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庄子游影响论文

时间:2024-09-09 18:18:16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学庄子游影响论文

  1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的影响

传统文学庄子游影响论文

  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为他们灌注了新的价值取向,丰富了精神世界,一定程度改变了生活方式;推动了文人们出世人格的形成。汉代庄学一度沉寂,汉末魏晋乱世,混战割据、民不聊生,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成为文人们的梦想,诞生与相似社会背景下的庄学成为他们突破现实藩篱的利器。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在精神上“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寄胸怀于八荒,重坦荡以永日”。这些正是庄子之“游”的思想内核。嵇康曾说:“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杆,优游卒岁。”(《酒会诗七首》其一)唐代漫游之风始盛,士人们或游于名山大川或游于通都大邑,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自然地融注入他们的精神之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早年师从赵蕤学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后来受道箓,加入上清派。他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但时与愿违。“游”进一步成为了李白生活的内容,他一直像其所作的《大鹏赋》中的“怒无所缚,雄无所争”的大鹏,无牵无碍地与王公贵族、道士侠客、凡夫俗子等各层人士交游。与此同时,李白也注重心游“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古风五十九首》第四十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游”不仅贯穿了李白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也内化为他的人格形象,诗仙的飘逸、洒脱与庄子之“游”密不可分。庄子之“游”也是文人“出世”人格形成的精神来源和理论基础。《庄子》中描写了许多“游于方外”的高人,如摇首出红尘的渔父、不受天下的许由、子州支伯等。竹林七贤的超逸旷达、放浪形骸已经是“出世”人格形成的过程。陶渊明的出现是出世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他对仕途彻底绝望,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在自然的生存中实现了真正的逍遥游。在出世隐逸人格的形成过程中,隐逸的方式也有所扩展,并非山林原野才可自在而游,“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心灵的自在安适是优游的真谛,如深谙庄学的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无往不适、超然旷达,这是对浮游尘世最好的诠释。

  2庄子之“游”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庄子之“游”的心游是通过心斋、坐忘之后达到“游乎万物之所始终”的独特心里状态和精神境界。《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要求人废止外在感官的作用,让思绪进入澄彻空明、虚幻缥缈之境,游刃有余的庖丁、削木为鐻的梓庆、解衣般礴的宋画吏正是沉浸在心游虚和中方能达到“以天合天”的至境。陆机这样说明“游”在文艺创作的作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曈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就是指作家将心神收聚、纵横驰骋,上可游于日月星辰之间、中可于世间万象同游,下可游于草芥尘埃之中。在古代文人的文论中常有关于创作中“游”的作用的论述。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这种状态时,将其落脚到“神与物游”,“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也远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强调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融合。这一论述屡屡被后代学习者奉为至理。清代况周颐在叙述他创作中心游之状:“万象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可见作家在除去日常躁戾之气,涤荡了心内尘埃之后,虚静之心才能达到凝聚精神,呈现出最佳的自由、活跃的创作状态超越了时空之局限而任意驱使,并流四达、天马行空、神魂飞越。

  3庄子之“游”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上面简析了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和文学理论的影响,正是如此文人们发之于文,表之以诗,让文学作品中时见庄子之“游”的身影。汉代贾谊的《鹏鸟赋》就承袭了《逍遥游》的风格和思想主旨。苏轼诗文常见中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之类的感叹,亦与其有莫大的关系。单就文学体裁而言,庄子之“游”促进了游仙诗的发展,充实了咏怀诗的内容,直接激发了山水诗的勃兴。游仙诗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诗,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其后历代都有作品。游仙诗的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庄子》中描写的神人、至人、真人,他们超越尘世、遨游四海,是后世游仙诗中一再向往和歌唱的对象,而随着庄学的复兴以及庄子被神话,庄子和他行迹如濠梁之游、庄周梦蝶等也称为吟咏对象。代表作家郭璞在《游仙诗》中感叹:“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超越时空的局限、追求生命的自由,是庄子之“游”的重点,也是游仙诗的表达主题之一,如“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曹植《游仙》)“云舆游八极,玉颜如清霜”。(李白《古风》四一)咏怀诗是诗人抒发情志抱负、表达世事感叹的重要工具。代表诗人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在被迫装醉避祸的残酷现实下,阮籍借诗歌为翼,在广阔的虚幻世界中遨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咏怀诗》十二)他幻化作《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超出了尘世的羁绊:“鸿鹄相随飞,随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王干实,夕栖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咏怀诗》八十一)山水诗讲求意境悠远,词气闲淡,以“无我之境”为最高境界。庄子或游于濠梁之上,或游于雕陵之樊,或行走在山水之间,直接激发了山水诗的勃兴。心游虽并未有意与山水相联系,但“游”的至境的抵达,要求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它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平等,启发了人们对自然清醒的认识。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他用平等、审美的态度去观照自然。魏晋时代,以老庄之学为根基的玄学开始探讨自然和名教的关系,逐渐体会到自然与道冥和,士人们不知不觉间向山水追寻。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明显受到庄学的影响,如《陇西行》三次引用庄子中的典故。谢灵运在游走山水间、乐而忘返,释放了现实的苦闷,求得了精神的解脱。自此之后,“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山水诗作为一种新的题材登堂入室,开启南朝一代诗歌新风貌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晓音说:“在大自然中追求逍遥自在、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这就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审美理想、艺术品味形成传统继承性的主要原因。”从谢眺、孟浩然、王维、柳宗元、韦应物、苏轼等人的诗文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游”已成为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总之,纵观中国传统文学,时常可见庄子之“游”的身影,它和庄子的其他思想一起共同滋养着中国传统文人和传统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传统文学庄子游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网络文学传播对传统文学的影响论文07-21

传统文学新媒介传播影响论文07-29

网络文学传播对传统文学的影响10-17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影响06-02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论文07-15

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06-01

网络文学及传统文学的和谐发展论文08-05

图像时代传统文学的发展论文06-14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思考论文08-27

网络文学中的古典文学传统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