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3-06-06 19:35:25 夏仙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2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26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近年来,众多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都开始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借力,这些饱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播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接触与亲近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与美感。比如青年演员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并将中华古典服饰、医药、饮食、武侠等文化细节有效地整合在剧情中。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有切实的认知。再如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有效吸收了唐诗元素,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通过热播剧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真心喜欢追剧,他们在追剧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会自然接受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会以热播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索引,进一步去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与探索。这样一来,富有兴趣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就开始了。

  (二)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逐渐成为全民皆爱的热播文化节目。很多青年大学生都喜欢集体收看这一节目,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因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本季冠军,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新的诗词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仿照诗词大会的形式,把诗词大会搬进课堂,发动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评选出自己的诗词英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唐宋诗词类文本的学习,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喜爱,使之真心爱上诗词,并借诗词更深地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从而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中国风歌曲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笔者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古风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双笙的作品为代表的古风歌曲正逐渐被大学生模仿与追捧。这些古风作品以古典诗词、古典乐器和古典乐谱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也是中华古典情绪和古典气派。收听与演唱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与传统文化口耳亲近。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收集、分析、整理这些古风音乐作品,并将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亲近古风歌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归根结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落实到言行举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日常来进行,即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这样才能日浸月润,与时同“化”。

  (一)落实节气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体现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人生活观的鲜明体现。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间,按照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日常,这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要求学生按节气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样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一个大的方面奠定传统文化心态,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细节打下基础。

  (二)落实及时书写与吟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两个标志性元素:一是书法,二是吟诵。在中国古人,这二者都是日常行为,能够时时处处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书写与吟诵的习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对书法与吟诵的兴趣,心慕手追、耳听口诵,把传统文化练到手头,吟到口头。

  (三)落实家庭亲情文化及尊师重教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将家庭亲情文化和尊师重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孝”去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尊师重教去体会中国古人对学习、对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坚定学习、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四)落实游学文化

  游学是当今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号召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游学,回顾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经典篇目或某一具体文化元素,通过实地观览,对中华名胜古迹和其文化内涵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成为其难忘的人生记忆。

  三、在日常行动中评价与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检验与考试。但这种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却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语文考试。这种检验,既要重视文化常识的知识性检测,更要重视通过行动来验证,也即,学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证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结合日常语文考试组织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常识测验,更要在观察与对比中考察学生的文“化”成长,看其是否真的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中国古典式的心智,是否养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是否逐渐生出了一颗真正的“中国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当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J].世界文学,2018(1).

  [2]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近些年,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地发展进步,使得农村的转型升级、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中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文化论文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王成强,毕西娟,刘兆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3

  【摘要】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文化道德对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这份珍贵遗产融入到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够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找准传统文化美德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点,本文主要分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及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

  传统美德。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传统美德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几何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均可以起到积极的效用。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凶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1.5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1.6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7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方式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先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2]靳志高.当代中国的认同危机与公民教育的历史性复兴[A].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3]蓝荃彬.简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4

  摘要: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华民族的积淀。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育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本文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应用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育期间,幼儿应当接受早起的启蒙教育,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中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使得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实践时促进幼儿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不仅是人类在发展中积累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等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1、诵读传统蒙学经典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施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幼儿有着多记性而少悟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髓,那么,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选择传统启蒙读物让幼儿诵读,选取的读物有《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因为这些读物都是具有德育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双重功能,幼儿在诵读传统蒙学经典过程中,不但体会到中国古汉语的文化魅力,也逐渐的提升其素质[1]。由于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共性,大致上采用对偶与韵语等形式编成,因而与幼儿的语言思维特点相互符合,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进而便于幼儿学习和诵读。在内容上,有利于幼儿的记忆和联想,对幼儿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大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幼儿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增强整体的教育效果,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所以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加大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尤其是充分的运用传统节日实施教育,继而为幼儿各个方面的素养得到提升发挥关键作用。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对促进幼儿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等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为了确保幼儿对社会民俗习惯和礼仪规范等有所认知,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以及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师要在实施隐性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对悠久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幼儿教育期间,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进行汲取,科学的进行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再设计教学方案,定期开展具有专题性的节庆活动,促使幼儿在节庆活动的熏陶下培养其情感[2]。首先,设计恰当的园所标识。为了保证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更加喜爱,需结合园所名称,合理的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故事,继而在循序渐进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设计主题空间。当每年的二月份幼儿回幼儿园时,可以举办元宵节灯会,或者是采取亲子创意制作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的环境富有年味,在亲子游园会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3]。最后,大力开展传统节日专题教育活动。为了促进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教师要定期举办传统节日专题教育活动,例如,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要组织幼儿做粽子与月饼,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快乐和喜悦。同时,幼儿对传统,民俗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学会分享和劳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此外,在新年,教师要设置中国结编结赏和传统剪纸等活动,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教育,使得幼儿对传统艺术有深刻认知,继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的利用传统民间游戏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其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游戏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通过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其体验更加丰富,对幼儿的良好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对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传统民间游戏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幼儿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幼儿的能力,可以合理的利用传统民间游戏,间接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为幼儿的表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传统民间游戏,通过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实现对幼儿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协调能力、跳跃能力和投掷能力等,使得幼儿在娱乐中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由于有些游戏有竞争性和规则性,对增强幼儿的进取心发挥了主要作用,也有利于幼儿通过参与传统民间游戏学会遵章守纪,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提升了幼儿教育的高效性。总之,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促进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幼儿实施早期启蒙教育,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质量有显著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其中。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经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获罪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出世与入世。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1.制度经济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价值判断、发展总方略等方面的观念体系及实践方式。一般而言,它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这个文化层面上,我国的传统应该还是以马恩构造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为主导,但还掺杂着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区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且认为公有制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大根本差别,能实现社会公平,但在实践方式上,却采用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的形式。在社会发展阶段及总方略方面,认为社会主义源于资本主义,高于、优于资本主义,最终会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在实现发展战略时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五年赶英,八年超美”,以及为了达到预定的表面的数字目标而不惜弄虚作假。这些给我国经济乃至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格而言,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但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及简单的思维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只能是破坏,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

  2.公司或企业文化:公司文化主要是关于如何经营管理企业的观念体系及其实践方式。集体主义和以德为本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石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以下特点:

  (1)职工的终身制。我国企业大都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了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主义的仁爱思想,企业里的职工一般是终身制雇员,国家对雇员的生老病死实行全包。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职工工作经常总是出工不出力,积极性不高,企业则是负担沉重、成本加大,这些均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发展不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难以有好的表现。

  (2)缓慢的评价和升级方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里,一个刚工作的大学生一般需5-7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晋级,干部行政级别越高年龄越大。在这种晋级方式下,社会中青年人群体的积极性是广泛地受到了影响。

  (3)含蓄的、情感的控制和协调方式。中国人含蓄、内向、注重情感。这种性格特征,在企业管理中就表现为领导者采取情感的控制和协调方式进行管理。在学术界,有人称这种方式是一种非理性化、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用以和西方的理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相区别。这里的理性化制度化,主要是指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为了实现持续稳定公平而严格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体系,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以这些制度体系为标准来协调、运作企业。在理性化方式下,制度严格,可信度高、有着法治的意义;在非理性化方式下,企业制度依据领导人及领导人意志变动而变动,企业管理运作的随意性、间断性强,具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在当今中国,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时,就面临着管理方式的革新。

  3.居民经济文化:居民经济文化主要是指作为生活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公民的价值观念体系及基本的行为方式。我国居民经济文化观念主要体现在:

  (1)消费观念:中国人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消费时,一般实行“量入为出”。这种经济观念和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于筹集建设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兴旺。

  (2)就业观念:中国人好安守命运,追求平衡,表现在就业上,则为害怕竞争,缺少忧患意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就业观念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只能是落后、淘汰。

  参考文献:

  [1]唐玉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商业研究》;1999年12期

  [2]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6

  【摘要】

  “过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活动,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理解传统文化,实践传统的情感,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精神奠定情感基础。

  【关键词】

  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过春节

  一、民族传统节日尴尬的现状:

  镜头一:圣诞节前,大街小巷,各个商场,各个超市布置一新,早早地张灯结彩。欢快的圣诞歌曲不绝于耳,圣诞树和挂件都很热销,让人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还不具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也开始了庆祝活动,他们不仅互赠卡片和礼物,还会在圣诞前夜或圣诞节当天自行举行庆祝活动。此外,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许多家庭也会买圣诞树进行装饰,甚至有些家长会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

  镜头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当教师问学生:“你知道端午节吗?”全班43名学生,只有6个学生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教师继续提问:“那你知道端午节怎么来的吗?”这时全班只有1名学生知道它的来历和屈原有关系。“那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这唯一的一名学生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了,课堂上呈现了一副冷冷清清的场面,和过圣诞节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镜头三:笔者在《品德与生活》中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中秋节,绝大部分的学生这样形容:“中秋节就是吃好多好吃的月饼。”笔者就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有没有想过给你老家的爷爷奶奶送点月饼去呢?”大部分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否定了我:“他们自己会在老家买的。”是呀,一句大实话,道出了学生的真实心理。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我不禁感叹万分,学生们是知道了过中秋节的表层含义:吃月饼,赏月。但中秋这个传统节日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情感,学生一点都没有理解,那么这样过中秋节,是真正达到了过传统节日的'目的吗?

  二、开展活动,与传统节日亲密接触

  (一)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的传统文化————春联

  在组织学生进行过春节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抄写三副对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春联的文化蕴意,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境界和追求,热爱中华文化。我们班的学生在春节前后以各种方式收集了春联,在开学后的《品德与生活》课中,我们班级开展了“春联擂台赛”、“咏诵春联”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慢慢发现了春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文辞优美、对仗工整、韵味十足,不同的春联表达了人们心目中共同的新年祝福。

  最意外的是,以前对春联完全陌生的学生,现在居然能够背诵多副春联,连我们班口齿不是很清楚的王艺鑫也能陆陆续续地背诵两副了,这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成绩啊!这种生动、有趣、艺术价值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灿烂,远比教师单调的说教好的多。

  (二)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的深刻情感————亲情

  过春节活动引导学生给亲人拜年,从小树立报本返始、不忘家人,又鉴于本班大多数学生都是外地人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放寒假之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回老家和家中的亲人团聚。其中一位母亲去世的学生的做法更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和她爸爸一起去给不幸生病去世的妈妈拜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活人要过年,死去的人也要过年,所以我要给我妈妈拜年。”多感人的话呀,多真实的感情啊,是呀,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够记住他们,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孝心啊!孩子这一番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也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情怀。在过春节主题活动中,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给老师拜年,可以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等,其中有一位平时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很调皮的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老师,虽然我的学习不好,但我非常喜欢你,在今天,我在老家向您拜年。当我看到这里,我心理感到特别的幸福,因为这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语是来自一个经常被我批评的学生,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爱,也就是在这一时刻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当老师的最大幸福。

  三、“过春节”主题活动的感受与思考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环境

  在节庆活动之前、期间或者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给学生布置一些主题明确的活动,如讨论会、故事会或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的观点和见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交流等形式认识到各民族相依相存、共同团结、共同进步。当然还可以在班级中开辟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专栏,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讨论,建设班级民族文化的角落,收集体现民族精神的语录、文章和诗句,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习俗。我们班开展的“过春节”活动,新学期伊始,就在教室里挂起了红灯笼,摆上出自学生之手的年画、剪纸、对联等富有节日色彩的作品,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这样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民族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去体会节日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2、传统节日的保护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以及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灵,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很多活动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完成,如:“我和父母共收集春联”,“我和父母共同扎灯笼”等等活动,都需能够市,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家长的参与也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舆论则对孩子们对春节的看法也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保护传统节日的活动中来要保护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大力的宣传。如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民俗文化,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进行抢救,对还在传承的传统文化进行报道和引导,进行系统地宣传。

  参考资料

  [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7

  摘要: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汉语热正在日趋高涨。众所周知,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且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忠诚度也是最高的。伴随着汉语教学的进行,中华文化开始走进韩国中小学的汉语课堂,怎样将中华文化教学开展的有生有色将是本文的重点探讨之处。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韩国初中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方法

  自古以来韩国与中国就进行着频繁的政治、文化往来,韩国与很多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都处于汉语文化圈之内并深受其影响。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中韩经济政治交流愈加频繁的背景之下,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的比重最大,且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忠诚度也最高。20xx年正值中韩建交20年,从今年开始中国将陆续向韩国派遣近200名汉语教师志愿,这些老师将深入到韩国的各个中小学之中,与韩国当地的汉语教师合作教学。

  一、在韩汉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比要求对外汉语的教学在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上进行。文化教学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于外语的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的同时中华文化输入更是必要之举。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时下韩国中学的汉语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汉语。一所学校之中,几乎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未去过中国或未接触过汉语,因此韩国初中生对于汉语以及汉文化的了解程度就可想而知,开设中华文化课势在必行。

  二、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现阶段韩国首尔地区的汉语课堂为例,汉文化的讲解介绍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依照课本总结文化内容;汉语志愿者教师自行选取中华文化内容。首尔地区的汉语课堂采取后者的方式偏多,选取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简介。如国土面积,行政区划分,人口,民族等;

  2、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观看中国电影,与校园文化有关;

  4、中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5、中国的传统剪纸文化;

  6、二十四式简氏太极拳;

  7、中国的婚俗;

  8、中国的饮食文化;

  9、中国流行歌曲;

  10、中国的茶文化。

  “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同时也就习得了这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言和融合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同时习得的。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语言教学应与文化因素相融合,但需要强调的是,汉文化教学只是正常汉语教学之外的辅助教学,不可喧宾夺主,用文化教学取代日常的语言教学。

  三、文化教学需注意之处

  1、选取文化内容时,应循序渐进原则。正因为韩国的中学生大部分都为汉语零基础者,所以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宜过难,即使是当下教授简单内容的仍需韩方的汉语老师协助,因此更妄说内容深奥的中华文化。

  2、应该与母语为汉语者的文化教学区别开来。母语为汉语者因为平时的耳濡目染,对于汉文化的积淀比较深厚,因此教学时可以进行深层的探讨和拓展,而对于初学者就应以简单内容为主,选取骨干讲解即可。

  3、选取教学内容时,应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华文化并非都是精华,对于糟粕我们也要敢于进行批评,敢于正视自身文化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呈现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四、中华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中华文化的教学必须依赖于学习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脱离语言学习而进行的文化学习必定枯燥无味。学习者的环境主要为母语环境,汉语环境,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智力水平等。

  中华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教材上已配备汉语文化内容,应该尽量依照教材的编写和顺序进行。韩国当地的汉语教材作者大部分都为身处韩国教育一线的汉语教师,或者是资深的汉语研究者,所以韩国当地的汉语教材编写的都比较科学合理,有利于韩国本土学生的学习。

  2、如汉语教材无相关文化内容,汉语老师就必须要自己进行选择。此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在授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询问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文化教学。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才能投其所好,达到良好的文化学习效果。

  3、可以采用尽可能多的多媒体手段,例如PPT、视频、音频资料等。人类对于外界信息的接触是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实现的,感官越丰富,接收到的信息便会越多。韩国中学生较活泼好动,好奇心更是强烈,图片、音频等资料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引力,且视频、音频等资料可以更直观、更客观的展现中国文化、经济、政治情况,此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中华文化习得的能力。

  4、给予学生尽量多的实践体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剪纸、书法、太极拳等

  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一定的讲解之后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体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制作剪纸,自己动手写书法,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让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目前的韩国的中小学学生状况而言,学生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所以多增加文化体验的机会只会利大于弊。如若条件允许,汉语教师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和中华文化有关的建筑等实物,在视觉、听觉、嗅觉甚至于味觉的冲击下,授课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

  5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积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毫无疑问,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而作为一名汉语教师,需要不断教授学生中华文化,也要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化了如指掌,这样才可做好文化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更要多学习韩国文化,从中发现中韩文化的异同所在,进而在理解学生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进行更恰当的授课。“教师能将教学与实际交际相联系,并能说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能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实际交际中的会话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会话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8

  论文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定标记。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步是促进语言的推行,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深刻的反映了文化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因此,当在进一步发展对外语教学,文化地位的更加深化也更为突出。为了使得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能够顺利实施,能够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

  论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

  1、汉语言的特点

  1.1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系统

  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象声词来描绘复杂和奇怪的声音,各种客观世界有许多叠韵词在使用中,传达出一定程度的放松,友好,愉快的感觉。国民性的声音使一些欧洲和美国学生学习这些国家的艰苦,枯燥数字,但如果老师能将演讲知识,放在所隐含文化背景下解释给学生,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汉语的认识。

  1.2词汇是语言最为重要的基础

  词汇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信念。汉语中的一些话同汉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反映了汉族文化的积累、渗透知识经验、情感色彩。例如,在汉语的许多话中的含义是代表吉祥高贵。如“龙”、“凤凰”代表好运气,独一无二的,对词或短语的组成通常有这个意思。这与中华文化的“龙”、“凤凰”图腾有关。“牡丹”为代表的财富与贵族,鸳鸯”表明一个美丽的爱情,松树和柏树表明了不屈不挠。汉语词汇的许多引申是需要理解这些文化的寓意,否则很难正确地使用这些字眼。另一方面,汉语成语谚语具有高度的文化性。汉语中的`成语有上千条,使用的十分频繁。外国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根本就不能掌握这些术语的正确使用。

  2、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

  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了解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他们学习中文,有什么是他们的个人需要和他们的学习方法等,出于学生正确理解的目的,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结合教科书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编写指导材料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对中华文化所知甚少。老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问卷,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的具体情况,看看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想法,以及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般而言,只要学生选择学习汉语,表明他们首先在不同程度上对汉语言都有一定的兴趣,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较容易做好。不同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尽相同,许多学生喜欢中华文化,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中华文化,从而导致学习中文的兴趣。例如,吃饭,享受中餐,观看中国电影。此外,一些学生看到,在当今世界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快速的发展。并考虑他们毕业后的诸如发展方向等具体问题。他们已认识到学习汉语和掌握汉语对个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他们学习中文有特定的目的和方法的学生谁想要了解中华文化和共同利益,可根据材料提供相应的材料。

  2.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语言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大相径庭的,语言教学更加注重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教你学,我讲你记,我问你答”这种模式,学生学习是在被动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当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充分引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将枯燥的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模式。在语音初学阶段应着重强调区别。在教学课程中提到的经典笑话以使学生印象深刻,有助于理解和接受。还有相近发音,平卷舌的问题,分配到小组进行培训。

  然后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实践效果,您可以介绍一些绕口令,并解释其含义,在文化渗透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涉猎中国相声,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留学生的母语都是26个字母组成的,而汉语是由汉字组成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可以通过介绍书法知识来介绍不同字体古代和现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图片等,以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考虑引人我国的篆刻,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学写汉字,甚至雕刻汉字,让他们觉得,不仅可以写汉字,您还可以享受中华文化。在情景教学的操练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说话,走路和行动,甚至方言也可以引进课堂,寓教于乐,创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的歌曲,与其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篇三百字的文章还不如学习唱一首歌曲,毕竟少花了不少时间,音乐无国界,只要唱对了音律。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学下来。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语言和文化为内容的手段,最终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真正学习汉语是在巨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背景下进行的。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9

  【摘要】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

  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

  ”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

  “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

  ”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Powerofculturalforces)“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会约束―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变成魔鬼,也可以增加这一约束。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

  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

  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

  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

  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书经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作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家学说,可供统治者利用的内容有:

  (1)天道观念;

  (2)大一统思想;

  (3)纲常伦理。

  《书经》“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荀子王制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这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所谓“两千年无思想,非无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两千年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归根结底,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学说特别有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0

  摘要:

  中华文统文化博大精深,浸润心灵,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作为高校班级管理来说,可否也能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管理学生,是当前教育界又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无为而治、人本管理等思想理念早已在企业乃至治国方面有了极大的应用。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全文的研究对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关键词:

  中华传统;管理之道;班级管理

  一、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可以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架构着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而涉及管理类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有人本思想、无为而治、因材施教、法治管理等,若将其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基于此,我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全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意义

  1.“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和谐

  “人本管理”即是凸显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古代各个朝代中只要实行“仁治”即可以列作“人本管理”。我国的政策中很多标榜和谐相处的模式背后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可以是说一种人本治国之道。对于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将人本管理融入其中,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必然会让整个班级变得更加和谐。

  2.“因材施教”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公平

  “因材施教”指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而对于班级管理,如果管理者能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那么学生在接受管理中会感受到公平氛围。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法治管理”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作风严谨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一直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的主要途径。韩非子就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班级管理来说,拟定严格的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将让学生的个人作风更加严谨,从而带动整个班级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4.“无为而治”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加民主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出自老子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思想的内涵是在表达“无为管理”也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老子的无为而治的言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凸显的就是事物对立的两面性,事物是矛盾构成体,而矛盾会不断转化,而转变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同样赞同此种观点的也有庄子,他曾提及“以无为为常”就是指主要以无为来治理天下。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不进行细节化管理,学生在没有具体化措施中自行调节,相互引导,这样班级管理则更加民主,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进一步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三、班级管理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引导

  分析班级管理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引导,班级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班级管理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校中,进行课堂学习是他们与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为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管理中很多条例都是为了学生能进行学习而设定的'。如果学生能一一遵守班级管理,那么课堂学习的环境将得到净化,学生也会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中学到知识。另外,在班级管理中,涉及学生诚信、考试作弊、抄袭等现象的规定也时有发生,学生违例不仅要受到校纪严惩,也会要受到班规处罚。所以这方面也能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班级管理能改变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班级管理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围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展开,而这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能很好的融入班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准迟到早退、注意教室清洁、安全管理、宿舍照明管理等。这些管理条例约束下学生改掉自己不良的坏习惯,并对集体、对他人及自己产生责任感。3.班级管理能激发大学生主动自觉意识班规本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而细化的内容。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慢慢认识到班规存在的必要性及对于个体意义的重要性,也会自然而然形成遵守班级管理的内容,并同破坏班规的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意识。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改进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建议

  正是由于班级管理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进一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中,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建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班级管理中凸显“人本”观念培养学生自律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更应该将对学生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要时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需求出发,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对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建议在拟定每条班级班规时,或针对现有的班纪班规修订时都可以把全体学生召集一起进行探讨,看哪些有必要增加,哪些有必要精简,最终出来的才是适合学生需要的纪律规范。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学生通过对班级班规的制定可以培养起严于自律、自控的精神,还能做到一个既得到自己实现,又能为班级做出贡献的人。

  2.班级管理中借鉴“因材施教”来了解学生特点更加与时俱进

  班级管理一直说班规,会给人严肃固化的感觉。但学校毕竟不是纪律部队,而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学习殿堂。现在的大学生集中在“90后”这个阶段,他们都是一群时代性较鲜明的群体,与其他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也喜欢自由自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特点。针对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班级管理教育。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发布班级管理的信息和学校活动的信息等就是一种符合他们交流方式的班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班规内容执行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配合,改进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学生之间差异性是不争的事实,在班级管理中,更要将教育与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级行为管理中穿插严规,在严规中适时强调行为管理,做到张弛有度,让“服软不服硬”的学生接受行为管理中的严规,让“服硬不服软”的学生接受严规中的行为管理。

  3.班级管理中效仿“法治”用严规督促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贯穿“法治”理念的严规并不是本本主义,我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更多的还是带有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方法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严师出高徒”。例如将班级的管理分成几个小块,如学习方面、宿舍安全卫生方面、文娱活动方面等,然后责任到人,分包到人,另外还将班级成员组队管理,每组队员按分的小块轮流当责任人,如果一个小队中有一方面做不好受罚,所在团队成员也将集体受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还能在他人的监督下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4.班级管理中融入“无为而治”来释放学生的个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相反在遵规守纪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释放。“无为而治”是治国治家中的最高境界。而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遵纪的同时保持好自身的个性呢?这是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首先你要明确班级管理目的是营造一个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主人翁氛围,其次你在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在一些班级管理中自发形成“非正式团体”。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自觉填写兴趣上交,然后将兴趣的一致或类似的同学的座位排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以兴趣相投而结成的“非正式团体”,帮助学生在“非正式团体”中释放自身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瑰宝,从中蕴含着丰富有价值的管理之道。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保健品”,十分有益学生的“身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摒弃中华传统文化,相反应该粹取其精华,继承发扬。笔者认为中华传文化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就像中医一样,能治标又治本的慢慢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全文只选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未面面俱到,我会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深入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1

  摘要: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形式中的精华,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直到现在仍被人所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等级观念,生活观念,民俗观念。

  关键词:

  等级观念,封闭观念,风水观念,生活习惯,民间习俗

  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历史更相变化不断,但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作为凝固的历史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都一一地保存了下来。不管时代如何,它都沉稳的站在北京的土地上固守,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遮风避雨。

  一、四合院概况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是一个院子四周由房屋围合组成的基本形式,再由这种形式不断地组合,变换。通常由大门、倒座、垂花门、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和正房组成。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多根据胡同的布局而稍有变化,大多都为二进院落;木结构为主,砖石砌墙;屋顶悬山、硬山为主,普通人家做清水屋脊。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是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发现的,平面是矩形,有两进院落,并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大门,前堂,后室。由于时间久远,不断地维修、翻新、迁移,我们没有机会见到太早的四合院实例,只能在古画中做研究。“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中就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可见唐代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方。”在画作中了解,宋代四合院则沿用汉代前堂后寝的布局。明清时期,四合院发展并不断完善,留下的实物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

  二、等级观念的体现

  西周开始,民居建筑的功能特点就与封建等级观念相辅相成,有很多地方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等级观念以及尊卑有序。北京四合院对外极其封闭,对内敞开,并且院内有多个功能不同的庭院。整个四合院分为内院与外院,垂花门作为中间的分割,客人不能随意进入内院,相反内眷不能轻易到外院,反应了封建家庭中内外有别的等级制度。内院内房间的居住分配也是十分讲究的,全家的核心是家长,所以家长作为最高等级住在正房。其他的一切房屋都是围绕着正房布置的,而且开间、面阔、高矮、装修等规格都要比正房低。正房是家庭生活活动的中心,也是一家人的精神中心,家族的精神象征。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朝向、质量、面积住房都要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使用。位置最优越的正房,是给老一辈的家长使用居住,左边是祖父母居住,右边是供父母使用。正房的堂屋相当于现在的起居室,是家人活动,招待亲属和年节时摆设贡品祭祖的地方,两侧多用做卧室。东西厢房则有子侄晚辈居住。仆役只能住在从房内。

  垂花门,是民居中最能被大家所熟知的建筑构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外形别致,富有美感,更是因为它在四合院内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垂花门是内外院的分割,同时又是连接,也称二门。垂花门之外的倒座是外宅,用来接待宾客;以内是主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包括正房、耳放、厢房和后罩房等。客人是不允许进入内宅的,所以对客人来说,每一道门都是他与主人之间的屏障阻隔;同时,每进一道门,都象征着自己与主人一家的关系又亲密了。在阶级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居住地的大门等级高低直接反映了房主人的等级和品位地位。

  三、封闭观念

  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整套严整、谨慎的社会行为要求。而北京四合院内向、稳定、秩序分明、生活规律井然有序以及防伪严密的特点和这一要求完全吻合。四合院的四周都是墙壁,并且院墙上没有窗,有些设有很高的通风窗,保证里外不能看见。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大门,大门一般设在南部院墙的靠东面,为了保证隐私性,并没有把它按照一般对称的`习惯安置在中轴线上。大门平时都是紧闭的。不仅如此,外院还设有影壁,屋内有屏风。这些做法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封闭观念。思想封闭,住宅封闭,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四、风水观念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深入人心,所以直至当代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掌握风水堪舆学的比读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还包含了它周围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可以说堪舆学就是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北京四合院从设计到建造都是十分讲究风水的,选择位置、建筑朝向,单体建筑的尺寸,门窗大小以及室内家具的摆设都要经过严谨的风水观念支撑。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向,胡同的两边都有人家,在胡同北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在胡同南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西北角。但正房都为院内的北房。北京四合院给人的感觉是淳朴厚重,淡雅质朴。以正房、厢房、倒座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门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因此推定吉位。通常在东南角(巽位)设大门,《易经》中巽位有入的意思。则南(离位)北(坎位)东(震位)均为吉位,北房、南房、东房都要高大来迎合吉利的方位,东北方次吉,能设厨房、储藏等。只有西南方是凶的方位,所以只能建厕所。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都是南向(座坎朝离),巽位设大门的布局。

  虽然北京四合院是按照风水堪舆学严格建造的,但是即使是用当代科学的眼光看,也还是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根据,是有理可寻的。如从北京地区的地势看来“坎宅巽门”布局也是非常合理的,西北高,东南低,院子内部的排水由东南角排到胡同,不会影响到室内的居住生活活动。因此,堪舆学中包含了我们祖先在居住环境和建筑构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和当地的情况,民俗都是相辅相成的。

  五、生活习惯

  中国家庭的传统居住习惯是整族群居。“宋朝以后的统治阶级,为缓解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统治阶层,提倡宗族制度。”即一个姓氏祖先的子孙数代都居住在一起,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地主阶级的分化,让宗族家庭成为封建统治者建设国家的基石,能达到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四合院虽然向外封闭,但向内开放。四面房子都向院子开门,各代家庭成员虽然生活独立但又可以互相照应。

  人们都希望自家宽敞,所以向来都是圈地为家。尤其我们人口众多,对土地尤为重视,它给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能给我们希望,是不动产,固有财富。所以院子就出现了。只不过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我们不能保存大面积的土地,只能保留院子,院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宝贵。在院子里,除了通道外的大面积都是土地,大多数人家都用来种植花草树木,春华秋实,在自家院子里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景象。

  中国人提倡内秀,对于财富也是如此“财不外露”。在原始的`封建社会是农耕经济为主导,每家都是自给自足,因此,每个家庭之间的交往比较少,隐私的观念比较浓厚,家臭不可外扬,家财不可外露。四合院内外都有大量的遮挡。进门有影壁,内外院之间有垂花门,院落之间有漏窗、花墙、月洞、以及石墙等就充分的表明了主人的这一心理。无论阻隔的方法是什么,都是要达到一个阻止视线的效果,不能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大户人家除了婚丧嫁娶等大事时,把各个门打开之外,平时人们想要在院内生活就必须曲折的穿梭在每个房间院落之内,增加了生活情趣。

  六、民间习俗

  四合院内的生活亲切宁静,庭院宽阔,尺寸方正,尺度适宜,院内养花种树,大多都是海棠、石榴树,也可以养金鱼,荷花,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是一个非常理想舒适的生活空间。中国的家庭观念是希望生活吉祥美满,顺当如意。能概括的说为“福、禄、寿”。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居的装饰装修内容与风格。北京四合院更是把民间习俗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对生活有着幸福、美好、吉祥、富裕、和谐的追求。

  中国传统的民俗包含吉祥和禁忌两个方面,北京四合院的各处装饰装修、彩绘、雕饰皆体现了这一中国传统民间习俗的原则。大家都以吉祥如意,四季平安、风调雨顺、祥瑞祈福等美好的寓意来装饰自家门户。“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钳于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名作,更是集贤哲古训,古今名句,有时颂山川之美,有时铭处事之学,有时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吉祥相对的就是禁忌。在四合院中都避免出现寓意不吉祥的装饰。比如院内不能种桑(丧)树,柳(流)树,梨(离)树,槐(坏)树等,而且要保证院子不能低于胡同街巷的地势低,形成倒吃水。正式在这些复杂、玄幻的装饰内涵中,我们才可以体会到北京四合院一种神秘,不可抗拒的美。

  结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其丰富的建筑形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部凝固的历史画卷。我们对四合院的研究与剖析,不管是对建筑,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北京四合院是我们的先人用无数的心血和实践成果总结出来的优秀建筑形式,在历史朝代的更叠中伴随着人们生活劳作。不仅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无法代替的,给历史留下的意义也是厚重与深刻的。通过对四合院的学习,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它的历史,并且认识到了它宝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能更好的中国宝贵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2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它是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玄学及古代艺术的全面阐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及教材建设,最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意在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教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更尊重他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掀起了一股申办孔子学院的热潮,目前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彰显的无穷魅力。在国内,中国传统文化热潮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使传统文化课程也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步骤。

  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一)学习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开辟疆土,为我们创造了今天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文化,身为华夏子孙尤为自豪。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从春秋末年至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用儒家思想统治底层人民,现代社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使之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文化瑰宝中,人们尤为珍惜,从老祖宗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择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部分融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全球设立孔子学院

  截止到2015年年底,据调查在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且仍有70多个国家的200所大学都在积极申办孙子学院,由此可见中国汉语言文学及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阐述了“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000年前,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这一理论,顿时在全世界引起广大反响。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性,保留、继承和弘扬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从古文化汲取智慧

  虽然高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比较乏味,一些文史类的专业仅将此课程作为辅修课,学生对该门课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中国文化是教育的根基,如果不认真对待,将会与老祖宗的智慧失之交臂。如今全球已开始重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孔子学院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有必要汲取和继承下去的,中华儿女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让外国人告诉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优秀。时代的发展告诉每一位华夏儿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

  (一)教学的基本内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

  (二)针对性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方向非常广,对其总结主要为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字写作和阐述、影视评论、影视出版以及汉语言研究与教学相关工作。工作的性质基本与文字打交道,重点在于对文字的组织与推敲,要求每一句发言稿或宣传稿不仅能够突出主办方的意愿,而且能够达到社会的共识,这对稿件撰写人的文字组织水平具有很高要求。事实证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莘莘学子,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语言组织能力较高,非常适合做报纸、电台、电视等相关媒体的编辑、编导或宣传工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加自己的内在涵养,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更优秀。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能全面地介绍中国几千年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精髓。重点是一些高校并未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而是作为文科类专业辅修课程,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这些都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无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另外,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书名的命名和质量也参次不齐,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通史等。纵观这些书籍所阐述的内容基本一致,大多是从宗教、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未对宗教、艺术、教育、科技等形式和发展做更深入的阐述与说明。

  (二)解剖中国文化形成

  除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深度解剖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这些正是喜爱中国历史的学生最关注的部分。一般来说,这类教程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开始讲起,贯穿了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细细解剖和阅读会发现趣味众多,中华文化的经典也正是在这其中体现出来。无论是两汉时期的经学,还是隋唐时期的佛学,无论是宋明时期的理学,还是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所有教程均将中国的演变史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总结出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了中华古老文化对该时期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节和习俗嗤之以鼻,甚至认为某些思想退化或属于封建守旧思想,不值得继承和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现象,高校更应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大学生全面、准确、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语言文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世界知名学府都在申办孔子学院,研究孔子哲学,作为中华儿女更有义务学好中国文化并将此发扬光大,向世界展示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改革的必备条件,它让文字、图形、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实,能够让学生更直接了解课本的内容,增加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古代文学、文字与历史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旦不理解则无心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让传统的教学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

  从高校基础配置来看,95%以上的学府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这些都是利用现代化科技资源来拓展高校教育的渠道和模式。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能够更直观、更方便、更形象地还原出课本内容。

  (三)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通过实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当地历史的演变、风俗习惯、礼节礼仪等传统文化,并多选取几个不同的城市作为比较和研究,会发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生活习惯和风俗皆不相同,各有差异,这也正是中国56个民族不一样文化的特色。另外,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戏剧、刺绣、饮食、制茶工艺等,别小看这些民间艺术,许多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利用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古老智慧。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3

  摘要:

  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

  舞狮习俗;民间;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外来文化经过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和铸造,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宗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民间社火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盛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狮作为民间娱乐体育活动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展成为一项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导的,集舞狮、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全面探索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1、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古老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而兴起,又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它的宗教里。”民间舞狮习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传入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凿开西域之大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东汉初年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国。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佛家诵法时“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而且相传狮子还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的瑞兽形象的影响下,狮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至此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具有法力的瑞兽,而渐被神化,这也应该是民间对狮子认识的源头。狮崇拜在我国是重要的民间信仰,而舞狮活动正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因此也自然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活动之中,深得民众的喜欢。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述了民间“行像”中舞狮表演的壮观场面。佛教的“行像”活动是指在佛生日这一天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其中就有丰富的乐舞活动。“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缘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跌相践跃,常有死人。”西藏古格王朝的壁画中就描绘了“行像”活动中舞狮的场景。

  “‘行像’仪式是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广泛流行‘走会’、‘香会’,即滥觞于此。”虽然后来的“行香走会”从宗教信仰上有所改变,但是,在民间所形成的民俗活动却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在“行香走会”的队伍里,舞狮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舞狮队供奉的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因此也倍受其他表演队伍的尊重。

  舞狮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民间相传相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驱傩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主要是由于舞狮活动本身所具有驱鬼辟邪的特殊功能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也必然与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神驱疫、祝福禳灾的民间祭祀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象驱傩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清代就有学者曾提出:舞狮“盖即古傩礼之意”(黄钊《石窟一征》)此说法也被后世一些学者普遍采用,认为舞狮是“逐疫的古礼”、“傩礼的遗俗”。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古山越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舞犭回”,就是一种将傩舞与狮舞揉为一体的祭祀舞蹈。“舞犭回”与今天的“狮舞”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也是两人合演一兽,一人头戴木制兽头直立,饰兽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弯腰饰兽臀下半身。两人以一块青布相连,之间拉长一段距离,首尾不能相顾,显示兽身很长。那木制兽头便是“犭回”首,“犭回”首保留着独角。这种民间的祭祀舞蹈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歌舞伎,在日本较为流行的伎乐曲目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伎乐中的狮子舞不久就归属于祭礼神事舞和散乐(猿乐)等,甚至影响后来的田乐、能乐、歌舞伎、民俗艺能狮子舞、太神乐狮子舞,建造了日本艺能史上的狮子舞蹈系列。”总之,舞狮和傩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就有“先跳傩,后舞狮”的传统。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舞狮与民间宗教信仰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两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舞狮的辟邪驱疫功能逐步内隐,娱人功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主要的功能。也正因如此,舞狮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

  2、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地域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类不同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从民间舞狮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的民间舞狮习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原始的表现形态,还是后来逐步演变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具有这一特征。民间舞狮习俗的原始雏形,最早是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长安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就把狮子舞列入《龟兹部》。“‘狮子舞’是《西凉伎》中之一类,始自西亚波斯境内,借道西域龟兹、凉州等地而东传中原地区。”《乐府杂录龟兹部》中也记载了“五常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五常狮子即五方狮子舞)。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舞狮表演具有鲜明的西域地方特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西凉伎”诗文中专门针对西域的狮子舞表演做过精彩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

  白居易的这首《西凉伎》生动地描绘了一出戏剧版的舞狮表演。整个表演是由二人扮演狮子,二人扮胡儿,表情丰富真挚,舞狮动作感人。它描述了狮子随二位西域胡人迁居中国本土,胡人思念故乡,但由于凉州失陷,归路阻绝,胡人十分忧伤,不禁对狮子啼泣。而狮子也通人情,向人发出同感,西望而哀,伤心而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狮子舞泥俑”,这座“泥佣”十分生动地将狮子舞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它通高13cm,造型与现代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舞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而且狮子郎一身胡人打扮,威武彪悍。

  然而,输入中原的舞狮艺术,发展到唐代又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原文化的特征。其中“五方狮子舞”最有代表性。《旧唐书音乐志》曾对“五方狮子舞”有过专门的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之状。五狮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说明舞狮发展到唐朝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且已成为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享娱乐的重要舞蹈之一。据说这种大型的舞狮表演只能是在给皇帝祝寿或年节招待外宾时进行表演。五头狮子的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与五行相对应。表演时站立中心的金黄狮子是由四个人装扮的,黄色狮子非天子前不舞。因为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由于其属下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被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舞狮表演在古代宫廷皇宫的表演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通过狮子舞来宣扬中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和封建秩序。

  随着舞狮表演进入民间,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舞狮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舞狮更加流行,由于地域的不同,受各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北京的太狮、河北的双狮、安徽的青狮、浙江的红狮、福建的台刂狮、广东的醒狮、湖南的武打狮、四川的高台狮等等都各有特色。另外,在舞狮的舞法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显示出狮子活泼可爱的神态和嬉戏玩耍的性格。“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采青等动作,表现出狮子的威猛勇武习性。总之,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各地还是相当普及的,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

  3、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主要包括“民众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诸多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中国民间的舞狮活动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一点,它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联。中国的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之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成为了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文化载体,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发展,更丰富了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的活动内容,活跃了民俗文化的喜庆气氛。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据《北京庙会》一书中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逐步衰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在北京的民间庙会中,行香走会的历史十分悠久了,而在香会中狮子会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狮子会中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是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而少狮是由一人表演的。太狮表演通常是两只同时表演,一只黄色、一只蓝色,因此民间有“金毛太狮蓝毛吼”之说。北京当年最为有名的太狮就有十三堂,据说有的还受过皇封,它们在民间香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京都二闸钢铃太狮”、“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盛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狮子会的规模,它们与民间其他香会一起演出,共同组成了老北京有名的十三档武会,又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也正是由于舞狮会与其他民间香会的有机结合,从中不断地吸取其它香会娱乐喜庆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自身的内容。“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和表演化的趋势,这对近现代的节俗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舞狮习俗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蕴含着许多十分朴素的民俗文化的象征寓意。我们知道舞狮活动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16]这种象征寓意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好期盼。如:“狮子”与汉语“赐子”音相谐,符合民间当时“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南狮表演更是将“采青”与“踩清”的谐音相联系,含有推翻清朝的意思。而现在的舞狮采青,则更多地取其“生财兴旺”的寓意。总之,舞狮是中国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人们在民俗节日里舞起狮子,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载体,并为民间舞狮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间。

  4、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所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舞狮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绝非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不断地承继狮文化的背景下,集华夏民族的智慧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综观舞狮活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我们认为它应该走过了从“驯狮”、到“娱狮”,最后到“武狮”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约在东汉时期,西域的驯狮舞蹈便传入了我国,带领真狮表演者,当时称为‘驯狮郎’,这一时期的舞狮表演主要目的是要表现驯狮郎驯服狮子的过程。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化的“假面狮子”与“舞狮郎”的表演。盛唐歌舞杂艺的繁荣,也使舞狮逐步地步入了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反映盛世太平的“五方狮子舞”就是其真实写照。另外,舞狮民俗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开展,舞狮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于是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民间庙会我们都能频繁看到舞狮的身影,这也大大提高了舞狮的技巧性。从而使民间舞狮活动成为了一项集舞狮、武术、音乐、杂技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健身健体的娱乐表演活动。总的来看,狮,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已逐渐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它体现出了一种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今天舞狮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狮表演,这正是华夏儿女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狮活动所体现的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许无咎.“驺吾、狻猊与――浅谈上博楚简《三德》篇的重要发现”.

  [2][晋]郭璞,注,袁珂点,校.山海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晋]郭璞注.

  [5]《尔雅》卷一○〈释兽〉,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1977.

  [6][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7][南北朝]范哗.后汉书和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中国学术》第五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10]刘磊.“从石狮造像看中意文化的差别”全意中国学联杂志[J].旅意中国学人,2005(4).

  [11][北魏]杨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5.

  [12]向开明,著.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13]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01(3).

  [14][日]河竹繁俊著,郭连友译.日本演剧史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3.

  [15]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16]徐华铛.中国狮子艺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6.

  [1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18]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19]张淑媛,张淑新,著.金銮殿朝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7.

  [20]郭泮溪,著.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

  [21]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和意义[J].云南大学《思想战线》,1992(3).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4

  摘要:

  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经济,绿色无公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以茶文化为基本载体,通过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出现的背景,以及在现在的经济要求下茶文化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共识和认知,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业;茶旅游;纽带;茶经济产业

  1、茶文化旅游的背景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开始出现了,以中国为茶文化的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地区,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于饮茶和新的关于茶文化作品的认知,从而加强了东西方世界的相互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茶文化不断深入的了解,人们对茶不仅仅局限于饮茶和加工茶的阶段,他们可以通过茶联想出关于饮茶的仪式和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在茶文化旅游新的消费方式下,我们自己应该做的是提高我们对于茶文化消费意识的提升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对茶文化消费产生热情,为我们国家的健康,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1.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休息和娱乐为目的的娱乐性活动方式,在这个新的旅游方式中,不仅拓宽了新型服务产业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以茶文化为元素的主题经济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1.2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茶文化旅游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上的茶文化包括饮茶出现的消费方式和饮茶仪式等,而精神上的包括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茶文化的不断认知,对有关茶文化的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追求,这不仅对优秀的茶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推广以茶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服务业经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的种类相当丰富,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亚热带湿热的气候而孕育出优质的茶叶品种,再加上近几年科技的研发使得优质的茶品种不断出现,茶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出售,而且茶园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观光旅游的享受,人们通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去了解关于茶文化的悠久的历史。标准化的茶文化田园风光,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风景观光,而且给人一些关于茶文化历史和种植技巧的一些知识。游客也可以亲自采摘,管理,种植,近距离感受采茶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通常是把文化和经济相互结合促进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在18世纪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加大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以荷兰为首的贸易主义者把东方国家的茶叶,瓷器等珍贵的奢侈品带到了欧洲国家。很快,欧洲的各国的王室成员喜欢上这些珍贵的物品,他们把它作为一种财富和奢侈尊贵的象征。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东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的欲望,很快这个想法就得到了探险家和一些王室成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西方人开始了著名的探险活动,这才有了后来的探索大发现,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社会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2.1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纽带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它已经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纽带作用。茶叶作为一个新型的礼品或者送给别人的纪念品而得到推崇,游客们希望自己买到的茶叶包装好看,同时里面的茶叶质量也很好,这就要求茶商们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艺和技术来达到质量的要求。有人说,茶是中国的“国饮”,民间也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在古代的百姓们生活离不开饮茶,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作为我国茶文化最有名的地方桂林,每年都会有茶叶文化园开放,这加强了桂林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桂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茶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茶文化的发展。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以经济为基础,文化为舞台而开发的新型旅游经济让我们知道了在经济生活中文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当然,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茶诗,茶饮品,饮茶工具的出现也促使着商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茶元素的采茶诗,通过采茶的活动,反映出诗人们向往田园风光的意愿。同样关于新的饮茶工具已经不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人们通过增加一些复杂而有情趣的饮茶工艺流程,使茶文化更有内涵和美感。饮茶的仪式的正规化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客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茶文化发展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2.3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

  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搭建平台。虽然说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很快,但是背后遗留出来的问题却很显眼,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许多茶叶的加工和出售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民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深,茶文化的旅游项目出现了一些问题。

  3、茶文化旅游如何顺应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阳光,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也在如火如荼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消费者在顺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在众多的消费领域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和生活节奏。旅游业的重点是绿色消费,尤其是茶文化的旅游业,其侧重点是以茶文化的消费方式引发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复兴和崛起。

  3.1政府推动,打造形象品牌

  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茶文化等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贷款和优惠。然而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企业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品牌和形象,茶文化的相关产品质量再好,没有知名的品牌就没有好的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在提高茶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这样在消费者的心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消费印象。

  3.2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开拓市场

  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会营造出茶文化的旅游氛围。在消费者的眼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它还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许多年以来文人骚客为茶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茶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安慰。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茶文化旅游推向国际化,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挖掘茶文化内涵,科学创新

  知名的企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同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只有加强茶文化产品科研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这样才会有新的品种和品牌的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创新技术去提高茶文化的质量和品牌。中国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的是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茶能提神养颜,加之文人墨客对茶道文化的敬仰和推崇,使得茶道文化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撑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4、总结

  茶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者是促进茶文化生产的直接动力。只有在生产和消费的相结合的方式下,才能发展经济和促进消费。茶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它在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味觉上的快感。

  参考文献

  [1]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5-80.

  [2]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2):239-244.

  [3]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0-23.

  [4]姜卫卫.论湛江茶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14(3):61-65.

  [5]李福全,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安徽农业科学,2008(34):15144-15146+15196.

  [6]苏全有,赵芳鋆.论茶文化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18+69.

  [7]禹利君,谭燕萍,史云峰等.试论湖南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J].茶叶,2007(2):101-104.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5

  【摘要】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

  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6

  摘要:

  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师生之间茶文化信息交流,能够以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打造现代工商管理,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使命。

  关键词:

  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并且2017年的召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成果的积淀。由此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饮用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想。茶文化内涵丰富,如: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精行俭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内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国社会对人文修养的渴望和重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我国许多学科密切结合,如:传统科技、经济、旅游、医学等,是我国社会人文知识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国传统的儒道佛家等哲学思想。其次在茶叶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茶文化将雕塑、绘画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内涵,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及审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特别是茶俗、茶礼以及艺术的表现力,融合了歌曲、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另外,饮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满足,茶文化拥有人文道德内涵,将饮茶与处世哲学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将道德升华视作最终的追求,注重修身养性。

  自古以来,我国的茶事活动就已经超脱了物质享受的生理局限[1]。现代社会的专家、学者对茶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各种科技手段的涌现,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也日益突显,茶文化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茶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础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断加强,并发扬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一以茶为媒介,通过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鉴赏到美、学会创造美,从而增强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内涵涉及中华礼仪及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来说,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是人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极深的影响。21世纪,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传递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道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各派思想,能够使大学生获得道德上、心灵上的帮助,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不足及重构

  通常,工商管理专业对口就业是高、中、底层的管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并且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决定着组织团队的人文氛围,这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但是这样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如:诸如家国天下、敬天爱人等。由此,为了教育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国各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而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略显不足,课程之间的有一定的重复,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只占了总学分的30%左右,内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素养出现严重的问题,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同时,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标准进行排课,而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学生知识面广,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过多过泛,专业个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但是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新城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省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1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与传统的报刊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接触甚少,社交、购物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学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进行通识教育,有选择地开设关于茶文化课程,如:《中国茶文化》《茶道》等。并为了使学生具备今后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结合学生的日常品行,将所学的经典教义落实在学习生活上,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品行。目前,虽然有些高校也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习很难做到将茶文化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大多流于形式,课时较少,极少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不重视和德育结合,只当作知识来教学。由此,高校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3.2增加有关茶叶传统经营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比重

  德国史学家利希霍芬曾经说过,犹太人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课程中,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只是一带而过,不管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不符合国情。中国茶叶经营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华的思想,如:《茶经》就记载了很多精辟和实用的经营管理思想,但却没有像西方学术那样形成体系。并且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见于历代经典中。在课堂上,高校可以分门别类编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华,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3]。

  3.3用茶文化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创造能力

  蔡元培曾经说过“并非人人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养,才能由弱转为强,由薄转为厚。陶养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对象,被叫做美育。”利用茶文化进行美育能够让人超越个人狭隘的偏见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补充。同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使管理进行创新。而逻辑思维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灵活性和创造性则更加能够提升管理的艺术性。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是由审美能力高低决定的。黑格尔指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就是说,审美是一个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精神舒畅。在商业经济中,美育的价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对学生创造里的培养上,由此,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和加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种有益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豪.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J].福建茶叶.2017(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3]杨学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创新之路———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论坛(2017)综述[J]经济管理.2017(07).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7

  摘要:

  茶文化是指在茶叶种植、采摘、烘焙、烹煮、品尝等过程中延伸出来的艺术,包含着茶道、茶精神、茶具、茶艺等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主流,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演变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茶文化精神及物质活动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汉语词义的变化,而茶文化现象的没落,使得汉语言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也逐渐消逝。

  关键词:

  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历经了多个民族十八个朝代的统治,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了茶叶种植、采摘、烘焙等过程中延伸出来的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茶艺、茶诗等语言文化的发展,而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则导致某些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没落。

  1、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是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文化特征,包含着茶道、茶精神、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元素。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待客之道,而茶正是我国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从魏晋南北朝起,已有饮茶之风,到隋朝饮茶已成为极为普遍的事,凡客来,必敬茶。渐渐地,茶文化兴起,人们对于茶叶、茶具、煮茶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演变为先进的茶文化,饮茶成为一件可俗可雅的平常事。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极具民族特色一个文化元素,其发展历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畴,都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应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在茶文化演变历程中,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在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从物质层面上讲,茶叶的品种、种植、制作及相关的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大红袍、碧螺春、铁观音、六安瓜片等。从精神层面上讲,茶文化涉及到茶艺、茶礼、茶诗等,这些都大大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为了准确描述茶文化的内容,并且传达其意蕴,人们创造出来沏茶、品茗、茶话、茶德等词汇。

  2.2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的没落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旧的文化元素不断没落,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添加进来,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华民族对于茶的热爱。在汉语言文学中,文言文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其实就是时代发展的特征,文字在不断演变,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有一些古老的词汇,比如说、,这两个词语分别是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的意识,现在都已经被现代化的词汇所取代。包括一些动词含义的词,都随着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演变,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比如说斗茶、奉茶、选茗,现在关于茶,人们只会说泡茶、倒茶、喝茶。

  2.3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在以往,茶就是指茶叶、茶树或者茶水,而在现在,茶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指用茶制成的饮品,比如说西湖龙井是茶,冰红茶也是茶,甚至于由柠檬、菊花、玫瑰等泡制的茶水也属于茶的范畴。时代在发展,不同的'词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变化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以龙井为例,在古代这只是一个地名,但到了现在就是指龙井茶。同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一些词义早已被忘记,词语也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词典中,比如说茶会,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的意识,现在一般是指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界文化元素的冲击,要想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汉语言文学是指对中国文学史、中国国学、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进行研究的学科,覆盖政治、军事、哲学、艺术、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其中,茶文化属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历史长河中,随着茶文化的兴衰跌宕,汉语言文学中与茶相关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包括词汇、词义等。

  参考文献:

  [1]彭庆敏.韩国茶文化对韩国语言文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20xx,(1):255-256.

  [2]穆文超,李权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xx,(10):268-269.

  [3]许静.英国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J].福建茶叶,20xx,(5):399-400.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8

  摘要: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分析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发展策略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4、结论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范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xx(17):70-71.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xx(11):242.

  [4]汪滢滢.中国民间美术元素与茶文化在茶室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xx,39(09):89-90.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19

  摘要: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的饮茶史,从有历史记载起,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拥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将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诗文等,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大众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谋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绘画中意境的融入。本文从剖析中国的茶文化入手,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的相通点,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与文化的传承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直接以茶为主题构图,还是以茶助兴,追求绘画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浓茶水为材料在画作中上色,均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画家对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论茶的品种与独特性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产茶的国家,除了亚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不少国家均有自己本土产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国应是拥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并且,茶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与丝绸、陶瓷一起,享誉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交易的发展壮大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的画面中,就有仆从备茶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画。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诗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详细资料。更有陆羽的《茶经》,是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到了宋代,“点茶、斗茶”开始盛行,国人对茶的喜好及研究更胜于唐,并出现了“贡茶”,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先后有180多位诗词家创作400多篇关于茶的佳作,有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所构成的,能激励人们明心见性、提高修养。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则,以“和”为贵。传统的茶文化也离不开“和谐”二字,与儒家尊崇的“和”相对应,也表现为“茶礼”。传统的茶事,均为三五好友在饮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仅是“养廉、雅志、励志”的代名词,也是礼节的表现。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的相通点

  (一)茶文化对画家本人的影响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在对文人画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茶画,兼具上述四者,可属于文人画。一来,好茶多生长于山明水秀之处,能带给许多画家作画的灵感;二来,相对于饮酒,品茗为雅事,也深受画家喜爱,尤其身处云雾缭绕之境,更能让画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于青山绿水间找寻到心灵的共鸣。苏轼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说,茶和画之间的内涵、美感相通。许多画家都有品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追求,让心灵得到净化,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与清雅的茶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其内心的感悟运用到绘画的创作中。茶有禅意,茶禅一味,朱锡绶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说,也是传统画家们品茶、嗜茶,通过以茶入画反映自身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真实写照。“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师,其淡泊的气质决定其不适于官场生存。辞官归隐后,文徽明在惠山脚下,种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会友。长期的茶事熏陶,影响了画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这种气质也不自觉地渗透到画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韵。同为“吴门四家”的唐伯虎,一生爱茶、饮茶,每于品茶后即会画茶文化山水图,将茶与山水融合,成为明代茶画的一绝。

  (二)茶文化关系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画者本身爱茶,通过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渐影响到画者自身。常言道“画如其人”,即是说长久的作画,画家将自己的品性融入画中,观画如观人,从画作中可品出作画者自己的境界。茶艺思想多主张契合自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寄情山水,从隽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长、花鸟虫鱼之精妙灵动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在茶文化与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中,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不可分的。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画师的绘画创作是来自于自然万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画到纸上成为优秀的画作,而是要通过画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内心感悟加以改造,将景物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间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对景物构图改造的过程中,茶性的影响油然而生,能让整幅画作呈现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和谐。在传统画作中十分注重构图的和谐,将图中众多元素结合在有机一起,动中有静,线条井然有序,烘托出绘画想表达的和谐气氛。在对茶事活动行绘画记录的过程中,又往往要求对茶具等进行真实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闹的环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静心烹茶,从而与周围景物达到虚中有实、动中有静、整体与细节的统一。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画师自身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艺过程中,有茶与水、水与味、味与气的相对“实”“虚”之说,体现于传统绘画中,便是水墨中的“虚实”,即纸为实、墨为虚,墨为实、水为虚。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审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展现

  我国的水墨、花鸟等传统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必然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数千年的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各种与茶有关的元素,均能作为创作元素添加到画作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探究,画家们不仅用从茶文化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诗句、意境去丰富绘画的内涵,还用茶艺活动的素材去丰富画作的内容题材。茶画则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茶文化运用于绘画中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风尚,有其文化研究意义。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图》,在主角萧翼将辩才的《兰亭序》骗到手的场景描绘外,在画面的左下方可见一老仆在风炉旁烹茶,童子捧托盘准备分茶的情景,在一边的茶几上,也摆有各式茶具,反映了当时崇尚以茶待客的风俗。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徽明的《惠山茶会图》、唐伯虎的《事茗图》均展现了当时文人集会时,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体中对茶文化的推崇。《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当时宫廷女子抚琴、品茶的优美和谐的情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则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茶文化在民间的盛行。齐白石也是热爱茶之人,习惯以客来敬茶,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颇具盛名的虾之外,对茶事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寒夜客来茶当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壶与两个小茶杯,以静物反映了有客来舍,画家烹茶,以茶代酒,与客人品茶赏梅、促膝长谈的情景。《煮茶图》中,风炉上的泥瓦茶壶,破旧的大蒲扇,三块木炭,“炉火和烟煮苦茶”,生动反映了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乐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砚和茶具》中,将兰花、茶壶、笔砚放置在一起,似乎为齐老饮茶后,趁茶兴正浓时运笔挥就,能让人觉茶香在墨韵中飘渺。

  四、结语

  “品茶试研”,是从古往今的文人墨客们的“第一韵事”“第一受用”,文人们将茶与砚结合在一起,将品茶与诗文、绘画结合在一起,茶引学士思,触发文人们创作诗文、画作的才思,将他们在茶事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作品中,让作品更显怡然自得,充满生活情趣。在茶道与传统绘画的结合中,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给我国的绘画艺术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娟.传统绘画艺术元素对中国茶历史文化风格的影响[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2]李泽锋.论茶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传统绘画文化的批判性表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04):102-106.

  [4]王丽芳.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表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7-129.

  [5]冯英.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荼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J].农业考古,1996,(04):196-199.

  [6]刘廷亮.从“符号”到“意象”———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的诗性表达[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5,(03):232-235.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0

  摘要: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而在时代的繁衍生息当中,不断孕育着全新的文化内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善。现如今,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已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相应的文化价值全面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其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使得体育文化具有了更加鲜明的色彩,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茶文化;民俗体育;融合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内容都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全新阐述,民俗体育文化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已然成为了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将其与茶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合理有效。而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俗体育文化当中的融合,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基础的体育思想文化融合。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见地与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重合之处,如茶文化十分倡导身心自然,而体育文化当中也要求身心上的自然一体化。其次,茶文化能够配合当前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可以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运动体制更加和谐,满足实际的体育文化发展要求。

  1、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茶文化,指的并不是单一的品茶文化,其包含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不仅有基础的品茶、泡茶文化,还包括了深层次的茶文化思想,而在众多的茶文化思想当中,和谐属于十分重要的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生成了十分合理的发展趋势,能够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很多文化内涵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融合,使得自身的文化更加合理明确。对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而言,其本身是对茶文化的一种阐述,但是这样的茶文化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完全彰显出茶文化的本质意义。到了现代,我国呈现出了思想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而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与相当多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和交流,并完善了自身思想内涵方面的内容。现如今的传统茶文化,已然被相当多的文化活动作为基础的思想内涵。体育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地接触茶文化,以期与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交流,接纳其中的优秀内涵,进而使得最终的体育活动处于较为健康合理的开展状态。

  2、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2.1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

  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首先,其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内容都表现得十分一致,尤其是在基础的文化理念上,茶文化的思想注重于自然的和谐,讲求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要尊重文化自身的本质,并以文化本质作为实际的发展方向,而这样的文化内涵体现,需要完全地与实际的活动内容相结合。体育文化十分注重对人的身心健康教育,要求通过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展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来改善当前人们对体育形式的不同认知。同时,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还体现在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当中,都肯定了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如太极拳体育活动,其讲求呼吸的过程要较为平缓,做到与自然合一,才能够深层次地提炼身心。

  2.2活动内容开展的有效性

  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作为基础的支撑,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文化思想当中,大部分思想都强调了健身的重要性,却没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思想内容。但是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和身心方面的,而体育文化过于偏重身心,转而忽略了对人们的思想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健全,难以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支撑。在这一形势下,体育文化活动必然需要寻求更加完善的文化作为自身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与当前的体育文化相结合。而与体育文化有着明显一致性的,首先便是茶文化,并且茶文化的中心思想十分强调和谐,因而与多种文化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够有较高水平的融合。

  3、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

  3.1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

  在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合理倡导,而民俗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其强调开展一些基础的文化体育活动,包括各种戏剧、舞蹈,但是其他方面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这样的状况下,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便呈现出了一种消极的发展状态,与其他体育文化思想有着较大的冲突。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状况,民俗体育文化必然需要与其他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促使自身更加完善,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而茶文化由于本身的思想与民俗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因而融合起来更加有效。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需要注重对思想文化内涵的强调,将茶文化当中的和谐,与体育文化当中的自然统一较好地融合起来。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体育文化当中的本质内涵。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都对自身的文化韵味进行了多个层次的凸显,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增添一定的茶文化韵味,会使得体育文化更加富有美感。而且这样的改变无疑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创新,可以保持民俗体育文化的活力,得到更多人群的接受和认可。

  3.2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

  民俗体育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人们热爱的文化形式之一,而且它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在与茶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其本质内涵需要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次讲解,要求尊重茶文化的主体性,与茶文化的各种基础理念和思想进行切实的融合,不能忽视其中的各部分内容。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到茶文化的不同意境体现,比如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各种彰显形式,茶文化思想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是一种创新,更多的是对其的一种尊重和渲染。但是现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过于拘泥和传统,没有太多的新意可言,很难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和推广。而将其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可以形成全新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而这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必然会因为有了茶文化基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还需要包含一定的时代气息,如各种广场舞活动,便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全新阐释,其中的美感和意境都相当的高,可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项文化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和创新,而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倡导,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其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高的重视,导致其与当前群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突。为了保障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重新迸发出全新的文化韵味和活力,需要对其加以合理的升华和改善,尤其是与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合理融合,能够使得其中的魅力全面地凸显出来,以获得人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05):78-82.

  [2]向玉山.论茶文化在体育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功能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6,(09):272-273.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4]黄银华.茶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导与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7,(02):245-246.

  [5]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1

  摘要:

  我国茶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广大劳动人们智慧,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茶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传承作用,因此茶文化表现出我国优秀的思想道德,研究茶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关系对于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茶文化的内涵与定位,探讨了茶文化体现的思想道德和茶文化的道德功能。

  关键词:

  茶文化,思想道德,价值理念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茶文化的内涵来看,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息息相关,茶文化体现出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茶文化还具有显著的道德功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茶文化和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茶文化的定位

  茶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来说,茶文化是茶人在茶叶生产(包括育种、栽培、制作、销售)和品饮过程中体现的一种精神力量;狭义来说,是人们在品茶中所传播或交流的一种信息。但目前的茶文化都是狭义理解地较多,中国的茶文化是文人墨客、禅者、道者借茶的清心功能产生的对茶的赞咏。《茶文化学》中对茶文化的定义是:“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成的总称。”

  1.1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的茶文化是最表层的,主要表现出茶的实用价值,与茶相关的文化传承价值。人们根据茶的种植、采摘、烘焙、分类等一系列过程,以及烹茶、品茶、茶具选择等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书籍,是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的体现,物质层面的茶文化是较为稳定的基础性文化特征。

  1.2行为层面

  饮茶方式、泡制茶的方法、饮茶习俗及与茶相关的民俗等都是茶文化的行为表现,是茶文化较深层次内涵的表现。行为层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们在从事与茶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例如茶艺、茶礼、茶风、茶俗等,行为层面的茶文化不仅具有稳定性,也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1.3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们从事茶叶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例如古代社会的茶政,现代社会称为茶叶行政管理等,都是茶文化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与古代社会制度相比,现代社会对于茶文化制度方面的制约减少,古代茶与官制是相关联的,例如“榷茶”、“茶马古道”等文化现象。这表明制度层面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茶文化体现的思想道德

  2.1儒家思想

  茶文化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礼”。从古至今,有识之士提倡勤俭、节约,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饮茶也具有神了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品茶之士的清廉高洁、仁义,古代对君子之风的崇尚与饮茶融合在一起,茶文化中体现的优秀传统美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真实的理想,茶在民间习俗中真正起到促进人际关系的作用。儒家思想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茶事活动正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茶事中的礼数与儒家重视的言行举止相一致。

  2.2佛家文化

  佛学对茶业推广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佛学的传播也将茶文化传播出去,并引进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茶文化和禅文化之间有着奇妙的关联,二者的境界具有相似性。禅文化中的“苦、静、凡、放”在茶文化中有所体现。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正是佛家思想中的“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有人曾说,“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这正是茶道中“凡”的体现,而茶文化中倡导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释放天性,这与禅文化中的“放”寓意相通。

  2.3道家文化

  茶文化体现出道家思想中的“长生久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道家文化中崇尚生命、热爱生命,这与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相一致,茶也是道教徒炼丹服药的首选之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不能将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结合。茶道中需要茶人具有烹茶的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身与茶的精神相交流,注重内心的平和,在品茶中体会人与自然的交流。“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重要方法,文人雅士追求淡薄、自然、淳朴的精神境界,这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相一致。

  3、茶文化的道德功能

  3.1实践茶道,提高思想道德

  从古至今,爱好养生的人不仅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视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内心素养,也就是“心灵养生”,通过形成心理平衡的状态,促进身体健康。如果人人都具有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促进内分泌在体内正常发展,有利于形成平和的心境,增强抵抗力和生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茶道精神、茶德的实践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培养心智,实现修心养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茶文化和茶道的核心思想就是真、善、美,这也是茶道的魅力所在。“以茶载道”是茶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在茗饮中感受茶文化和茶道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提高思想道德是茶道的重要作用。我国的茶道是饮茶艺术和修身养性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与教化的统一。

  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茶道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茶文化的真、善、美内涵是相互渗透的,启示人们面对社会中的诱惑始终保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茶道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发扬真善美,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端正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3.2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但也逐渐侵蚀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例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肯老等不良价值取向,滋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使人们逐渐变得浮躁,思想道德素质降低。茶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与当前社会的快餐文化截然不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体现出的质朴和平和的精神实质对社会浮躁的人们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形成积极的审美,面对信息时代的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和繁杂化,茶文化指导人们避免受到消极审美的影响,并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标杆,引导人们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茶文化提倡健康、雅静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茶道精神中的“和”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提升人们的整体思想道德。

  3.3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国茶道形成“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思想主张,喜爱品茶的人通过各项茶艺活动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有利于陶冶情操。将茶的功能性上升至精神高度,超出茶的物质范畴,成为高尚情操的象征[5]。自古以来,品茶之人感受到茶文化中清净之气、恬淡之感,能够抚慰心灵、怡情养性,同时文人墨客将自身情感、理想寄托在对茶文化的理解中。我国茶学大师将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茶德自古以来是我国提倡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正确价值取向,茶德就是人德,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茶德能够涤荡人们的心灵、规范行为举止,有利于人们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我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君子,在品茶、颂茶、作诗赏画中寄托自己的高尚道德追求。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表明品茶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茶文化能够启示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4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从古至今,我国茶道形成“和”、“敬”、“融”、“理”、“伦”的人际关系主张,宣扬人与人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关系,真诚地对待他人,诚心诚意地解决矛盾,在为人处世上将和谐作为核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团结发展,是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表现[6]。从茶的品性老来看,具有醇厚温和、悠然闲适的特点,与自然和谐融合在一起。茶文化深刻体现出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茶道中的和谐精神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形成和平共处、团结融洽的关系,并学会敬爱他人。通过举办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艺术作品欣赏等相关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茶文化教育氛围,促进良好精神境界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美好。

  4、结语

  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承受到儒家、佛家、道家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同时茶文化也不断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在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xx(2):245-246.

  [2]王旭烽.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6):75-77.

  [3]邹婷.论传统茶文化中敬茶为礼思想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xx(2):227-228.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2

  【摘要】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公选课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了《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1、前言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

  2.2改变教学“手段”

  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

  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大力推广《中国茶文化》教学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

  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

  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4、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扬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国茶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铸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课程,在大学生开设本课程十分必要。我们希望《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理念之,并以最好的姿态尽可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3

  【内容摘要】

  将中国茶文化与现代高职教育相结合,引领当代青年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

  【关键词】

  茶文化;高职教育;可塑性人才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承载历史的文化。中国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直到今天仍发挥着无可取代的社会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既能把中国茶文化和高职教育相结合,还能拉高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一、高职院校实施茶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茶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个人内在品质,多表现为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也要为社会塑造高素质的理想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院校过度强调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忽略人文学科的同步发展,阻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要怎样改变这一尴尬格局?众所周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一直活跃于民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态;茶文化追求平心静气、自悟自省的精神内涵和真善美的理念;茶文化本身富有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与功能,故而可以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茶文化教育,用茶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感染学生,让学生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茶文化教育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味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也确实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然而,大量的数据统计显示,很多高职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缺乏后续发展能力,基本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应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缺失。鉴于高职毕业生的现实状况,需要深刻总结和反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得失,提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位,优化整体育人环境。茶文化的传播,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提升,大有益处。一是茶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抛开浮躁情绪,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二是茶文化的美学价值,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优雅、宁静、和谐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国茶文化与高职教育融合的措施

  (一)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茶文化刚刚出现在大学

  以及高职专业中时就开设涉茶课程。教育部20xx年核定《普通髙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开设的涉茶专业有茶艺和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出现在大学以及高职专业中。20xx年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商务职院)就在其二级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中开设《茶艺与茶文化》,分配30学时,让学生熟悉湖南各类茶叶的文化历史及特点,能运用茶艺与顾客进行沟通,进行茶叶的`销售,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随着茶文化在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推广,湖南商务职院成立了湘茶学院

  20xx年4月20日,其二级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与湖南省茶叶协会、湖南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茶祖神农基金会共同组建了湘茶学院,积极组织、参与茶品牌推广与校内外茶文化活动,并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开办了“湘茶学院茶叶营销班”,培养高素质茶叶营销人才。该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历证书+企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制度,学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取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助理营销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农产品经纪人等相关证书之一和茶艺师资格证。

  (三)随着师资和硬件的不断提升,商务职院开设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

  湖南商务职院组建了一支包括省级专业带头人、全国供销系统及省级优秀教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及企业专家在内的优秀茶文化教师队伍;建成了省内一流的茶文化体验室、茶艺实训室,并与湖南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唐羽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营销实训基地及茶叶加工实训基地,为茶文化在商务职院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万全准备。20xx年,湖南商务职院开设湘茶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开始独立招生,有计划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懂得茶艺知识,掌握茶叶生产加工工艺、产品质量监控、茶叶营销技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可以从事的职业很多:茶叶生产经营企业的业务员、店面销售员、评茶师、茶事活动策划人;茶庄、茶楼、茶艺馆、茶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茶艺工作人员;茶叶生产经营企业的销售部门经理助理、茶叶专营门店主管。同时该专业的发展岗位也很多,可以是营销经理、部门经理、店长、基层合作社主管;也可以是自主创业从事茶艺培训、茶馆茶楼经营的中小企业主。该专业的学生在获取高级茶叶加工、茶叶经营管理师等执业资格证后,在新农村茶叶企事业单位可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咨询及经营管理岗位。

  (四)商务职院在茶文化的推广中努力的方向

  湖南商务职院的茶文化教育一直在深入,也为在全校推广茶文化做了一定的努力:2013~2015年,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了《茶与健康》、《茶文化与茶艺》两门公选课,主要介绍茶的起源与传播、我国茶文化与茶道艺术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及茶与健康的关系;建立了茶叶流通协会和子茗茶社,定期组织茶事活动,让部分学生在了解茶的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的同时也体会到茶会的精神与组织。这样的公选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这些努力所起到的效果与将中国茶文化融入现代高职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既然湖南商务职院有茶文化教育的优势,就应该依托湘茶学院,将茶文化教育融入到全校的文化教育中来,把茶文化教育做成湖南商务职院的特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培养更有内涵的可塑性人才!

  三、中国茶文化融入湖南商务职院文化教育的策略与构想

  怎样将中国茶文化教育与湖南商务职院的文化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整体性来说,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将湘茶学院设立为综合型机构,负责全校茶文化教育的日常运作;在湘茶学院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培训一批生长型教师,承担商务职院茶文化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学;由湘茶学院牵头,编撰一部创新型教材,建设高职学生茶文化学习优质资源库;开设一套特色型课程,实施基于高职专业特点的茶文化教育;搭建一组功能型平台,提供学生多样化茶艺展示空间,例如校级茶文化爱好者社团或协会、中国高校茶文化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形式新颖、成效鲜明的茶文化主题活动。

  四、结语

  目前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归根到底是如何将中国茶文化和现代高职教育相结合。研究高职院校的茶文化教学,更重要的是探讨茶文化的传播是否能否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助力,才能够得到高职教育决策者们的青睐,毕竟高职院校目前还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周洋.高校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业,2016,3

  [2]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传播学研究,2012,12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4

  摘要:

  茶文化是一种具备深厚的价值内涵的文化机制,要想真正有效的传承茶文化体系,还需要借助合适的形式将茶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中。从当前我国现代文化来看,现代文学体系不仅包含有丰富并且完善的文学创作元素,还蕴含丰富的创作理念,这二者构成了众所周知的现代文学作品内涵。通过研究蕴含有茶语的现代文学形式,挖掘其中存在的人文思维与价值机制,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历程,还能够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

  茶文化;现代文学;文化元素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底蕴,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淀,茶文化体系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物质性元素,还囊括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值得传承发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文化整体来看,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文化机制与内涵,对现代文化来说,茶文化不仅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创作内容与素材,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内涵也是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具体情感来源宝库。

  1、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认知与茶文化的综合诠释

  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通过借助具体的素材进行创作,使得现代文化作品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通过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理解现代文学。

  1.1现代文学作品的分类

  通常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是主要通过人物塑造,文体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现代文学作品细分为小说、诗歌、戏剧艺术、散文艺术四大类。而在这四大类中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小说又包括悬疑类小说、浪漫类小说,诗歌可以分为叙事类诗歌、抒情类诗歌。在戏剧艺术中,通过各种演出将脚本元素进行展示,在编写过程中编剧常常会借助人物具体的语言与动作来对事实进行揭露,传达个人情感,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我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容纳着形式各样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大众长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映,充分传达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现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性,个性突出,不仅能够借助多样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形式来对科学,人文等当面的内容进行充分表现,还对传统文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风格上进行的创新突破。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茶文化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着丰富的基础,以多种形式存在着。

  1.2茶文化的文学应用及综合内涵诠释

  客观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文化理念与文学作品元素进行创作是也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结合与融入,在具体创作中表现出不仅仅是将某种具体的文化素材融入到创作中,更包括精神理念与文化价值思维的融入。在具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中进行描写与创作,这是茶文化体系在文学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追溯茶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创作中,主要是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后才不断完善,趋于成熟。放在整个茶文化发展历史来看,茶文化文学作品承载了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形式。茶文化元素出现在现代文学创作当中,为现代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多更有内涵的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字与作品表现出更强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并且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所具备的内涵与特点更好地凸显出来。纵观整个现代文化中涉及到茶文化的相关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理念无一不是如水般的流畅与细腻。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文学中已经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具有代表显得茶文化作品,比如汪曾祺的《寻常茶话》,老舍先生的《茶馆》,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2、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中茶文化的具体融入表现

  现代文学体系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元素内涵,从创作素材与创作理念来看,其都与客观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传统文学体系相比,茶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学体系中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通过研究茶文化在现代文学体系中的融入情况,能够更好地实现茶文化理念的传承与认知。

  2.1笔下的饮茶文化

  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体系中对茶文化的理解表现出鲜明的风趣,精辟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饮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形式,对和尚来说,饮茶是一种禅文化,对道士来说,饮茶是一种寻道,因此,知识分子饮茶,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一种文化情操与内涵。

  2.2老舍的《茶馆》

  老舍先生对茶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茶馆》中对茶进行全面的描述。老舍不仅仅是对茶、饮茶以及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事实上他对整个饮茶活动中所蕴含的内在含义都有着全面的研究。为了确保文学作品创作的效果,他常常选择茶作为自己创作伙伴。在老舍的代表作《茶馆》中,不仅旧北京大裕茶馆的兴衰演变得到全面的展示,还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变化的过程,虽然老舍自己并没有过开茶馆,但是在作品中却表现出对茶文化体系不可思议的成熟了解。

  2.3茶客汪曾祺

  汪曾祺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以为著名的茶客,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仅对各种茶文化元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传达了很多茶文化理念内涵层面的东西,将其自身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应用到现代文学创作中去。在汪曾祺的《泡茶馆》中,凭借自身对散布在昆明学校门口的布置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的了解,将散布在茶文化体系中的各种元素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生活类型中都能够培养出对茶的浓厚的兴趣。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是写到,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一定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除了《泡茶馆》之外,汪曾祺在自己现代京剧作品《沙家浜》中也表现出丰富的茶文化内容。

  3、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客观影响分析

  3.1茶文化与文化元素的发展

  通过分析茶文化元素的展现形式能够更全面的掌握整个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从中挖掘出能够进行文化传承的渠道与空间。茶文化体系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文化元素的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上,还在于对价值理念的有效提升。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相关机制不断建立并完善,世界文化体系已经普遍表现出鲜明的融合特点,打破了过去的单一文化表现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茶文化体系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在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内涵,研究茶文化体系的发展情况,能够更全面的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文学创作中去。

  3.2茶文化与价值理念

  通常来说,要想全面了解某个文化体系,对进行整体理解,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与载体进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体系中存在的涉及到茶文化元素的相关作品就是直观了解茶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现代文学体系中涉及到茶文化理念除了包括具体的茶文化元素的展现与描写,还传达了准确的价值理念内容。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从具体的创作内容到文学作品的实际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其中蕴含的茶文化进行研究,能够全面整体了解整个文化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传达的价值理念,真正实现文化理念认识的目的。

  3.3茶文化与文学作品创作

  茶文化对我国现代文化作品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最集中表现在现代文学创作的创作理念与创作风格都受到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发生深刻的变化。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现代文学作家都深受茶文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文化对深刻的影响到整个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甚至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从整体来看,茶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规范以意识都影响到了整个茶文化文学体系的发展,而茶文化作品中所弘扬诠释的正面、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也是读者接触了解茶文化的重要渠道。

  4、结束语

  从文化多元化发展层面来说,茶文化元素的充分合理使用能够极大地激发现代文学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极大地贴近了现实生活,从内容以及具体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更好地丰富现代文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从而真正对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价值层面的共鸣,让读者真正理解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思想理念,加强对具体的情感理念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1]袁敏.论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xx,40(02):420-421.

  [2]黄金花.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读[J].文学教育(下),20xx(12):140-141.

  [3]王娜,吴一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扬州茶文化考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xx,34(04):40-45.

  [4]杨迎平.论老舍《茶馆》人物的类型化创造[J].民族文学研究,20xx(01):159-166.

  [5]王艳玲.唐代茶文学繁盛原因考略[J].农业考古,20xx(05):34-37.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5

  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文化也是我国历经多年文化沉淀而结成的体育文化结晶。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世界体育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给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的视野,在分析传统体育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提若干意见。

  关键词

  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1、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2、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

  [3]沙滟,岳元德.全球化发展战略下我国体育发展思路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6):118-119.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6

  [论文关键词]

  中华民族;祖国;乡土;民族文化

  [论文摘要]

  中华民族传统祖国是“三位一体”的意义结构体,“天下”为体,故土家乡是根基,政治国家是保障,伦理文化是支撑,是“乡土之国”、“中国”、“中华”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在相对封闭隔离的内陆生存环境中,在自然经济、政教合一的宗法农业社会,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话动中,对个人与民族国家的价值关系长期思索、反复定位,历史地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了“三位一体”的祖国的意义结构。所谓“一体”指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天下”),“三位”指村社共同体(乡土)、多民族共同体(“中国”)和伦理型的民族文化(“中华”)。其中,村社共同体是基础,是联系个体的情感心理纽带,多民族共同体(国家)是调控个体社会生活的政治保证,而人伦文化则是调节整合个人和民族国家的价值关系的精神支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构成有机整体。

  一、“天下”: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

  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始终构成其所热爱的祖国的价值内核,维护和发展祖国的根本利益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这种价值理念不断内化,历史地积淀成“天下”人文观念。

  人们一般地把“天下”理解为实体性的空间地理概念,但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天下”具有特定的人文内涵。总的来说,民众是“天下”的主体力量,民族是“天下”的最高意义。“天下”具有神圣性,其利益不可侵犯。是故,“天下”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天下”是传统祖国的根本意义所在。

  首先,民众利益是“天下”的基本意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为天下位天下也。”“天下”是“天下”民众的“天下”,而不是君主一人的私利。所以,天子的职能不是剥夺、占有“天下”利益,相反,天子是为天下民众的生存而治理天下的。是故,在天下、国家、君主的价值序列的选择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他批判君主专制独裁,说“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强调“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王夫之也倡导“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总之,儒家特别是明清之季的启蒙思想家都认为民众是“天下”的主要力量,民众利益比君国利益更重要,但没有也不可能确立人民主体论的政治观。

  其次,民族利益是“天下”的最高意义。王夫之以“天下之大公”为最高价值尺度,阐释了爱国主义的价值序列的层次性。指出了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高扬了民族爱国主义的信仰。他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辩,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也;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一人之义”“一时之义”与“古今之通义”都是在“公”的层面上按照价值普遍性的大小从低到高的排序。也就是说,以“天下之大公”来衡量三者,个人的正义最低、君主国家(“一时之大义”)利益次之,民族利益(“古今通义”)最重要。当三者发生矛盾冲突时,“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而应该舍小义,取“大义”,全“通义”。这就是说,民族利益是“天下之大公”的体现,从而是“天下”的最高价值意义,“天下”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象征。顾炎武曾经严格区别了“国”与“天下”。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国”指一家一姓之王朝,是一己之私利,而“天下”则是不因王朝更迭而永恒存在的民族及其整体利益。两者在价值序列的选择上,显然是“天下”重于。国家”。“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民族爱国主义宣言书,对民族整体利益的自觉认识和维护,成为“祖国”观念的价值核心。

  再次,“天下”人文观成为社会正义原则,具有神圣的价值意义。“天下”既然是永远高于专制国家的价值理想,是衡量现存国家合理性的最高尺度,对于现存国家始终具有批判超越性的一面。这样,它就取得了与中华民族的祖国在价值观念上相契合相对等的地位和意义。不妨说,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象征,是传统祖国之根本价值意义所在。因此,它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祖国观念的价值之源和意义之本。

  二、村社:中华民族的“祖国”原型

  中华民族在形成之早期,不像希腊等为代表的西欧社会,经过了私有财产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工和交往扫荡了氏族公社的血缘残余,以地域性的社会组织进入了文明国家阶段。相反,它没有经历私有财产充分发展之阶段,而由氏族进入国家阶段,这样,国家就保留着大量的氏族残余。农村公社就成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社会基础。我们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把村社共同体看作是生养自己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的“祖国”原型,几千年来积淀成深厚的恋土思乡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拂拭的集体无意识。所以,我们认为,故土家乡是我们民族祖国观念的基础和纽带,是产生“中国”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前提。

  1.公共土地构成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价值本源。维系氏族共同体的物质力量是农村公社的公共土地。公社成员对属于每个人的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成为他们认同、归属该共同体的价值前提。虽然说专制君主剥夺了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神圣的公共利益,但中华民族始终把“公天下”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理想。一部沉重的散发着原始民主精神的大同思想史,正是对这种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想追求的历史体现。所以说,乡土情结的价值指向乃是农村公社的公共土地,公共土地构成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价值本源,村社共同体是传统祖国的价值原型。

  2.自然血亲情感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基础。古代的农村公社,是时间上的血缘和空间上的地缘相统一的社会复合体,其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实质上仍是自然血亲人际情感。儒家的礼乐文化是建立在“仁”的根基上的。“仁”不是一种外在性的强制的规范,而是个体自觉的人性意识。儒家的仁学思想是以宗法农业公社的自然血亲人际情感为文化心理纽带的。这种“群体至上”的利他性道德意识,表明了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质朴敦厚无私无虑的人际情感。它由父子、夫妇、兄弟推至朋友、邻里。即由家族推及宗族社会,自然成为个体成员的人生归宿。因此说,自然血亲情感构成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情感心理纽带。"

  3.乡土意识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型。在古代,由于战争、内乱或者种族压迫,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公社成员被迫迁徙他地,客走他乡。生活的艰难困苦和异乡异俗,常常勾起人们思念家乡故土的情思。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历程中,逐渐积淀成炎黄子孙的思乡情结。思念家乡故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管是伟人圣贤,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如此。刘邦称帝后,还归故乡沛县,和父老乡亲引吭高歌雄浑慷慨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那“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我们民族那种难以拂拭的乡土情结。如果把它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联系在一起,乡土意识便溶入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国家民族意识即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说,乡土意识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型。

  总之,中华民族把村社共同体理解成自己所热爱的祖国的原型。原始公社的公共土地、人际情感和乡土情结,分别构成传统祖国的价值本源、情感纽带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型。中华民族之传统祖国观念,从起源和基础来看,它首先是乡土之国。

  三、“中国”:多民族的共同体

  作为“乡土中国”政治化的历史产物,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国”理解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凝结为“中国”这一概念。“中国”之指谓,并不侧重于种族之血缘意义,而是强调政治之大一统和文化之大一统意义。政治大一统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对民族内部而言,实行家国同构、君国交织的专制统治。亦即专制君主既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象征。其二是对于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言,专制君主是“天下共主”,“中国”与其他民族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作为政治大一统形态的“中国”,要求个体成员忠君爱国。由此,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君与国的交织纠缠,衍生出复杂而矛盾的价值观念,甚至使忠君与爱国演变成二律背反的历史悲剧。

  四、“中华”:伦理型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在本质上把“祖国”看成是具有高度发达之伦理文化的“礼仪之邦”。对祖国的认同和民族个性主要是文化的认同和文化个性。这就历史地凝聚成一个观念即“中华”。元人王元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若从炎黄算起,中华文明具有六、七千年的光辉历史。它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中华民族其他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在汉化和胡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群体至上的伦理型文化。中华文化把群体至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在义利、公私、群己关系上,崇尚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群体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条,极大地凝聚了中华民族,民族的整体利益被整合成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为个体在爱国主义实践中正确处理民族、君主国家、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多维价值关系提供了思想依据。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国诠释成群体至上的伦理型文化实体,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中华文化崇尚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反对民族压迫和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来自周边民族的侵扰,总是先以和平方式来化解矛盾,迫不得已,才奋起还击,这叫做“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上,反对以血统种族标准贬低、污辱文化落后的民族,而倡导用宽容的文化标准衡量民族之先进与否。这种热爱自由、追求和平的人文情怀,为加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平等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又为中华民族维护和发展祖国的根本利益提供了鲜活的精神动力。所以说,“中华”是中华民族传统祖国观念的灵魂和统帅,是中华民族立足发展的精神依据。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创造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祖国观念。它以“天下”为根本意义和最高尺度,以村社共同体为价值原型和情感纽带,以多民族国家(“中国”)为政治依托和政治保证,以人伦文化(“中华”)为精神统帅和思想灵魂。是“天下”之国、乡土之国、政治之国和文化之国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一体三位的意义结构中,既有明确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指向,也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感,既有现实的政治依托,也有超现实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底蕴。这就为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的历史展开拓宽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确立了神圣崇高的理想目标,注入了鲜活充足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力推动了传统爱国主义的发展进程。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华护理学杂志论文(精选6篇)06-17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选8篇)07-26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通用7篇)07-26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论文09-0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论文03-09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06-17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论文03-17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论文06-18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