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0-07-23 15:31:57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总不乏两种特性的显现

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文学形象的层累性、文学意境的叠加性。中国古典文学史的悠久历史决定了经典文学形象的层累特性。所谓“层累”即是重重叠叠、重床叠架。著名文化学家陈序经先生说:“文化既是进步的,那么,文化发展的层累的存在,是无可疑的。”①以《西厢记 长亭送别》为例,自唐至元,就有唐元稹的《莺莺传》,南宋皇都风月主人《张公子遇崔莺莺》,罗烨《莺莺传》,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 王实甫 《西厢记》。但是这种层累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吸收前人的精粹,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我们不妨称之为“纳故吐新”。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决定了经典文学意境的叠加特性。后人在选择意象构建意境时,总不免走这样的捷径:把前人的至情至境熔炼到自己的文学中,我们不妨称之为“重光增华”。

  文学形象的吐故纳新和文学意境的重光增华为教师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打开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增加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它给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发现—比对”,发现让作者给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对让作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飞跃。

  二、根据“发现—对比”法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把它

  分设成以下四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明确、引导思考比对、补充修正深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务必调动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探究的欲望。真如叶圣陶所说: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学生特设的境遇里,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②。根据上文分析的古典文学的特性,针对形象的“纳故吐新”特点,设置对比情境,针对意境的“重光增华”特点,设置类比情境。

  1.设置对比情境

  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为我们分析形象的特质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切入口。比如对《长亭送别》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根据这部经典文学的层累性特点,从它的“前世”中设置问题情境。构思教学是这样的:下发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原文;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三方面展开探究。这些辅助性的工作为后文教学思路的展开作出铺垫。

  2.设置类比情境

  所谓类比情境,在这里专指文学意境在不同古典作品中的类似性。这种类似性的存在也为我们分析意境的营造提供了简便的切入点。比如《长亭送别》中有大量的曲词,王实甫赋予这些曲词优美深婉的意境,细究曲词意境的营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诗词特别是宋词意境的借用。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也不妨从“宋词意境”着手,以优美的宋词带动学生对这部元杂剧的“压轴之作”的理解。

  (二)学生探究明确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把握其实就是教师对创设情景的铺垫,明确了这种铺垫,才能更好的展开发现和比对。如通过对元稹的《莺莺传》的探究,学生明确了一下几点:情节:始爱后弃,各自成家(悲剧)。形象:老妇人、红娘——形象苍白;莺莺——追求爱情、自怨自艾、听从命运安排;张生——始乱终弃、巧言令色。主题:轻爱情、重功名礼教。

  很显然,《莺莺传》所传达的信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阅历见识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疑问有效启动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去探索发现。

  (三)引导思考比对

  在给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信息评价,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储存后,就要全面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鉴赏。老师尽量要实现不教而学生自能学习提炼,以提高其素质。

  在课文《长亭送别》中,学生一下子抓住王实甫改造性创作的实质:崔张爱情故事大大拓展丰富了;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面目可憎,成了封建卫道士的代表,莺莺则追求爱情、叛逆礼教,张生忠诚至诚、始终不渝,特别是之前无足轻重的红娘,成了热心成人之美的典型;主题上反映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的深刻矛盾,展现出人性的光芒。

  学生自觉自愿的比对和再发现,自然地理解了关键性唱词,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叶圣陶说“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③。教师即使不谈《西厢记》的审美提高、历史进步,学生也能了然于胸。

  (四)补充修正深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中,教师应该不断补充内容,完善认识,深化启示。再举《长亭送别》,学生是能够掌握文学意境的叠加性特点的: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意境相似。但由于古典诗词知识的缺乏,学生很难在阅读鉴赏时领会王实甫熔炼古典诗词入曲之妙的。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思来自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只因为王实甫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必须易马为车,不能照搬原话。怎样说必须符合人物活动的现实环境,有助于人物刻画。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点明王实甫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精华为己所用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启示学生怎样高明地按己所需创新前人的作品。如是,教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采用“发现—比对”法,就是对课程改革要旨的探索实践。通过实践,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就体现出来。

【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浅谈钛在口腔临床中的运用论文

3.浅谈即兴展现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4.浅谈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5.浅谈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6.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7.浅谈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赏识激发孩子论文

8.浅谈功能法在高中外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