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拉班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拉班理论在开拓舞蹈师范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民间舞编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综合载体,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舞蹈师范生要熟练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创作出民族特性的舞蹈作品。拉班体系是建立在人体自然科学理论之上,从解剖学及动力学等方面对舞蹈动作本体进行的深层次分析。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民间舞创作拓宽了身体表现的空间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编创人员的个体性及思维能动性,使民间舞在保持本民族性在身体语言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尊重了编创者的主观审美,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青春不老。
[关键词]拉班理论;民族民间舞;动作本体;舞蹈师范生;编创
鲁道夫拉班(1879~1958),匈牙利著名的现代舞理论家,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1928年拉班首次出版了《书面舞蹈》一书,正式发布了三线谱表以及相关记录符号,即迄今为止世界上应用最广,最科学全面的舞蹈记谱法———拉班舞谱”,并开创性的将人体舞蹈语言与哲学、逻辑学、描述学及谐和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领域的交叉学科,还建立了人体律动学基础理论,将对人体空间探索放入了三维坐标体系,由此衍生出了著名的“运动二十面体”。这些符号和理论的产生为舞蹈动作的内在探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舞蹈科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一、拉班理论体系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戴爱莲先生将拉班理论体系引入了中国,四十多年过去了,拉班在国内舞蹈编创者、舞蹈教师及相关从业者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一)听过拉班理论名称的人多,深入了解其内容的人少。
舞蹈不仅是时间的艺术,更是空间的产物,再加上舞者这一极具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使得舞蹈艺术与单纯时间性的音乐相比要复杂得多,因此记录下来的难度也更大。理想中的舞谱应当同时可以记录时间,描述空间,呈现舞者在一个时间点的肌肉力量状态,甚至还包括当下的表现情绪等等诸多方面。1588年法国出版的《舞蹈指导手册》用人形轮廓配以文字描述将当时流行的舞步加以记录,这一点,类似于我们目前国内民间舞的书面教材对于民族民间舞种姿态及传统组合的记录方法。笔者没有见到这本手册,不能妄加评论。但就目前国内民间舞教材的舞谱记录情况而言,存在着阅读和还原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人形轮廓或者简笔画的形式,是二维空间的呈现方式,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兼顾到舞者多方面的立体形象,即使加上了描述性的语言也由于各人理解层面的不同而产生不小的偏差。至此之后的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舞谱记录方法,比如:富耶对于古典芭蕾舞基础舞步的记录法,阿瑟的简笔人物记录法等等,无一不是因为无法兼顾上述的诸多内容导致不能广泛使用。直到1928年拉班创新性的提出新的记录方法,即:将以往横向记录的传统打破,而改用垂直谱表来代表身体。由于垂直的三线谱表记谱方向与人体重力方向一致,依据人体中心结构而设立,不仅直观的区分出身体左右两侧,而且还提出了”顶端”与“末端”的概念,使得这一人体区间内肢体的结构可以在解剖学的角度上尽可能的细分。这一突破性的记录方法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拉班还用矩形的动作符号解决了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舞蹈记录时间问题。每个被记录下来的舞蹈动作有了明显的时间,就使得舞谱还原者抓住了舞蹈节奏这一要素,大大降低了复排时和音乐的误差,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拉班舞谱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全面的舞蹈记录方式,出现标题提及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和中国的阅读与记录艺术的习惯不相同有较大关系。中国很多艺术形式都脱胎于我们的象形文字,比如书法、绘画等等,因此中国人的艺术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形象思维占上风。在五千年的的艺术长河中,也出现过上百种记录舞蹈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以最具禹步,东巴舞谱、敦煌舞谱等为代表的象形绘画法;一种是以宋代德寿宫舞谱为代表的文字术语记录法;还有一种就是将二者同时运用的记录方法,我们本文讨论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记录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的第三种方法,我们姑且戏称之为图文并茂法。就目前我国发现的记录舞蹈的资料而言,尚未出现用术数相关的理科术语或方法来记录舞蹈的先例。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里,除了乐律学之外,其他舞乐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舞蹈,无论是宫廷舞还是民间舞,无论是训练方式还是表演形式,都是在“情”和“韵”字中来进行的。因此用拉班科学定量分析的形式来记录中国传统舞蹈,似乎有些“水土不服”。这里的“水土不服”是指中国人的阅读和记录习惯而言,并非是拉班理论体系不能为我所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中国传统的“以情带物”与拉班的“定量分析”刚好形成了舞蹈编导必备的两个重要技能。因此对于舞蹈师范生而言,在中国的文化语言背景下,了解用拉班理论解构舞蹈,进而创编舞蹈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原因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会进一步详细论述。
(二)对拉班动作分析感兴趣的人多,想学习拉班记谱法的人少。
拉班理论体系目前被大家公认为是全面科学的,这是因为他的理论涵盖了数学、解剖学、动律学、哲学、力学、音乐学等诸多学科。只有融会贯通了这许多种科学的一种方法,才能将舞蹈这一时间空间人体综合作用的复杂艺术形式简单而且清晰的记录下来。为了在舞谱中将力效呈现出来,拉班以27个方向符号为基础,每个方向符号又可以因为形状变化,有无阴影,长短变化等又被赋予新的涵义。经过这样的一番变化之后,恐怕上百个符号都不止了。因此,拉班舞谱的简单是相对与其他舞谱记录方式而言,但他多变的符号,及其包涵的复杂内容让很多想要了解拉班的舞蹈爱好者和从业者望而却步。(三)在对拉班理论的运用中,现代舞用的多,民间舞用的少。现代舞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本着解放肢体,认识自我的意识而发展,拉班理论是在西方自然科学孕育下的产物,二者有着相同的文化本源,有着同一的认同性,二者的结合自然是如鱼得水。而中国民间舞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特点的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族群色彩,各个民族心理,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各民族民间舞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虽然也是在不断的融合变化,但是民族文化的“根”性,始终没有丢掉。传统的舞蹈编导在借鉴拉班体系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一个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生搬硬套理论的结果只能是让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成为四不像。但拉班理论体系做为人类舞蹈史上的光辉成果之一,我们必然不能将他拒之门外,对于舞蹈师范生更是如此,但如何把握“度”,创作出符合族群性的新民族民间舞蹈,要认真思考。
二、拉班体系于民间舞编创之重要作用
(一)拉班理论体系之根基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背景可以有机统一
我们在前面提到:拉班对人体舞蹈语言的分析是建立在动作哲学、动作逻辑学、动作描述学及动作谐和学等学科基础之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将这些学科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既具有这些学科定量定位的科学特点,又形成了由内至外探索人体舞蹈语言、解构舞蹈动作的独特性方法。拉班的力效学说从重力、时间、空间、流畅度四个方面来对人体舞蹈动作进行内部分析解构。每个方面都包含截然相反的效果,即重力因素上的轻与重,时间上的快与慢,空间上的直接与非直接,以及自由与阻塞。这种人体动作中同一要素的相反体现,与中国“物极必反”的哲学观,“阴阳合一”的太极运动观,如出一辙。与此同时,这种辩证的思维特点在中国民间舞中也有非常鲜明的呈现。例如,胶州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脚下动作就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无论是前者的拧还是后者的碾,共同特点就是双膝略微弯曲,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每每至此,就不禁感慨中国文字之传神,这流传已久的艺诀,用简单的六个字,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律活灵活现的从平面的方块字充盈到了三维空间之中。抬落之间的轻重缓急高低拧哏全都包括。在矛盾对抗之中,形成了典型的胶州秧歌的动力形态。汉族秧歌如此,其他民间舞种也是一样。(二)微观与宏观———拉班理论体系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契合的别种表达拉班的动作描述学及动作分析体系是随着西方生理解剖学、人体力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骨骼的相互支撑,肌肉牵伸造成的不同力效等等这些人体中的微观视角是将舞者作为物理性主体对待,进行分析研究,是为“微观”。中国民间舞蹈讲究的“气”、“韵”、“范儿”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经络理论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为“宏观”。“宏观”与“微观”二者关系在这不必赘述,但二者视点结合之后对于民间舞编创者而言,无疑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同时开了两扇窗,给了阳光洒进屋子的契机,至于能不能让阳光照进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那就要看编创者从哪里凿窗户了。
(三)拉班体系对于舞蹈师范生的民间舞创作的积极作用
拉班的三线舞谱中,三条线分别代表了人体中轴———脊椎及左右双侧身体。除去脊椎外,人体比较明显的关节共有78个,(2个肩关节、2个肘关节、2个腕关节、2个髋关节、2个膝关节、2个踝关节、28个指关节和28个趾关节)以下肢为例,从髋骨、大腿、膝盖、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的每一个关节都可以在由中心线延伸出的栏框里得到体现。人体关节大致分为有球窝状关节(如肩关节)、铰链式关节(如膝关节)和脊椎上的平面关节。这些关节由于不同的结构特性,导致其活动范围和角度各具特色。撇开力效等因素作用,单单将这些关节按照它们的活动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便有数目可观的人体姿态可为编导所用。我们不一定明确的将每个舞蹈动作的这些细枝末节一一记录在册,但是这种从大关节细化至最小关节的认知身体的理念,对于部分自我身体开发程度欠缺的舞蹈师范生尤为重要。拉班将舞者放入三维空间来进行定位思维,在他著名的“二十面体”中,融入力效等要素,在垂直轴、矢状轴、额状轴及由复合轴构成的平面里,轴与轴之间,面与面之间不断衍生,从而将舞者所有可能实现的空间关系统统加以描述。因此舞蹈师范生学习运动球体理论,从空间学与力学角度理解民间舞蹈,观察各个民族舞种空间运动轨迹,先从理性上分析提炼某民间舞种的核心动律及空间运动特点,并加以发展,解决编创中所需身体元素问题,再从感性上加以丰满,赋予动机、舞句、乃至舞段某种特定涵义,一部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
三、舞蹈师范生民间舞编创的现状
编创行为的发生是舞蹈编导舞蹈动作思维和语言文字思维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得以完成的一系列活跃且不确定的行为,最终以动作语言符号的组合排列为呈现形式。因此,师范类院校对舞蹈专业学生编创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作思维能力,即从动作原始素材(动机)开始,经过动作思维过程的加工(动机连接),以动作排列组合(作品)方式为终点。将拉班理论体系拿来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由于舞蹈师范生有其自身特点,在借鉴拉班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走适合师范生特点的道路。他们的专业舞蹈学习背景参差不齐,由表演到编创跨越难度大,并且舞蹈之身体与舞蹈之思维不能统一,相互牵制。以河南师范大学十年舞蹈编导专业招生情况统计,艺校生所占比重非常小,只有2%左右;学生整体以普通高中生为主,入校前专业学习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上的舞蹈学校进行的。在这些学生中,自小不间断学习的仅占一到二成,大部分都是小学阶段对舞蹈有过粗浅接触,中间间断若干年,然后高考之前突击学习一段时间。因此学生舞蹈专业的水准一般,大多数驾驭身体能力较弱,动作语汇较为贫乏,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也基本上从零基础开始。但是他们要在毕业时达到舞蹈编导专业要求,这其间的跨度可谓不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民间舞课一方面将学生带入民族文化大背景中,体验该民族心理情感等层次,理解该舞种基本动律由来;另一方面就要将拉班动作分析理论及空间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化层面理解民族舞蹈的同时,也学会站在微观角度或者说是站在舞蹈动作本体的角度来分析动律,认识并开发身体空间。这样既使得学生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编创时不会失去身体的民族语言特性,又可以从个体出发,开拓思维,扬长避短,创作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舞蹈作品。结语拉班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普及尚需一段时日,这和国内外认识舞蹈、介入舞蹈的角度不同有关。拉班将解剖学、力学、动律学等学科融汇在关于动作本体的分析之中,这种从人体动作本体出发的思维方式,对于容易被动作语汇禁锢编创思维的舞蹈师范生而言,大有裨益。细化至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拉班舞谱这种理性的动作体悟方式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意象的感性动作传授方式二者结合起来,为舞蹈师范生的民族民间舞编创打开一扇窗。
[参考文献]
[1][美]安哈钦森盖斯特著.罗秉钰等译.拉班记谱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罗雄岩.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论文选集(1992-2004)
【拉班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班杜拉期待理论在职教中的应用09-21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19
创意舞蹈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0-05
理论教学应用管理分析论文10-27
教学理论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9-03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07-31
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作用论文10-22
音乐节奏感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解析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