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音乐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
摘 要:解释学近二三十年来日渐受到西方哲学界关注的一种哲学思潮,解释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整体性,其研究范式可以概括为“理解”的范式,它强调研究过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历史性和特殊性。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需要有一个 “理解”音乐本质、音乐现象的过程。解释学研究范式为我们学习音乐欣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解释学;范式;音乐欣赏;效果历史;解释循环
“范式”(Paradigm)主要是指“被科学研究群体所公认的一套有关该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范及基本方法和工具。”[][1]该词最先由美国科学学家库恩在《科学的革命》(1962)中系统阐述的。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工具, 研究范式不仅有对具体研究过程的形式抽象,也有对形式抽象进行哲学层面的审视;既体现了某种方法论的研究倾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方法论本身的反思。分别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主体客体的关系”和“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就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定性研究而言,主要受20世纪现象学研究范式、符号学研究范式、解释学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的影响。这些研究范式对其它专业和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就解释学研究范式对音乐欣赏这一审美活动的启示来展开一些讨论。
一、解释学研究范式
解释学是近二三十年来日渐受到西方哲学界关注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最终目标,涉及了当代西方哲学许多重大问题。最初形态的解释学从对《圣经》经文、各种法典、史籍等文本意义和信息的理解发展而来,是一种狭义上的文本解释方法论。之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将之引入哲学领域,他们把解释学研究的重心由被理解的文本转到理解本身,从而为寻求人文科学普遍的方法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传统解释学的先驱。解释学研究范式便是在狄尔泰的推动下,继狄尔泰之后,随着哲学对人本身的关注,一些强调主观认知、个性理解、文化阐释主张纷纷提出,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而最终形成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丰富研究策略的一种研究范式。后来海德格尔从追寻存在的意义这一哲学基础出发,将解释学研究转到了本体论层次,进而论证了理解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承袭了他老师的本体论解释学思想,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身来对待,把解释学现象看作是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作为一种以理解问题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解释学就是要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和特点来论述当前的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最后达到对世界、历史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创立的本体论解释学,标志着现代解释学的诞生。
早期的解释学研究范式在20世纪初伴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激荡而悄然兴起后,主要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后来随着人类学的兴起,非实证的解释注意研究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而存在,质的研究方法也因人类学研究强调现场调查、人种志研究等而逐渐得到认可。20世纪中期以后,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繁荣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高潮。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出版物急剧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这尝试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生活史研究等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质的研究方法。一些实证研究中享有盛誉的研究者,也开始探究解释学研究范式中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至此,解释学研究范式已逐渐摆脱了先前的“边缘”地位,开始向研究的中心靠拢。
二、解释学研究范式对音乐欣赏的启示
解释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整体性,其研究范式可以概括为“理解”的范式,它强调研究过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历史性和特殊性。音乐欣赏是“指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引起听者自身在情感、审美和理智等方面的相应反应,从而使音乐完成其社会功能的音乐实践活动。”[][2]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需要有一个 “理解”音乐本质、音乐现象的过程,它要求欣赏者伴随着听赏——欣赏——鉴赏这三个过程,对音乐对象的艺术性、审美性、情感性、历史性等进行审视。因此,通过对解释学研究范式的了解,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关音乐欣赏方法论的启示。 解释学研究范式有助于我们深化音乐欣赏过程中审美层次的方法论研究。解释学研究范式从最初形态的解释学对《圣经》经文、各种法典、史籍等文本意义和信息的理解,到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把解释学研究的重心由被理解的文本转到理解本身,再到将解释学研究转到了本体论层次,进而论证了理解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三过程。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是也一个对音乐作品由声(音响及艺术结构形式)——情(情感)——意(思想)的由浅入深、由感情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解释学研究范式每个发展阶段的一些理论研究对音乐欣赏过程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伽达默尔对解释学的本体性发展,为我们正确理解音乐作品自身的意义提供了可能和新的思路。
(二)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解释者必须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去解释文本资料,伽达默尔提出的“效果历史”,对于音乐欣赏过程中尽可能地正确理解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效果历史”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永恒不变的,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效果,这效果是在历史中发生变化的,伽达默尔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效果历史”。伽达默尔所倡导的效果历史强调理解的历史性,体现了一种“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方法论原则。音乐欣赏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同时扮演着欣赏者、表演者、创作者、评价者的角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自身的偏见、价值观和兴趣等会对研究对象自然地形成一种预设观念,并会因此忽略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应学习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中去感受、欣赏、理解音乐作品,而不应该从主观情感出发去观赏作品。
(三)海德格尔的“解释循环”学说对于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怎样更好理解、把握音乐作品的意义提供了方法借鉴。海德格尔认为解释的任务不是以揭示作者的原本意图的“恶性循环”,解释循环的过程是假设和修正的过程。对文本的理解永远都是被先前理解的把握活动所规定,在完满的理解中,整体和部分的循环结构不是被消除,而是相反地得到最真实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黄清.质的课程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新媒体音乐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