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行汉字的造字理据

时间:2023-03-15 09:26:2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现行汉字的造字理据

  众多周知,汉语在国际上算是一种比较难学习的一种语言,那么汉语学习的难处在于哪呢?无疑是汉字的书写比较困难,那么相对而言,记忆起来就更加困难了,而且即使在短时间内将汉字记忆了下来,在下次遇到的时候,可能会难以识别出来。当然由于汉字造字时一些字看起来较为复杂,笔画较多,导致汉语的学习成了学习汉语者较为大的困扰。致使汉语的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收效却不是很大,甚至很多学习过的东西,很有可能过段时间就会将学习过的东西给忘记了。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讲,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样,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感,这对汉语的学习者来讲,影响极为不利,会减少一定量的汉语学习者。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汉语的学习成了汉语爱好者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综上所述,要解决汉语学习中的以上困难,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出发。即本文讨论的重点,现行汉字的造字理据,对此,下文将对该问题展开一定的讨论。

  一、汉字是一种符号

  当我们意识到汉字只是一种符号时,汉字的造字就变得相对来讲,较为简单。根据世界考古学家所提供的理论依据,汉字作为符号的象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商朝末期的一些刻在龟壳上的甲骨文汉字,明显的只是一种符号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有一些挖掘出土的陶器,上面留下的图画型的符号,还有,考古学家在山洞墙壁发现的一些象形字,都在证实一个问题,文字最先只是一种符号。有先人曾说,文字最先是一种图画,然后图画的发展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绘画艺术,另外一种便成了文字的象征。文字由此发展了开来,从根本上来讲,汉字是符号的产物。

  二、汉字符号的具体事例

  所以,在现行文字的造字依据上,例如很多文字,“男”,“田”“人”等等。这些汉字仔细分析,或发现其实都是一种符号,“男”为什么要是,“田”和“力”的组合呢,看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让人不禁联想出田地里出力的,那么一般情况来讲,男人为数较多。于是出现了男人,一个人在田地里耕作的现象。这样来讲,“男”这个字就变得不难么难以记忆了。那么“田”字呢,首先,我们知道土地基本没有边缘的,但在西南地区放眼望去,一块一块的稻田,被分割的特别均匀,每一块的走势有时也有差别。这样一块一块的,于是就有了“田”字,甚至有种身临奇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田中。“人”字呢,也很像一个符号,或者一幅图画,人通常在站立的时候,两脚稍微分开,两手与腿并拢。这样看起来就很好解释了。看了,觉得现行汉字造字确实依据符号,图画的较多。很多字都可以拿来解释

  三、汉字是一种意象的象征

  汉字是一种意向的象征,意思也就是说,在一个汉字的基础上那个加一个偏旁部首或者说添加黑色那个另外一部分,使之成为另外一个字。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中国汉字由于符号较为简单的原因,导致符号大多已经被用,这样就显的很多文字无处安放,及不知如何生成。或者说这种意象的方法也是借字的一种渠道之一。人们选择一些谐音字来充当新字的一部分,同样这些被选择的谐音字本身也有一定的意象。这样讲来,新产生的字不仅读音上非常相似我们新产生的字,在一定的意义上,新的意象也会使新产生的字更加好记。这些字的产生遵循着寓意于形的一定准则。在意象造字的过程中,夹杂着许多人们的思维力量。人们要发挥有一定的想象力,集人们集体的智慧于一体造出更多的现代字。使中国的字体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向人们,走向汉语爱好者,走向世界。

  四、结语

  本文基于汉字较难学习的问题,分析了其根本难以学习的原因。不仅仅是较难记忆的问题,更多的是汉字的书写较为困难,有时,在较短时间内攻克的汉字,过段时间再次碰到即使在短时间内将汉字记忆了下来,在下次遇到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难以识别出来。这些都要把原因归结为汉字的造字问题,应为一些文字在生成的过程中,人们只是考虑了它的用法,用起来较为方便,但并没有考虑到后人学习时的问题,或者说没有把后人学习的因素添加进去。导致甚至一些生僻字的产生,这样汉字看起来就更为复杂了,笔画也较多。这些不管是对于国外的学习者,还是国内的学习者来讲,都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成了学习汉语者较为大的困扰。所以研究现行汉字的造字依据非常有利,这样有助于汉字学习者的学习。有助于我国汉语的传播,对于汉字学习者来讲,也是一种福音。研究现代汉字的造字理据,造出更多集人们智慧的汉字,使中国的字体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向人们,走向汉语爱好者,走向世界。

【浅论现行汉字的造字理据】相关文章:

浅论欧05-28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04-28

浅论广告创意05-28

浅论形式美05-10

浅论企业贸易秘密的保护06-04

浅论物权法上的区分原则06-13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06-03

浅论村民自治的本体题目08-28

浅论先秦“中和”美学思想05-03

现行城乡规划治理体制(精选5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