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时间:2024-05-24 16:02:53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论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语言文学论文(通用15篇)

汉语言文学论文1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下,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学生才情培养的同时,对现代汉语言文学学习进入信息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策略性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才情培养

  引言

  无论是时代还是语言艺术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如何基于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将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教学进步,提升学生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言作为语言类学科,更需要与技术和谐,与时代共同进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与时俱进的学生。

  1信息化对于学科的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也相继出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可谓日新月异,教育教学理念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必然。

  1.1教育教学事业本身的需求

  现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语言艺术类学科,是对语言进一步深入探究,将语言艺术转化为良好口语或编辑写作能力的学科。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将该学科局限于理念性的语言艺术学习,极大阻碍了学科特性的发挥和对于人才的基本能培养,不能满足教育教学事业本身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而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在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挥专业特性,保障专业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的才情培养,实现学科人才塑造与培养的基本目的.。

  1.2社会进步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经济已从快速发展放慢步伐,转向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并兼具对各行各业的助力与发展。因此,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供给人才及人才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单单就现代汉语言文学而言,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信息化的社会难以同步接轨,还需进入社会进一步学习与打磨,但学生才情的培养易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被消磨,不利于人才的运用。与信息化的社会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早了解社会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迈入社会或继续深造。

  1.3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才情培养基本要求

  教育教学事业一直是我国着重发展的重要事业,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国民素质有着直接且必然的联系,除了对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外,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有充分体现[1]。比如对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能力就体现在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才情表现,在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与教学手段的结合下,能够更好地发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满足才情培养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满足社会要求。

  2现阶段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但是很多信息化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未弥补,而传统教育又是首次与信息化结合,难免在结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1双方之间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存在的最突出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于自身、对于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之间对彼此与自身认知的不到位。首先是基于现代汉语言文学自身,一是很多院校没有正确地将现代汉语言文学与现代汉语言教育明确区分,前者更偏向理论性质,后者则趋向应用性质,虽然两者都兼备现代汉语言的学习,但是发展的方向不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不相同[2]。二是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上,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派真正坚守的人已经不多,新的阅读方式与写作模式的出现,冲击着文坛,也冲击着老一辈文学思想。如何转型发展是现代汉语言文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是两者对于彼此的认知问题,高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型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信息化的针对性教育教学本身的广泛性产生了冲突。如何培养学生才情,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兼具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与此同时,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于很多高校而言,都是一门开设较早,已经形成系统理论化的学习系统的学科,而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应当基于学科实际基础上开展的,这就需要学科与信息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磨合时间。

  2.2社会需求与学生才情培养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学科本身虽然有意对学生的才情进行进一步培养,但是就业的压力促使很多学生更加偏向对于实践化操作,导致专业对学生才情的培养教学愈发难以开展[3]。

  3信息化发展与才情培养的策略分析

  基于已经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迫切性及学科本身面临的教学问题,对于解决策略的探究是必然的。通过现状分析,要从根本上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与学生才情培养的同步进行,需要从教育体系、教师专业素养与相关制度改革三个方面来进行。

  3.1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的结合

  教育体系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与信息化的结合也应当由内到外,由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开始。同时,对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基于当下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必然变化。既要具备对学生才情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又要具备对学生专业性素质的提升,这是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因此,相关的教学高校在开展该学科时,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适当加设如网络信息技术一类的学科,先帮助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接轨,再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加设如偏向应用类或学术理论类的学科,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满足学科本身的复合型。

  3.2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的才情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指向灯。除了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外,教师自己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积极应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尝试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身能力,还能够与大环境下的信息化产生良好的互动,增强学科与信息化之间的联系。

  3.3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增强

  互联网技术是近几年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成果,其与教育教学事业的融合目前还处于互相探索的阶段。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但是融合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化固然能为现代汉语言文学带来益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将课程、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最大限度地放宽,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时间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发散思维,就文学层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网络信息化方面,则需要对教育教学事业进行深入了解,寻求最合适的融合方式,形成良好的信息化与教学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共同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融合[4]。

  3.4信息化发展对于学生才情培养带来的影响与思考

  以文学作品为例,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再如同以前一样捧着一本书反复阅读,电子化的读书设备等各种信息技术带来的产物使阅读文学作品成为流于形式的一种做法。人们很难像以前一样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体会其中的文学内涵,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才情的培养。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形式与考核标准,也侧面压抑了学生自由化思维的步伐。现代汉语言文学不应是学生寻求就业的解决路径,而应侧重于对教学能力与学生才情的激发,为文学艺术输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教育形式还是在教育考核方式上,都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两者之间既存在必然性,又互相存在矛盾与冲突。如何将信息化发展与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4结束语

  现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独立且具有独特语言艺术魅力的学科,通过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于学科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于学生才情培养、文学艺术领域人才打造的一个重要渠道。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事业的融合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两者之间如何融合、共同发展,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则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曙光.探讨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的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xx(10):57~58.

  [2]李霞.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探析[J].神州,20xx(12):101~102.

  [3]李晶晶.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6):153~156.

  [4]刘建平.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xx(2):81~82.

汉语言文学论文2

  【摘要】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继承也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学生,笔者深知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对提升人们阅读品位和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通过经典阅读与体验,使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价值进一步突显,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我国经历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自由、奋斗、个性意识等内在精神风范。人们只有深入地品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地体会它的精神风范。现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更加青睐于借助网络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促进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借助网络带来的便捷提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吸收。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网络既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作用,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现就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加以阐述。首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越发丰富,使更多的人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阅读,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人群。对于那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许多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资金,也可以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读者在潜心阅读后产生美的体验,塑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进行传承,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其次,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空间,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很多读者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虽然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读者也会大大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带来纸质书籍呈现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读者本意是在网络上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点开互联网之后各种新奇百怪的小说、游戏就会勾走他们的“灵魂”,转而去阅读那些作品,轻轻松松就受到干扰。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都比较浮躁,很少能平心静气地品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思想都比较独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有可能对我国悠久而卓越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去阅读、感悟,不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二、如何实现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机融合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渐“失宠”,人们逐渐热衷于音像类、有声类的阅读产品,这就使得那些视频资源受到更多的青睐。如何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作品成为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通过网络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转化,在有声环境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效果也自然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妨调动和组织相关的社团举办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说书评比活动,进行现场全程录像,再将那些评比出来的最佳说书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后传到相关网站,组织和发动学生观看,会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和社团的发动,踊跃报名的学生为更好地表现,也会对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读和体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说书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体验,更能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上传的说书视频才会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对说书的兴趣,同时也产生观看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的兴趣,使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获得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蕴。除了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文字向视频的转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堂舞台化来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若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其将表现出较多的缺点,例如篇幅长、内容乏味等,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1]如果我们进行从枯燥文字向舞台化的转化,就可以将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活灵活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吸引和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阅读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鼓励学生将《雷雨》进行话剧演绎,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台体验中体验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辅助完成文学名著的改编,各种灯光,音乐,背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2]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给不同角色的学生细品作品的时间,让他们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意图,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细细品读、感悟,才能演绎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其他学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结束语总之,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受到不小的冲击,只有巧妙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承,才能提高每位学生的阅读效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新媒体研究.20xx年第1期:36.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语文建设.20xx年08月:15.

汉语言文学论文3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作为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从中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入手,对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汉语言文学展开深入的探究。以下展开详细的分析。

  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

  应试教育的需求汉语言文学对于中学生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应试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学科的理解能力,能够让他们切实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题能力。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学一脉相承,基本上都具有相似的诉求或者是发展轨迹和内在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切实的提高学生对于整体的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能够对于他们的应试教育的结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提升素养的需求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单纯,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的接触频率较低,因此他们个人素养的形成基本上都是需要更好的依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在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通过父母身体力行的作用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关于生活的经验,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更多的是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道德等多重方面素养的提升,并且能够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取得较好的提升学生素质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融合了诸多历史、哲学、道德教育的综合性学科,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发展希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栋梁,他们的个人素养会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从小的角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提升中学生的个人性格和素养,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则会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轨迹。保留中国文化纯粹性的需求当今时代中,中学生所接受的很多信息基本上都是经过了网络媒体、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之后的产物,单纯的依附在中国文学价值之下的各种新闻、讯息是较少的,因此就会使得中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不能够接触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中国意义和内涵的学科,具有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也只有通过一定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之后才能够进行解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中国化”的文化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国的文化和知识,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留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流传和继承。

  汉语言文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发展途径

  教师的及时引导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有关的词汇、语句的具体意义,并且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将作者的生平、重要的事迹等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跟随者教师的解读回归到那个特定的时代中去,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并且能够形成自己对于某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是能够引起他们在某一个特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加强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要及时的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并且也可以让他们阐述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各抒己见,发展他们的思维并且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馈到现实生活中来。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更多的兴趣和互动的性质。比如说,教师在介绍相关文言文的时候,为了降低的学习难度,可以用多媒体视频的展示方式,让主人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通过直观的展示自己的生平事迹,然后再引出相应的文章,从而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学生参观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景点的方式,让他们回归到作者当时创作的环境中去,从而引发他们更加深刻的共鸣。

  总结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原本的文学基础上进行的不断推进、重演,促使着中国文化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不仅是理解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关键,而且还是提升中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理解世界万物之美、理解与他人和谐共处等多方面的为人处世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该要不断的拓展自己教学理念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学,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发展和流传。

汉语言文学论文4

  摘要:语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而汉语言文学在高职阶段的语文教育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也将从论述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教育的概念入手,系统分析当前中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提出一些延伸性的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

  一、引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也需要纳入汉语言文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上,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却少有关注。[1]而这一问题会导致学生即便在语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是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将汉语言文学的优秀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且在这基础上提高其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语文教育就是希望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语言并合理的应用语言,进而将中国的精神文明不断传承下去,同时语文教育并不只是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2]汉语文学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递人文精神、推动整个民族语言水平的发展。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需要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如果站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希望让语言教育更加实用,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说实际应用,而是精神概念的影响。同时,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一门课程,而是将社会效应作为主要的意义。[3]

  三、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第一,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为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分,这两者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互通性,在教学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这两者的侧重点又有些不一样,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作为重点,而汉语言文学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与文学素养。[4]第二,表达方式相辅相成。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准确的进行语言表达,且生动鲜明,表达的语言要能够深刻的将作者的情感和对情感事物的理解与认知清晰的表现处理,同时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且灵活动人。而语文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基础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汉语言文学需要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如果一味地发挥其独特性而脱离基础,并不能够满足教育普遍性的要求,但汉语文学又能够升华语文教育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这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三,共同强调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都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并能够将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魅力渲染学生的心灵,够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两者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并陶冶情操,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5]

  四、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的延伸思考

  第一,重视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育理念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所决定,而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中,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开放式的教育理念要求不仅要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这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与创新,用开放式的眼光来看待当代文化的交流。因此在高职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课程中,将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能够实现传统汉语文学同当前时代的进行有效对接。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要让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必不可少的。而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精细策划,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通过对教学方案的合理制定,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了解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这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从视听说是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学习,其学习的自主性相信也会大大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扩展到其他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这两者相辅相成的特性也决定着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这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参考文献:

  [1]于新鑫.浅析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xx(11):81-81.

  [2]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20xx(32):47-49.

  [3]王林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xx(17):6-8.

  [4]孟伟军.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33):100.

  [5]邹少强.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J].语文建设,20xx(24):5-6.

  作者:徐秋梅 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5

  【摘要】开放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开放教育部模式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进行适当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文章分析了开放式教育模式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的一个分支,汉语言体现了丰富的汉语文化,值得学生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专业教学提出后,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弊端体现出来。观念落后、方法单一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重理论而忽视汉语言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就业率低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是当今大学教育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开放性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

  开放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以远程教育为主。总体上开放式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特点,同时要以实践为指导,才能体现出其积极意义。因此,在实施开放式教育时,需以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并且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在开放性教育背景下进行汉语言文学改革要以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具有多年的历史,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课程之一。汉语言近年来受到很多国外研究者和留学生的欢迎,但在国内却呈现出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特点。开放性教育模式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改变目前的窘状,实现教育的大众化而非精英化。

  二、汉语言文学改革途径

  (一)教师观念更新

  远程教育的特点就是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体现,这与教学需求相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造成学生无时间思考和探索。而开放式远程教育改变了这一现状,需要高校教师随之更新观念,将教育由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开放式教育致力于将现代教育转变为终生教育和开放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应不断的努力。高校方面也应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并且使其与企业和社会接触,这样教师才能切实感觉到改革的重要性,转变自身的态度和角色。

  (二)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教育的发展应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目前,汉语言专业的作用被忽视,汉语言的学习关系到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底蕴,在其职业能力体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促进其改革,要建立专业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到汉语言知识的丰富性,并且捋顺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根据就业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调整。我们将开放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分析如下:1.正确包括改革方向从目前教学发展和经济需求,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改革应从加强应用性和凸显特色为重点。在汉语言教学中,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而不是单独专研汉语言理论。随着网络的发展,编辑这一职业将成为热门职业,高校应对其专业进行调整,致力于培养工作方向明确的人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未来汉语言专业应以培养薛恒应对信息化、自动化和影像化为主。汉语言是我国传统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学科,教学还应符合教育规律以及汉语言自身的特色,凸显特色才能确保汉语言的可持续传承。由此而进行的改革才能符合汉语言教学的基本需求。2.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本思路以往的文献对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但主要侧重于理论方向上。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初步将汉语言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板块。各占总课时比例的3:5:2,其中实践课比重明显增加。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基础课程是指汉语言专业的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如英语、计算机、政治学及心理学等。专业课则是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教材较为死板,应对其进行调整。专业教学的内容不仅要符合就业需求,还要内容丰富,基于现代教材的特点,教师应发挥其经验指导作用,将知识有效的.串联到一起,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率。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考研或者就业。自主学习的理念虽然提出,但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误解,大学的教学模式造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对于汉语言背后蕴含的东西认识不清。这影响了实践指导,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对象,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示高校对汉语言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使学生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正确认识汉语言专业的教学目的。如在Flash课件制作中,要致力于使教师的课件制作完整、清晰,并且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多媒体的应用还要建立在汉语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的经验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汉语言教学目标。另外,现代教师还应具有开放性思想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仅拘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

  总结

  开放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目前,高校开始将开放式教育应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该专业是我国文科重点专业之一,是汉语文化的体现。但近年来汉语言专业的受关注程度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现状导致其对就业的指导意义不强。我们要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创新。开放式教育目前主要以远程教育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全面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并且便于教学管理,因此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艳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特点分析[J].电子制作,20xx(22).

  [2]次旺罗布.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xx(06).

  [3]王祎丹.浅议汉语言教学的教学改革和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xx(21).

汉语言文学论文6

  1、毕业论文总原则:

  ①毕业论文是毕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和构思,资料参考,内容撰写,修改审定,打印成册,宣读答辩等内容。

  ②毕业论文的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戒假、大、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论文课题完成8千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个性鲜明。

  ③在选题上,要求学生不要求全求大,论题要适中。题目大了,论述不详,不能全面概括,学生驾驭不了;题目小了,内容无法展开,几百字就写不下去了,论述不充分,势必贫乏单薄。

  ④从撰写论文始,要求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探讨,确定选题内容,把握好方向。选题确定后,要拟定出论文提纲,再交由指导教师进一步审定,避免从一开始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

  ⑤答辩时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掌握好语速节奏,语言清晰,表述准确,答辩简洁、流畅。

  2、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的要求

  ①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都应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对自己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对自己的毕业论文质量负全部责任。

  ②在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后,认真阅读领会毕业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③严格执行工作计划,认真填写《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记录表》,按期完成毕业论文。

  ④每周至少1次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疑难问题,争取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并及时将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表交与指导教师签字。

  ⑤毕业论文的打印要字迹清楚,撰写要符合本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⑥在答辩一周前必须提交经指导教师审阅后装订的论文,并将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表交与指导教师审查。

  ⑦经指导教师审阅的外文翻译用 A4纸打印,译文与外文原文一起装订成册,并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4纸打印,格式及要求按照中文系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要求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表一起上交。

  ⑧参加毕业论文时间不足三分之二者,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他人代替完成者,毕业论文成绩均按不及格处理

  3、毕业论文内容的具体要求

  ①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文章的基本观点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体现出作者的认知和看法。

  ②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论文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要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③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论点与论据结合紧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④体式明确,标注规范:论文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规范得体。

  ⑤语言准确、表达简明: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我们写出的论文要求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汉语言文学论文7

尊敬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各位答辩委员以及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酉阳电大20*X年秋汉语言文学(本)学员XX。我的论文题目为《浅议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本篇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王平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的,在此谨向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就论文的写作情况做一个简要的陈述。

  动词的语义属性主要表现在动词对与之相关联的语义成分的支配能力和制约能力上。不同语义类型的动词其语法功能也各异。传统语法学上根据动词带宾语的方式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但语法学家对动词及物与不及物的划分看法不一。另外,根据宾语的性质动词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本文仅从宾语数量与功能两方面来讨论。按动词最多可带的宾语数量可分为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按动词带宾语的功能可将动词分为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和名谓宾动词,通过从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动词带宾语的情况进行分类使我们对动词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

  本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

  一、“根据动词带宾语的方式给动词分类,

  二、主要根据语法功能来区分

  三、根据意义来区分

  四、完全根据能否带宾语来区分

  五、根据动词所带宾语的性质给动词 分类

  六、按最多可带的宾语数量给动词分类

汉语言文学论文8

  一、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水平

  涉及到中国语言和文学的职业,一般为教师、编辑、秘书,事实上还有政府所涵盖的范围、科研、房地产和其他行业,实际上中国语言和文学就业范围是相对广泛的。因此,其教学的方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放弃原有的不利于就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科目和教学方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学水平上来,更大程度的表达出它的实用性。在职业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包括现代中国、古代中国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根据目前的教学需求,改变和设计教学方案,以符合社会发展的最新知识作为核心内容。为了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就要设置更多更好地反映实际社会需求的课程,这将在一个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作为一名教师,中国语言文学,需要精心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让学生们更有效的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更快的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此外,在职业学校对中国语言和文学的教学,需更好地改变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范围广泛,却不够精。所以,在教学的时间里,要注重创新教学,在很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专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改进,使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应用于实践的社会活动中。

  二、实践教学、独特教学、创新教学

  (一)中职学校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理念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一定的指导思想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许多教师都选择了一些实践教学,其中有许多是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此外,在对中国语言和文学教学的课程,教师是在有目标的教学,而不是敷衍了事。中国语言文学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学科,是文献、文本、文章、及其他元素的最显着的.一个应用工具。在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作为一种技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而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进行学习和教学,这是中职学院教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制定好教学的目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个根本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便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得到明显的优势体现。许多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方面是一套,而实际教学又是另一套,其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就会相对较差。原因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严重脱离,而出现了无效的教学结果。教学的理论方面是重要的,但不能脱离实践的检验。所以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要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更好地提高教学理论,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要从以往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在一个连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进展,以跟上时代发展趋势。第二,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要不断提高教学策略,以适应发展和新问题出现的需要。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不是由一些人或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改善的,所有中国语言文学教师,需在长期的不断教学完善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模式的升华、进展。只有充分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基础,才能够更好地使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满足。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作为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采用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汉语言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继承、弘扬中华文化。

汉语言文学论文9

  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改革中累积了大量的实际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制。与此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地不断改革,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将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性予以发展,令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得到更为顺利的开展。

  一、党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特点

  党校汉语言文学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遵循的是实用性原则,即要学员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对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以培养学员的实际能力为主要目标

  随着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持续进行,已经为各工作单位及用工企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可用、有用、实用之才。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社会整体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将范围予以适当缩小,从日常工作的角度来看,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均需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大量的文字处理,通过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系统培训过后,学员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专业的文学能力,日常工作中文字处理的实际能力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而学员能够在不变的工作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进而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学员汉语言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属于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其关键点在于通过一定的教学让学员的文学素养得以有效培养,从而让学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这主要体现在学员在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及应用文写作之中。正是如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了党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让学员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表现得更为积极。

  二、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性”的特殊性

  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是具体的教学并不能直接体现出学员不同职业的相应特点,教师只能在教学培训中进行普遍适用性教学,让学员掌握一系列的应用文写作及相关文学知识即可,并不能做到传授知识和学员具体职业的完全对应,使得教学无法直接满足工作对于应用人才的具体需求。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并不能为学员提供强应用性的技术和技能,也不能够直接的体现出具体的经济效益,具体教学满足的只是广大学员的广泛性需求,并没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和职业区分。因此,为了让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得以保证,我们在其进行理解的时候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学科教学中“应用性”的相关概念,而是要先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再在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其应用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而且,就目前的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并不能计算出到底创造出了多少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是对学员工作实际能力的直接提升,所创造出来的社会效益是无法进行量化表达的,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的发展和增长起到了一定的间接作用。因此,在对党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进行具体衡量时,应当主要从人文的角度来施以准确定义。从这个角度来对教学进行具体看待,目前在对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性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要先对其特殊性进行综合考虑,再在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应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分析。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员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本身知识传授外,还要让学员自觉结合自身的职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使得学员的素质及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从职业需求的角度来提高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

  从满足学员职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既要依照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特点,又要将学员从事的职业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给予学员满足其职业需求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党校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传统的教学项目,在长期的发展和应用中形成了愈发广泛的应用可能,比如在各种应用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在单位间信息沟通中的`实际运用,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运用等等。这些都对学员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若要想让工作的开展变得更为顺利,那么就要在保证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将学员的职业应用性因素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培训中去,形成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模块,让学生的职业特性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使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得以更好的发挥。

  四、从学员需求的角度提高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

  党校主要是为学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以便合理补充和拓展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具體需求,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从此角度来看,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的过程的应用性,需进行更为全面的考虑,不光要考虑在职业需求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在学员自身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需求问题,以便让学员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在学员自身所具备汉语语言知识方面,要想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促进作用,那么就必须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涉猎,以便在将基础理论知识予以有效掌握的时候,也将具有高度职业化特征的理论知识予以掌握,并保证学员能够懂得如何去对这些知识的能力进行应用;同时,还需要保证学员所具备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使学员拥有的汉语语言知识能够从“够用”、“能用”向着“实用”、“好用”的方向迁移,此时学员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才算是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构建,这样学员才能够在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

  党校教学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因而要想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特点得以展示,那么就必须对该门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建设,以便将其固有特点予以充分发挥,在结合党校教学的独特优势,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得以合理展示,以此来使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均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从而让党校行语言文学教学对学员的发展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小芳.简议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26)

  [2]王冬松.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论述[J].卷宗,20xx,6(6)

  [3]刘明亮.让激情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绽放[J].卷宗,20xx,6(6)

汉语言文学论文10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汉语言文学学科也需要进行应用性转型的改革,并重新给予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浅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

  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看,设置“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就成为其新的专业增长点。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保证。

  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

  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浅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论文11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已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作者立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客观阐述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其优化路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

  在新形势下,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能力、文化沉淀程度的真实写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挑战,导致某些高校压缩汉语言文学招生人数,该专业某些教师也转向其他学科。针对这种情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必须客观分析汉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方法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文化观点、文化现象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鸭填式”、“放羊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客观要求,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

  (二)教学资源落后,教学理念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课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优化创新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其实效性也不强,学生对其学习热情不高。同时,教师没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没有优化利用各方面网络资源,没有根据所学的课程知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没有处于统一的体系,从而无法顺利实现新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多元文化不断渗透、影响,文化选择方面存在不确定因素,很难准确把握该专业教学内容难度,而现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崇洋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现象。同时,“简单、虚拟”语言形式不断挑战该专业的规范性,有些问题很难解决,专业厚度以及社会速效需求、课程深度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具有其不确定性,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优化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高校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结合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专业课程来说,以语言与文学课程为中心,体现该专业的文化性特点,尤其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课程及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相关的选修课,可以将传统礼乐文化作为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悌、谦让、诚信等,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使其毕业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还可以围绕该地区、用人单位客观需求,设置一些特殊技能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精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多元文化元素,促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好铺垫。

  (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在向学生系统传授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合理化的人生职业规划,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随时关注社会市场动态变化,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班级中每位学生,不断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目标等。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与体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使其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

  (三)优化完善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某些知识点难度大、枯燥、乏味,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从不同角度优化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法等,直观、形象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必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特点和就业市场动态变化,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应用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使学生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日新.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故事,20xx,09:125.

  [2]顾路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xx,02:127.

  [3]李秀茹.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xx,27:117-118.

  [4]闫娟.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20xx,08:27+39.

  [5]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xx,04:115+114.

汉语言文学论文12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意义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培养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有利于常规实践教学走出困境,也有利于师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第二课堂是研究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提升各方面创新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可以让他们产生对学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素质。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能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老师、文学院或中文系的评价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包括常规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一般高校规定,常规学分至少为8分,其中必修类为2分,选修类为6分。选修类又可分为:文体活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科研类三大类,每类选择一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2分,且所选的小模块必须成一系统。而创新学分必须获得2分以上。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第二课堂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分为:作品朗诵和创作、论文和著作发表、竞赛三大类。根据级别,规定院级为1分,校级为2分,省级为3分,国家级(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为4分。学校和教师根据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获得情况,评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证书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其中不及格是指只要所取得的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中,其中有一项少于最低分数。及格是指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都达到最低分数。良好是指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2分,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优秀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了2分及以上,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及以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取与工作量和评聘评优等相挂钩的方式。将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作为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可以减少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工作负担。另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效果,由学生和学校对其定期评价和考核,就考核情况,作为评优、评职称、升迁,以及对外交流与学习的依据。教务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者”的活动。对教师所在的文学院或中文系进行的评价考核,学校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要求文学院或中文系每年完成多少工作量,也可以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单位”的活动,激发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而扭曲自身的学科专业性质,不可盲目冒进,不可盲目跟从。

汉语言文学论文13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新尝试

  研究性学习不算新事物,但在本科教育中真正详细论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极为少见,更多的研究者把研究性学习模式看成是研究生教育的专利,对本科生的教育还停留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阶段。笔者认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引进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变教师中心为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研究性学习模式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学术科研的后备军,而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流程如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等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基础。具体有如下四个层次。

  1.听———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往论者也强调“听”的功能,认为听中“教师起到的示范引领的催化作用尤为关键”。但以往论者“听”的功能过于狭窄,偏于诵读名篇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或者利用视频影片引起学生兴趣。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所谓的“听”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传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听”虽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显然是“听”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教师如何“讲”就成了学生“听”后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具体到讲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如何读书。书这么多,读哪些书,这是一个选择问题。目前本科生教育普遍偏于教材,对于原典、原著的研读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可以建构一个以作品为核心、学术专著与论文为辅的三层面立体读书模型。作品是感性材料,没有李白、杜甫、苏轼等人作品文本的浸染,审美趣味与文字功底将失去基础的依托;学术专著与论文是理性的提炼与升华,是传授学生如何研读作品、如何思考问题的窍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的课程给学生在作品、论文、专著方面开一个综合性的书目,所选书籍不能太多,否则负担过重;也不能太少,否则流于形式难以奏效。选择之后,哪些先读,哪些后读,哪些详读,哪些略读,都需示学生以法门。其次,应该以自己博学多闻的知识与思想去讲解选择的作家作品与流派,在讲授之中使同学们得到思想的启迪,感受文学的魅力,领悟人生的真谛。这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教师阅读作品、专著、论文无数并消化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此时的授课将超越知识的灌输而成为思想交锋的饕餮盛宴。

  2.读———知识的积淀与思想的涵养

  “听”主要是教师“讲”的引领过程,“读”则需学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读下去。没有大量读作品、读论文、读学术专著、读社会这本大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将永远是句空话,大学生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也将陷于游谈无根,至于适应社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写作能力更是无从落实。只有大量的读才能说、才能写,仅仅局限课堂搞所谓的参与式讨论不过是形式主义的隔靴搔痒,看似花哨实则是过眼云烟。老师教授读书法门之后,学生沉下心来腾出时间真正一本一本读书、一篇一篇看论文才是奠定学生扎实功底的不二法门!钱穆先生就说过:“书能一本本一部部地读,埋头读。”读书方面,每周能读2~3篇学术论文,每月能读3部作品与1部学术专著,则何愁学生说与写的能力?读书不只是翻书,读书过程中的摘抄与笔记起到积淀知识与深化思维的作用。如何做读书笔记呢?读书笔记有什么用呢?读书笔记一方面是围绕一个主题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读书笔记需要学生组织文字,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底;最后读书笔记还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如何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说———知识的运用与思维的锻炼

  没有知识的储备与思维方面的`操练,“说”将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所以这部分虽以“说”立论,但重点阐述还是教授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之道。以实例的形式把原文展示给同学,然后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可以结合讲解的内容随时随地插入,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前有教师讲授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后有学生照此扎实读书做笔记,则课堂上围绕某一专题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平时围绕某一作家作品读的论文与专著越多,把握的细节越精准,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展示的视野越开阔,最后思想的交锋也就越激烈。试想根本没读过雨果《悲惨世界》原著也没看过研究论文更没参考研究雨果学术专著,讨论能靠谱吗?

  4.写———文字的运用、逻辑的安排、思想的创造交融的产物

  这个“写”既包括较低层次的摘抄与逐条式笔记,也包括单篇的读书札记,更包括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在听老师讲解学习与思维方法、大量读论文与作品、课堂讨论与辩论中阐述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这个过程既考查文字运用的功底,还考查逻辑层次的安排,更关注自己独创性思想的酝酿。平时读书的涵养、老师讲授的方法、讨论时思维的锻炼等等都打破隔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方法是以笔记与摘抄为主,模仿经典学术论文,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另外,真正掌握思想与学术的能力,还需给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库与学术专著。现在大学生知道中国期刊网并能下载文章阅读的少之又少,至于学术专著更是望而生畏。对大学生而言,至少应该熟练掌握中国期刊网的查询与下载,每个星期至少能阅读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2~3篇并做好摘抄,虽然刚开始阅读必然艰难,但浸染既久,学术思维必渐渐养成,终身受用。

  二、贯彻落实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可行性

  人文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贯彻是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为前提的。没有时间的保证与实践的操练,再好的教育理念与模型都将沦为空谈。为了把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需要三个层面的协作与努力。首先,教师层面。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如何传授学习方法、如何开列读书目录、如何演示读书笔记的做法、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具体如下:

  第一,教师能力方面的培养。所谓“名师出高徒”,要培养一个在“听、说、读、写”方面综合素养都高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与深厚的涵养。这个涵养从何而来?还是在科研中大量读作品、读专著、读论文并进行持续不断思考、写作、教学中而来。

  第二,教学方式的创新。有些教师里肚子有货,但缺乏教学的技巧与经验,最后产生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科研能力并不必然等于教学能力,所以,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如何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仍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

  第三,改变对教师的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与能力的考察,关于教学成果的权重,各种奖励与教学成果直接挂钩,让教师摆脱“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无所谓思想,在制度性的利益保障下,必将刺激教师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改进教学方法。其次,学生层面。学生的主体性相对较弱,在现实大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靠他们自己主动学习,实难奏效。所以,客观上建立一个更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有论者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摒弃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模式。”笔者配合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了下面一个综合评价学生的模型。最后,课程设计层面。对比国外与国内大学本科教育可以发现,国外本科生每周课时一般在12~15,而国内大学本科每周课时少则20多个课时,多则30甚至40课时,过于紧密的课时安排导致学生上课已经自顾不暇,何来课后读书做笔记写论文?现在大学生不是缺少上课的机会,实在是机会太多把他们的生活与时间挤得满满当当,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进一步学习与深造。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现在大学本科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只有记忆,没有课后的思考使之消化知识。反观研究生教育,恰恰是较少的教师引导与学生大量自主学习时间的结合,才使学生真正超越单纯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所以,课程设计方面应精选必修课程,删减不太相关的课程。与之相关,就是缩减大学教师的工作量,这一方面是配合缩减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大学教师潜心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宽松的工作环境。

汉语言文学论文14

  就业竞争的压力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伴随社会的急速发展,对语文教师、公司文秘的要求越发严格,就业单位设立的就业门槛也随之越来越高。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加之毕业生多将目光聚集在主要城市和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使得中小范围的人才竞争已出现白热化的趋势,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许多企事业单位只招“拿来就能用”的员工,这使得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因技能不强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各单位用人理念变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WTO的加入,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各单位在用人理念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地区汉语言文学人才市场的重点由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转向各类企业。

  企业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合资企业招聘中文专业学生时采用面试谈话、提问交流来考察判断应聘者的悟性,还会设置一些模拟情境和具体案例,让应聘者给出解决方案,考察应聘文员的动手能力及发展潜能。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专业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体系和培养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每一个学习的历史阶段,各有侧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验实训手段,围绕一个方面重点培养。

  其中实践技能的训练应该放在首要地位,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切有利锻炼其实践能力的机会和途径。具体做法为构建模块实训模式,即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以第一、二课堂讲授———技能实训训练———师生研讨总结为核心进程,以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训练为载体,以汉语言文学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以课题组指导教师为主导,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探索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理念。结合学校“师范办精,应用办特,错位发展,重心下移”的指导方针,摸索出适合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组织学生在大二年级初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摸索中产生的学生培养理念反馈学校,使教师在第一课堂中渗透,在第二课堂中强化,在各级考试、比赛、招聘中检验。更新师生教学理念。使教师在学术研究之外,建立并扎根于实践技能教学和指导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我设计思路,建立自我问题解决方法,以此增强未来就业市场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

  第二,探索就业市场所需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将这两者归结为考察点,渗透到第一、第二课堂教学中,并编制和整合适应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设置注重社会科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课堂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三单一综”实训模式。“三单”即三个单项模块部分,包括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与出版模块和社区文化管理模块。“一综”为综合实训,即教师技能和文秘技能的综合实训。在模块实训模式下,使教学真正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三,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需专业技能及训练模式。

  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优化技能训练课的训练模式,把所有的训练任务都置于更有效地巩固第一课堂知识,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在技能训练中,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及所学理论,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力主于将其培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认清现状,结合学校及专业定位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技能培养对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不断满足信息时代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专业的发展要求。

汉语言文学论文15

  一、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教学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经验的综合教学活动。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两种:一是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基于课程内容的课堂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作业(阅读、写作、讨论等)、实验、实习(设计),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各类校外基地实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二是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直接需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包括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实践环节。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需求

  在教育“普教化”传统思维下,所有的教育模式趋同化,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相对是薄弱环节。在今天,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后,大学教育模式也开始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是研究和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理应走出‘象牙之塔’,建立起一种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树立一种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教育不能仅仅在教育内部,要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里考虑”,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核心专业,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已经是时代的共识。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实现从研究向服务社会生活、解决社会人文矛盾的转向,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企业产业转型加速,个人需要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保证个人专业岗位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学生的生存状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同于任何一代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磨砺和职业经验,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呈多样化,有不满足于生活现状的,有的在大学甚至中学就开始创业的,有需要提升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有重新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的本身就从事着繁忙的工作,渴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总之,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需要,因此他们渴望学习目标具体化、职业化,注重相应岗位的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前代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测试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后会难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得不另谋出路或待业。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合理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级适用人才。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它不仅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但是无论是为了满足提升自己能力的求学,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只能走向一线工作岗位,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倚重理论教学,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养成,同时慵懒、浪漫、拖拉的名士气会带到工作中。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紧贴教育培养对象的基础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把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始终定位于融理论于实践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坐标系中,它一方面培养了汉语言专业学生严谨、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一方面促使教育目标“实践一理论一实践”最终实现。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是基于一定生活场景的精神实践活动,它可以组织学生接触具体社会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处理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具体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产生激情、意志、超越、合作、团结等心理正能量,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策略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四)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下,学生已经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增加面对面情景交流的机会,老师也有更多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我调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老师也能根据每个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面临的困境,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完成教育任务。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建构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就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育模式的特征

  借助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的学习运动,经历了一个非常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20xx年的开放课程(OCW)运动开始,后来又出现了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20xx年,“从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这类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人们将这一类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称为MOOC(MassiveOnlineOpenCourse)”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掀起MOOC课程学习的风暴,我国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已经推出本校的MOOC课程,上海高校课程联盟也初步实现了上海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并可获得学校认可学分。因此,MOOC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开放性,由于课程教学在线学习,开放式获取知识,只要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透明性,以往的精品课程、公开课挂在网上可以供参观学习,但是由于无法检测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因此导致许多课程徒有虚名,实际利用率非常低。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过程成为可以随意检测学习者任何一个学习环节的透明过程。由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变化,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也必须追随它的变化,与时俱进,从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针对MOOC教学模式开放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参与者规模的可伸缩性(scalability)。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大量研读作家作品,不同评论家的学术争鸣,以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者鉴赏、评析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开发他们的无限认知能力,提升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话题的设置尽可能地贴近学位教育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因为教师提供的话题资源是学习者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如果偏离了学位教育的知识结构,太过于个性化,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在群体学习路径模式下,就无法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这种境况下,参与实践教学的学习者的规模和课程活动的覆盖面,就无法实现规模的超越性。美国高等教育记事(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在对开展MOOC的103名教授的调查中显示,如果话题设计的贴近学位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平均有330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注册,相当于传统课程授课人数的几百倍。针对MOOC教学模式透明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效果的可检测性(testability)。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实践过程指导教师根本无法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靠学生的自述或课堂的考核来完成,但是在MOOC教学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材料发布可以周为单位向前推进,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置测试内容、讨论版等环节,如果达不到老师设置的分值,学习过程将无法完成纵向推进,指导教师甚至可以随时获悉实践者在线学习的时间,这大大地改变了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考核的随意性和人情化倾向。

  三、网络环境下发展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

  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习者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制定以岗位需求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课程,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整合并逐步优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确保它与社会职业岗位能相互衔接和贯通。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以某种符号形式存在的理论知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重点讲述、掌握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熟悉符号系统,并解读符号的意义,都可以由师生通过视频课程、网络互动等方式,轻松完成,因此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

  (二)逐步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

  在目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职业能力滞后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已经使很多成人教育学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考核、监督和反馈模块三级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把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老师、实践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既能调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比如,通过网络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课程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考核,监督它们进行的全过程;对于课堂外社会策略知识的实践,也可通过视频聊天或QQ群留言、微信和MOOC方式,与学生实践单位、工作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灵活的互动式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当做学生形成性考核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偏离社会岗位需求的情况能迅捷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优化实践教学计划。

  (三)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实训平台

  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等,可以在实验室建立模拟实训场景。但各级学校面临着实际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可利用的实训基地不足,且无法提供“全真化”实践场景。为此,应认真分析、挖掘当地社会的资源,开发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各地的报社、电台、杂志社、各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均可提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平台。它们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汉语言文学实践性教学更接近于从业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岗位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在流程操作过程中,对于岗位所需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产生切身情绪体验,从而避免了专业技能和社会策略技能训练的形式化。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应建立在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尽力拓展“课程、实习、就业”加校企联合培“3+1”的养模式,缔结校企联盟,让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展协同式培养,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逐步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封闭走向了开发,发展的重点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世界带来的便捷、快速、丰富的服务项目,树立“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论文02-17

汉语言文学论文05-24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05-15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1-23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11-21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11-2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03-25

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11-02

汉语言文学论文 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