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鉴赏论文(通用9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育舞蹈鉴赏论文(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1
在第四节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赏析了体育舞蹈之美,有拉丁舞有现代舞,其中尤其以拉丁舞中的桑巴最让人印象深刻。
桑巴又称“森巴”,是巴西的国舞,它形成于黑人贸易的时代,结合吸收来自欧洲的波希米亚的波尔卡舞、来自古巴的哈巴涅拉舞和巴西当地流行的马克西克歇舞的一些因素,从而演变成今天的现代桑巴。
桑巴之于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对足球有很深的爱好,尤其是南美足球,而桑巴则深深的融入在巴西足球文化之中,看巴西的比赛不仅看他们的默契技术,同时也非常让我期待进球后,球员张扬在在绿茵场上演绎的足球桑巴。
众所周知,巴西有着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举国上下都是充盈着桑巴的味道,人们不知疲倦的奔跑舞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桑巴的一个特点就是: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舞蹈者狂放不羁,动作幅度很大,节奏强烈,给人以激情似火的感觉。而在舞蹈的同时,还有着各种击打乐器的附和,快节奏的鼓点,高昂的音乐,让人想不跟着扭动身体都难。
然而,桑巴的另外一个特点却被掩盖了,就是她的细腻。桑巴的舞蹈节奏很快,所以对步点对髋关节手臂以及腰臀的配合要求比较高,没有细腻的舞艺是很难协调身体的摆动的。因此,桑巴也是一种细腻甚至堪称华丽的舞蹈。
为了将桑巴舞的特点表现出来,舞者必须欢快,煽情,激昂的表演。今天桑巴里的很多动作都要求,舞者盆骨倾侧。这个动作很难完成,但没有它桑巴就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所以舞者需要保持一种热烈积极向上的情绪,由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巴西最擅长桑巴了。二十四小时高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性格才能够将桑巴演绎到极致。巴西地处巴西高原上,高原气候也要求他的子民天生开朗,天生拥有出众的舞蹈能力,随性表演的欲望。
每当那带有浓烈奔放的巴西混音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总情不自禁的扭胯,随音乐摇摆着自己的身体,虽然没有那么标准,但是这份快乐还是深深的印在心里的。每当有什么不顺或者紧张的时候,我总会听听桑巴歌曲看看桑巴的视频,让自己被那种热烈的大胆的气氛感染,这样心情也会很快平静,做事业更有效率不再胆怯了。我们平时的生活也应该向一个舞者一样,把积极的生活态度人情饱满的性格带到为人处世中去,我们的生活也将会更加的充满乐趣与自信。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2
1、我国竞技体育舞蹈发展的历史溯源
追溯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主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自19世纪西方列强侵入中国,随之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体育舞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这种新兴的“舶来品”逐渐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首先是在沿海各地发展起来,随着时代格局的变化,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体育舞蹈在中国各地的发展也是波澜起伏。体育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运动,体育舞蹈的普及与发展逐渐融入到竞技体育运动中来。依据竞技体育舞蹈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初步发展阶段、常规发展阶段、多元发展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
1.1竞技体育舞蹈初步发展期
初步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来自美国大学的舞蹈队来到中国进行体育舞蹈表演,一般称为国际标准舞,这次演出促进了中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依据西方国家体育舞蹈的发展形式,给我国的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资料显示在1990年举办了首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这即是竞技体育舞蹈在我国发展的雏形,由于竞技体育舞蹈的特殊魅力以及优美的健身形式,吸引了各地区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国家规定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体育舞蹈比赛,因而各省市级的体育舞蹈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1.2竞技体育舞蹈常规化发展期
常规化发展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体育舞蹈赛事的举办与兴起,体育舞蹈比赛逐渐走向正规化发展模式。199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体育舞蹈协会,这标志着我国有了较为正规的体育舞蹈比赛的管理组织,但是在这一时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的人数非常少,又不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之内,国家体育管理部门没有将其列为重点发展运动项目。1993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着手进行项目培训,聘请了国内外诸多专家、教练员进行体育舞蹈培训,从而规定了具有国际标准的技术动作。到了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增设体育舞蹈相关学科的本科教育专业。1998年全国部分高校体育院系以及体育专业院校相继设置了体育舞蹈专业,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比赛的专业人员,使其逐步走向专业化。到了2000年国家开始改组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并与中国业余舞蹈竞技协会重组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直接领导下组成了专业的领导团队。在这一时期体育舞蹈成为了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国家颁发的《全国体育舞蹈裁判员管理办法》《全国体育舞蹈教练员管理办法》《全国体育舞蹈业余考级制度》《全国体育舞蹈运动员注册及转会管理规定》,为竞技体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竞技体育舞蹈多元化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竞技体育舞蹈呈现了多元融合发展,自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全国范围内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自2001年中国各地区体育舞蹈赛事逐年增多,并且呈现多种赛事运动融合发展,多元化进行。体育舞蹈在国际上发展的转折是2002年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从此时起体育舞蹈成为世界性的正式的运动项目,并在各大型体育运动会中显现出来。随着体育舞蹈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竞技体育舞蹈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04年的英国黑池大赛中国选手栾江和张药获得职业新星拉丁舞冠军,在竞技体育舞蹈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还有,2005年张劲和罗文清获得职业新星拉丁舞冠军、2006年陆宁和魏巍、2007年赵亮和张丁芳等等。在摩登舞比赛中,全国职业组冠军齐志锋是我国摩登舞界最耀眼的一颗星。这些领军人物为我国体育舞蹈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4竞技体育舞蹈快速发展期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舞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8年之后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增加了积分赛,一年4站,赛事的增多为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选手提供了磨炼的机会,并积累了宝贵的比赛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于国际大型赛事。到了2009年又增添了2站,即5个分站和1个总决赛,赛事更加趋于激烈。到了2012年国家开始重视体育舞蹈比赛的质量,实现与世界体育舞蹈赛事的互融共通,同时对各公开积分赛进行缩减,即3个分站和1个总决赛。随着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舞蹈赛事,在2011年由北京开始承办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世界各国运动员、教练员齐聚北京同场竞技,中国体育舞蹈呈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我国选手包揽了拉丁和摩登舞10块金牌,2013年在东亚运动会上,获得了9金3银的好成绩,标志着我国体育舞蹈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均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2、新常态下竞技体育舞蹈的特征与拓展
2.1男女搭伴,协调统一
体育舞蹈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异性对舞、男带女随、女展男托、互相依托、和谐配合的“男女双人搭伴”的基本运动形式,在竞技体育舞蹈中通过男女配对学习、共同训练、竞赛才能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舞蹈艺术之美。男女舞伴间配合的是否默契、和谐,直接影响到舞伴双方专业水平的提升乃至双方的未来发展。通过寻找一位外在条件和内在性格特征都比较适合的舞伴,可以共同钻研高深的舞蹈技巧以及彼此肢体的完美配合、心灵的休戚与共、引导与跟随的默契等,这充分展示了体育舞蹈的艺术美,使其享受体育舞蹈带来的酣畅淋漓之感,成为每个体育舞蹈选手最高的追求和向往。
2.2竞技与美感和谐共融
竞技体育舞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比赛中体育舞蹈选手的姿势、服饰、舞步、优美的配合等等显然成为了赛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因而被誉为“最美的比赛赛场”。依据竞技体育舞蹈的种类不同,各具特色,例如在标准舞比赛时,男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晚礼服,加上悠扬完美的音乐旋律,伴随着体态优美、动作高雅、流畅而又起伏有序的舞步,给赛场留下了一段轻柔洒脱的魅力之感。在拉丁舞比赛中选手的服饰性感艳丽,音乐节奏鲜明而又强烈,舞步动作表现为不同方向的扭摆腰髋,时而豪放,时而妩媚,时而缠绵,富有情调。所以无论哪一种体育舞蹈均会令舞蹈者尽享其中之美感、快感,同时还会让观众心矿神怡,恋恋不舍。
2.3风格各异的竞技体育舞蹈
一般来看体育舞蹈有两大类,包含10个舞种,其中每个舞种的基本舞步要有几十种之多,根据竞技体育舞蹈的比赛规则组合方式的不同其难度级别也会相应的提升,每支舞都由易至难分为铜牌级、银牌级、金牌级、金星一级、金星二级、金星三级到最后的花步套路,包含上百种舞姿舞步。每一舞种的风格都是由其发源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等相互影响,传承创新而形成的。通过竞技体育舞蹈的人体美、艺术美、表现力等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2.4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优化发展
竞技体育舞蹈另外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在比赛设项上,一般是从年龄阶段来看,有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成人组、壮年组、长青组等,其中包含有舞蹈爱好者以及专业舞蹈选手,从水平高低来看,有业余组、专业组、职业组等,针对不同学习训练、不同级别的人群都有设项。通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体育舞蹈运动真正实现了普及推广,大众参与,健身娱乐。对于项目的提高,要求着力选拔精英、健将,为国争光等。通过各种比赛形式,体育舞蹈运动项目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从基层到高层的训练与选拔,为体育舞蹈选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身的梦想、民族的梦想、国家的梦想。
2.5比赛的系统性、规范性、公平性
竞技体育舞蹈的比赛首先应注重系统性,因为一个完整的体育舞蹈系统要包含选手本人及其服饰、舞步节奏、动作组合、音乐等,其中各个因素互相配合,协同一致,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舞蹈的运动之美。另外在各要素互相配合的基础上体育舞蹈的音乐也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由于体育舞蹈的舞种繁多、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其中的表现手法、音乐节奏的配合、赛事的规则都要求具备完整的规范性,才能够让比赛顺利的进行。依据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公布的比赛规则,针对体育舞蹈不同舞种常用的音乐节拍、标准速度、基本节奏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在选手服饰方面的要求也讲求规范、自然,特别是标准舞的比赛服装,男士要求西服或燕尾服,一般选手多穿燕尾服,这更能体现出庄重的气质,展现身体的线条美,动作的洒脱自然美。女士要求穿晚礼服式露背长裙,这样能够体现出背、腰、臀、膀、腿部的动作艺术美,最终达到一种风格美。竞技体育舞蹈比赛中要求各个环节公平、公正、公开,这也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基本前提与准则。其中首先体现在分组公平,根据参赛选手的年龄、学舞年限、训练环境等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组别。另外体现在裁判员的公平性,要严格按照比赛的规章程序进行,一般比赛规定每位裁判员只负责一对选手的某一个方面的打分,这样不仅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关注动作细节,而且还能够保证评分的客观、准确。
3、结语
竞技体育舞蹈虽然是一个新生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在竞技体育所有的项目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竞技体育舞蹈是融合了运动、艺术、美学、服饰文化、民族特色等因素,能够系统地体现出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自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舞蹈融合西方文化理念,交融发展,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直至今日逐步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运动,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
(1)竞技体育舞蹈的竞技性特征,科学选材是基础,长期系统训练,赛练结合,以赛促练;
(2)竞技体育舞蹈的比赛性特征,以表现难美为主的竞技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均衡,主观评判为主的评判方式,评分方法因赛而异;(3)竞技体育舞蹈的社会学特征,娱乐观赏,行发情感,增进交流,建立友谊,缓解压力,提升道德;
(4)竞技体育舞蹈的文化学特征,舞蹈礼仪丰富高雅,服饰多样典雅,伴奏音乐、提升美感,传播交流中外文化,愉悦身心,育人为本。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3
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在发展过程之中一直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在高校体育课程之中,也一直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在我国普通高校教学中具有着较高的人气。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将针对其基本的开设情况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其结果有以下几点。
1、体育舞蹈课程的受欢迎度
体育舞蹈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一般来说是集健身、塑形与运动美感为一身的体育课程,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之中,它融入了体育锻炼以及交际技巧与体育素质的修养等多方位为一体。这种具有着多角度与全方位的体育教学形式,且其舞蹈形式是以男女为伴,进行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这种形式与要求都得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所喜爱。同时由于其在学生中具有较高人气,很多老师为了课程的方便开展,纷纷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可以说体育舞蹈课程是深受我国高校学生与教师欢迎的。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对于体育舞蹈的欢迎程度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学生中间,还是在教师中间其受欢迎度都接近100%。所以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其受欢迎度的特点,大幅度增加体育舞蹈的课时及选修课程。体育舞蹈课程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这种积极性,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舞蹈课程之中,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研究的新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体育舞蹈教学工作者,有义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水平,为学生的发展的提供更好的舞台。
2、体育舞蹈课程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0所普通高校之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学校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还有6所学校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的专业课,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具有着三年以上的年限。在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等方面,其主要内容为拉丁舞、摩登舞、以及交谊舞等,这些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我国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普遍认可,同时这些课程的发展及教学水平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也普遍得到了认可。体育舞蹈课程中以拉丁舞为例,其舞蹈动作要求具有着专业性质,要求技术相当纯熟。可以说,很多专业从事拉丁舞的舞者都要求学习者从小进行练习。同时在体育舞蹈之中,不仅仅包含了高校所开设的这三种,其舞种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仅仅就摩登舞项群而言,其中就包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等,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这其中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对于这种种类多样,要求严格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高校在开设时候的学时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其在规定的学时之中很难按照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
3、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师队伍不具专业性
任何课程的开设都需要一部分该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但是一般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存在着差距。由于很多高等院校在体育相关课程的投入有限,对于体育课程的研究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就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从事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除了体育舞蹈专业培训的学校,例如北京体育体育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几十所高校之外。其余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师都是非专业性质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并非从事体育舞蹈教学和研究,而是从事体操或者是艺术体操专业方向为主。这种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也不利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科的全面建设。此外,就我国高校规模及体育教学而言,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舞蹈并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当前,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普通高校、初高中、健身会所以及文化馆、艺术馆、群众健身团体,同时也包括在科研单位进行教学、训练以及指导培训等工作。此类就业岗位并不具有吸引力,且普遍存在毕业即转行现象。为培养体育舞蹈专业优秀人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了体育舞蹈专业,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的艺术类考生愿意进入大学深造。虽然势头在上升,但是在短时间之内仍旧无法扭转人们对于其的热衷度。当前高校体制从教要求起点很高,所以学校很难聘请到真正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
4、体育舞蹈课程缺乏统一的教材
教材作为供教师教学使用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了课本、讲义等。在我们传统的理解当中,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别。广义的教材主要指的是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多媒体材料等资料。其中当然也可以包括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而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与亲自演练,在教学之中除了教师的排演之外,有时教师也采用影音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性的教学。可以说教材的缺失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主要缺憾。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来说,其授课教师应该主要采用较为权威的体育舞蹈教材。但是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多种多样,由于其地域的不同,学校等级的区别,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都制约着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课堂讲授,所以说仅仅使用固有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状况以及在实际教学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进行适合自身学校的教材的编写工作。
5、体育舞蹈课程的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体育舞蹈具有着体育竞赛的竞技性特点,在体育舞蹈之中,主要包含了动作、技术和战术综合表现的动作美。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课程时,对于不同的舞蹈类型,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与表现风格。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条件与表现风格,把具有各自特色的动作塑造的更具有艺术个性。体育舞蹈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音乐,优美动听的音乐必不可缺。体育舞蹈的这些特征,都对其教学场地及设施,特别是教学场地的氛围营造要求较高。目前,各学校的设施情况参差不齐。由于我国普通高校的资金与设施有限,其对于体育舞蹈的课程投入也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无论是从师资建设等方面,还是从学校分配体育舞蹈课程的课时方面,都是较为有限。而对于体育舞蹈课程赖以生存的场地来说,也是具有着较大的限制。可以说师资、课时、场地,使得想要在体育舞蹈课程之中大幅度发展的学生很难得到真正意义的满足。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教学,虽然很受师生欢迎,但在师资队伍建设及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诸多原因,存在教师队伍专业性、教材、基础设施等不足的因素,导致了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起来存在诸多瓶颈。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国的普通高校加大投入力度,必然会为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出具有专业性质的体育舞蹈队伍,建设出一大批高水平体育舞蹈课程。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4
摘要:
提出了将音乐—表象教学分三个阶段,并将音乐—表象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的方法向鼻尖,结果表明音乐—表象教学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表象教学法 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体育舞蹈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的运动形式,它以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且陆续进入我国高校的体育课堂。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这种具有健身、健心、市美等功能的体育项日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和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而,体育舞蹈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学研究方面相对其它体育项目发展缓慢,突出表现在没有适应普通高校教育目标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教材,大纲,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近两年,有关人员在这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远远不够,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音乐—表象教学法的程序为:认知音乐的节奏(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讲解所学舞种的特点)、音乐节奏与一般动作的结合(教师在音乐中先示范找出音乐的重拍或快慢节奏,并与手击掌或踏步节奏结合,学生听音乐跟随练习,换曲目学生独自练习)、音乐节奏与舞种基本步伐的结合(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口令与配乐练习并与常规教法相同,然后进行这一简单基本步伐的音乐—表象训练)、音乐节奏与舞步基本步伐动作小组合结合(口令练习和音乐练习之后进行音乐—表象训练)、双人配合实际练习。总结起来:对照班所用常规教学方法与实验班所用音乐—表象教学方法与常规教学法在这一阶段中所达到的教学目的相}司。对照班所用的教学程序是:动作、动作与音乐结合的实际练习;实验班所用的教学程序是:音乐、动作、音乐与动作相结合(在其中运用音乐—表象训练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在实验班每一舞种教学的开始,当优美的音乐响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他们大脑的兴奋性,接着教师就在优美音乐中,讲解体育舞蹈这一舞种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特征,使学生在一种舞蹈的意境,在音乐中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同时产生想学动作的欲望和情感的体验。这也就是古人云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音乐教法的先入为主,是对体育舞蹈音乐认知的过程,音乐节奏与一般动作相配合(如:击掌或踏脚),音乐节奏与舞蹈基本动作(基本步伐和基本舞姿)相结合,是对动作与音乐内在统一性的认识,也使学生更容易在优美的旋律和特点突出的音乐中提炼出鲜明的节奏。依据Paivio的理论,表象训练对运动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表象训练的认知功能与动机功能两方面实现的,大量结果也表明,低水平的运动员或初学者更得益于表象的认知功能。
在学习动作的教学中,教师依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原则,运用常规教法进行完整示范(在音乐伴奏下)讲解,同时配合第一次音乐—表象训练,“模仿”是一种运动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如果对教师完整、优美的示范动作有清晰、完整的视觉表象,就有利于正确动作的形成。视、听觉表象形成的记忆储存时间短(通常在30秒,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在这个时机进行音乐—表象训练,是加强听觉单元与视觉单元的连接强度,同时,使视觉表象的动作更清晰,借助于已获得的视觉表象,使大脑皮层中相应中枢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沿着早已拓通的暂时神经联系通知到相应的)肌肉群,引起动觉。音乐—表象之后与配乐实际练习(包括口令练习,注重基本动作的细节,包括基本步伐和基本舞姿)相结合,学生基本达到音乐与舞种基本步伐的统一,基本动作的基本正确。 以华尔兹A线套路学习为例,在进行音乐—表象训练中,表象任务分三个阶段,是随着暗示语的层层深入,逐步发挥音乐—表象训练法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第一部分为准备阶段,“深呼吸2次,轻轻的微闭双眼,全身放松,现在排除一切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脚上,进行A线的视觉演练。”明确表象的.内容和进行表象前的放松,同时音乐起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基本阶段,“现在,教师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你“看见”教师前进和后退的第一步总是踩在音乐的重拍上,A线第一个步伐开始(音量变小)并换步-右转-并换步-左转-佛步,下面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上体,你“看见”教师随着音乐升降、起伏和摆荡,重复表象A线一遍……”第二阶段起优美的、相应舞种的音乐,学生认知音乐并从中提炼相应舞种的节奏,优美的音乐提高神经系统的传导速度,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集中注意,依据连接主义理论,随着听觉单元(音乐)与视觉单元(动作)的连接强度在第一阶段的增大,当听觉单元激活量达到能引起的激活模式,不需要任何视觉输入(实际动作),就能由听觉单元输出影响视觉单元的激活的模式,即当舞种音乐与相应的基本动作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时,相应的音乐一定唤起相应教师或“自己”优美动作的视觉表象,接着在音量变小音乐的控制下,在学生大脑中发挥表象的一般认知功能,也就是具体动作的表象,在音乐节奏与旋律暗示下,感知连贯动作的方向,路线,一个动作促进另一个动作的出现,如在哪里没跟上音乐,重新表象一遍。这也是发展学生的时间感和节奏感的过程。Suinn认为表象训练中的表象不仅仅是单纯的表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的思维,实验也表明,实验班的熟练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班,音乐—表象教学法有助于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套路动作的记忆。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现在大家什么也不想,任你的思想随音乐飘波-(音量变大)深呼吸2次,慢慢睁开眼睛。”华尔兹的音乐是以优美、抒情、明朗、动人的特点著称,而优美的音乐会使年轻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抒情,把个体感受的情感带入舞蹈动作(舞步和姿态)中,会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华尔兹,同时在紧张的大脑工作后,使学生进行适度的放松。
在进行音乐—表象训练中,教学第一阶段运用音乐—表象训练,可以使舞种的音乐与基本动作更好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基本动作的动力定型。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套路教学期,运用音乐—表象训练,加强了音乐与动作的配合,抒发个体情感,也有利于套路动作的熟练和加深记忆。结果表明学生运用音乐表象训练法和实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明显优于实际练习的方法。音乐—表象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表象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品霞.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教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2:44-46
[2]许少峰、伍志刚、魏德安,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创新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9:110-112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5
一、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既独立又依赖、既自觉又叛逆,各种矛盾在他们身上交错。特别是步入高校,学生身心各方面才开始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社会性: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接收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广泛,反映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对父母、老师不再是迷信、依赖甚至是依恋,他们开始独立思索,用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和行为方式传达自己的独立意向。闭锁性:不再像高中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动荡性:青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敏感性:处在身体、视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社会需求高峰:青年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各种情感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创造高峰:青年是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拒绝保守,勇于探索和实践,智力又处于发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无不从青年时期起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可见,青年时期是人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平衡,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舞蹈与德育教育
1.德育教育
1.1概念。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2现状。
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构成了德育教育系统,而在这三个因素中,社会的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诸多思潮的激荡中彼此渗透,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难带来稳定而持续的正向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和留守学生,又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真空的沉默。基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得不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得不承载更多的家庭教育,不得不为学生的三观形成担负责任。面临违法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面临厌学生队伍日益扩大的问题,面临理想的缺失和诚信的不足,面临传统美德观念的淡薄,使得学校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2.高校体育舞蹈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出发’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教育。目前我国在体育锻炼上仍保持着长期不变的内容与结构,这种僵化的方式不能持久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锻炼需求。而高校体育舞蹈集文化、体育、音乐等艺术素养为一体,是一项综合课程,其所传达的文明向上的精神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热情奔放的音乐节奏下进行高校体育舞蹈训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体形、培养良好气质和增强乐观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功效’同时它还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疲劳得以消除’体质得以增强’学习精力和效率得以提高。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舞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显示出的重要的作用。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高校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3.高校体育舞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强身健体
随着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家庭的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学习压力等又使得疾病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高校体育舞蹈的适时推出,为高校学生的强身健体提供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所谓的&宅’人的生活方式。加之其负荷量不强,节奏有规律,避免了高强度对抗性运动中容易造成的创伤,使其健身的作用更易实现。加拿大学者利格曾对进行高校体育舞蹈的健身效果进行长时期追踪,发现参加高校体育舞蹈活动的学生心肺系统明显好于不参加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加速了新陈代谢,机体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衰退机能得以延缓。这一研究结果更好的表明了高校体育舞蹈强身健体的功能。
3.2有利于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在舞蹈过程中,人的注意力指向舞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舞蹈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舞曲、节奏和舞姿上,而注意力的集中使得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与放松,所以高校体育舞蹈具有缓解机体疲劳、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高校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对于正在发育中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自信心的提升。这种自信又会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地情绪,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人的舞蹈技能会有所提高,而随着舞蹈技能的提高而产生的骄傲和愉快的情绪能促进自尊心的发展。
3.3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
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这些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单一,性格形成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上学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交往中始终没有成功的范本或模式可供参考,无怪乎报端屡屡出现由于交往障碍造成的高校惨案。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很高,情商很低。而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作用。学生们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必须要尝试与别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摩擦与不适也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可以说,在这项运动中,每个人对于如何与人合作交往,如何通过舞蹈表情达意都是初学者,而共同探索的过程就是在一次次的交往和调整中完成的,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3.4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大学校园,对于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必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增进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开展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建设思想阵地的文娱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体、寓教于智、寓教于美’形成宽领域、高品味、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学生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之大居于世界前列,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又使得学生也处于迷茫中,这就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纵观所有文化建设形式,高校体育舞蹈的参与面广、形式活泼,更容易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切实起到了健身文明建设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标语、黑板报、校园广播都可以作为宣传媒介,为学生展示体育舞蹈所带来的正能量,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小结
德育教育究其实质就在于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陶冶良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毅品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这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舞蹈在实施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6
一、下肢长度与普通人相比要长
经常训练的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伸、拉、提等动作的重复锻炼,尤其是一些经常使用脚尖的动作更是增加了小学生的下肢长度,使得下肢比不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普通孩子较长。保持优美的下肢长度对于强化体育舞蹈学员的运动能力和塑造形态之美有着直接的作用,从完成动作的动力学原理来说,较长的下肢可让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出更加开阔的步伐、起伏错落有致的升降左右移动及灵活多变的方向转换;另外从动作形态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来说,较长的下肢也有利于塑造挺拔高昂的体态。
二、增强呼吸系统和扩充肺活量
时下流行的小学生体育舞蹈相对来说运动强度适宜,并不像专业的比赛那样高强度、大规模的训练。适宜适度的训练可以使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具体表现是在静态测量时,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平缓、血压的指数增加,肺活量增大,心肌肌红蛋白含量增多,单位心肌营养性粗壮有力。血液输出量增加也就提高了氧气的利用率和功能效率,提高了小学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带来的好处就是呼吸器官机能良好变化,较大的胸廓保证了呼吸肌收缩的力量和收缩幅度的加大、肺活量增加,也保证了小学生在运动时充分的氧气供应,能活跃大脑细胞,减少突发的晕倒等情况出现。
三、改善身体速度及耐力素质
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改善了身体机能,提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了各肌群之间的协调协作关系,改善了身体肌肉的供能情况,从而会提高身体整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又是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证明身体素质有着较为明显的提高。体育舞蹈对于提高孩子腿部力量和小腹部力量较为明显,这一点与身体形态的改变也是相一致的,正因为这些部位多余的脂肪消退和肌肉力量加强为提高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锻炼前后对比数据发现,速度和耐力两项素质指标均有提高,但是速度素质的提高相对不明显,而反映心血管机能的耐力素质提高却很显著。
四、提升学生气质,提高学生意志力
学生身体形态不仅仅包括外在的形态,个人认为还应包括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对测量样本的整理发现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小学生不仅仅可以改变身体的外在形态,增强体质,而且还能从气质上提升学生精神面貌,显得生灵活泼,达到内外兼修的训练效果。而且现在的小学体育舞蹈大都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因此在集体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数不多的高强度训练也能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7
1、培养美感与体育舞蹈教学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1.1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美感的重要价值
体育舞蹈不同于其他静态艺术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审美教学意义。美感教育就是通过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认识和理解能力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因此,体育舞蹈教学和美感教育交叉重叠,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同样也是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视美感教育,一方面能够让人在愉悦中享受体育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等,同时也有利于体育舞蹈整体美感的展现,能够提升体育舞蹈整体水平。培养美感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培养美感能够通过具象化的肢体动作把人体内心的感受、想法、情感传递得更加透彻。
1.2体育舞蹈教学与培养美感的相互联系
任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美感特征,体育舞蹈自然也不例外。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是,体育舞蹈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形体、形象和造型方面,体育舞蹈正是通过形体形态、肢体动作、艺术造型等方面给观众带来完美的美感体验。也正是这些方面的体现才能使得人们对美的感受、认知和理解不断增强和提升,能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品位。而美感教育则是希望通过人们对美的认知、理解能力的提升来增加自身审美情趣,同时收获审美愉悦感,获得精神满足。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把握美学教育能够增加体育舞蹈教学的精神意义,让人们不仅仅收获运动技巧,同时也通过美学教育增加精神满足,既锻炼了身体,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美感的策略研究
2.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当其冲的是教师自身必须有着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只有当教师具备较好的艺术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因此,要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教师自己必须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自己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才能够言传身教,将这种能力融入教学技巧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此外,在不断提升体育舞蹈教学和技巧教育等专业水平之外,教师们同样应当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去探索发现美学产生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全面把握美学的起源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同学的审美观。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采取恰当的方法培养美感
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美感,虽然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但是教师同样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既学好体育舞蹈又培养美感的效果。所以,转变教学方式很有必要,在体育舞蹈教学课堂上不再仅仅只是关注舞蹈动作的熟悉,而是应该从各个细节全方位把握体育舞蹈教学,如柔韧性训练、形态舞姿等基本要求的规范,以此来保证体育舞蹈学习的基本功。然后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过于宽松或严厉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是用适当宽松的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尽量地展现自身的实力,而不是疲于应付。教师的亲身示范必不可少,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语言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教学方法是否能让学生接受,应当采取最恰当的方法达到应有的教学质量水平。
2.3扎实的基本功是基础
基本功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的环节,进步和提升都是建立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之上的,扎实的基本功是培养美感的基础,基本功训练与审美训练相互依赖、不能分离。在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基本功指的自然是舞蹈基本功,它包括了男女舞者的站姿、体态、形体表现能力,一般的要求是身体自然直立,目不斜视平视前方,肩膀放轻松自然垂立,抬头挺胸,重心放到前脚掌。尽管体育舞蹈的基本功看起来简单易懂,但是要想做到完美呈现就必须经过漫长辛苦的训练,很多人都会舍本逐末,忙碌追求技巧花样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基本功的训练过程十分枯燥,因此就需要教师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做好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或是进行美学教育。
2.4选择恰当风格的音乐伴奏
任何舞蹈教学都不能脱离音乐而存在,体育舞蹈也不例外,音乐同样也是体育舞蹈的灵魂。不同风格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旋律、节奏、曲调,舞蹈能够具象化地反映音乐的内涵,因而这些不同也会影响体育舞蹈的表现,选择恰当风格的曲调至关重要。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的基础,节奏的快慢会变换音乐的情绪感染能力同时也会影响舞蹈的表现状态,不论是激进或悠长、热烈或微弱、严肃或轻松都能够通过节奏、节拍的变换来表现。而旋律的变化更是直接改变了观众的感官感受,直接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选择恰当风格的音乐配合不同风格的体育舞蹈才能够更加细腻地展现体育舞蹈的美感。例如,华尔兹的优雅端庄,就比较适合曲调缓慢、旋律悠长的音乐,这样才能将观众带入抒情的氛围之中,欣赏华尔兹的优美舞步。而探戈就需要激情、强劲的节奏感来彰显其活力和热情,像《卡门》等节拍、节奏感强的音乐就十分合适。
2.5塑造专属于体育舞蹈的气质美
由于地域差异,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至今仍在流传的大约有十多种,因为起源不同,也展示了来自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有的风俗风格。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思想文化的差异,有些热情、性感、狂野的舞蹈风格在思想较为保守的国家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虽然表演者会尽力表现其中的舞蹈动作,但是缺失了其中的精髓,难以找到要领。这种学习大多只是学习了体育舞蹈表演的表面,丢失了其内在的文化传承,因而才会显得肤浅,缺乏真情流露,失去了体育舞蹈的艺术美感和艺术内涵。缺少了这些东西,舞蹈就失去了灵魂,观众们看到的也就只剩麻木的肢体变化,而不能欣赏到体育舞蹈的美感所在。所以,对于体育舞蹈表演者来讲,学习体育舞蹈同样需要去了解自己所学舞蹈分支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这样才能对其中所包涵的风俗人情、思想文化和历史变迁有所了解,才能够用心展示出舞蹈想要表达的艺术内涵,赋予体育舞蹈艺术生命,呈现出赋有美感内涵的体育舞蹈。
3、结语
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美感训练主要包括动作美、音乐美、形体美、服饰美四大要素,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的美感培养应当紧紧围绕这四大因素展开。只有结合扎实的基本功和恰当的音乐风格及独特的舞蹈气质,才能展现体育舞蹈的整体美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培养其专属的舞蹈气质,再融入恰当风格的音乐背景、良好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完美的呈现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美感,提升学生在体育舞蹈中各个方面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8
体育舞蹈是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以男女结伴,合作进行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技类项目,也被称之为“交谊舞”。“双创教育”是指创新与创业,它其实是一种素质教育,“双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与“双创”教育理论同样有一定的契合性,本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此展开讨论。
1、“双创”教育与高校体育舞蹈
1.1“双创”教育含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推动各大高校进行传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形态转变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理念。划时代的“双创”教育理念出现了,“双创”教育作为在双创时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它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办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与国内教育改革有着大量的契合之处。“双创”教育指的是学生们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创新带动创业,而创业又带动创新,这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在“双创”教育理念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分别是教导学生两种不同的概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创新思维和新事物的发现;创业教育的指导是为了将学生电脑中的创新思维变成相应的生产力,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行动相结合。简单来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实际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正所谓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论是“双创”教育还是“双创”战略,都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无论从任何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双创”教育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力,它可以与任何一门学科相结合,随后展开具体行动。遗憾的是,相比于国外,作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双创”教育在国内起步和发展比较晚,导致国内大多数高校展开所谓的“双创”教育只是单纯的引进并模仿国外的教育体系,不能有效的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相结合,甚至发展目标都不明确,只是打着“双创”教育的幌子做事,这样下来,高校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预备役,除了基本素质教育以外也要展开创业指导。“双创”教育并不是普通的素质教育,而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高级理念,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双创”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不断进行改良和优化。
1.2高校体育舞蹈
与一般的体育项目不同,体育舞蹈是把艺术和体育高度结合,不仅用体育艺术体现出生命的意义,而且舞蹈的表演也能演绎出连绵不绝的美感。体育舞蹈是力与美的结合,无论是拉丁舞还是现代舞,这些魅力十足的舞蹈总能吸引一大批对此感兴趣的人们观看。由于体育舞蹈的前身是一种用于交流用的社交性舞蹈,也就是艺术舞蹈,所以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化艺术和体育之间的体育项目,演变到现代之后,已经成为了一种以竞赛为目的,艺术性高、技巧性强、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竞技舞蹈。
舞蹈不仅是传递美的行为艺术,而且具有十分强的观赏性;而体育则是强身健体、提升身体素质的运动,它们二者一个优美一个阳刚,双方融合之后被成称为体育舞蹈。体育舞蹈和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不同,这是一种新兴的竞技类项目,体育舞蹈集艺术、动作、音乐等多种优点于一身,还能够锻炼人的身体素质,又具有不错的表演性,它可以使人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强身健体、调节精神、陶冶情操,是一项既具有很高竞技欣赏价值又能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运动体验使体质得以增强的健身项目。在高校的日常学习中,独特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修养和提升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美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素质。当代的高校学生善于寻找美、追求美,所以重视体育舞蹈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舞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受好评的优美动作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体育舞蹈逐渐在各大高校进行推广起来并深受高校学生喜爱,仅仅是靠喜爱并不能将体育舞蹈在高校之中推广壮大,如何教授高校体育舞蹈,如何调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积极性,是每个高校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正在展开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学校改革,各类艺术慢慢的相互结合起来,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艺术课程都会出现其他科目的影子,体育舞蹈作为其中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体育舞蹈在高校的推广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体育舞蹈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师资力量、教学观念、场地器材等,甚至许多专业大学中并不会出现体育舞蹈这一专业,所以体育舞蹈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舞蹈所带来的重要性,无论是关于体育舞蹈教师的师资培养还是舞蹈教室的设施建设都很不理想。
2、高校体育舞蹈和“双创”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正在大力开展“双创”教育,高校体育舞蹈在大学生创业创新阶段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社会下“双创”教育的政策十分广泛,体育舞蹈获得了不少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与思考的机会。体育舞蹈可以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出现,可以在课程中了解到体育舞蹈的发展史和广阔的未来,感受体育舞蹈的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和竞技美的同时提升自身体魄和道德素质,净化心灵。在学习体育舞蹈的之后,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和学校联合举办相关学习课程,培养更多喜欢体育舞蹈的人才,为国家的艺术事业以及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
3、高校体育舞蹈和“双创”教育的共同发展
3.1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时,也不能忘记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和支持,当前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新式人才,无论擅长哪种能力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教育改革并不是仅仅抛弃传统的教育陋习和错误观念,而是要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正常的三观和道德修养,学校要做的只是给予他们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场地、资源等帮助。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也许会陷入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困境中,这就是学校并未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的结果。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树立符合国情的创业、创新价值观。不仅如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能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推动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双创”理念下发挥更大的能力。
3.2将高校体育舞蹈引入“双创”教育理念之中
发展高校体育舞蹈,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契合社会的进步,根据社会发展提供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个人创业,推动社会发展,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双创”教育的理念是创业与创新,而高校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良好的艺术载体有着很大提升空间,如果想要大力发展体育舞蹈,除了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也要提高社会的认可。虽然不是每一个都喜欢体育舞蹈并为之奋斗,但是学校要为喜欢这项运动的人创造环境,满足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双创”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体育舞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新的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很快就会出现。
4、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双创”教育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共同发展,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对于思想道德的提升也有着很大帮助。通过感受体育舞蹈中的美,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能够保持本心,不断加强自我能力,实现人生目标,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 篇9
1、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艺术大众化教育在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被视为“没有用的东西”,被学校和学生抛诸脑后[2]。相比而言,美国早在1994年就制订出版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有一个副标题,指每位年轻的美国人在艺术中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这种全新的素质教育规定艺术等同于数理化等核心学科,这显然是以全球宏观的文化视角来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符合人类渴望心灵感知、审美体验的本性。《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舞蹈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社会物质、文化、感情和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开拓与变革。李岚清在其《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重视共同基础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逐步创造条件,安排丰富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同时,可以试行学分管理的办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3]。这无疑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综合化的要求———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类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将“快乐体育”融入体育中。这种教育形式不但具有艺术教育静态美学的渗透,而且有体育动态运动的渗透。它不但充实和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而且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对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自2006年12月“阳光体育运动”开始实施以来,体育舞蹈以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节奏感而深受大学生喜爱。但目前由于学校认知、场地设施条件、地区经济发展及师资等各方面原因,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舞蹈选修课程,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体育舞蹈艺术教育。尽管有的高校学生自发创建了体育舞蹈艺术社团,但在日常的训练中,由于场地及指导教师的缺乏,导致社团的活动难以得到保障,训练效果不佳,舞蹈审美能力也相对较低,对舞蹈作品的赏析仅仅停留在形式美欣赏的层面上。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舞蹈社团门槛过高,原因在于社团要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和表演,因此对入团学生的要求较高,这样自然就将许多“条件一般”的学生拒之门外。目前,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手段主要是开设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程。然而受上课所需硬件(如舞蹈房大小及数量)及软件(教师人数及专业素养)的限制,将很多热爱体育舞蹈的大学生阻挡于大门之外,使体育舞蹈大众化受到制约。加上大多数学生舞蹈基础薄弱,甚至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舞蹈,在基本姿态和动作协调性上都难免存在一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高校的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与其他课(如专业课等)同时开课,选课的时间冲突也会使很大一部分对体育舞蹈感兴趣的学生放弃选修。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体育舞蹈的大众化教育似乎是校园里的一个口号。而将体育舞蹈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发挥其独有的功能,并使之逐渐走向大众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的问题。
2、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具体意义
作为一项新型体育运动,体育舞蹈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将艺术与运动相结合。在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健身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2.1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体育课开设的可供选择的项目可以说是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三大球”外,瑜伽、形体、攀岩、户外运动、定向运动等各种比较新颖的项目也已加入到高校体育课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将艺术与运动高度结合,符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体育舞蹈种类较多,分2个项群,10个舞种,如华丽典雅的华尔兹,欢乐跳跃、轻快灵活的快步,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伦巴,热情奔放、诙谐风趣的恰恰等。舞种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不同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提供了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2有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气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注意自身气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业繁重或者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了驼背、斜肩、歪脖、O型腿等不良体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气质。体育舞蹈中的形体训练主要是以芭蕾舞的基本动作为基础来塑造人最基本的身体形态,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实现有效的生物学改造,从而塑造优美的体形,并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体形,使体形符合一定的美学标准,为塑造良好的形象气质奠定基础。
2.3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舞蹈是一种全身性的高负荷运动,表演者需要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的健康发展,更需要表演者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各项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表演者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智能水平,表现为伶俐、聪明、悟性好、表演意识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舞蹈活动,学生的肌肉可以得到放松和锻炼,呼吸循环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平衡能力和灵敏度得到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体育舞蹈可以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疲劳,缓解因为学习压力而造成的精神极度紧张。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翩翩起舞,将情感注入到舞蹈当中,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忘却了学习的疲劳,得到了全身心的放松。
2.4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想像力以及创造力
美具有形象性、愉悦性、陶冶性、体验性等特点。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均是从知觉开始的,通过感知事物的表象,进而激起美感,心情愉悦,从而享受美。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动作美、服饰美、音乐美等无不体现出美的这些特点。体育舞蹈是以肢体语言的美感使学生得到熏陶,同时以所有艺术共有的内在情感来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升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除了培养审美能力,体育舞蹈对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理学家认为,人的想像力、创造力源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好坏决定了人是否具有想像力、是否具有创造潜力,而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可通过自身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去开拓和创新,勤以想像,把日常所见所闻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变成艺术素材,并巧妙地用肢体语言传递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整合创新、灵活贯通的多种能力。因此,体育舞蹈教育对激发学生想像力、挖掘学生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2.5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它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同时也是社会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体育舞蹈是两个或者多个人合作的艺术,需要在给定的音乐节奏范围内,运用身体技术与舞伴或团队配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进行舞蹈知识与技术上的交流与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男女之间的心理制约,并逐渐学会理解和包容对方,出现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素质。同时,体育舞蹈要求舞者气质高雅、姿态挺拔,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3、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基于体育舞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决定了体育舞蹈教育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然而如何在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育,并使之趋向大众化,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将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育放在大众化视角下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推动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育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体育舞蹈的普及和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3.1从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入手,抓好体育舞蹈课程开设工作
开设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是普通高校进行体育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径,各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促使该项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外,可在开好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体育舞蹈必选课。
3.2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舞蹈基础较差,要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掌握体育舞蹈,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首先,体育舞蹈教学应是一种快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人际关系的宽松和谐,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发展[4]。其次,在课时量允许的前提下,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开阔学生的舞蹈视野。另外,还可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加入运动损伤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预防学生身体受伤。
3.3积极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舞蹈教育属于校园文化的软体部分,是校园文化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宽泛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因此,在搞好体育舞蹈教学的基础上,搭建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获得认同与自信[5]。
3.4加强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项目,必然会吸引众多学生参与,然而要长久推广这一项目,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十分重视体育舞蹈的规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优美而准确,且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做出正确示范或正误对比示范。因此建议各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外派进修、校际间技术与教学交流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思想素质和较强舞蹈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3.5学校领导应提高对体育舞蹈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体育舞蹈运动实现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是学校能够与时俱进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学校改革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对体育舞蹈的认可度决定了学校对体育舞蹈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体育舞蹈才能在普通高校中真正实现大众化的长久发展。综上所述,艺术和教育天然就有着一种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艺术化的教育、教育的艺术化、艺术化的学习、学习的艺术化,都将成为面向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应当涵盖的主题。体育舞蹈正是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发挥着它的优势和作用,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舞蹈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使体育舞蹈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大众化,而且有益于澄清体育舞蹈这种艺术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偏颇认识[2]。
通过在普通高校探索体育舞蹈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途径,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培养既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严谨科学态度,又具备较高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体魄的高等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体育舞蹈鉴赏论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体育舞蹈审美研究论文08-01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论文08-02
体育大学舞蹈剧目研究论文07-1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措施论文07-1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探究论文07-02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研究论文07-01
街舞舞蹈鉴赏11-04
体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7-08
竞技体育舞蹈制胜规律研究论文08-23
音乐对体育舞蹈的影响论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