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民族,“和”的思想和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巨大。以人伦关系为核心关注的儒家,对“和”进行了最为深入的探究,不仅揭示了“和”的内涵,而且指出了实现“和”的途径,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和合:理想社会状态的重要表征。“和”与“合”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前者强调的是不同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后者强调的是主客体一致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二者统一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和谐中。儒家的所谓“和”,不是无原则的“同一”,而是在保持个性基础上的“统一”。《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孔子将这一思想引申到人伦关系之中,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工具理性膨胀、生态危机频现的今天,儒家“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和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的丰富内涵,弘扬其合理内核,对于形成既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无疑是必要的。
克己: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含义颇为丰富。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仁”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即“为仁由己”。这包括“爱人”和“孝悌”两方面的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为仁,要求个体“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礼仪,以友善、恭敬的态度对待家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为仁”的途径有二:一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即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二是自我修行,达到“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论语·宪问》)的目标。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可以为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个体的思想基础。儒家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忠恕:健康人际交往的桥梁与纽带。儒家对“忠恕之道”有两种表达:一种为否定性表达,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种是肯定性表达,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从要求上说,道德有层次之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人都应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是社会先进分子的道德责任。儒家认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是“中庸”,是一种自觉和习惯,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十分推崇“中庸”精神,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儒家关于“忠恕之道”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是: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注重公德建设,实现道德建设群众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应教育社会成员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应“逾矩”或推脱责任;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还应注重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小事点滴做起,使社会成员履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论文08-27
毕业论文提纲的意义和要求05-21
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04-26
现代竞技体育与生命道德意义关系浅析论文06-24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5-09
现代情景杂技创新意义探析艺术论文05-11
珠算的文化透视和科学思考论文05-16
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论文09-23
现代的新财产分类及其启示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