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时代的“独立阅读”

时间:2024-08-24 13:07:00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网络社交时代的“独立阅读”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或社交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网络社交时代的“独立阅读”

  摘要:网络社交是当代人最主要的网络活动形式之一。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例如网络暴力等。时至今日,网络暴力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人的独立意识及判断能力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提倡经典阅读,有利于从根本上抵制网络社交中的负面因素,净化网络社会中的不良风气。

  关键词:网络社交;经典;阅读;网络暴力

  在网络社交时代,网络“大神”层出不穷。一些人由此产生了“自己正处于世界的中心”或至少是“自己正与世界紧密互动之中”的美好幻觉。凭借新技术,一些人甚至认为自己在有限生命和无限时间的对抗中获得了终极的胜利。然而真相却无比残酷。在一个高度物化的世界里,心智的力量已经开始萎缩,并且这种现象还在加速。互联网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从根本上说,缓解不了个体的精神焦虑,相反,它的虚拟性或者虚无性刺激了个体的精神焦虑,由此催生出一大批网络暴民。在网络社交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只重视感官体验,忽视人性的丰富、品格的高贵和精神的尊严。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如果想要摆脱孤独、分裂和幽闭的自我,彻底释放内心的焦躁,只有依靠阅读,或许唯有阅读才是最好的解毒剂。

  一、网络世界的“精神瘟疫”

  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每日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50.78分钟,甚至有部分人每日上网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网络社交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社会活动。自网络诞生以来,人类的阅读行为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阅读载体的变化。从纸质媒体到网络媒体,不仅是信息物理空间的变化,同时也是阅读思维方式的变化。从国外研究来看,网络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人类大脑为适应数字载体,短期的记忆能力会有所增强,而长期的记忆能力则明显减弱。同时,数字载体的运动性,让人类神经变得更加容易疲劳,并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其次,网络媒体是一种综合媒体,图像、声音、影像等远远比文字更具有传播的优势。现代人更加倾向于接受多媒体信息,而非文字信息。再次,网络本身是一种媒体,是一条信息传播通道。任何在网络上的人都可以借助媒体来发布自己的信息。当前,有一种所谓刷存在感的说法,正是这种信息表达欲望的写照。网络是高度自由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些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情感、挫折及收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表达,表达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获得共鸣。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感和他在网络中的存在感,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网络中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他必须要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关注他的人越多,他的存在感也就越强。为了获得多数人的关注,他必须关心多数人关心的事情,参与多数人参与的事情,发表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因此,在网络社交时代,流行文化远比经典作品更受关注。多数人宁愿参与流行文化的讨论,也不愿意安安静静地阅读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中存在一些畸形追求存在感的人,那就是所谓的网络暴民。网络暴民是群体极化的结果。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具有极端偏向的共识。在这种极端共识的作用下,团体成员会表达一些极端的观点或是从事一些极端的行为。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这样写道:“群体常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集体无意识。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是看不到的,人的个性也是看不到的,个人的异质性被群体的同质性吞没,集体无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其最终的结果便是疯狂,由此引发战争、革命,或是精神瘟疫。”从勒庞的论述来看,极端群体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们失去独立判断能力所致。

  独立判断能力的缺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独立阅读缺失的结果。所谓独立阅读是指要独立选择阅读的对象、独立思考阅读的对象、独立评价阅读的对象。对于独立阅读这个说法,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难道说,我们的阅读是不独立的?的确如此。在全媒体时代,出版已经成为一个资本游戏,出版市场中充斥着一种典型的资本逻辑,一些出版社追求商业利益,包装、推销所谓明星作家,制造轰动的市场效应。一些不明就里的读者,盲目跟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说我们的阅读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吗?

  二、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获取的信息很多,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新信息产生。在这个时代中,经典作品似乎越来越没有意义。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回归经典阅读是非常没有效率的事情。一个人即便从未读过一部经典作品,也可以顺利地成长,只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甚至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经典一直是数千年来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是人内在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研读经典或许不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好,但是绝不会让一个人变坏。当我们面对无数网络暴力时,我们难道能宣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的伟大文明吗?

  在《西方正典》一书中,哈罗德・布鲁姆曾这样评价当代文化:他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大众流行文化一统天下的“混乱时代”,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已经乏人问津,取而代之的是摇滚乐、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大片。在哈罗德看来,这一切都是由忽视经典所造成的。如果我们继续忽视经典的作用,那么未来我们的世界将被网络暴力所充斥。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局吗?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何阅读经典》中这样评价经典的价值:经典作品是那些“我正在重读”的作品,而非“我正在读”的作品。经典作品是一种让你无法不闻不问的存在,它帮助你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他人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经典作品很可能与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格格不入,它坚持成为一种背景乐,让人足以保持清醒。卡尔维诺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仍旧是适用的。在一个铺天盖地都是网页的时代,在一个社交媒体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的时代,在一个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肤浅化,只有观点没有思想的时代,人们拿出时间,认真安静地阅读一部作品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阅读经典还可以说是群体极化的天敌。在布鲁姆看来,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使人善于面对自己的孤独,从而最终能够和自己的死亡相遇。这个过程是极为私密和费时的,是和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试想一下,一个人在经历过如此沉重的思考之后,如何还能继续随波逐流,或是放任自己在盲目的漩涡中挣扎呢?即便在网络社交时代,谈论文字看似是不合时宜的,但是绝对不能够低估文字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沉淀、精神的滋养和智力的拓展,是一种“无所为而为”,是个体精神的高度自由。有谁真正愿意成为网络暴民?有谁在污言秽语中感受到了幸福?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迫切地需要保持文学之爱,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阅读经典中沉淀自我,回归清宁,聆听自我最内在的声音。

  三、阅读治疗法

  互联网学者麦特卡尔夫曾预言,未来将是一个“永远在线”的时代。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简而言之,这将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时代,无法中断联系就意味着无法逃避。假设在未来某个人遭遇网络暴力,由于无法断线,他可能在几秒钟内被定位,并且在几分钟内遭受真实的暴力侵害。未来的网民可能更加焦虑,更加暴躁。在适应无线生活节奏的过程中,人脑的神经系统会变得高度紧张,控制情绪的能力会变得非常差。任何轻微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情绪波动,由此产生暴力行为。今天的我们已经是交流过度了,未来这种情况只会更严重。速度过快、信息耗能过大,还会损害人的创造力,让人变得盲从。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和其独立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古往今来的天才人物,都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人。他们卓尔不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便不被世人所理解,也会坚持己见。由此可见,群体极化所产生的共识,不仅会产生网络暴民,而且还会造成网络愚民。因此,更加有必要采取阅读治疗法。

  首先,要确立经典阅读的地位。阅读对象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好的作品,犹如一位好老师。只有确定了经典在阅读中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去除长期以来由恶劣阅读所造成的弊病。作为出版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经典作品的出版中,不能只考虑商业利益,而不顾及社会利益。作为读者,应当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经典阅读中。事实上,阅读经典的益处非常多。试想,如果你的阅读和周围的人别无二致,你的思想谈何是独特的,又如何能创新呢?

  其次,要制订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阅读经典是有难度的,应当循序渐进,而非急于求成。对多数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不应该给自己设置过高的阅读要求。就一般人而言,一年阅读十部经典作品便已足够。在形成阅读兴趣,或是理解力增强后,可以适当地增加阅读量,同时要严格执行计划,半途而废是多数人的通病。在制订好计划后,还要严格执行,可以从加强时间管理入手,争取在睡前完成计划的阅读量。周末时间可以增加阅读量,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畅销书。

  总而言之,关注阅读,是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在一个充斥着网络喧嚣的时代,我们更要沉心静气,选择真正值得阅读的作品,从而陶冶我们的心灵,从根本上摆脱网络精神瘟疫对我们的摧残。

  参考文献:

  [1]纪荣海. 阅读教学文化“三坚守”[J]. 语文建设,2015(1):30-32.

  [2]富洁. 公共图书馆如何促进社会阅读[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5-117.

  [3]戴晓芹,朱晓薇. 高校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 当代图书馆,2015(1):23-34.

  [4]柯倩丽. 浅谈网络时代的阅读[J]. 南方论刊,2015(4)97-98.

【网络社交时代的“独立阅读”】相关文章:

Internet时代的网络出版03-18

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12-05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03-19

网络时代的电子预算03-20

网络时代的CRM营销03-22

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03-18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03-18

浅谈网络时代的道德评价03-21

网络时代下的图书出版11-20

浅谈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