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美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比较研究
[摘要]英雄主义代表着特定文化中特殊的社会文化需求,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但是不同国家对于英雄主义社会价值的定义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国家都会通过电影表达对英雄的不同理解。电影是文化的产物,这决定了电影在主题和内容上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点,不同的文化土壤必定孕育出不同的英雄形象。笔者具体分析两国电影中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反思不同文化应当如何交流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电影;英雄主义;文化交融;英雄情结
一、引言
英雄崇拜的表达是一种常见、广泛的文化心理诉求,创造自己的英雄,如同是对自己文化责任和目标的一种承担。各国不同文化的分歧就在于其不同的价值认同,中美两国在电影中表现的英雄主义最能体现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性,接下来就结合英雄主义在双方影片中的表现,具体探讨两国文化的差异根源。
二、英雄情结――中美电影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引言中已经指出塑造英雄是每一个国家传达和保留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这就决定了中美电影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很多英雄题材,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英雄主义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尽管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英雄形象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必须肯定英雄已经被看作一个民族的支柱,对于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的对比,笔者首先将分别分析中美英雄的起源问题。
(1)中国英雄主义的起源
中国英雄主义的起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靠着这两条河流的养育生生不息,然而水患却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时常发生的灾难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时间久了,与水患做斗争成了我们对抗自然灾害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对抗自然灾害过程中涌现的尧、舜、禹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受到儒、道文化的影响,他们宣扬、提倡的“仁爱、宽仁”,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国产经典名著《西游记》及由其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中的唐僧就是典型儒、道的思想集中体,但是说到英雄,或许也只有孙悟空才能称得上,它曾被鲁迅评价为“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英雄”。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六小龄童塑造成为一个浪漫的、叛逆的、传奇的英雄角色,这一角色身上也是暗含着佛、道两家精神。除此之外,中国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为以他人利益或者集体利益为先,为了帮助他人实现理想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假如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更是要竭尽全力地用生命捍卫。
最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整个民族几乎是伴随着外敌入侵和民族战争而逐渐崛起的,其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就表现为保卫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国内的许多抗日大片中的英雄塑造得十分典型,如《南京!南京!》《一九四二》《集结号》等作品就塑造了一系列的伟大抗敌英雄。
(2)美国英雄主义的起源
同样,美国英雄主义文化也是起源于自身丰富的历史传统。
首先,美国是个全新的移民国家,很多美国人都是移民者的后代,并且还有新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他们成为美国居民之后,肤色、信仰、原籍都成为其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阻拦,内心也肯定是存在挣扎和认同危机的。影片《超人》告诉大家,外星人都可以融入美国,移民者还害怕什么呢?鼓励人们不要害怕,只要信仰自由、平等的进取精神,社会就是美好幸福的。
其次,美国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美国建立一个世纪以后,人们还生活在所谓的“黑暗时代”,西部边疆对美国人来说是神秘的,所以他们更乐意把探索西部世界的人崇拜为英雄。早期的西部影片中,牛仔成了美国人心中英雄的代言人,他们表现出不屈不挠、勇敢坚定的求索之心,这体现了美国大众认可的高贵品质。
最后,美国没有佛教文化,但是他们虔诚地信仰基督,美国人民始终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大多是以实现人类解放、追求普世幸福为目标,所以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英雄在美国影片中很少出现。除此以外,美国重视人权,主张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并且应该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作为首要的目标来实现。这其实容易造成美国部分科幻片中的角色走向极端个人主义。
三、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点
根据之前讨论的两国英雄起源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最明显的差异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1)成就英雄的逆境差异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塑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为英雄之前必然经历挫折,或许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一帆风顺的生活无法成就英雄,只有能在挫折和逆境中培养坚韧性格的人才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如电影《蜘蛛侠》中皮特开始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也是在经历了被毒蜘蛛咬、叔叔被谋杀等挫折之后才具有超能力。假如把这样的挫折更加具体化,则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虚构的绑架人质、夸张的全球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都成了美国影片中制造的逆境舞台。
在中国电影中,造就英雄的时代背景却相对单一了许多,例如《赵氏孤儿》中,故事年代就设定在春秋战国时期;《霍元甲》《黄飞鸿》则是发生在清末民初;《满江红》中的大英雄岳飞就成名于抗金的战场。可见中国电影喜欢在战争中塑造英雄,英雄们都是身处战乱的年代,面临国家受辱的危险困境,正应验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警句。
(2)英雄对待命运的态度差异
两国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对待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特洛伊》中,母亲对即将出征的阿喀琉斯说道:“如果不去攻打特洛伊,将平安度过一辈子;如果去,将会战死沙场。”面对这样的艰难抉择,阿喀琉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死,最终成为英雄;电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与凶恶的鲨鱼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斗争,从来不屈服,这样不计后果的勇敢精神常常出现在美国英雄电影中。相比之下,中国的英雄普遍缺少义无反顾抗争的精神,更多的是理智变通。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力广大、无所不能,他的英雄形象被塑造得接近完美,孙悟空不同于美国的超人,他走的道路开始是逆天而行,后来经历了磨炼,被锻炼出了佛性,乖乖地做了唐僧的大徒弟并护送他去西天取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关羽被曹操包围以后,却投降了曹操,并没有和他决一死战,这样的智取也可以说成是中国英雄的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东西方英雄态度的差异取决于文化的差异: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自我拥有选择、决策的权利,在这样个人本位思想的指引下,美国英雄无所畏惧地向坎坷的命运挑战;而东方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追求高于个人追求。所以悟空最后顺应了天庭,完成了社会定义下的英雄任务。
(3)道德层面的要求标准差异
中国塑造的英雄几乎已经被神化,他们无所不能却也无欲无求,在中国文化中,英雄的七情六欲、私心都是应该被抛弃的。例如,红色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基本都是高大全的全能型人物,他们身上找不到缺点,思想高尚、意志力坚韧,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然而在西方影片中却降低了英雄的道德标准,如《超人》《蜘蛛侠》中的主角都是生活在大家周围的普通人,在危难时刻才去做一个英雄应该完成的任务;又如《加里森敢死队》中漂亮完成任务,给德军沉重打击的英雄们,前身却是囚犯,导演这样设计有他的用心,或许是想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每个平凡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不管你是否做过错事,只要诚心改正,愿意为人类美好的正义事业献身,都是可以成为英雄的,这无形中就拉近了英雄和观众的距离。
凡事都存在两面性,我们也应该从差异中看到相似性,首先,两国影视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非凡的品质,中国的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和美国的施瓦辛格、史泰龙等,从这些成功的武打影星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中美塑造的英雄具有相似性――超人的体格和过人的智慧。其次,双方影视剧中的英雄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这或许是他们可以被称为英雄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后,英雄们体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也是相似的,他们不同于一般人,而是具有更加细致敏锐的思维与聪慧的智商,进而能够临危不惧,克服多重困难,将敌人击败。
四、如何看待中美影视剧中英雄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1)正确看待双方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国因为文化不同,影片中塑造的英雄主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高低、优劣之分,盲目地对比只会让我们陷入极端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英雄文化差异呢?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吸取中国和美国影片中的优势之处,去除两国英雄电影中的劣势。比如,中国的英雄主义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强调牺牲个人利益而成全社会理想,这样以幸福生活作为代价的英雄主义观是有些偏激的,因为这是一种专属于英雄的奇迹,是常人无法复制的。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下,我们呼唤更多的平民英雄,因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英雄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时代。我们呼唤全民英雄的时代,因其可以复制和模仿;对于美国英雄电影来说,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吸收借鉴的,但是过分地强调个人主义,也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出现。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合理适当地重视个人利益,但也要顾及群众利益,不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当青年人看到西方个人英雄电影时,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不要一味地模仿追寻。
(2)期待中美影视剧中英雄文化的交流融合
当今世界逐渐呈现为多元的文化格局,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应该是在交流中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相互借鉴,最后达到文化融合。东方影片《花木兰》可以看作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例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带有西方个人主义英雄的色彩,但影片坚持的忠孝原则却还是中国悠久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内涵的本质体现。又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不同于一般英雄形象,他不再是完美者的化身,而是具有普通人的缺点――语言粗俗、狡猾。这可以看出影片对他的道德要求已经降低,使得中国影视中的英雄也能接近现实生活。这样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中国电影中,在美国电影中也有很多例子。如《垂直极限》中,救援部队为了营救成功,最后牺牲了三个人却只救活了一个人,这就借鉴了东方那种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面对有差异的两种文化时,不应该是简单地评价谁对谁错,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正确地看待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在相互碰撞中借鉴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完善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
五、结语
通过对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异同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各自英雄主义缘起问题的探究,我们对两国文化的差异有了一个全面透彻的总体认识。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身上体现的精神可以看作两国文化中最精髓和宝贵的部分,同时英雄主义也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鼓舞着我们为国家和人类做出我们的贡献,所以当今宣传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多种文化碰撞以后,必然会引起分歧和矛盾,这时候需要我们理智地看待文化融合问题,不可以全盘西化,也不可以完全闭关自守。我们在日后应该培养影视创作者的全球性眼光,包容地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不断地反思,从而把最精髓的文化保留、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楚立峰.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剖析[J].商业时代,2011(08).
[2] 王海莺.美国灾难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J].电影文学,2011(18).
[3] 张博文.电影《阿凡达》观后感――兼谈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0(06).
[4] 史莹娟.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J].艺术评论,2010(11).
[5] 崔海涛.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成因[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1).
[6] 肖春艳,刘渭锋.从《2012》剖解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性化[J].电影文学,2010(17).
【中美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比较研究】相关文章:
中美体育电影作品比较分析11-29
试论中美避风港规则比较研究03-15
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研究03-25
中美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03-21
中美两国企业并购貌制的比较研究03-24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03-16
论中国电影比较研究的新视野01-06
中美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比较研究03-28
中美投资准则的比较与分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