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

时间:2020-10-15 16:02:10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

  摘要: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苏轼的生命体验,通过对其在人生的坎坷波折中所形成的孤独体验和归依体验的阐释,分析苏轼的人生体验对其诗歌创作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以此更加真实而深刻地理解苏轼诗歌的内在蕴涵,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寄寓的生命感受。

论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

  关键词:苏轼 诗歌创作 影响 生命体验

  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向力,是作家艺术创作的根本指向,是使其艺术创作生气勃勃的首要条件。艺术家在感受个体生命、感受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于苏轼而言,在坎坷曲折的仕途生涯中,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是孤独体验、归依体验和超越体验,本文阐述苏轼诗歌中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

  一、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

  “孤独”除了指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外,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因其独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准则与流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保持着距离乃至对立,所以受到某些社会阶层的排斥,从而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此种境地下,咀嚼孤独、体验孤独,从而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孤独体验。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他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王安石变法时,他强烈反对新法,受到新党派官员的激烈排斥打击。严重的政治迫害,使苏轼陷入了孤独的处境。这种孤独处境,首先是生存状态的孤独。“乌台诗案”的诬陷,使得苏轼周围的人为了安全与生存的需要,纷纷远离他,营救、支持他的人寥寥可数。迁谪黄州,“渐为人不识”①。(苏轼《答李端叔》),几乎过着幽居独处的生活;而后,又不断地被贬,贬所也越来越荒远,最后竟被贬至饮水食芋的蛮荒之地儋州。政治的挫折,世情的冷漠,才识的不被人赏识,使苏轼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强烈的孤独体验。

  孤独源于艺术家人格的独立不羁,“艺术家的独创性、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常常是他们陷于孤立的首要原因”②。苏轼人格的独立不羁,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表现出充满独立精神的人格力量。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也有改革朝政的'打算,但王安石采取的是激进方案,而苏轼则是稳健方案,导致二人在变法政策上的争议。王安石权重一时,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政治方案,这是其人格独立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他陷入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轼政治上的独立精神更表现在他为党人倾轧、小人构陷而不屈,屡贬而不悔,体现出士大夫人格的卓越品性和浩然正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定风波》)在政治的风风雨雨之中,苏轼坚守着独立不倚的人格精神,历风雨而不惧,表现出极其放旷不羁的独立个性。正所谓“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孤鸿就是苏轼的化身,他有着强烈的悲恨却没人能够体会。这是一种深刻的有着震撼力的孤独体验,是苏轼对其孤独进行审美观照而形成的生命体验。

  苏轼的孤独体验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就在于其能将自我的孤独作为观照对象,体验孤独,并将之形诸语言,使其部分诗歌显出幽清孤冷的格调。苏轼的孤独体验在仕宦生涯中是非常深刻的,流放的生活使苏轼不断咀嚼孤独,并在外物的刺激下借语言表达其孤独。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或明或隐地表达着他的孤独体验。审美意象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苏轼常常在诗歌中借咏物寄托他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梅花是孤洁高傲的象征,在苏轼的诗歌中,梅花便是自己的化身,表达一种孤独而又骜不屈的生命体验。苏轼初到黄州作的《梅花二首》云: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④。

  深山幽谷中的梅花斗霜傲雪,独开独落,无人赏识,无人慰藉,充满了深深的孤独感。梅花正是诗人的自况,是诗人政治受到挫折后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生命体验的外化形式。在《梅花三首》中,苏轼同样以梅花喻己,寄托诗人幽独索寞、孤单高洁的生命体验。同时,苏轼还以幽居的海棠自喻,《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诗人偶见海棠,感叹名花幽独,飘零陋邦,联想到自己,贫病交迫,流落天涯,饱受雪霜欺压之苦,不禁黯然神伤。

  苏轼在很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不被人理解,怀才不遇、孤独辛酸的生命体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诗歌由前期的讽刺苛酷、笔锋尖锐,变为沉重稳健,充满着辛酸无奈之情。《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写诗人谪居黄州,月夜偶出,东风送暖,江云清媚,弱柳垂丝,春意浓浓,而诗人的欢意却渐谢。“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对处境的孤独、时光的急逝、欢意的渐减,充满了辛酸无奈。“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内心的孤寂苦闷何其深刻。《寒食雨二首》、《月夜与客饮杏花下》、《中秋月三首》等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处荒凉之境生活艰难、进退失据、孤独寂寞的深沉感慨。

  二、苏轼诗歌的归依体验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宦海风波的磕绊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在静观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影响着他,使他产生归依自然的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②。生活的困顿、仕途的坎坷、精神的孤独往往使人产生失落情绪;在失落情绪之中执著追求的人会产生一种归依体验,无论这种归依体验是向宗教回归、向自然回归,还是向童年回归,他们最终都将回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

  苏轼在仕途失意、精神失落的情况下产生的归依体验主要是一种向宁静自然的回归。寄情山水,以自然作为自己灵魂的归宿,在自然中静心止虑,澹泊宁静,做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恬静的境界。苏轼在仕途上虽有用世之远大胸怀,经世济民之宏大政治理想,然而他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官场上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这就决定了他必将遭到反对派的迫害打击。苏轼一生一贬再贬,漂泊流离,无所定居;怀才不遇、饱经风霜的苏轼在贬谪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回归田园、遁迹山林,享受闲云野鹤般自由宁静、恬适舒畅的生活成为苏轼内心的一种理想追求。

  苏轼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对于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就在于他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大量表达回归故乡、返归山林思想的诗歌,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故乡在诗人的心目中是自由、宁静、温馨之地,回归故乡其实质就是回归山林、隐逸林泉。“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正月三日点灯会客》),“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岷山我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南康望湖寺》)。“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过岭二首》),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渴望回归故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说到底就是一种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苏轼在面对秀丽的大自然时往往生出归隐大自然的念头。在《书烟江叠嶂图》中对王定国所藏的烟江叠嶂图画的画面情景作了详细的描写,再创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水映千山、浮空积翠、烟雾迷蒙、飞泉直下、小桥野店,显示出幽绝清空之景,此情此景是诗人所要追求的理想归隐之地。苏轼还在大量诗歌中表达了没有及时归隐的悔恨,以及终将归隐山水的理想。“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时南所画秋景》),“仰看云天真蓑笠,旋手江海入蓑衣”(《西塞风雨》),“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四首》),“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雨中过舒教授》),“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多作长牛翁”(《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等,都是体现诗人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

  陶渊明可以说是中古以来隐逸的代表,是后世归依自然、隐逸林泉的楷模。苏轼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反映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他效法陶渊明的倾向。苏轼不仅在诗歌中对陶渊明不问世事、悠然自适的生活表现出高度的赞赏与仰慕,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寄黎眉州》:“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表达了要效仿陶渊明的理想。《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白衣擎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闲适恬淡、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成为苏轼追求的一种理想模式。和陶诗一百二十首更是苏轼归依自然,追求宁静生活的表现。

  浓厚的生命体验使艺术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获得诗意的超越。苏轼热爱生活,更热爱生命,由此,他的诗歌作品弥漫着浓烈的生命气息。阅读苏轼的作品,读者对生活的体验会更丰富,同时,生命的内在也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产生激昂向上的力量,这正是苏轼体验生命并将之形于诗歌的价值。

  注释:

  ①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1432.

  ②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9.

  ③苏轼.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7:275.

  ④苏轼.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1982:1026.

【论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相关文章:

1.推广与用户体验的关系

2.柬埔寨旅游体验

3.职场体验总结

4.OA系统需要安全与体验共推进

5.浅谈网站用户体验

6.体验乡村生活作文

7.浅谈游戏内容设计与玩家体验时间的关系

8.体验新托福的经验分享

9.提高网站用户体验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