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5篇(必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各大学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该学科培养了中文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当前,汉语言文学社会需求广泛,就业规模大,各大岗位均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时代发展下,我国当前的科教事业受到了大规模冲击,对于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变化中,这对传统的汉语言专业而言不啻为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探讨了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特点,总结了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问题;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xx(12):283.
[2]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256-257.
[3]郝滢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xx(12):228.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2
1、毕业论文总原则:
①毕业论文是毕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和构思,资料参考,内容撰写,修改审定,打印成册,宣读答辩等内容。
②毕业论文的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戒假、大、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论文课题完成8千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个性鲜明。
③在选题上,要求学生不要求全求大,论题要适中。题目大了,论述不详,不能全面概括,学生驾驭不了;题目小了,内容无法展开,几百字就写不下去了,论述不充分,势必贫乏单薄。
④从撰写论文始,要求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探讨,确定选题内容,把握好方向。选题确定后,要拟定出论文提纲,再交由指导教师进一步审定,避免从一开始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
⑤答辩时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掌握好语速节奏,语言清晰,表述准确,答辩简洁、流畅。
2、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的要求
①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都应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对自己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对自己的毕业论文质量负全部责任。
②在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后,认真阅读领会毕业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③严格执行工作计划,认真填写《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记录表》,按期完成毕业论文。
④每周至少1次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疑难问题,争取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并及时将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表交与指导教师签字。
⑤毕业论文的打印要字迹清楚,撰写要符合本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⑥在答辩一周前必须提交经指导教师审阅后装订的论文,并将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表交与指导教师审查。
⑦经指导教师审阅的外文翻译用 A4纸打印,译文与外文原文一起装订成册,并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4纸打印,格式及要求按照中文系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要求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表一起上交。
⑧参加毕业论文时间不足三分之二者,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他人代替完成者,毕业论文成绩均按不及格处理
3、毕业论文内容的具体要求
①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文章的基本观点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体现出作者的认知和看法。
②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论文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要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③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论点与论据结合紧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④体式明确,标注规范:论文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规范得体。
⑤语言准确、表达简明: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我们写出的论文要求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3
就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点看,其更多是一种人文理念和思维精神的传递与表达,尤其是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传递和精神诠释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重要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其更多是一种素养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引导,所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差,因此,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该专业建设的理想效果。
1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不足
客观地看,目前所实施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活动中,其中过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传递与交流,所以整体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的充分诠释,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性和目标性看,理性认知该专业建设的问题及不足,就至关重要。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其问题不足可以集中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该专业的名称过大、较空,所以无论是招生活动的开展,还是具体的学生就业活动,都存在较大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尤其是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和汉语应用,所以,该专业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因此,这就加大了该专业建设活动的系统化实施。其次,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存在相应盲目性,尤其是专业定位也不成熟,加上特色理念相对不足,从而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专业与学生教育,乃至市场应用形成有效匹配,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较大盲目性。所以,这就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性建设。最后,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其中所使用的内容则偏向理论建设,整体缺乏应用性。当然,这客观上看,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性所具体决定的。与其他实用性专业所完全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更多是一种基础人文素养培养和文化传递的专业,所以,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应用色彩,就影响了该专业的科学建设。
2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分析
2.1茶文化体系是大众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现
茶本身只是一种生活元素,后来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真正使其实现价值力的则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属性。从茶文化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正是不断实践创新,才造就了极具竞争价值和优势的文化机制,就茶文化来说,其由大众创造,因此大众属性也发展成为认知茶文化的前提所在。
2.2茶文化体系与汉语言文学发展之间有着重要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与核心,我们在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彰显了浓厚的文学特色。从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关联性看,其中有着深层次融合体系,尤其是在我国,有颇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因此,在当前我们具体认知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表现状况时,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诸多优秀的文化描述和语言应用,此时,也可以借助经典的茶文学作品来品读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文化素材。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力看,我国的茶文化是由文人所创造和传播的,所以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
3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全新诉求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活动来说,其关键任务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作为基本的语文技能,同时也可以形成积极、良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基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诉求,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并且细化专业教学活动中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诉求,从而具体构建完整的语言实践与应用机制。尤其是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特别是选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解和感知的兴趣元素,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专业将教学与学习之中。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诉求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语言习惯这一前提,通过文化内涵的充分融入,从而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层次化诉求。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传递,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习惯,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恰恰是文化推动的结果,所以语言的交流与应用,都需要从客观的文化视角出发。从一种机械、客观的语言交流机制出发,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很难有效感知其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思维,因此,在教学体系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对学生自身的参与要求日益增加,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优化教学机制,也需要从文化思维出发,通过诠释合理的文化观,从而实现最佳教学。
4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茶文化应用机制
4.1立足文化诉求———构建极具人文气息的专业机制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多样,可以说,其中所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思维,更重要的是融入和表达了客观、具体的文化环境,甚至是应用氛围所形成的文化理念。无论该专业如何完善与建设,其本质目的未曾变化,文化传递与交流是该专业的基础所在。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看,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诉求,同时也能够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4.2增强实用特性———构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从当前该专业建设的问题看,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实用性内涵,尤其是其应用性不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和影响该专业的重要问题,因此,从增强使用特性内涵出发,通过丰富该专业的实用特性,从而提升其专业建设的完善度。在这一过程中,其需要:其一,优化专业内具体的知识结构,处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外,也要积结合文化发展进度,及时丰富补充教学素材。其二,要注重及时根据时代特征,运用新技术和媒介来进行专业建设,在提升和教学效率的同时,优化教学传播。其三,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内容诉求进行完善,尤其是丰富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技能,以及语言表达技能,从而让学生自身能够适应社会诉求。
4.3彰显创新色彩———构建与时代同步的专业教学机制
创新是优化教学机构,完善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机制。首先,要注重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专业局限性。客观地看,尽管该专业是以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践色彩,这实际上也与社会诉求之间存在较大不足。其次,在该专业教学中,必须充分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在以文化精神诠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专业的培养技能。最后,应该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综合趋势,补充教学内容,通过塑造创新性专业发展机制,从而满足该专业的理想建设。
5结语
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日益成熟背景下,各个专业也实现了丰富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也成为整个高等教学机制发展完善的实质性表现。但是在该专业建设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潜在诸多问题及不足,因此,我们也理性认知该课程的建设诉求的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和机制思维,从而实现该专业建设的整体诉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求知能力、学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挖掘,是无法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培养现代人才的核心工作。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因此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此外,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的专业专才的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困难
很多高校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不够的。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理论外,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放远他们的视野,加强对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培养措施
(一)加快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发展需求,展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加快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注重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将陈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淘汰更新,例如写作课教育可以与网络知识相结合,增加网络写作的教学内容;加大对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中新时期文学的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光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课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二个部分组成。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相应地增设实践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例如加强广告文案策划、应用型写作、口才与思维、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等课程的安排。
(二)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
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是促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知识的提高、理论的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备现代文化素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既注重课内文化教育又注重课外文化积累的———学生。第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因材施教。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提高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分批次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加快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当前的教育体制,是高校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然举措。
作者:徐晓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5
摘 要: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
关键词:群众文化论文发表,发表文化产业论文,艺术文化论文投稿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在教学安排上是先学习写作基础理论,然后进行文体写作教学,包括新闻、文学和评论类的写作,最后开始学习应用文写作,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由于作为“体”的.写作基础理论是对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提炼和总结而来,而文学写作讲究创意,公文写作要求规范,因而这种“体”和“翼”难于协调,因此要进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写作课程要求写作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主,像“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概论”,这些课程与写作没直接关系,这样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影响。关于写作教学的分类,目前这种写作分类显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应当根据写作的内容分为创作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那些有感而发不拘于形式的的文体可称为创意型,像新闻、文学类、评论类,公文和学术论文因为有固定的格式才可以纳入到实用型。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学一学期理论再写一学期的做法,应该在大学四年中,每一学期都要安排写作,从大一开始,先安排实用型的应用文写作,然后再根据学习内容安排新闻类、文学类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文体,最后再学习写学术论文。这样不间断地写作,比在一个时期集中写作效果好。在学习“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这些课程的同时,不能光学习,可以边学习边进行文学评论之类的写作,这样在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2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个人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为兴趣而写和为完成任务而写效果是不一样的。在目前,由于网络的普及,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和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网络上的新闻也不完全是记者采写的,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和编辑,过去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发表非常困难,而现在文学爱好者不仅自己可以开博客,还有各种站可以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对于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帮助,可以鼓励学生开博客,这样既可以阅读别人的作品并进行评论,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让别人欣赏。通过欣赏别人的博客、评论别人的博客、时常更新自己的博客,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能增加写作兴趣。
3功夫在诗外
古人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指的是善于积累、善于观察生活,这样写起来才形象生动。写诗如此,所有的写作都如此。提高写作能力,除了要多练之外,更要多积累,这种积累包括文学修养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文学修养的积累就是要多读书,不仅要读中外名著,还要读一些名著的评论文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优点。除了名著之外,对于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要涉猎,像诗歌、散文以及历史、自然科学甚至人物传记等等,只有知识储备丰富,写作起来才能触类旁通,文思泉涌。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人,还要观察大自然,包括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生活环境,这样写作起来才有东西可写,避免闭门造车,写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来贻笑大方。
4结语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水平,主要还是先提高写作兴趣,再通过大量阅读,这样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仅仅学会写作方法还是不够的,因此提高文学素养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6
1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本着“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的教学核心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汉语言文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寻求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契合点,探索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瞄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7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是与中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专业,对于传承、发扬中国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带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但近几年,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又缺乏创新,一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应用的部分明显不足,以致于学生在文学创作方面缺乏“灵性”,实践应用方面不能灵活适应。故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应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向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内容个性化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2)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缺乏统筹和整合,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会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应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把握自身优缺点,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其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类型是多样的。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实践体系在实际安排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面面俱到。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性,就是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及相关行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阶段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需要,以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4)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密不可分,加强教学中这部分的使用、应用,对于师生都有益处。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明显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就业前景、发展前景都不容乐观,亟须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而今,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的共同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向创造性、应用性转变是时代的趋势,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单纯地讲授知识,要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还要重新规划课程内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能力、有专长的新型汉语言文学人才,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顾路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新西部》(旬刊)20xx年第2期,第127页。
[2]徐汉晖、章琼:《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xx年第34卷第1期,第160-164页。
[3]李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设探索》,《语言建设》20xx年第2期,第21-2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8
一、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不准确。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 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 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xx 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7、学生评价机制要有全面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学生评价机制,要求对学生做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根据各高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
标的要求,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之时,要将传统的命题标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对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有效考核,还要对其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考核。在全面考核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精力用在强化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秘基础知识》课,教学中采用"与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讲授、示范、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核方式是:与岗位测评对接,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行业专家总评。具体做法是:在课岗结合的基础上,分为模拟现场、情景设定和书面材料写作、礼仪举止评定等方式,并让学生在评审汇报时当主角。实践证明,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能够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从学科定位的层次性、专业方向的多向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技能培养的应用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就业指导机制的明确性及学生评价机制的全面性等入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9
摘要: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如何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与加大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擦边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家席.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2):151-154.
[2]赵颖.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xx(3):148-149.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0
摘要: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定位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邓齐平;怀化学院学报20xx-07-1516
2、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黄践;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xx-09-2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要不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转变的方法与依据是什么、如何转变,依然是理论上值得探讨的问题。 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构成转变的基本思路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汉语言文学 学科复合 专业知识 实施 效果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 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 育人为本 ”的基本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科技整体进步的综合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 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以往
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极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 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它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 更回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彻底转变, 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要发生重大转变和完善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汉语言文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 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 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变换思想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新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 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语: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海英. 有关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xx
[2]王彩琴.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2
摘 要:汉字系统的演变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层次的过程。《敦煌俗字典》中收录了大量俗字,同一个汉字的多种形体反映着汉字多途演进的过程。本文从《敦煌俗字典》中的俗字出发,分析这些不同字形产生的内部机制,探寻汉字形体演变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多途演变;汉字构形;敦煌俗字
汉字系统历史悠久,其演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层次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同一个字往往有着不止一个字形,《敦煌俗字典》里就有着众多这样的例子。编者黄征先生认为俗字是异体字里的一大类。而这类异体字,其产生有着多种动因与机制,既与汉字形体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又受系统外部的因素的影响。本文暂且跳出“俗字”概念争论的藩篱,抛开避讳俗字、上下文类化俗字等情况,着眼于汉字形体系统内部,就《敦煌俗字典》中俗字反映出的“同字异形”的部分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字形产生的内部机制,以此管窥汉字多途演变的路径。
一、形体来源的多样性
在古文字阶段,一些字便有不同形体存在,这些形体在后来的演变中分别隶定成不同的字形。
如“信”在《敦煌俗字典》里的写法有“信”、“ ”,前者右边为“言”,后者右边为“口”,那后者是前者省写后的形体吗?“信”的金文字形有“ ”和“ ”,即“信”字的两种写法存在对古文字的两种不同形体继承的可能。因此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拓宽视域,从古字形审视汉字形体的多途演变,而不能简单下结论,认为其中一个是后来因省写而出现的字形,或者是不规范的字形,甚至是一种讹误情况。
有的字,其不同的形体可以追溯至古文字阶段,那时它们是两个相异的汉字。如“万”的两种写法“万”和“萬”。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是繁简字关系,“万”为“萬”后期的全新造字。我们来梳理一下和它们有关的线索。“萬”的篆体“ ”,《说文》:“萬,虫也。”段注:“假借为十千数名。”由此可知,“萬”的本意是虫类,后假借为数词。这个假借义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比如《诗经》有“萬亿及秭”,《易传》有“萬国咸宁”,“万”的古字形有:“ ”(古鉥)“ ”(千万钧),说明“万”字在很早的时候便出现,它并不是简单的由“萬”简化而来的新造字。至于后来“万”是如何失去本义,保留假借义,与“萬”合二为一,则需要更多的文献材料去验证。
“异”的两种写法“异”和“異”。“異”篆体为“ ”,《说文》:“異,分也。”从廾从畀。畀,予也。“异”的篆体为“ ”,《说文》:“举也。从廾, 声。尧言惊愕而曰異哉也。谓异为異之假借也。”由此看来,“异”的形体是在其假借表示“分”的意思之前就产生了。这就说明,并不能简单地把“异”说成是因“異”而在后来创造出来的俗字。“异”原初就存在,本意为“举”,假借为“異”,此种缘由使得“異”这个字有了两个形体“異”和“异”。
二、形体的分化
古文字笔形在隶定后常有着不同的演变方式,这造成了敦煌俗字有着不同的写法。我们于其中看到的点画之差,往往不是后来发生的省写或讹
如“市”的两种写法“市”和“巿”,一个上部写作“点”,一个则是中间一竖贯穿。“市”的篆体为“ ”,篆体笔画 演化为横笔,其中上部的竖笔,第一种路径是演化为“点”,第二种路径则保留竖笔,且贯穿下部,为一个整体。
“生”有两种写法:“生”和“ ”。“生”的篆体为“ ”,篆体笔画 ,分化成两种笔形,“”和“一”,于是便有了以上“生”字的不同写法。这种变化类型并不是单一的.,同样,“告”等字的笔画亦有同样的演变路径。
“光”的写法有“灮”和“光”。《说文》:“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篆体为“ ”。“烈”的写法有“烮”和“烈”。《说文》:“火猛也。从火。”篆体为“ ”。其中的每一种形体,都有着相同的部分“火”,也就是说,“火”在作为一个汉字的构件时,会因不同的字形和位置,进行相应的演变。在“光”里分化为三点一横的样子,在“烈”分化为“灬”。而这两个字的另外一种形体“灮”和“烮”则保留了分化前“火”本身的样子。
三、形体的混同
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构件常常混同,使一个汉字出现不同的形体。主要有字体演变、简写、形似等造成的混同情况。
如“艹”和“竹”的混用,如“符—苻”(此外还有“範”、“篤”等字,都有着相应的草字头或者竹字头的写法)。为什么竹字头和草字头容易混同呢?因为弧线的形态,容易简化为直线。在小篆中,草字头的形体为 ,竹字头的形体则是 ,由此可见,二者是相似的,区别在于前者弧形向上,后者弧形向下。在篆书隶化的时候,这种向上或向下弧形结构,都有着同样的变化趋势,即两条弧线分别向下或者向上平展伸直,成为直线。于是造成两个构件的混同。
“木”和“扌”的混同,如“校—挍”、“檀—擅”(此外还有“梪”、“捕”等字,都有着相应的提手旁或者木字旁的写法)。观察两个构件的篆体,亦是较为相似的,木字旁为“ ”,提手旁为“ ”,前者包含向上和向下的弧线,后者包含的两条弧线都向上。隶变的时候,前者的两条弧线分别向上和向下拉直,后者的两条弧线都向下拉直,则有可能造成两个构件的混同。
“穴”的两种写法“穴”和“宂”。《目连变文》:“或值刀山剑树,穿穴(宂)五藏而分离。”观察二者字形,“八”和“几”形似混同。此处的“宂”不同于表“冗义”的“宂”(《说文》:“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只是“穴”(《说文》:“土室也。从宀八声。”)的另一个形体而已,其形恰好与“宂”同,而意义上却是“穴”义。
“俗”的两种写法“俗”和“佫”。《双恩记》:“虽居尘俗(佫)情高豁。”观察二者字形,“谷”和“各”的上部混同。此处的“挌”不同于表“姓氏”的“佫”(《广韵》:“曷各切,音鹤。姓也。”),它是“俗”(《说文》:“习也。从人谷声。”)的另一个形体,其形恰好与“佫”同,而意义上表达“尘世、世俗”义。
四、形体的定位
构件定位,“是字形逐渐脱离物象而向表示词的音义过渡的过程”,①敦煌俗字中,不同形体的构件位置不一样,便体现了这一过程。如“浮— ”(左右位移)、“海— ”(左右与上下的交互位移)、“苦— ”(上下位移)、“庭— ”(内外位移)。
五、形体的改换 不同字形间,意义相关或声音相近的构件会出现改换的情况,或改换义符。
如“睹”的写法有“睹”和“覩”。《说文》:“睹,見也。从目者声。覩,古文从見。当古切。”即从目、者声的“睹”,从見、者声的“覩”,反映出义符“目”和“見”的改换。两义符的意义相关,这种关联程度应该是它们改换的依据。
“溪”的写法有“溪”和“谿”。《说文》:“谿,山渎无所通者。从谷奚声。”《疏》杜预曰:“谿,亦涧也”。李巡曰:“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溪,无水曰谷。”《广韵》曰:“或作溪。”“溪”和“谿”的义符“水”和“谷”意义联系紧密,“溪”的义符“水”侧重体现了“溪之有水”的特点。
“歌”的写法有“歌”和“謌”。关于“歌”,《说文》:“歌,咏也。从欠哥声。謌,或从言。”关于义符“欠”,《说文》有:“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而“謌”的义符“言”也与嘴巴发出的动作有关,二者可互换。
改换声符:“饋”的两种写法“饋”和“餽”。《说文》:“饋,从食貴声。求位切。”“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俱位切。又音饋。”声符“貴”和“鬼”可互换。“璇”的两种写法“璇”和“璿”。《说文》:“璿,从玉睿声。似沿切。”《广韵》:“璇,似宣切。”声符“旋”和“睿”可互换。
六、形体的简省或增繁
1。简化
随着字形向着记号化的方向发展,书写的经济性和其它一些原因,一些俗字形体反映出简化的趋势。
“寧”和“寕”。关于“寧”,《说文》:“从丂寍声。”“寕”字将声符中的“心”简化为横笔,改变了声符的形体结构。
“竝”和“並”。关于“竝”,《说文》:“併也。从二立。”后者将前者的笔画加以糅合,两个立字的中间两点变成两竖,上下两横由断笔变为连笔,笔画变少了,书写也方便了。不过“竝”表示两个立字的构形理据也隐匿了。
“霑”和“沾”。关于“霑”《说文》:“从雨沾声。”《集韵》通作“沾”。“霑”省掉了义符“雨”,保留声符,形成了“沾”这个字形。可能因为“沾”字左边的“水”和“雨”意义相关,替代了其作用所致。
“寶”和“珤”。关于“寶”,《说文解字》:“从宀从王从貝,缶声。”“珤”,是将“寶”义符中的“宀”、“貝”部分省去而形成的。
2。繁化
“佞”和“倿”。关于“佞”,《说文》:“从女。仁声。”“倿”字的右上部变成了“立”,这是改变了声符形体结构的一种演变。
此外,还有为强化意义出现的增加义符的情况。
如:“果”和“菓”。《妙法莲华经讲经文》:“采菓给(汲)水,拾薪设食。”“菓”的草字头强化了果实的植物属性。
“舞”和“儛”。《大般涅盘经》(卷十一):“或歌或儛,或身转动。”
“亻”亦强化了人的活动义。
除了义符的变化,还有增繁声符的情况。
如:“忙”和“恾”。《燕子赋》:“浑家大小,亦(一)总惊忙(恾)。”右边的声符“亡”增繁为“芒”。
我们基于《敦煌俗字典》中“同字异形”的部分情况,探讨了汉字形体演变的一些途径。汉字的形体由图像走向笔画化或记号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在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相互交织的情况下,看待汉字的不同形体时,不能“一刀切”地只从一个平面来分析这些字形,认为某些字形是后来新造出来的或者是讹误现象等。应该把它们放到整个时空链条里,看到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囿于材料和学识,笔者对此也只作了一个冰山一角的粗略探讨。关于汉字多途演变的内部机制,留待将来再作更为深入透彻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3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干专业,成熟的培养模式、深厚的知识传授和复合的实践能力使其专业影响力日益扩大。但长期以来的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教育意识却也严重阻碍着该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融合,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长久以来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保守僵化的教育思想使得该专业走向了发展的困境。而与之相衔接的中学教学,却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已渐入佳境。那么,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该如何调整策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该如何高效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呢?本文将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着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是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也从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老牌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在新闻出版、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教育转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扎实深厚的人文素养、强化提高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素质和创新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成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突显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既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实践类课程,依据教学计划,开展实践教学,又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熟练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和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出兼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独立性原则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上,实践教学因不被重视而只能“寄人篱下”,缺乏独立的体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突出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建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对学生语言文学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基础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作、口语表达、朗读朗诵,还包括现代化办公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几个实践教学环节是难以承担的,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完成人才培养重任。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体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遵循的原则,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大模块。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基础写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则是在实践环境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增加实践类课程或课程实践内容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要本着“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凸显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对应基本能力培养的书法、朗读与演讲、写作等课程;对应专业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对应综合技能训练的微格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这些课程均衡分布于大学四年,使实践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在传统课程中,淡化理论传授,增强实践内容。如写作能力,除基础的写作课程外,其他专业课也可安排适当的写作练习。学生可以自由写作,小说、诗歌、评论、杂感、散文等等,文体不限,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不间断地练习写作,进而达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课程实践内容的增加也可促进课程考核的改革,将写作练习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大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相较于第一课堂重在理论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而言,第二课堂的优势则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一方面,重视开展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研读专业著作,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科竞赛,发表文章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依托,举办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话剧演出、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课大赛、说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等,对于职业技能的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逐渐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明确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调了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向。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体现了理论的实践应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以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富有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文字能力、教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等,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秘书证书、四六级证书、国家计算机证书等进行评估,进而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把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如何探索应用型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如何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都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4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人才培养为模式标准,加强我国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判断,重点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性价值意义,依照汉语言的实际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合理的汉语言知识培养办法,不断完善汉语言知识模式的拓展,提升汉语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
一、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分析
1.汉语言文化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汉语言文化教学中,往往以教为主,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和落实,缺乏对课件内容的分析。教师往往将内容原封不动的落入到课件中,通过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很少考虑讲授的具体内容情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无法接受。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意教学,课堂上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一些学生往往不认真听讲,课下玩手机,发微信聊天。授课过程过于传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无法有效的拓展和提升。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没有清楚的认识其重要性,往往不能再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和吸收,造成课程整体的效率水平较低,无法顺利的了解具体知识内容,防治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选修优秀作者文学等内容。课程在设置上缺乏有效的专业化渗透,没有综合宏观的分析价值,缺乏综合性应用研究,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造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知识经济体系不合理,高校课程的整体设置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水平,导致学生的汉语文专业无法有效的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造成学生对课程灭有兴趣,人为学习这些课程也是没有用的,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
二、汉语言文学课程中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方案
1.建立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分析过程中,需要开展适合课程教学分析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效主动学习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课程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师需要营造舒适、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课程活动基础形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标准的重要思想。依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标准,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尽心分析,运用有效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发展质量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标准。
2.制定合理的课程专业设置标准
按照课程设置的实际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需要培养专业化的课程设置过程。按照实际的教学应用,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汉语言文学的人才需要加强口语教学能力的分析,加强交流能力、书写能力的拓展,并非单一化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人才的整体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核心教学应用标准,加强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整体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另外,需要注重课程整体设置,分析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建设发展水平,实现课程专业的标准化设置。
3.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向适应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需要顺应市场的整体发展需求,依照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标准专业归属,判断符合人才培养的基础体制标准。在实际的问题分析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发展需求,重点判断可以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制内容,分析不同专业学科所强调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形式,促进汉语言温文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4.汉语言文学综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着眼于未来,将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融合到教学中,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立足专业化的管理,满足社会汉语言文学人才的综合发展需求,实现新型人才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课程设置为标准,不断统筹课程标准体系分析建设模式,加强社会发展的管控过程,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的传承,推进社会的发展进度。
参考文献
张玉萍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丁颖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教育》第12期。
古莹奎、刘娟娟20xx《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辽宁教育研究》第10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5
一、增加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做预演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三增设了学年论文写作的分散实践,要求学生第六学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选题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学年论文的学分是1学分,实践时间为16周,即一个学期。与毕业论文相比,学年论文周期较短,过程较为简化,保留和强化了选题、指导和评分的过程,弱化了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过程。具体要求方面,学年论文可以写相关问题的综述,篇幅较毕业论文略短,但是在逻辑和分析的正确性、论文框架的完整、合理等方面的要求,与毕业论文是一致的。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了解选题的基本要求和过程,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学术论文的语体进行写作。经过两个年级学年论文的演练,可以看到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避免了选题大而不当、不知道如何查找资料和处理资料等基本问题,具备了基本的学术论文规范意识。学年论文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预演作用。
二、编制和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
我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些文件进行指导和规范,但是由于我院是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学科跨度和差距较大,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具体操作及特点有较大差别,各专业需要更为具体和细化的指导规范。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指导书,学生应该做到知道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具体要求、需要达到什么标准、遇到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指导书可以建立和强化过程和质量规范观念,明确规范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毕业论文的.目标与要求;(2)毕业论文的进程安排;(3)各阶段具体要求和指导说明;(4)相关文件汇总;(5)优秀论文示例。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各阶段的要求和指导说明。本部分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评分等五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指导,每个阶段都包括:阶段内容及过程、阶段形式、阶段指导、文件清单等几个部分,详细而清晰地列出了本阶段需要做的工作、采用的形式和需要达到的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在四届毕业生论文指导(其中两届使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指导)之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过程控制和管理的一个全面梳理和总结,所有的问题是教师在具体指导中实际遇到,并且较有代表性的,在指导书中还提供了部分前两届学生申报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答辩ppt等实例,力求做到学生有程序问题、操作问题、形式问题、规范问题等,找指导书就够了;有学术问题、框架问题、观点问题,找指导老师。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学生对写作毕业论文的规范心中有底,更有计划性;指导教师的工作也变得专业化,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效率,有效控制毕业论文质量。
三、明确各阶段文件和形式,建立可考察的控制目标
与大多数学校一样,我院的毕业论文过程控制有五个阶段: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评分,各阶段均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需要完成的文件。根据学院的要求,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和工作的经验,我专业建立一个操作形式与文件要求结合的质量控制过程,除选题阶段没有文件上交外,每个阶段都规定了具体的执行形式和上交文件。其中中期检查需要的材料比较多,其中既包括中期检查的文件———中期检查表,也包括答辩使用的资料———答辩提纲和ppt,还包括前期工作成果的证明材料———初稿或论文语料、提纲等。答辩资格审查阶段,我院执行严格的相似度检查与教师评阅相结合的制度,相似度检查不通过,除非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出准许学生答辩的具体论证说明,否则取消答辩资格,直接进入二次答辩程序。相似度检查通过,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要均同意该学生参加答辩,学生才能获得答辩资格。各阶段的时间进度安排、文件样表和具体要求都可以在指导手册中查到。明确具体的形式和要求,使写作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更加规范和统一,操作的可控性更强。学生对写作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规范更加清楚,教师的检查和验收也有依据。
四、奖惩机制
在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未能如期按要求完成工作的情况,或者论文或工作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将按照下列两级标准进行处理:整改。适用于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资格审查等阶段,主要是指学生主要工作已经完成,基本能够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但是质量不高,规范性有所欠缺,可以在很短时间里经过整改提高质量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提交。延期。主要用于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环节。主要是指毕业论文未通过相似度检查、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认为论文未达到答辩水平、毕业论文答辩时发现论文存在重大问题不能达到合格水平。答辩资格审查未通过,直接取消一次答辩资格,延期等待二次答辩;答辩综合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将进入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然不能达到合格标准,不予毕业,工作延期到下一届进行。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最后一项综合学习和实践,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学生不但可以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复习、整合和运用,还可以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完善的过程控制和规范的管理无疑会使学生收获更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05-1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5篇05-2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经典【15篇】05-15
汉语言文学论文02-17
汉语言文学论文05-24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误区03-09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02-25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