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舞蹈训练体系的生成机制研究
提要:在全球化时代,舞蹈教育对于世界各国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舞蹈艺术的核心本质,舞蹈的身体动作语言理应引起更多的学术关注。从历史和区域的双重维度来看,舞蹈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系都关乎一个国家的集体文化记忆和国族身份认同。本文以中国当代舞蹈训练体系的历史性生成为研究个案,深入探讨了艺术语言建构与其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实践个案的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建设“新中国”的文化身份动机构成了中国当代舞蹈动作语言体系建构的内在机制,这一动机促成并决定着中国当代舞蹈的基本风格和训练体系。
关 键 词:舞蹈艺术;文化对话;新中国;“身韵”;训练体系;身体语言;身份认同
一、导论
动作语言是舞蹈艺术最为本质的视觉存在形式,也是识别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特征的重要依据。中国当代舞蹈理论家资华筠先生在论及舞蹈艺术的本质特点时,对舞蹈动作语言的文化身份特性进行了阐述,“(舞蹈动作)它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注重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某一特定的舞蹈动作语言体系都是“经过长期积淀、传衍而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一地域、某一种族的文化烙印,从而成为标示某一民族文化身份的艺术符号。
从视觉层面看,舞蹈艺术基本是由人的动作、姿势和运动轨迹等三大要素构成的。不同个人会有各自不同的运动习惯,而不同的民族则会形成风格殊异的舞蹈动作语言体系。在世界舞蹈文化版图上,风格化的动作语言体系是区分其种族属性、标示其文化身份的最根本要素。尽管在所谓当代舞的标签下,各国各民族的舞蹈语言开始呈现互相借鉴、彼此影响的发展态势,但是,舞者举手投足之间所透露出来的文化气息依然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是因为,这些动作体系都来自各不相同的舞蹈文化传统。
在多数情况下,舞蹈艺术的动作创新或者观念更新所带来只是一种“常”中之“变”。所谓的“常”主要指的是相对稳定的文化精神与社会记忆,也包括其主要动律风格和演变规律。而“变”则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指舞蹈动作语言随时代风俗改变而发生的局部变形,后者主要指动作之精神气质的历史跃迁。
历史地看,舞蹈艺术动作语言体系的演变基本上存在“神”变而“形”不变和“形”变而“神”不散两种模式。印度舞的演变属于前一种模式。比如,当代印度宝莱坞电影中的印度舞虽然不再是人与神沟通的工具,但其基本动律并没有改变。不论是“神”变而“形”不变的内在颠覆模式,还是“形”变而“神”不散的外部颠覆模式,舞蹈艺术动作语言的文化根性总是会很顽强地保存下来。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外来舞蹈文化会对本土舞蹈艺术的动作语言产生某种“革命性”影响。但“语言”的“革命”并不等于“革命”的“语言”,除了舞蹈艺术自身的体系规定性外,某民族的大文化语境总能将这种“外来语”改造、转化为本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由于舞蹈是要靠活生生的人来实现的,而这些表演者无不具有潜在的动作惯性和更为深层的文化记忆,后者通常就会成为改造、整合外来舞蹈的有利武器。
可以说,作为一种“不撒谎”的艺术形式,舞蹈在动作语言层面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人类学家喜欢引证原始舞蹈的例子去说明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舞蹈艺术动作语言的稳定性和文化限定性。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情况似乎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跨文化交际的加剧、虚拟文化共享空间的出现,特别是现代舞蹈艺术动作语言训练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最终使“某民族的舞蹈”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话题。每个受过一定舞蹈基础训练或者具有良好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另一国人的舞蹈,甚至有可能跳得比当地人更有味道。
在动作语言逐渐丧失其文化限定性的同时,舞者特别是某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持有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启动其内在的“文化保护机制”。为防止身体语言的文化异化,有些国家甚至通过行政立法等方式,强行让本民族舞蹈进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渠道。
2000年美国艺术教育法的出台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标志性事件。在美国这个提倡民主与自由的国家里,艺术教育法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各州人民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其中,舞蹈位列全体国民必修的四大艺术课程之首。不难看出,这一文化政策背后隐藏着的是强大的文化身份动机——一个国家的人民必须从身体上认识并认同自己的文化,否则,这个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传统都将遭受更深层次的破坏。
简言之,在世界范围内,舞蹈动作语言训练(包括某些旨在健身健美的人体运动训练)已经成为稳固自身文化根性和参与全球对话的重要工具。在当代文化构造中,舞蹈艺术及其动作语言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手段。在狂热的健身健美热、通俗舞蹈运动热等现象背后,一场维护本民族文化身份及身体语言存在方式的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拉开帷幕。
二、中国当代舞蹈建构的文化动机
在所有的中国现代当代艺术形式中,“中国舞蹈”的文化品格无疑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就实践层次而言,中国舞蹈在“民族化、现代化”的旗帜下发展出诸多的现代流派与品种。但这些派别在文化基础和美学基调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国风格”。事实上,在民族化这面似是而非的文化旗帜下面,中国舞蹈不但一致保持着多元并进的艺术形态,而且逐步形成了某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品格。在这种语境下,中国当代舞者开始有意识地创造所谓的“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中国芭蕾舞”、“中国现代舞”,以及其它冠之以“中国某某舞”的各种新的舞蹈风格和动作语言。
在中国当代舞蹈艺术语言体系建构的实践中,芭蕾舞和现代舞作为最为重要的外来文化参照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