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形而上学解析
关于形而上学,曾在高中的哲学教程中有一些论述,只是作为辩证法的反面被人所见识。片面,静止,孤立的知性思维,被辩证法所批判,驱逐。
近日和一网友谈论,思觉其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尚待挖掘。
其实关于形而上学的讨论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曾将其定义为物理学之后,对存在形式自身的研究,超脱对象内容形式的目的论见解,转向它自身。二者形式的相互批判使得其内容也发生了转化,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著作中将树的隐喻融入于对人类知识的分类体系当中。形而上学作为树的基础孕育成长,衍生了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存在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的逻辑论辩使人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化为认识的主体和认识方法的热烈探讨,形成了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近代形成的唯理论和实证论关于科学认识的划分使其先前的状况发生了改变,成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被人所运用。科学的门类从此在摆脱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体系中不断衍化,并且在各自科目的体系完善中,认识的反叛使存在形式的形而上学哲学自身遭遇了责难。
唯物与唯心的划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所进行的关于哲学第一性的回答中有了新的论述。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存在与存在的形式及关系自身的关系,作为一切思考和评价的根源使人不得不有勇气去面对,并试图解决。
哲学流派诞生的逻辑基点可以说是关于这些问题的多彩式回答。
哲学问题的终结最终定义在存在形式的非确定性,对存在形式终结的反思是对存在本性的更深见解。逻辑认识的方法论的形成使关于形而上学本身的见解在广度上有了新一轮的探讨。
作为存在之为存在和存在的属性问题的回答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中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关于世界本源和终极实在的研究曾作为最普泛的观点被人所接受,认可。由对象衍生的问题构成了哲学中所说的本体论,即狭义的形而上学。
对主体自身思想的思想的目的论思维,变成另一论点与先前的唯物论观点形成了对峙。
思考自身的不可怀疑性构成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成立的逻辑起点。
知识本身是否可信或许尚待认证。
终结的回答变成了对一切的否定。
认识中一切从此开始诞生,并且由此人形成了自己眼中的世界。
【形而上学解析】相关文章:
作为学科的“形而上学”的学术价值05-07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05-28
婚姻的经济学解析06-05
硕士论文写作要点解析08-15
从诗文解析唐代民间体育习俗08-13
局域网名称解析优化分析05-29
声乐艺术的大众化审美解析论文04-22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论文05-10
解析《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