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颜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是一个语用学范畴。任何交际都是实施有意图的言语行为。以塞尔关于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还乡》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话描写的,从中见出,张谷若两译本的对话翻译比王守仁的译本更好的再现了具体言语行为。
[论文关键词]《还乡》 施为性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小说家,其小说《还乡》文笔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及戏剧化的情节结构。小说以爱敦荒原为背景,讲述了五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红土贩子文恩未赢得心上人朵荪的爱,成为她的暗中守护者,而朵荪的未婚夫韦狄与游苔莎幽会。朵荪的堂兄克林从巴黎回来,一心将自己献给荒原,而游苔莎向往都市生活,梦想克林带她离开荒原,并凭美貌嫁给了克林。韦狄娶了朵荪。游苔莎与克林婚后不久出现裂痕,她与克林母亲姚伯太太之间的矛盾又间接导致了后者的死亡。矛盾激化,游苔莎和韦狄相约逃离荒原,却双双死于意外。朵荪与文恩终成眷属。译家张谷若于1958年和1991年l1月两度出版《还乡》的中文译作,外国语言文学家王守仁也于1998年5月出版该书译作。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其基本观点是:任何语言交际都是实施有意图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受规则辖制。言语行为理论已经被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小说是一种生动的文学体裁,而对话往往是小说中最生动的部分。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并以塞尔关于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具体言语行为再现的角度,对比分析《还乡》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话描写翻译。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文学批评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阐释文本的精妙,并以此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本质,而语言学家则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来解决句、语义学及二语习得等诸领域的问题。在语用学领域,言语行为始终是最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与许多其他语用学理论密切相关。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模式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当时语言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日常语言的不准确性和空泛性上。奥斯汀推翻了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核心这一论点,指出与实证主义的假设相反,日常语言中一些句子没有真假值。这些句子的特殊性“在于它们不只是用来说,即描述事物,还用来做”,而且不能用真假值来评价。奥斯汀把这类特殊句子和由它们实现的话语叫做施为句,把与之相对的陈述、论断等称为叙述句。后来奥斯汀放弃了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分。指出一定条件下构造具体的语句即同时实施了三种言语行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是指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施为性言语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成事性言语行为则指表述性言语行为和施为性言语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效果。其中施为性言语行为是奥斯汀关注的中心,“言语行为”常用来特指这一类言语行为。
(二)塞尔的言语行为模式
1.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论。他把施为性言语行为分为五类: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言行为和宣告行为。
断言行为实施时,说话人保证命题的真实性,相信所陈述的命题为真。常用于断言、下结论、陈述、相信、发誓、猜测等。指令行为实施时,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常用于请求、提问、邀请、建议、劝告、警告、命令等。承诺行为实施时,说话人对将来某行动做出承诺。常用于允诺、威胁、提议、保证、起誓等。表情行为实施时,说话人表达某种状态。常用于感谢、道歉、欢迎、祝贺等。宣告行为实施时,说话人想改变某一对象或情形的外部条件。常用于逐出教会、宣战、洗礼命名、解雇等。
2.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在对施为性言语行为分类时发现,有一类言语行为不属于上述五类。例如,聚餐时Bill对Mary说:Couldyoupleasepassthesalad?这一语境下,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与字面意义不吻合。也不能根据句子的形式认为其言外之力为“询问”Mary是否有能力把沙拉递给Bil。塞尔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力是“请求”,“请求”这一言语行为通过“询问”这一言语行为来完成。这里的“请求”就被称为间接言语行为。根据塞尔的定义,“请求”是主要施为性言语行为,“询问”是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和听话人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包括口头和非口头信息,及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主要施为性言语行为得以实现。
塞尔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使用一定的规约手段来实现,听话人根据语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规约习惯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必须考虑意图、能力、听话人意愿等诸多因素。塞尔提出了确立施为性言语行为类型的四个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条件、命题条件和基本条件。说话人可以通过提问或陈述这些条件来间接实施施为性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没有明显句法标记,听话人必须根据语境和形式,来推断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小说《还乡》有许多生动的对话描写。语言风格各异,施为性言语行为多种多样,间接言语行为随处可见。两位译者对这些对话描写的处理各有特点,因此,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三译本,具有可行性。
二、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下的三译本对话评析
小说对话中,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通过表述性言语行为的翻译得以再现。举例如下;
例一:“Iknows0welthatIalTltoblamethatyouneednotremindmeofit.”repliedW ildeveshortly.
张译一:“我很知道都得怨我,还用您提吗?”韦狄简短的回答
张译二:“我很知道都得怨我,还用您提吗?”韦狄简慢粗略地回答。
王译:“我心里很清楚,这事得怪我,用不到你来提醒,”韦狄不耐烦地说道。
韦迪弄错许可证,他和朵荪的婚期被迫推迟,事后他们与姚伯太太讲这件事,姚伯太太说这事怪韦迪,引文是韦迪的回答。这是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是陈述,主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是抱怨。姚伯太太与韦迪彼此不喜欢,姚伯太太还公开反对过他和朵荪的婚事,但他是朵荪的姑母,韦迪抱怨她的时候不能太直接。张译把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换成了询问。反问这一修辞和“您”这一尊称的应用巧妙再现了原文中含蓄的抱怨。王译保留了陈述这一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但这句汉语很直白,显得韦迪不礼貌,与原文的语气不完全吻合。
例二:“He!”saidThomasinreproachfully.“Anybodycalseebetterthanthatinamoment.Sheisnearlytwomonthsold Howfra isitnowtotheinn?’’
张译一:“他!”朵荪含着责问的意思说。“无论谁都能只要一看就比你明白。她差不多快两个月了。现在离客店还有多远?”
张译二:“小小子儿!”朵荪含着责问的意思说。“无论谁都能只要一看就比你明白。人家是姑娘,差不多快两个月了。现在离客店还有多远?”
王译:“他,”托玛沁带着责备的口气说。“谁都一眼就能看出来。她快两个月了。离酒店还有多远?”
游苔莎与克林感情破裂决定出走,韦狄与游苔莎约定帮助她离开爱敦荒原,此时他们都已离家,朵荪和克林没找到他们,朵荪带着婴儿回家,途中遇上文恩。文思把女婴错当成男婴,询问他(he)多大年纪。引文是朵荪的回答。原文是间接言语行为,其中主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是责备,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是陈述。张译一和王译明显欠妥,因为汉语中“他”和“她”发音相同,单凭发音,听话人不可能理解,所以汉语对话中不会出现这种说法。张译二中“He”和“She”的翻译则非常有趣,分别译成“小小子儿”和“(人家是)姑娘”,张谷若对译本的这种修订,消除了歧义,使陈述的含义更加清晰。
例三:“Ah!一that’syou,youtraitor,isit?”criedYeobright.“Whyshoulditbeshe?Becauselastweekshewouldhaveputanendtoherlifeifshehadbeenable.SheoughttohavebeenwatchedtTakeoneofthelamps andcomewithme.”
张译一:“啊!——是你呀,你这个浑蛋!”姚伯喊着说。“怎么会是她?因为上一个礼拜,她要是有机会,她就自杀了。本来应该有人看着她的!你快拿一盏车灯,跟我来。”
张译二:“啊!——是你呀,你这个浑蛋!”姚伯喊着说。“怎么会是她?因为上一个礼拜,她要是没受到阻拦,就自杀了。本来应该有人看着她的!你快拿一盏车灯,跟我来。”
王译:“啊——是你,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家伙!”约布赖特喊道。“为什么会是她?因为她要是能做到的话,上个星期就自杀了。她本应该让人看着的。拿上一盏灯,跟我来。”
原文包含一系列言语行为:咒骂、陈述和命令,生动刻画了克林又惊叉气又急的情绪。两译者的三个译本比较相似,但对咒骂这一言语行为中出现的“traitor"一词处理方式不同。张译为“浑蛋”而王译为“背信弃义的家伙”。小说中上文是,克林和游苔莎感情出现裂痕,韦迪的一次造访间接造成他们夫妻争吵及后来游苔莎的出走,克林寻找游苔莎的时候她落水,这时克林认出正在等她的韦迪,就说出了引文。据此,克林说韦迪是“traitor”,不是指他真的背信弃义,而是咒骂他。张译用汉语中咒骂常用的“浑蛋”一词较为妥当,王译“背信弃义的家伙”则因改变了咒骂这一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易引起中文读者的误解。
总体来说,在《还乡》对话翻译上,张谷若更胜一筹。张谷若对言语行为再现的处理非常灵活,根据汉语和表达习惯的不同,把原文的普通言语行为译为间接言语行为,或改变原问接言语行为的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从而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王守仁更倾向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常常不能再现原言语行为的语气,使译文单调。此外,王译中对话常常使用书面用语,也削弱了相应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颜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相关文章: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05-02
人性观照下的民法价值取向探索06-09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05-09
《物权法》的法理评析06-06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05-02
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论文05-09
“对话”随想05-24
对我国老实信用原则研究现状的评析06-02
CFC税制评析与我国CFC税制的完善论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