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
论文摘要:元结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和的动荡起伏、黑暗使得他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矛盾,既情系君国、心忧天下的积极入世的一面,又山林自安、崇颂隐翁的消极退隐的一面。元结的诗歌创作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矛盾,影射出了其思想的前后变化和对现实政治的逐渐冷漠。
论文关键词:元结;矛盾;积极;消极
元结,字次山,号元子,汝州鲁山县(今属河南)人。是盛唐后期的一位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起伏和政治的腐`黑暗使得元结的思想复杂矛盾,既有情系君国、心忧天下的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山林自安、崇颂隐翁的消极退隐的一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来进行研究。
一
元结一开始对社会政治的极大热情和极为关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一方面与其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有关,另一方面与他父亲的遗训也是密不可分的。
《新唐书·元结传》记载:元结是后魏常山王遵十二代孙,其曾祖仁基拜宁塞令,袭常山公。祖父亨是霍王府参军。元结在传统封建家庭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觉的政治责任意识,关注社稷命运,关注百姓疾苦。同时,没落子孙的感受也使他不甘落后,内心深处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像祖辈那样光宗耀祖。这可以说是元结积极入世思想的最初心理动因。而他父亲的训诫之话在使元结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济世理想方面则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新唐书·元结传》中也有记载:在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其父元延祖召戒曰:“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云。”父亲的教诲使元结“折节向学”,以从兄元德秀为业师。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元结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负奔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事实却是:李林甫因“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于是玩弄权术,使当时参加科举考试者无一人及第。政治理想的受挫使元结切身感受到了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就在此时,他的消极隐退思想最先表现了出来,于是他隐居在故乡的商馀山。但在此段时间内,元结的积极入世思想仍然占据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因此,他又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最终及第。
其思想的消极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出来应该是在诗人的晚年,特别是在代宗统治时期,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最高统治者宠用奸臣,猜忌功臣良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使诗人对现实的残酷和丑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加之亲历了安适之乱的社会动荡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诗人逐渐对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信心,同时诗人的政治心理也日趋消解。面对当时的政治黑暗和一系列社会悲剧,元结越来越感受到了个量的微不足道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归隐的思想就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可以说,家世与时世共同促成了元结思想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其诗歌创作中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二
(一)元结积极入世思想的表现
元结早期的诗歌创作集中反映了他凌云壮志的思想抱负,充满热情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极为关注。大约写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的《系乐府十二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元结在序文中就指出了这组诗歌的创作目的:“尽欢怨之声者,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这组诗从各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s会黑暗和人民的水深火热,表现出了元结作为一名“关心人民群众与祖国安危的政治家”(孙望《元次山集校本前言》)的正义感与积极济世的思想。就思想内容而言,这组诗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下面就以其中的四首诗歌为例来对此进行分析。
1、表现政治理想的诗歌。以《思太古》为例: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作者以向往和赞扬的笔调描写了洞庭湖山谷深处的人们所过的太古生活,虽然作者把生活倒退到太古时代有悖于发展的规律,但是此诗的创作目的却是进步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更是表现出了对“圣贤教”的嘲讽。此诗所反映的政治主张与作者理想中的圣人治国之道是统一的,即“用真”、“用圣”、“用明”(聂文郁《元结诗解》)。诗人希望当政者能够通过这一理想的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实现理想中的社会生活。
2、讽刺帝王的诗歌。以《寿翁兴》为例:
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始知世上术,劳苦化金玉,
不见充所求,空闻恣耽欲。清和存王母,潜濩无乱黩。谁正好长生,此言堪佩服。
本诗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修养身心,长命百岁呢?接着多寿翁给出了答案:顺应事物的发展,像草木一样忘掉一切情欲。接着又指出一些不劳而获的人,整日毫无节制地追求欢乐,放纵情欲。虽然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明确说出不劳而获者的具体姓名,但毫无疑问,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这些统治者既要贪图享乐,又想长命百岁,对此,作者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无情的讽刺,揭露了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和丑恶的嘴脸。
3、揭露黑暗的诗歌。以《下客谣》为例: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
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岂知保终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诗歌一开始就揭露了当时官场行hui受hui的腐`现实。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即主客的上下级之间应当有正常的关系,下客的意见要比黄金贵重得多。接着用对比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作者指出,虽然“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但是它们毕竟都是身外之物,终究还是要离开你的。与“长使令德全”的“终信”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啊。作者在这首诗里指责当时官场贪`受hui的恶习,要求统治者应该采纳“终信”之言,改掉受hui的恶习,这在当时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4、同情人民的诗歌。以《农臣怨》为例: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这是一首反映广大农民悲苦生活的诗歌。作者首先写出了农臣想要求见天子的原因:即诉说他们的庄稼树木受害的情况,诉说那些蝗虫为害庄稼的情况。但是农臣们只能徘徊在宫墙之外,没有办法走进宫门拜见天子。最终只能落得“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的下场。最后,作者对农臣的怨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希望这首诗歌能够被官方的机构所采集,使得天子得以了解民情,解决农民们的生活困难,表现了作者为民请命的意图。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的表现,也是作者不满现实,抱有救国济民的政治理想的具体实践。
(二)元结消极退隐思想的表现
随着唐王朝由盛入衰,现实愈加黑暗,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元结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了明显的消极思想。这首先表现在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宿丹崖翁宅》和《石鱼湖上作》突出反映了他的消极隐退思想。《石鱼湖上作》:
吾爱石鱼湖,石鱼在湖里。鱼背有酒樽,绕鱼是湖水。儿童作小舫,载酒上胜一杯。
座中令酒舫,空去复满来。湖岸多欹石,石下有寒泉。金玉吾不须,轩冕吾不爱,且欲坐湖畔,石鱼长相对。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描绘了石鱼湖上的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情景。如此轻松自在的生活,以致于让作者“不须金玉,不爱轩冕”,一心想要在石鱼湖上饮酒寻乐。体现了诗人的消极思想,在当时没有进步意义。再来看一下《宿丹崖翁宅》:
扁舟欲到泷口湍,春水湍泷上水难。投竿来泊丹崖下,得与崖翁尽一欢。
丹崖之亭当石颠,破竹半山引寒泉。泉流掩映在木杪。有若白鸟飞林间。
往往随风作雾雨,湿人巾履满庭前。丹崖翁,爱丹崖,弃官几年崖下家。
儿孙棹船抱酒瓮,醉里长歌挥钓车。吾将求退与翁游,学翁歌醉在鱼舟。
官吏随人往未得,却望丹崖惭复羞。
这首诗歌主要描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了作者停舟丹崖下,想与原泷水令唐节会晤的情景;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丹崖翁宅周围优雅清静的,以及丹崖翁弃官归隐之后,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的快乐场景;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作者欲学丹崖翁弃官归隐的想法。整首诗歌反映了作者在晚年的消极退隐思想。
另外,元结的退隐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箧中集》中七位诗人的思想的认同上。《箧中集》中的七位诗人除了孟云卿、元季川两位在晚年任过较小的官职外,其余五人(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张彪、赵微明)皆不近禄位,终身穷困,潦倒终生。他们与元结一样都生活在唐王朝由极盛走向中衰的社会变动时期,生活的困顿使他们的诗歌表现出哀伤低沉的情感基调。元结对他们思想的接收与认同,特别是对他们不近禄位这种做法的认同,反映了元结晚年的退隐思想。
综上所述,家世与时世的共同影响,使得元结的思想表现出了积极入世与消极退隐的不同方面。他的诗歌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诗人思想的前后变化,透露出了诗人晚年的归隐思想。
【试论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相关文章: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元嘉诗歌创作的影响03-23
试论道家的无为思想03-05
试论《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11-21
试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02-24
试论多媒体教学与外语教师角色转变03-02
试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03-07
试论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