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英国文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学论文
摘要:英国文学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针对现如今一切都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如何使学生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原著回归到纯文学的理念,而不是只限于欣赏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试述阅读经典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优化;英国文学;教学;经典阅读
一、英国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指出文学现在面临的危险:“甚至大学的传统功能(以大学图书馆来收藏各时期、各语言的文学以及二手资料),现在也正在被数字化数据库迅速取代。
任何人,只要有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能通过服务器上网,就能使用很多这些数据库。通过许多网站,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网上免费看到”[1]。
当前,英国文学课程面临被边缘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风靡全球,对传统文学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近年来,英国文学课程一再被压缩,由原来的一学年的课程缩减到了一学期。令情况更不乐观的是,文学课程由原来的每周四学时又缩减到了每周两学时。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把握好英国文学教学前进的步伐与方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在困境中重生
面对当前的形式,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从而感悟到文学的魅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如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统的教学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回归之上必须要思考的。在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们说的回归并非完全摒弃网络和现代化教学手法而是要把他们视为工具,如何使学生重读文学品,品味到原汁原味的作品,使学生窥见“超自的世界”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因为每部作品通向一个不同的世界。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找到突破点,那就是以媒体为媒介,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从使其主动的接触大量文学原著。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经典阅读
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各有利弊。文学教手段亦是如此。多媒体的出现使我们原本要两星期读完的原著在两个小时的电影观看中就完了。但这绝不意味着阅读原著可以被电影所代。正如陈惇、刘象愚所指出的:“电影的特点以活动的图像为表现手段,通过外在形象作用人的感官,然后形成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直观的在性的艺术,而文学作品的特点却是通过形象写作用于人的心灵,因此,它是一种思考的、内的艺术。正因为如此,以形象为媒介的电影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深刻的思想的时就不如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来得自如灵便[2]。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种分寸。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前要求学生观看电影,给学生留出思考题进行课上讨论。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复印一部分关于所讲著作的部分并要求其阅读,让他们品味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这样他们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电影有时甚至会把原著结尾改编,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一本原著的最后结局是什么。通过阅读,告知他们只有重视作品才是我们学习的重心。作品中有另一个世界供人品味、体验。
阅读经典除了对英语基本功有提升作用,如单词运用、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踏实的学风,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保持上进的心理状态。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只是手段,只有将其与文学经典的阅读相结合,才能发挥文学的魅力,让人积极向上。
(二)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相结合
韦勒克曾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目前,由于学科划分非常细,导致了讲文学史的只讲史,而不涉及文学作品,讲选读的只讲作品,而很少涉及产生作品的背景。国内通常采取“背景流派—作家生平—作品情节—作品选读”这一方法进行英国文学教学。把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相分离的做法对本科生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有人试图将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隔离开来。事实上,这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女性主义这一文学理论来讨论《简·爱》,而在讨论中必然涉及到方法的运用,如象征,隐喻,意向等,而这些都是文学批评的方法。在讲授时,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情节和主题的探讨,还应该进行扩展,分析产生这一作品的原因,同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流变。因为“一件艺术品有他独特的生命。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的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积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正如韦勒克所言:“如果我们果真能重建《哈姆莱特》一剧对当时观众的意义,那么我们只会排斥此剧所含有的其他的丰富意义。我们会否认后来人在此剧中不断发现的合理含义。我们也会否认此剧有新的解释的可能性”[3]。
因此,在我们讲授文学作品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阐发对作品的看法,主题的理解等,并导出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的价值与意义。当然这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断学习,扩大研究范围,做更深入的研究,而不只限于讲授情节、故事梗概等。这样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会是深远而长久的。通过这样的教学,一部作品就不再是死的,而会驻留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
三、经典阅读是走向踏实学风的必经之旅
那么何为经典呢?T.S.艾略特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什么是经典作品》,他认为“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4]。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语言运用,使其心智更加完善、丰盈、成熟。
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每一位伟人,都是在巨人的肩头上站起来的。巨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最有价值,历经沧海桑田传到今天的伟大思想,是后人成长的源泉,其表现形式就是经典作品。我们用这些思想来启迪后人的创新意识。绝不是网页上下载一点材料所能替代的[5]。
阅读经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具有踏实的学风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才能最终获取蕴含智慧的精神食粮。德国哲人叔本华在《论了解自我》中说:“伟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也多次为此命运而深感痛苦,却又总是选择它,因为成为孤独者的命运,毕竟要比成为粗鄙者的命运少一些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更容易地说‘敢于成为智慧的人’”[6]。
最后还是用钱钟书的四言作结语:“安心读书”。迈上新台阶,阅读经典是必经之旅。这不仅是学习英国文学的需要,更是当今学术界每位学者都应铭记于心的。
参考文献:
[1]J.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么[M].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0.
[3](美)勒内·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4(2):17-18.
[6]丁伟志.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优化英国文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学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