重视和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

  在就座顺序方面,中国人就餐,礼宾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据。一般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依次入座。这是礼貌,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尊敬老者和宴客主人是美德。而西方人就餐时,一般是客人,长者,已婚人士先就座。

  其次,在就座方式方面,中国人就餐,如果条件允许,在就座时最好从座椅的左侧接近它,这样做不仅是一种礼貌,而且也比较容易就座。而西方在这一点与中国相同。因为古时西方是比较讲究骑士精神的,习惯性把配件别在左侧,就餐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左侧进入比较方便。随后,也就沿袭了下来。而且入座时,西方人也特别讲究,非常讲究礼貌。例如:如果是女士的话,一般会由一位男士先拉开椅子,待女士进入座位后,再轻推椅子进去。这样的礼仪行为让人感觉非常的绅士。

  最后,在入座后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要长者先动筷,在庄重一点的场合时,就要求吃饭不要太大声,因为这样会显得没有家教,影响别人的就餐。当然,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这些礼仪就可以根据情况而变,没那么严肃。而西方人按照其比较严谨的饮食文化,在日常就餐中,也几乎时时刻刻地注重这方面的礼仪。比如:就餐时,坐姿端正;使用刀叉时,都不会发出太大的声音,比较中规中矩的。

  三、取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坚持由主宾先取,以劝酒劝菜为礼貌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对于那些够不着的菜,可以请人帮忙盛取,切忌起身甚至离座去取。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绝不会勉强别人。另外,中国人会主动拿茶或饮料,并不断给自己添茶。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的,空着就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而西方客人会自己选择所需的饮品,不会一直祝酒。喝酒时也是小口地喝。

  而且,中国人在敬酒时要以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宾主身份为序,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取菜时不能左顾右盼,在公用的菜盘里挑挑拣拣;多人一桌用餐,取菜时也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而西餐的取食时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盘子的声音;就餐时也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刻。

  四、餐桌用语的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又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餐桌饮食文化中,是比较讲究谦逊的态度的。每次邀请客人后,都要进行一番大准备,比如:打扫卫生,买多种多样的菜等。但不管他们准备的有多么丰盛,都只会说“招呼不周,大家随意一些,当作在自己家。”而西方人在招待客人时,经常就会说“Help yourself!”,显得非常随意。

  与此同时,在就餐时,中国的主人比较习惯吆喝随便吃,多吃点,充满热情。饭吃的多就代表客人非常喜欢当时的饭菜,这样主人也会非常高兴。然而,在西方这就比较随意,主人会比较尊重客人的意愿,主要是让客人随意。

  另外,中西方最大的差别就是就餐的气氛。一般,中国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吃,就餐时,也就非常讲究热闹的气氛,你夹一块,我夹一块,最爱一边聊天一边吃。而西方的气氛就比较安静,他们的食物就放在眼前,吃自己的,也不怎么喜欢在饭桌上讲话。

  五、餐具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餐具是筷子,也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是指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筷子的出现,是因为古时中国人使用小树枝或小竹枝来代替手来捞取滚烫或冰冷的食物,就像是手指的延伸。后来,渐渐发展为用圆滑的竹枝制成的筷子。中国传统对于筷子的使用十分有讲究。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将筷子随便交叉放置在桌上,要整齐地竖向放置在碗的正中。

  筷子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也与中国的民俗有深刻的联系。例如,因为筷子的单位是双,并且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所以象征着好事成双等美好寓意,也有团结的寓意。中国有关于筷子的民谚,“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大浪高”等等。这些谚语都象征着中国人团结的集体主义意识。

  西方国家的主要饮食工具是刀和叉。刀叉的最初起源和古代欧洲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习惯随身带刀,用刀切肉,十分方便。后来渐渐发展为在餐桌上使用的较为美观的刀叉。在西方,在用餐时持餐具的基本原则是左手拿刀或者汤匙,右手拿叉,左右手相互配合使用进餐。

  用餐中刀叉应摆放为“八字形”,放在餐盘的两侧。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放入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是做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应当注意的是,無论何时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根据吃的食物的不同,刀叉的大小尺寸规格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吃肉和吃蔬菜所用的刀叉是有区别的。

  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有代表性的餐具,也影响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两种风格的民族智慧。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各国人民餐桌上的餐具以多样化发展,人们的日常餐饮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中西餐桌文化的禁忌差异

  在中国,用餐前或者用餐途中,不能交叉放置筷子;在等待就餐时,切忌用筷子敲打碗或者茶杯;在用餐途中,不要插筷子在饭上;在夹菜时,不要用筷子翻找食物;在与人说话时,不要一边说一边挥舞筷子。

  而在西方国家,吃肉类时要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吃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者配菜只需把它放到碟边;用餐结束时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者手上的油渍即可;吃完每碟菜之后,要将刀叉并排在碟上并且叉齿朝上。

  结语

  因为中西方的信仰,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导致了中西的饮食文化也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使得饮食文化多种多样。俗话说“入乡随俗”,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合,尊重饮食文化,不仅会让我们学习到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使新时代的餐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提高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的成功率,促进双方的发展。2018年11月末的视频风波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D&G,意大利的奢侈品牌,为在2018年上海举办品牌大秀造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几条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广告发布后却引起中国网友对D&G的强烈不满。虽然这一广告宣传片意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但他们却将筷子称为“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并且其中浓妆艳抹的模特以奇怪姿势使用筷子吃西餐。因此,中国大量网名质疑其歧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发起了大量抵制D&G的活动。归其原因,就是D&G在运用筷子作为创意前并没有认真了解中国传统餐具——筷子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筷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可以说读不懂筷子就读不懂中国人。视频中模特并不是使用中国人的传统拿筷方式,侮辱筷子的行为立即激起民愤,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所以,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增加各国的文化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尹亚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焦作大学学报,(2013)03-009-03,11

  [2]李振霞,《论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3]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秦涛,《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之差异》,2016,(2-3)

  [5]陈洁,《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餐桌礼仪文化》2016.12.220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4

  摘要:

  中国有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体现出了食物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中西方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好处,它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在与西方人的交流和交往过程中也能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

  《饮食男女》这部电影讲述了老朱虽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惟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有着自身的问题。女儿们都逐渐长大了,老父亲也渐渐力不从心,不过他那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却依旧维系着全家的和睦。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

  1.饮食文化差异

  1.1饮食观念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干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家倩在吃饭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做菜要做到能,性,味三方面的平衡。”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1.2饮食对象的差异

  在《饮食男女》中,父亲呈上的佳肴,一眼望去,红绿相间,异常惹眼,每道菜都有其搭配的色彩和形式,这满满一大桌菜堪称是艺术品。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

  另一方面,中国以素食为主,西方以肉食为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访问得出: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在以前,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家常食物,荤菜只有在节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日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现今,养生成了人们日常提及最多的话题了,素食的養生功效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所以菜食在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位置,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过去以渔猎、养殖来维持生计,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现今也仍以荤食较多。

  1.3烹饪方式的差异

  片子一开头,朱师傅就以娴熟的手法在做松鼠鱼,切鱿鱼花片,鸭胗,去椒籽,蒸腊肉,扣肉,炖鸡汤,包小笼包等各类菜式,鲁川粤,包罗万象。镜头中厨房的刀架里竞插着几十把大小,宽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叹服。

  中国常用的烹饪技法就有24种: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氽、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这些各具特色的烹饪技法俨然已成为一种艺术,单单看每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就已经品尝了一道道视觉盛宴。西方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制。

  2.餐桌礼仪对比

  说到饮食文化,不得不谈一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餐桌礼仪。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2.1餐具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得知,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中国人手中的筷子,上粗下细。拿在手中不棱不转,置之台面不滚不滑,夹菜入口不伤唇舌,这样直来直去且有方有圆的造型特征正是中国人性格的写照,是一种“温柔”的“中”与“和”;西方人手中的刀叉将一整块食物分割成若干,冷冰冰而生硬撕裂食物,没有调和与温柔,运用自身的力量对待盘中的食物,去肢解它、分离它、研究它,最后征服它,是一种“庄严”的“利”与“力”。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2.2宴请礼仪

  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然而提前几天预订在两种文化中则有不同的深意。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或长辈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饮食男女》中朱师傅一家请梁阿姨一家吃饭时,朱师傅与梁阿姨这两位长辈便在左方坐着,两家的女儿与女婿依次就坐。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2.3进餐方式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中国人似乎比较喜欢在餐桌上谈论事情,《饮食男女》中朱师傅及他的三个女儿,每次都是在吃饭时宣布重要消息或与大家商讨事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2.4座位顺序

  座位的排序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3.结论

  單从这样一部短短的影片中就透露出了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的差异,这些差异的背后蕴含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观念的巨大差别。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现今,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各个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着高低,好坏问题。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丁绪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2.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从影片《饮食男女》谈起,王珊,2014

  3.《筷子与刀叉》,朱莉、孙俊秀、高海薇、李云云,2007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5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也是司空见惯,本文主要从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为切入点,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来看就餐方式的文化差异。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了解和掌握这两者差异可以使我们在中西餐桌礼仪上更自如,避免因不懂而不知如何做所引起的尴尬。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俗话说:“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世界各国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造就了迥异的世界各国饮食文化、而就餐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说明懂得自己本国的文化与习俗的同时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从而使我们在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中,在中餐餐桌上更好地传递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西餐餐桌上“入乡随俗”,展现我们东方人的良好形象。

  一、餐具的差异

  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在餐具上的使用上也不尽相同,筷子和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的基本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主要源于环境不同。我国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因此竹木成为了我国最原始的做筷子原料,而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以前是马上生活随身带刀,通常是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直到18世纪才有了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但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使东西方人生活观念产生差异。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注重自我个人主义和乐于冒险,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还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团结与和气;不过,随着全球化经济交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去西餐厅就餐或西方人去中国餐馆吃饭都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了,餐具的使用已没有很明显的分别,很多西方人学着用筷子喜欢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开始使用刀叉了。

  二、座次安排差异

  中餐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还有正对门的座位为主位。还有在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与文化。儒家提倡以礼治国、治家。《荀子·修身篇》言:“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的传统,在就餐中将年长者安排在坐北朝南或是正对门厅的位置上。所以在座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右高左低;中坐为尊;面门为上;灵活安排座。与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不同,而西餐餐桌礼仪中则是,西方请客通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坐在桌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

  三、就餐氛围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另一大差异,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人餐桌上喜欢闹与西方餐桌上倾向于静是中西餐桌礼仪的最根本差异。这源于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是一旦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安静的吃自己的`盘中餐。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西方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有条不紊。他们采用的餐则是分食制,个人吃自己的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還有西方人喝酒也全凭自愿,自己喜欢什么喝什么,自己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这一切尊重个人主义的体现,说话时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声调。在中国,人们以食为人生之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高谈阔论,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谐。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宴客时,摆在桌上的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有的地方农村宴席不管一个桌子上不管有几个客人甚至都是是八大凉菜八大热菜四个不同的汤,菜的份量很大,越名贵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诚意和好客及客人的身份的尊贵。即使菜已经很丰盛,主人尽全力去准备了主人通常也会说“今天没做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凑合着吃吧”、“菜不是很好吃,请多担待”之类的话。通常中国传统的宴会一般菜都不会是光盘行动,而西方的宴会通常只有四至五道菜,份量没有中国的大,以吃完为主。假如是去别人家做客,吃完所有的菜,表示才好吃,女主人会很开心,她会认为大家喜欢吃她做的菜。面对比较丰盛的宴席,主人一般会说“已经用最好的来招待大家” 的话。从这些餐桌话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则强调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人际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另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语有“你吃饭了吗?”而在西方国家如果问他人“你吃饭了吗?”会让人产生误会,被问者还以为你要请她吃饭呢。

  五、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不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是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透射着各自的文化元素,它是文化的发展延伸。不过伴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好谁坏的,只是不同的习俗而已,而在今天的全球化的社会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两种文化也在不同的融合,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在我们的国家,现在也很流行光盘行动,这是取其精华的体现。相信在将来的社会中,他们将会更加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987.

  [2]高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1983.

  [3]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1997.3.

  [4]游修龄.筷子与刀[M].Agri-history.net/scholar/yxl/yxl175.html.

  [5]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文汇报.笔会.

  [6]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6

  摘要:

  跨文化交际可以被定义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随着交通工具、通讯手段及科学技术等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免会有被邀约共同进餐的机会。那么,在这餐桌礼仪方面也潜移默化地体现着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本文会通过中、英、韩三个不同的国家所存在的餐桌礼仪文化来进行对比。

  关键字:

  跨文化交际、餐桌礼仪、中英韩

  一、中国餐桌礼仪

  1.用餐前

  中国餐桌礼仪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人非常注重尊卑观念。中国的宴席餐桌一般是圆桌,在座位的安排上,我们一般是以面对着正门的座位为上首座位的。平时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也可以注意到,被宴请的主要宾客都是坐在面对着正门的位置的,这也可以体现出对宴请宾客的尊重;同时在上菜的时候,客人不会因为上菜而弄得手忙脚乱,也不会让主人因此而失了规矩。一般在用餐前,长辈都是最先动碗筷的人。例如在家庭聚会中,辈份最大的人一般会以举杯邀饮的方式作为用餐的开始,说一些祝福语等,随后大家才会开始进餐。

  2.用餐时

  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民族,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高声笑谈,国事、家事、天下事,甚至是工作上的事等都可以放在餐桌上交谈。如有酒席,人们还喜欢互相敬酒,为调解气氛,还会设有一些酒桌上的游戏,总之是气氛越热闹,用餐才会更轻松愉快。另一个方面是在餐具的使用上,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因为古代的中国人,不能用手碰热烫或冰冷的食物,迫使他们折些小树枝或小竹枝代替。渐渐地发展用削得圆滑的竹枝做筷子取食吃饭。筷子流传以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和乐趣。但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也会使用勺子用来盛汤喝汤等,但一般不会使用叉子,除非在食用西餐时。

  二、英国餐桌礼仪

  1.用餐前

  在英国,有一个很有趣的“迟到”——在受邀赴约晚餐时,正确的做法是迟到5~15分钟左右,因为如果按时或是提前赴约,会让主、客间造成尴尬的气氛,让主人觉得客人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若是迟到5~15分钟左右,主人并不会觉得这是不礼貌,反而双方都感到比较轻松。赴约前记得要准备一些小礼物以表示友好。在英国餐厅吃饭记得要提前预约,如果有什么忌口或特别要求,一定提前告诉餐厅。正式的宴会,一定要穿礼服,穿着得体是基本的礼仪,千万不要穿着拖鞋和牛仔裤就去赴宴,这不是潇洒,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在座位安排上,也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英国式的座位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客人男女错开地坐在桌子两侧,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则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如果是男女二人进餐,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要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夫人应该坐在靠墙的位置上,先生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应该让给其中的年长者。此外,男士应当主动先安顿好女士,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士先就坐。

  2.用餐时

  在英国的餐厅里,通常不会有高声谈话或大声呼喊的情况,安静而富有礼节性的用餐状态才是常态。不要在桌上谈论金钱、工作、政治或宗教信仰等敏感话题,最好能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且音量应该让对方听到即可,不要影响到邻桌的客人。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餐具使用。进餐时,由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左手叉右手刀,刀刃不可向外,就餐完毕也要放回原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而另一端放在桌上。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表示侍者可以将餐具撤走。英国人一般是不会使用筷子的。

  三、韩国餐桌礼仪

  1.用餐前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着韩服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着便装时,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碗筷后晚辈才能动筷,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相同。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在韩国人的家里宴请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这样都是不礼貌的。

  2.用餐时

  韩国人在动碗筷前都会说一句:,直译的话就是“我会好好吃饭的!”,但一般会理解为“我要开动了!”这也属于韩国餐桌礼仪的一个特点。韩国人认为吃饭是休息、享受的时候,因此用餐时,很少交谈,即使交谈声音也不大,交谈的内容也是一些轻松的话题。这与英国餐桌礼仪有些相似。

  餐具的使用也是有细微差异的,韩国人也是用筷子和勺子,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在于,韩国人都是用勺子吃饭、喝汤和捞汤里的菜,筷子只用来夹菜。切忌把勺子和筷子搭放在碗上,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筷子和勺子同时拿在手中,用筷子时就把勺子放在桌上或筷架上。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英、韩三国的餐桌礼仪文化对比发现,总的来说,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餐桌禮仪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而中、韩两国的文化差异较小,存在的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自然也少于中、英之间,但韩国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英、韩之间的差异也小于英、中间的差异。虽然本文比较的范围不够广泛,所对比的国别数量也较少,但不难发现存在的差异还是较明显的。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讲,了解一个国家的餐桌礼仪文化并能去很好地学习和接受虽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使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容易了一些,共同进餐是跨国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能够熟练地掌握所要交际国家的餐桌礼仪文化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了解到相关跨文化知识,减少跨文化交际时所带来的不便,同时也能用包容、理解的心态来面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段洁,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3]任晓丽.韩国日常生活中的敬语与礼节[M].民族出版社,200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篇7

  摘要:

  中国和法国有关餐桌礼仪存在着巨大差异,餐桌礼仪是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中法两国在进餐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其文化意义以及中国和法国在餐桌氛围上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本篇的分析,了解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餐饮方面的文化,为更好的促进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外交奠定基本条件。

  关键词:

  进餐方式;进餐氛围;对比分析

  餐桌礼仪是国家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色,这也造就了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方式和就餐习惯。通过将中国餐饮礼仪和法国餐饮礼仪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更好的帮助两国了解对方的餐饮文化。通过对比能够让对方互相了解到餐饮礼仪上的不同,认识对方餐饮礼仪的不同,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借鉴法国餐饮文化,丰富我国餐饮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两国的外交关系。例如:当中国或者法国派出代表去对方国家进行参观访问时,了解对方餐饮文化有助于两国关系融洽。

  法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在欧洲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法国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代表欧洲国家的餐饮文化,在几百年前,法兰西在欧洲有着重要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欧洲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以法国代表欧洲国家在餐饮礼仪方面与我国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一、中法进餐方式的对比及其文化意义

  (一)中国和法国进餐方式的对比分析

  1.共食制

  共食制进餐方式,是中国人最传统的饮食方式,中国的这种饮食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方式,在中国领域,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采用这种进餐方式。共食制进餐方式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中国的融合理念。在中国领域,无论是团结的一家人,还是外来的亲戚朋友,都会采用这种进餐方式,这种计算方式共同饮餐,体现了中国人拥有共享的理念。饮食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饮食也对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陌生的两个人通过共同进餐,在中国也能迅速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建立深厚的情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共食制的进餐方式,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寓意,无论是在什么场合的饭局,都会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这样进餐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欢喜的氛围下,才能体现出就餐的真正含义和价值。中国被其他国家称为礼仪之邦,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中国丰富的餐饮文化,中国餐饮文化极其深厚,讲究的要点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碰触中国餐饮文化的忌讳点。

  2.分餐制

  分餐制是法国最主要的进餐方式,这种进餐方式所有的菜都是盛放,在属于自己的餐具当中,所有的进餐成员都只能摄取自己餐具内的'饭菜。分餐制的进餐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国人认为,吃饭是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品。相比于中国的进餐方式,这种分餐制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当然这是基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虑的,缺点,在氛围上不利于拉近共同进餐人的关系;优点,每一位進餐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品,进餐者都只使用自己的餐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染病的传播。在法国人的分餐制进餐方式上,也不会出现像中国人让餐的现象。

  (二)中法进餐方式对比的文化意义

  就现在而言,人们的进餐方式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然而,在古代的原始社会人们的进餐方式主要是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比如:在较为久远的时代,以种植为生的部落,由于受到生产工具落后的影响,如果少部分人为集体进行农耕,所生产的食物不能够满足这一少部分人的生存。因此,以种植为生的部落就会采用群居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提高生产力。然而在游牧民族里,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个人的劳作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群居,在这样长期的生活方式下,他们会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血缘关系在中国人眼里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有血缘关系就意味着关系亲密,是人们构建交往关系的重要基础。在群居的生活方式下,以大局为重这种观念就慢慢流传下来。圣人,人伦之至也!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大概意思是圣人能够意识到自身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就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这种儒家思想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就认为正常的进餐方式就是共食制,如果采用分餐制在我国往往呈现出一种凄凉感。

  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相比,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主义,整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就是保护个人的私有权利,注重个人的利益。法国人采用的分餐制就算方式就能够体现这一理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法国人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加注重平等、自由和人权。中国人更加注重融洽的人际关系,所以中国人提倡采用共餐制。法国人自我意识较强,崇尚自由、平等和人权,在饮食方面他们坚持认为采用分餐制能够体现出自由的理念。

  二、中法餐桌气氛对比及其文化意义

  (一)中法餐桌气氛对比

  1.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就餐气氛

  在中国,有时候就餐也是一种工作,采用就餐的形式,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为合作双方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在我国古代大到朝廷大事,小到民间琐碎小事碰到棘手的问题都会在餐桌上解决,就餐者会在餐桌上发表对于此类事的看法以及建议,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习俗。这种传统习俗已经被沿用至今,应酬意思我们经常听到,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加快,很多有心的商人都是借助餐桌来谈成交易,通过敬酒、让烟、让餐的形式,拉近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获取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获取经济效益。从庆祝的角度来讲,在我国古代每逢碰到佳节,喜事都会以大摆宴席的形式来庆祝,在宴席上喧喧闹闹,个个进餐者其乐融融能够彰显出欢喜的喧闹氛围。聚餐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最主要形式,在餐桌之上各个亲朋好友都会畅所欲言,各个进餐者也会被愉悦欢快的氛围所感染。综上所述,中国的餐饮气氛往往以热闹为主,进餐者在喧闹的氛围下其乐融融,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就餐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维持自身生理需求的必要,也是人们建立自己的人际圈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法国人就餐氛围以安静为主

  如果你出游在法国,在法国的餐厅里很少会出现喧闹的氛围。在法国广大消费者就会以餐厅是否安静作为选择就餐的参考标准。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他们认为就餐应该表现出绅士风度,美味佳肴固然重要,但是在法国人心中安静的氛围胜过了这些美味佳肴。就餐时应该体现出绅士风度,法国人在就餐时通常比较安静,他们在进食食物时很少会发出异响,即使在进餐过程中,两个人进行交谈,也是以低声细语为主,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就餐,他们认为在餐厅大声喧哗影响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法国的餐厅往往是比较安静优雅的餐厅,像中国这些比比皆是的大排档在法国很少遇到。

  在就餐理念上,法国人充分尊重就餐者的自我意愿,不会出现像中国餐桌上,让烟、让酒、上餐的现象。在饭桌之上法国人不会过于拘谨,往往表现得落落大方。法国人在约朋友就餐时,并不会替朋友做出食品的选择,会充分尊重对方的意见,都是各自选择食品。据调查显示,每年中国人在餐桌上就浪费了许多粮食,而法国人因餐桌,饮食造成的浪费比较少,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吃多少取多少。法国人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在聚会宴请上,他们会充分尊重自己的口味意愿,点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即使法国人去别人家做客,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不喜欢的食物也会直言不讳。法国人的劝酒,以祝福意味为主,并不会要求对方喝多少,这些都体现了法国人尊重个人意愿,崇尚自由的理念。

  (二)中国和法国就餐氛围对比分析的文化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人就餐往往非常注重其功能。通过就餐的形式,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就餐已经成为一种牟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应酬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各种应酬来满足工作需要。而法国人在就餐方式上,往往更加注重就餐的氛围以及服务。法国人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崇尚自由,所以他们在就餐时往往以安静的氛围为主。在就餐过程中不会出现让餐的现象,被宴请人也不会表现出的过于拘谨,他们的就餐方式完全听从自己的心里意愿。

  三、中法两国餐桌举止对比分析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餐饮礼仪,对于不同的餐饮场合,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讲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礼仪逐渐被冲淡,中国的餐饮礼仪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餐饮文化的冲击,我国的餐饮文化正朝着中西方融合的方向发展,西方餐饮文化的流入丰富了我国餐饮文化的内容。众所周知西方餐饮文化和中国的传统餐饮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以餐桌举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中国法国餐桌举止分析

  1.中国餐桌举止

  中国的餐饮场合可分为许多种,在较为商务正式的餐饮场合中大多以借鉴西方餐饮方式为主融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在这样的场合当中,就餐者往往表现得较为绅士,并不会大吵大闹,主要表现出安静的氛围。普通的餐饮场合,就餐者往往表现得非常随意,在衣着方面大多都是休闲装,在餐桌上都会出现让酒、让烟、让餐的情况。在中国,烟酒是人们进行交往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不吸烟者受到了一定的交往排挤,人们早已经对这种怪现象见怪不怪。在餐桌上有的人不抽烟就会对抽烟表示非常反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都会选择在公共场所进行抽验,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這样的行为有失道德。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让酒是一种重要的就餐内容。流行的这样一句话:感情深,一口闷。据调查显示,每年都会有聚会让酒造成悲剧,这就是由于中国餐桌不良举止的弊端造成的。

  2.法国的餐饮举止

  法国的餐饮举止和中国有着鲜明的对比,在法国的餐厅中,无论是什么场合,什么档次的餐厅,你都会很少发现喧闹的场景。在法国人的认知观念中,就餐的地方应该是具备安静的氛围。即使在餐桌上和朋友进行交谈,也是以低声细语的形式进行。朋友之间的交谈内容,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就餐氛围。在法国人的餐桌上,不会出现像中国餐桌上那样的让酒、让饭的现象。

  (二)中法两国餐桌举止对比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比中国法国餐桌举止,能够让我们明确了解到两国之间的具体差异。在我看来法国餐桌举止有许多需要中国餐桌举止需要借鉴的地方,借鉴法国餐厅举止并不属于崇洋媚外,有交流才有进步,借鉴法国餐厅举止能够丰富我国餐饮礼仪内容。从传统餐桌礼仪传承角度来说,借鉴法国餐桌举止,不利于传统的餐桌礼仪弘扬和传承。传统的餐桌礼仪对于我国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农村祭祀方面,村民在进行祭祀时,都会严格遵守传统的餐桌礼仪,但是现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餐桌礼仪了解甚少,通常情况下只能依靠村里的老人来指挥祭祀方面的餐桌举止。我们不能片面认定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如果在农村祭祀上餐桌礼仪出现了差错就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借鉴法国餐桌举止能够提升我国餐桌举止的文明程度。比如:在法国就餐者通常情况下不会在餐厅进行抽烟,这就值得我国餐桌礼仪学习。我们应该正视我国餐桌举止的弊端,比如:让酒的行为给就餐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现如今,我国已经认识到餐桌让酒行为的弊端,曾经有这样一条新闻,因为亲朋好友的让酒导致一人因此丧失了生命,最后还引起了官司。最终这些亲朋好友要为自己的让酒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通过赔偿等形式来弥补受害者家庭的损失。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中国参观,了解外国友人的餐桌举止行为,有助于我国餐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餐饮行业通过营造外国友人喜欢的就餐氛围,能够吸引广大外国友人前来就餐,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餐桌礼仪和法国餐桌礼仪存在着巨大差距。通过餐桌礼仪对比分析,能够明确餐桌礼仪差异具体所在。现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了解外国的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对比研究能够了解到彼此之间的优缺点。从而吸取对方优点,让我国的餐桌礼仪变得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冀彦君,贾秀英.中法宴请礼仪比较--餐桌禁忌[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1):16-19.

  [2]鄢赫,李晓云.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05):141-142.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相关文章:

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比较02-25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12-08

试论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03-01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范文11-24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03-11

论中美文化差异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03-20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2-07

浅谈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03-19

时间行为的跨文化差异比较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