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动机及文化认同与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论文
摘要: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考察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对学习者目的语语用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融入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态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而母语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态势。即,学习者较低的融入型动机和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习者对语用规范的学习,并影响其语用行为表现。
关键词:学习动机;文化认同;语用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学者们开始重点关注非本族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状况,焦点问题之一便是学习者因素与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问题。
学习者因素中与语用习得紧密相关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等社会情感变量。一般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决定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程度和他们对目的语语用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程度[1]。
文献研究显示,二语学习者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对其目标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Schmidt对母语为日语的英语学习者Wes的研究证实了融入性动机(即是否愿意与目的语文化社区的成员进行互动交往)与语用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尽管Wes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却通过积极融入到目的语社区而获得了较为复杂的指令类言语行为能力[2]。Niezgoda和Rover对捷克和匈牙利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
他们发现,学习者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学习动机很强的捷克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明显强于无竞争刺激、学习动机不强的匈牙利学习者[3]。
然而,学习者对二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一定会愿意遵循二语语用规范。已经具有一套完整的母语文化信念和价值观的成人学习者,必须要面对建构在二语交际中的自我身份这一任务。当二语语用规范与学习者已有价值观出现某种冲突的时候,学习者的选择就会陷入比较复杂的情形。这时,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身份认同就成了学习者二语语用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Locastro报告了自己学习日语的经历,在某一语境下,根据她对日本社会文化和语用传统的了解,她知道自己该采用日语的敬辞形式,但是她自己对平等的强烈信念使她难以认同这一目的语语用规范,因而不愿意学习并应用这一规则[4]。Siegal对一位来自美国的日语学习者的研究报道了相似的结果,指出学习者可能会有意识地选择对目的语语用规范的违反[5]。
简而言之,二语语用习得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语用习得的过程,由于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都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支配,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因素的情感和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目的语语用规范的认知和接受过程,进而对其目的语语用能力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十分缺乏,本文将以英语专业学习者为例探究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两个变量究竟对语用能力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状况,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学习者语用习得的社会文化因素。调查问卷包括语用能力测试问卷、学习者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文化认同)问卷。
语用能力测试问卷在冉永平设计的语用能力多项选择问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6]。问卷包括30个问题,涉及到请求、道歉、邀请、恭维等各方面的言语行为。
动机问卷在Gardner
[7]和Coleman[8]的问卷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12项问题,其中6项指向工具型动机,涉及求职、事业发展、考试、获得他人尊敬等问题,6项指向融入型(文化型)动机,涉及与英美人士交流、喜欢英语艺术和文学、对异域文化感兴趣、到国外生活等问题。其形式为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七级量表。
文化认同问卷采用了Locastro
[1]问卷,但做了一些删减。问卷包括10个问题:前5项测试学习者是否对英语文化具有强烈的喜爱、认同的情感,是否愿意遵循目标语的文化规范;后5项测试学习者是否对母语文化具有强烈的喜爱、认同的情感,是否有意或无意地抵制目的语的文化规范。
其形式为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五级量表。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采用了SPSS13.0软件。
同时,为深入了解学习者语用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还采用了随机访谈的方法作为辅助研究手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语用能力发展问卷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很不充分,而且很不均衡。对高年级学习者的动机和文化认同状况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学习者较低的融入型动机和文化认同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具体结果和分析如下:(一)英语专业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状况本项研究随机抽取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各60名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借以推测学习者在大学专业学习期间语用能力的成长情况。见表1。
表1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表1概括了数据统计的结果:三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为56.6,仅仅略高于一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53.8,在优秀率方面三年级学生略高于一年级学生,而在及格率方面却是一年级学生的表现略好一些。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成绩差异显著性值为0.731,也就是说,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这样的结果似乎说明,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随着学习年限和对目的语接触机会的增加,其语用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性的提高。换句话说,其语用能力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现象。
进一步分析学习者的语用表现(见表2),发现学习者的社交语用失误率高于语用语言失误率,这说明学习者对英语社会文化中的交往与行为规范尤其缺乏了解。此外,统计结果(表1)还显示学生成绩分布离散性指数很高,三年级学生成绩的四分位区间距高达64,标准方差高达32.4。这样的结果表明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很不均衡,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为了解高年级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依然不充分现象背后的制约因素,请三年级60名学生完成了动机和文化认同问卷,并比较分析了这两个变量与其语用能力的相关性。
(二)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1.学习者动机强度及类型分布的基本状况。
根据Gardner
[7]等人的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工具性和融入型两个基本类别。前者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如想通过考试或在外企工作;而后者主要指学习者对语言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希望可以融入所学语言的文化。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工具型动机的分值分布在22和41之间,平均分值为34.3,融入型动机的分值分布在23和39之间,平均分值为30.8。总体来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这样的动机强度不如期望值大。而且,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英语专业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强于融入型动机。
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支持差异的显著性(p=0.022)。随机采访了8位同学,了解到: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后,逐渐培养了对英语语言本身及文化的热爱,但进入高年级后,这种热情没有提高,反倒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三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一部分未通过专四的同学要继续备考专四,而专四通过的同学又要准备专八或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压力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热情。同时,在高年级阶段,大部分同学忙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再有时间和兴趣进行听说技能的训练,很少接触原汁原味的影音材料,也很少去外语角尝试与外教的口语交际。
2.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为了解动机因素与语用能力的相关程度,计算了皮尔逊相关系数(r)。见表4。
如表4所示,学习者工具型动机与学习者语用能力相关系数为0.413,呈微弱正相关态势,不具有显著性;而学习者融入型动机与学习者语用能力相关系数为0.611,呈显著正相关态势。
根据这些结果,融入型动机比工具型动机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高低发生更显著的影响。这不难理解,根据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9],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是否具有较低的心理距离和较高的融入心理是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语用规范(包括语用语言规范和社交语用规范),特别是社交语用规范的习得,需要以学习者对英语文化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有意识地注意目的语的语用规范为前提。这显然与学习者融入型动机的强弱密切相关。
上文谈到学习者社交语用失误明显高于语用语言失误(表2),而且学习者融入型动机明显低于工具型动机(表3),与这里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4)恰好吻合。正是大部分被调查者较低的融入型动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造成了他们语用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事实。
这些高年级学习者关注最多的是应试、求职方面的实际问题。预备从事对口语交际要求较高的少部分学生会关注英语文化和社交语用规范问题,而大部分专注于当下的专业等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则更在意的是语法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被调查者工具型动机与学习者语用能力高低只呈现微弱相关的原因。
这一事实值得英语专业教师深思。高年级学生在面临过级、考研、就业等实际问题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应试性学习是我们很难去改变的事实,但问题是这些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即便不与跨文化交际直接相关,也多少会与翻译或英语教育相关,这些工作其实也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三)英语学习文化认同与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1.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学习者对英语文化认同的分值分布在9和19之间,平均分值为14.5,标准方差为2.81,母语文化认同的分值分布在12和22之间,平均分值为16.8,标准方差为2.12。总体来看,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认同低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且个体差异较大。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支持差异的显著性(p=0.030)。关于认同倾向问题,也对随机抽取的8位同学进行了访谈,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母语文化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有3位学生谈到,随着近些年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他们对母语文化充满自豪感,认为应该限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使用范围。
2.学习者文化认同倾向与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学习者的文化认同问题相对复杂,它与融入型动机指向语用输入问题不同。融入型动机的强弱关系到学习者是否积极注意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目标语的语用规范;而文化认同倾向指向语用输出问题,关系到学习者是否对目的语的语用规范持肯定态度,是否愿意在语用行为输出中依循目的语文化规范。
根据表6,学习者目的语文化认同与学习者语用行为表现相关系数为0.433,呈微弱正相关态势,但学习者母语文化认同与学习者语用行为表现相关系数为-0.570,呈显著负相关态势。也即是说,学习者目的语文化认同倾向值较大的学生,语用行为表现有可能较接近本族语行为模式,但尚无法达到较为确定的预测;学习者母语文化认同倾向值较小的学生,语用行为表现很可能较为偏离本族语行为模式,预测的确定性较强。
关于学习者对母语文化规范和目的语的文化规范的认同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来证实和分析。可能的解释是一些学习者尽管对目的语文化规范持一定的赞同态度,但其对母语规范的依附感更强,当两种规范有一定冲突的时候,学习者会有意或无意中倾向于依循母语的文化规约。
结语
本文出发点在于探究非本族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考察可能会影响到学习者目的语的语用能力成长的两个情感变量—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首先,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无明显提高,学习者对英语社会文化中的交往与行为规范依然缺乏充分的了解。其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强于融入型动机。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而学习者融入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态势。学习者融入性动机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事实。再次,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认同低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且个体差异较大。学习者目的语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微弱正相关态势,但学习者母语文化认同与学习者语用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态势。可能的情况是当两种规范有冲突的时候,学习者会倾向于依循母语的文化规约。
简而言之,学习者较低的融入型动机和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习者对目的语规范的学习和语用行为表现,从而限制其语用能力的充分发展。这样的结果应当引起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视,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热情,如何帮助学习者协调母语与目的语规范冲突的问题。当然,本项调查的受试规模较小,研究的深度也还不够。要充分了解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条件,还需要更大规模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学习动机及文化认同与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论文】相关文章:
谈语用能力与语用教学10-01
从跨文化语用失误谈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10-30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异二者的关系探究论文07-23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05-24
关于发展思维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论文08-21
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相关性论文08-28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论文07-27
社会文化理论下大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