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藤原惺窝的社会伦理教化思想分析
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既是日本近世思想家藤原惺窝“脱佛入儒”的一大要因,又是其立身于世、躬亲践行的人生准则,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藤原惺窝思想教化研究方面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藤原惺窝对佛者“弃仁种、灭义理”、儒家“人伦皆为真”的发言,也一直作为人们对其伦教认知的一个基本依据,沿袭至今。近来,有学者在对日本经营伦理思想溯源的追溯中,发现藤原惺窝曾所做的《致安南国书》和《舟中规约》,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了商贸伦理---“信”的经营伦理史史料之一[3].
就其实际而言,由于学界对藤原惺窝思想研究的不足,其伦教思想的丰富内涵,往往得不到彰显,进而使得其在日本史上最早涉及女性地位、两性关系等社会伦教认知也鲜受人们关注。对此,本文略作探析,以期于藤原惺窝思想之研究有所小补。
一、基本态度:三纲五常。
对儒家所主张的“三纲五常”伦理规范的尊奉和恪守,乃是藤原惺窝对社会伦理的一个基本态度。对此,他有这么一个基调性发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此为五伦,亦为人日日夜夜所行也。”显然,比起那些所谓正宗儒家强调的“君为臣纲、子为父纲、妇为夫纲”之“三纲”,藤原惺窝将朋友、兄弟的关系也抬高到了与“三纲”相同的位置,可以说他比原生地的中国儒家还更显“儒家”.
“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自汉代伊始,就对其具体内容和重要意义有较为清楚的说明和规定。至宋明理学,其不仅被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制度因袭相循,而且被视为一种宗教性的情感依归和价值选择,得到了极度的强化:“行大法,然后可以理天下 …… 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妇之法。夫妇有法,然后家道正;父子有法,然后人道久;君臣有法,然后天地泰。”[5]《知言》卷五20对于“五伦”,藤原惺窝指出:“君臣,侍君而不惜一命,应尽于忠节,君主亦以我身为劳于臣。
若有丝毫之伪心,则背于天也。父子,子侍于亲而尽孝行。父教子之道而施与悯。夫妇,此间如天地,夫悯妇、妇尊夫,彼此而无恨矣。兄弟,兄悯弟、弟敬兄。朋友,与朋友交,若有半点之伪,则离心也。”[4]《假名性理》401-402在这里,藤原惺窝已经完全放弃了只纯粹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的做法,而是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不分先后轻重,一视同仁,置于同等位置而进行考量。并且,他又指出 “五伦”乃天道,悖于“五伦”之行者必受天谴、并遭“因果报应”:“五伦为人日夜之所行也。……行五常五伦,吾身成其圣人,与天道为一体。如斯而受天之悯,子孙比荣、后世而归天之本土。背天者,子孙必亡、死而其心离、无法归于天,真如鸟兽也。恐于天而行于儒道,此为一大事也。”[4]《假名性理》402在藤原惺窝这里,“五常五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伦理问题,而由于其“与天道为一体”,本身还成了一个信仰问题。易言之,“五常五伦”,本身是“人道”问题,但又属于“天道”的范畴,是“人道”与“天道”的叠合。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已经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思维去把握了,而必须以宗教性的虔诚信仰来直视和面对社会秩序问题。这也即是他“天之道,不乱其序为肝要也”[4]《假名性理》403说法的内在依据。其中,君臣,是社会性存在的最高体现;父子,是人类社会生息繁衍、永世长存的象征;夫妇,是生命本能形态结合的集中表达;兄弟和朋友关系,反映了人的存在及人性、人情的真实状态。这五者,既是现实的、具体的,在历史和现实中可以被清晰触摸和感知,同时又是抽象的、超越的,在人伦和生活的世界中,彰显其中的普遍原则,表达其恒常的价值意义。应该说,此可视为其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高度凝聚和概括,同时,也是他对人与社会存在的根本性看法。
二、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就总体而言,藤原惺窝的“五伦”思考,基本上是没有溢出传统儒家的论域范围。不过,与一般儒学者对“五伦”的思考有所不同的是,他分外关注夫妇及女性问题,且给予了相当多的注意,或许这与他常谓“平日齐家岂顾身,……妇道母仪思古人”[4]《惺窝先生文集》卷三64的身世处地有莫大关联。而且,据记载,他还专门着“论其母氏者”之《千代茂登草》,敬答“母夫人”,对其宣传儒学大义,实施“儒化”教育:“有客,袖一册子来视于予。
曰:‘是惺窝先生述儒学大义。以论其母氏者,藏某家巾箱久矣。’仆乃乞得受梓。名曰《千代茂登草》。千代茂登者,在中郎所答其母夫人之词。载在誓语。断章取义,不知果协否乎。”[4]《解题》下14由于该篇文字,对古代女子问题多有论述,所以还被视为关于女性教育的重要资料被《日本教育文库·女训篇》所收。
依照现代社会学的解释,男女生理差异的天然性存在,是决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差异和地位高下的重要因素之一[6]2.在传统社会,妇女地位不高,普遍处于从属地位,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真实存在状态。该情形,尤其在东亚传统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女性在社会中从属性角色定位,既有社会舆论诉求,又有习惯法性质的礼制规定。可以说,这构成了藤原惺窝女性论的知识背景和现实基础,其认知主要表现在“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两大方面。
基于东亚传统社会对男女及女性问题的基本伦常准则,来对藤原惺窝对男女及女性论述作一个评价的话,可以说他的言说也实超不出“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的儒家伦理原则。对于“夫妇之别”,藤原惺窝以为夫妇关系犹如天地关系,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依据“男女有别”的伦理设计,要“男营外,女调内”.
而且在其看来,“男外女内”还是一种道德设定,其关乎国家的大政和社会道德风俗。按照他的说法:“盖夫妇者,如天地。天包于地之外,地怀于天之中,是故男营外,女调内。……文王营外,太姒调内。此以夫妇之德,天下之政,自闺门内出,万邦自然风化,纳民得其所,此亦夫妇有别之意也。”[4]《惺窝先生倭歌集》卷五243“夫妇有别”,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尽管藤原惺窝对其是抚掌首肯,但从他相关的言辞和论述中可以发现,在他的潜意识流中,他还是对“男女有别”、“夫妇有别”、“男外女内”所衍生出来的“女从于男”的男女不平等社会状况抱有不小的怨言。他认为女子与男子生于同一个世界,乃是一种“不幸”,幼小之时,要从于双亲;年轻嫁人,得随从夫君;到老,还得奉从儿子;从年幼一直到老死,在女性一生的各个时段,皆缺乏作为人的主体自觉,难有个体意志的自我决断和随性肆意的尽情舒展。
当然,藤原惺窝也明了在传统等级社会里,女性所处的从属地位其实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他认为,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至少应该知晓女性的身心特点,对其优长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基于此,他还提出为君者要以女子为师,应向女性学习;而且,为了使得作为“师匠”的女性,发挥其“女子之道”与“妇人之道”,还应极力鼓励女性积极上进:“为人君者,取女子为师,附女之师匠,择其所,处屋置所,聊亦有人,师傅而受教。或有人曰:‘其师作何,其女子习何?’曰:‘以关雎之篇成矣。’夫关雎乃后妃之德,夫妇和合之至也。夫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和鸣',男先唱,女后顺,是夫妇之别也。彼圣女以何为学,谓女子之道。凡女子嫁,尽父母孝之事,易衰。何乐、何淫,哀而伤乎。因男之爱,易狎者女之情,貌相共和乐敬,以其抱贞而不失守,为妇人之道也。三月桃之夭夭之时,女子行男之家,能亲一家之中,作成一家之内之事,其法及国之时,可谓其国治之教训。此女子能行之法也。”[4]《惺窝先生倭歌集》卷五245-246至于藤原 惺 窝 所 提 出要对女性以《诗经·关雎》实施诗化教育进而提高女子道德素养和人文水平的作法,能否行得通,先置之不论。至少,其从人生而平等的角度来审视男女被政治和社会所拟定好了的现实处境,在十六七世纪的东亚社会,他的这种思考无疑是进步的,可以说还具有相当的“现代性”色彩,可视为东亚文艺复兴的先声。
饶有兴味的是,藤原惺窝还对存在于家庭内部女性之间的“妾妇”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传统东亚社会,尤其是受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影响,依据不同身份地位及经济状况,大都可取妇纳妾。一般说来,妇指的是正式所娶的妻子,称正室、正房;妾,指的正妻之外所纳之女,称偏房、侧室。由于妇妾关系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所以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妇妾关系乃士人所追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就此,藤原惺窝指出:“盖大夫者,妾妇二人;士者,一人。然有妾妇之分,不知此理,大人失其国,小人陷其身。周幽王憎其本妻,爱妾妇,废太子,立庶子,是以犬戎杀之。失子不悔思而持妾,其身陷矣。耳等是也,只以妇为妇,以妾为妾,从其分,合其宜,何而不有?”[4]《惺窝先生倭歌集》卷五246如何处理妻妾关系呢?藤原惺窝指出,应该妇有妇道、妾有妾道,妇按照妇的要求齐家行事,妾以妾的侍女身份做好辅助工作。这种因身份地位所决定了的差别,可以通过“妇”、“妾”两字的差异进行理解:“见’妇‘字,女篇中’帚‘字,彼嫡妇常常以帚挂于家而齐家,是为妇道也。见’妾‘字,女篇中云’立字‘也。此妾妇有我乃侍女属类之思,立而侍御之役身,必取’帚‘挂于室家,家必治,不忘子孙永年,乃侍女之意也。得此’妇妾‘二字之意,以固深之良知,变通万事之良能,天下人之心何而不收?”[4]《惺窝先生倭歌集》卷五246-247从“妇”、“妾”字源学的角度来解释和说明二者的身份地位与职责分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曾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妇”,许慎言道:“妇,服 也。 从 女 持 帚,洒 扫 也。”[7]614对 于“妾”,许慎谓之:“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按于君者,从辛从女。”[7]788如果两相比较的话,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藤原惺窝的拆字解法,意味更加深长。“妇”,以“帚”洒扫应对,处理家务,持家而齐家。
藤原惺窝的这种看法,大致不出许慎就“妇”的解释;而将“妾”字上下相分,以“立女”来解之,应该说除了中国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曾有过将“妾”解为“立女”来为维护“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解颐趣谈传闻外,藤原惺窝这种拆字解法确乎独创。藤原惺窝和辜鸿铭二人前后相差达三四百年,以辜鸿铭精湛的日语功力以及纳日本小妾吉田贞子的便利条件,若读《千代茂登草》,受藤原惺窝说法的启发也未尝没有这种可能。
妇对家庭内部事务通盘筹划、把握大局,妾参谋辅助,予以支持。这种有妇妾地位所决定了的家族内部的分工,实乃儒家礼制的规定,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言:“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由此观之,藤原惺窝对妇妾有别及各自职守分工的强调,自然是他恪守儒家之道、以儒家礼制为修身践行并以之来衡评社会现实的必然行为。其基本态度虽然大体不出儒家的基本礼仪规范,但其关于“夫妇有别”、“妾妇有别”的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方式,却是特别的。
三、教刑结合:“明刑弼教”.
藤原惺窝将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提高到与“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同等位置,并将“五常五伦”视为关乎家国兴衰的重要国策,是他“德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当然,其对道德、礼制的分外关注也并不意味着他对与之相关的社会法制建设不重视。事实上,他是极力主张实施刑罚的。不过,在他看来,刑罚的实施,乃万不得已之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行“五常五伦”之伦理道德建设。倘若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德主刑辅”或“明刑弼教”.
对于“刑”的思考,藤原惺窝曾为纪州太守浅野幸长所宣讲的《存铁录》中开篇即言:“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且对此进一步解释道:“五教,乃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五理。不知其所教而教之于五刑。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也。以五刑赏罚设其刑,刑罚之失之能成也。其刑,以期无刑。
然刑而弼教、进而治于政。刑与教,以其中道理,诚心协民。”[4]《寸铁录》319显而易见,藤原惺窝所宣讲的“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的措辞,来自《尚书·大禹谟》:“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敎。
期于予 治,刑 期 于 无 刑,民 协 于 中,时 乃 功,懋哉。”唐孔颖达疏为:“弼,辅;期,当也。叹其能以刑辅教,当于治体。虽或行刑,以杀止杀,终无犯者。刑期于无所刑,民皆合于大中之道。”[8]82-83这种说法,也即是影响东亚社会甚深的“明刑弼教”之渊薮,也即藤原惺窝“刑教”论述的知识论背景。
在藤原惺窝看来,即便迫不得已而实施刑罚,那么也尽可能地做到简约宽厚,这也即是他申述到的“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4]《寸铁录》319这句话的出处,同样是来自 于《尚书·大禹谟》:“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藤原惺窝的认识依据是,“过失、遗忘、不知”之三大过失,常因“心”而致,所以还不能视其为“罪”,应该给予宽容;即便是困于有罪或无罪之无法决断时,也应该从当事人的角度和立场,给予充分的理解[4]《寸铁录》319-320.这种思考,依据现代法学理论,可称为最早的无罪推定原则。
当然,无论藤原惺窝对“刑罚”抱有怎么的理解与激赏态 度,他 的 基 本 主 张 还 是 倾 向 于 “德治”,“法制”与“法治”固然重要,但充其量也只能是“德治”和“礼治”的辅助物,而非国泰民安的大政方针。
四、结语。
藤原惺窝对社会伦理教化的基本思考,大体上不出东亚儒学的基本伦理道德范围。其所主张和恪守的“五常五伦”原则与“德主刑辅”或“明刑弼教”思想,也是东亚儒家修齐治平论者们共同的精神纲领和践行指针。但是,从日本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观之,藤原惺窝将兄弟关系、朋友关系提至与“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同等位置,且更加力求“男女有别”、“夫妇有别”与“妇妾有别”的社会性别角色规定,应该说在近世日本儒者中,诚属凤毛麟角。依据现代社会伦理和法制思想,藤原惺窝的伦教思想无疑是保守和传统的。倘若考虑到日本当时社会“游手者十,浮屠为者五六”[4]《惺窝问答》395这样一种佛教思想占居于主流的现实情况,就能知晓藤原惺窝高倡儒家伦教所具有的冲破长期受佛教伦理所禁锢的理论革新和社会现实意义。易言之,藤原惺窝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宣扬和传布,就学理而论,有助于冲破受佛教思想所统治着的社会信仰体系;从社会现实而言,对于拯救和整合刚从战争泥淖摆脱出来的社会混乱秩序,乃应时应世之需。从藤原惺窝受执政者德川家康以及纪州大名浅野幸长讲授资政国策的个人现实情形来看,其主张还是当时资政治世的妙药良方。
[参 考 文 献]
[1]王明兵。江户初期禅僧对“朱子学”的皈依与“脱佛入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5-79.
[2][日]衣笠安喜。封建思想の确立[M].日本史研究会编。讲座日本文化史第四巻[C].东京:三一书房,1962:269.
[3][日]武藤信夫。藤原惺窝---日本の伦理「信」を提唱[J].比较思想研究:别册,2001(28):4-7.
[4][日]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藤原惺窝集[M].京都:思文阁出版,1941.
[5]胡宏。胡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美]L·达维逊,L·K·果敦。性别社会学[M].程志民,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孔颖达。尚书注疏[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藤原惺窝的社会伦理教化思想分析】相关文章: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05-29
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04-29
浅论弗洛姆科技伦理思想初探05-11
试析佛教律学伦理思想05-09
浅析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问题05-09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5-09
对药品营销伦理的思考08-22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分析05-29
论可持续消费伦理观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