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文化翻译策略

时间:2024-06-30 09:19:0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文化翻译策略

  摘要:《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与博大精深的医理影响深远,绵延至今。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翻译研究已逐渐从纯语言角度转向文化角度。准确翻译传播《黄帝内经》的文化信息,译者可从语言形式入手,从历史客观出发,正确解读原语文化的内在含义,结合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采用直译、加注、释义、整合等翻译策略,再现原语文化内涵,丰富译语文化,实现文化交流。

  关键词:直译 释义 整合 加注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还是一部涉及天文、地理、气象、算术、哲学、文学、生理、病理等方面的文化圣典,承载着传统道家文化,其文化价值与博大精深的医理随着历史的长河绵延至今。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翻译研究也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要用现代英语翻译《内经》,无论对原文语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还是对语言风格形式的再现,都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使《内经》文化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经》文化翻译综述

  1、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术语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意即在某种程度上为了符合译语文化而改变信息内容,而且/或者在译文中引入原文语言表达所未包含的信息。①奈达的文化翻译是一种翻译方法,即文化转换。我国译界对该术语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②,说明文化翻译是文化与翻译之间关系的研究;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的文化信息的意义,广义的文化翻译涵盖容载一切文化信息的意义转换,其中包括语法意义,狭义的文化翻译指各层文化反映在语言中的意义,集中于词汇、词组、句子、段落、风格和语言文化心理等层面中”③,指出了文化翻译是文化意义的翻译;蔡平对文化翻译概念系统梳理,提出了个人见解:“广义的文化翻译是指双语间的跨文化翻译,狭义是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操作对文化因素的处理。”④

  2、《内经》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直至目前,《内经》翻译研究文献不多,涉及文化翻译的更为稀少。张璇等通过对李照国(简称李)和Veith Ilza(简称威)两个《内经》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比较的实证研究,把《内经》文化负载词按词性分为名词、形容词、动宾词三类,分析总结了两位译者对不同类文化负载词采用的翻译策略。⑤明明以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为指导,从词汇、语法、篇章三个层面对威及李的《素问》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了解不同文化因素对母语为原语言和非原语言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以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两个译本(1949―2005)在文化翻译上的差别。⑥

  《内经》语言是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文学用语、哲学用语和生活用语的综合产物。笔者认为《内经》的文化翻译可从语言形式入手,从历史客观出发,正确解读原语文化的内在含义,并结合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译语表达方式再现原语文化内涵,并尽可能保留原语的独特风格。

  二、《内经》文化翻译策略

  笔者拟以威、李《素问》两个不同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再现《内经》文化意义的翻译策略。

  1、直译

  直译是指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还能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一种翻译策略。不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性、相似性、兼容性使文化翻译成为可能。为忠实反映原语文化内涵,翻译应尽可能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

  例:“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⑦

  李:“Thus extreme Yin turns into Yang and extreme Yang changes into Yin.”⑧

  威:“Yin and Yang should be respected to an equal extent.”⑨

  “阴阳”是中国古代圣贤仰观、俯察、取象比类,从自然界各种对立又相连的现象中抽象归纳出的哲学概念。此句意为阴过胜可转为阳,阳过胜会转为阴,揭示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朴素唯物观在医学上的运用。威采用意译,回译即“阴阳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未体现阴阳转化的文化内涵,而李的直译既忠实原语文化内涵,又保留了原文语言形式。

  2、加注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原语中某些文化负载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表达,因此可采用加注翻译法来弥补这种文化空缺,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加注法主要分为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两种。

  (1)直译加注 每种语言都有显、隐两种特征。显性特征表现在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形式上,隐性特征体现在原作思想内容中。直译加注指直译原文,并附加解释性注释,可展现原作显性特征,补充原作隐性文化内涵,还能补偿对目标语读者而言存在的文化缺省,可使其在理解译文含义时获得欣赏异域文化的机会。

  例:“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⑩

  李:“……sheep in domestic animals……”{11}

  威:“……its animal are sheep……”{12}

  此句以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演绎、讨论人体心脏功能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中国饮食文化讲究“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即通过饮食吸收食材药用成分,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中国羊是山羊和绵羊的总称,因其秉性温驯合群,毛可织衣,皮可御寒,肉味鲜美,是人类重要的衣食之源,被视为能给饲养者带来好运的动物。羊是六畜之一,据“五行”理论,“羊”属火畜,有补益心气、心血的功效,可做成治疗心病的药膳食用。在西方山羊和绵羊没有统称词,山羊象征魔鬼,是贬义词;绵羊代表上帝的信徒,是褒义词,“the sheep and the goats”(好人与坏人)就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其畜羊”,李通过直译加注的方法说明了中医理论中“羊”的所指,实现了原语文化的对等翻译。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威,选用代表美好含义的绵羊代替中国山羊和绵羊的统称词“羊”,这种归化翻译策略使羊的所指范围缩小了一半,没能很好地体现原语文化内涵。

  (2)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也是对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翻译策略之一。

  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13}

  李:“Attack by cold in winter will cause Wenbing (warm disease or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in spring.”{14}

  威:“……he will suffer from the warm disease (温病)in spring.(Note:‘The warm disease’is one of the five types of feverish diseases enumerated in the Nan Ching, chapter 58. )”{15}

  中医认为“温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冬季阴邪寒气侵入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生命能量之源――阳气,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阳气推动,损伤阳气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到了春天人就会患急性外感热病,即“春温”。此句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认知文化。

  李对“温病”采用音译加意译注解的翻译策略,保留了中医专有名词的文化内涵,传递了民族文化。威对“温病”采取意译加汉字注解,文后还注释了这一解读的出处,这种翻译方式,对读者理解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线索,体现了译者对医学文化典籍忠实严肃的翻译态度,此翻译方式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值得借鉴。

  从上述例句分析可推知,译者对文化负载词句直译、意译或音译后可采用文中加注,脚注、尾注及两者或三者并用的方式进一步解释补充说明,或罗列出多家不同解读,以给读者对照原语和译语概念,体悟原文思想内涵提供更加深广的认知空间。

  3、释义

  翻译鲜明民族色彩词句时,如直译使译语读者难懂其意,而加注又致译文过于繁琐,译文若重意不重形,重意不重典,方可采用释义。释义指舍弃原文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原文意思,使译文简洁明了,而不损害原文信息表达的翻译策略。

  例:“昔在黄帝,生而神灵。”{16}

  李:“……Yellow Emperor, was born intelligent.”{17}

  威:“……he w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18}

  中国古文中“心”通“神”。“灵”的繁体字“靈”,表示巫师不住口地祈下雨,而天就降雨的这个状态。“巫”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指沟通天地,两边各一个人代表活人和死人,“巫”的结构表明他是一个有特异功能,可沟通天地人鬼的媒介,是中国古代懂得天地之道、宇宙秘密的智慧人。此原句意为从前的黄帝,生来就具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本领。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威把“神灵”译成“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即“天资很好”;而李译成“intelligent”,即“聪明、智慧”。“天资很好”和“聪明”都是对“神灵”意思的解释和概括,他们都采用了释义翻译策略,虽然译文对文化信息的传递不是很具体,但简洁明了,便于读者接受。

  4、整合

  整合是特殊翻译补偿手段,包括:调整并转换修辞格,仿效并再造音韵结构,整合句式结构等,可增强译文可读性,对译文读者负责,尊重原语文化。

  例:“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19}

  李:“[Cough due to the disorder of] the Zang-Or-

  gans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Shu-Stream [Acupoints],[Cough due to the disorder of]the Fu-Organs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He-Sea[Acupoints].”{20}

  原语采用了古汉语中的互文修辞,互文即把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的意思是:主人与客人同时下马,又同时登上了船。{21}此句上文有“五脏之久病,乃移于腑”,可知脏腑之咳同源,那么此句意应为通过针灸或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俞穴和合穴可以治疗腑咳和脏咳。此句反映了中医穴位诊病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诊病治病观。(注:威未译此篇)李按照原文句式结构直译此句, 该处理方式既无修辞效果,又未体现原句含义。英语无互文修辞,故笔者将互文修辞格转换成对照修辞格,试译如下:

  No matter the coughs caused by the disorder of the Zang-Organs or Fu-Organs,They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Shu-Stream [Acupoints];they can still be cured by [needling] the He-Sea [Acupoints].

  三、结论

  翻译《内经》,译者除了正确透析原语文化信息,还应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表达原语文化内涵。随着学界对《内经》原文解读的深入及语言的发展变化,译者应与中医专业人士通力合作,及时更新译本,使中国古老先民的智慧重返人间,开拓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认识,为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力量源泉,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做好桥梁和铺垫。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99.

  {2} 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3}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83页。

  {4}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璇、施蕴中:《〈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10期。

  {6} 明明:《文化翻译论视角下的两个〈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年。

  {7}{8}{10}{11}{13}{14}{16}{17}{19}{20} 李照国英译,刘希茹今译:《黄帝内经・素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9}{12}{15}{18} Veith, Ilza.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9.

  {21} 班兆贤:《〈黄帝内经〉修辞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第267页。

【《黄帝内经》文化翻译策略】相关文章: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重构策略03-02

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12-08

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03-19

探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03-18

跨文化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探析论文11-17

论翻译是文化翻译03-05

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策略03-01

探析商标翻译的心理因素及翻译策略03-18

浅谈从关联理论文化语境看化妆品翻译策略的选择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