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1
一、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语言优美,主题明朗,意象单纯。吴周文先生甚至把它称赞为“春的赞歌”。但在我的心目中,《春》不仅仅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更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起来清澈透明,一目了然,但我们要想真正的品味出它的韵味、内涵,却并非易事。我把它看作一杯醇酒,因为它蕴含了悠长、清冽的韵味与芬芳。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运用的是非常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其中蕴含的是由弱渐强的语气,这不正是由弱渐强的乐句吗?另外,第三节描写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也把我带入了音乐的境界。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就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不就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画。这幅画使那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同样,也使我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二、
当我深入的去体会《春》的艺术境界时,我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满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作者所写的散文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语言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嫩、绿、软的特点。而在写春花一段中,一个“闹”字就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飞来飞去在花丛中忙碌采蜜的情景,在这里借蜜蜂的“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2、《春》在表现景物特征的时候,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比喻句如:写春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热、霞的绚烂、雪的纯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我仿佛看到了遍布草丛中的野花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设喻新颖,含义深邃。崭新的容貌、多彩的风姿、青春的活力,这就是作者所要把握的、并由衷赞美的春的特色。拟人句如:写春回大地,说“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拟人化,让我们仿佛看到她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烘托出诗的氛围;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的情态,甚至让我感觉好像看见了那盛开的鲜花,闻到那浓郁的花香一样。
《春》在艺术的表现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作者在描写时,注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不是采用的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文章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色彩。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朱自清先生推出了三个特写镜头,给读者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突出的是景,而这幅画面则突出了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三、
在整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的都是一些非常朴实的语言,但却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灿烂的春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从那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对于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而更使我感动的是他对于如春天般的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这份憧憬和向往,也使我更加珍惜灿烂的今天,更加祈望辉煌的明天。
注释:
① 吴周文《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2
记不清自己是何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手翻开一书,发现了这篇原来已经深印在我记忆深处的文章,一颗被春风吹醒的心便沉醉在春的美妙世界之中了。
《春》一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写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节是分述部分,第三节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了春草活泼调皮的样子;第四节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描绘了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第六节写了春天里,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出来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寄寓主题的作用。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是多么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不正像渐强的乐句吗?还有,第三节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把读者带入了音乐的境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淡彩画。你看,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淡彩画。这幅画使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读者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笔!在朱自清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我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作者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让我读来回味无穷。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我们在春天里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特别是文章的第七、八、九节,作者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不错,春天是新生事物,是美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不正是劝告我们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时机,干一番事业吗?
朱自清《春》一文,景、情、理三者交融,不管在艺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愧为一篇好文章。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3
作品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浅析艺术接受的活动规律与特色05-01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05-30
浅析艺术的本质10-27
从剪纸艺术浅析民俗文化02-23
浅析《杜子春》的人间向往05-28
浅析招贴艺术中图形语言的特征02-28
浅析汉代雕塑艺术的写意特征论文04-13
浅谈音乐剧的艺术特色05-13
浅析张派京剧艺术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