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原生态舞蹈异化研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民族文化中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的结合产物。作为一种生活、生存命运的体验方式,原生态舞蹈创作与反映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通过原生态创作,将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艺术真实的加工处理,为我们展现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对黑龙江中俄同源民族舞蹈的异化进行论述,希望在舞蹈教学中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中俄同源;原生态舞蹈;异化
一、黑龙江流域中俄同源民族原生态舞蹈概述
关于我国黑龙江流域中俄同源民族的研究资料很少,对原生态舞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一般来看,同源民族的划分和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共同起源说和遗裔说。共同起源说主要是指原住民观点,认为这些民族都是在黑龙江北部生存生活。另一种学说主要坚持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文化的异化,虽然具有亲密的关系,但是仍然有许多差异。本文坚持后者观点,认为同源民族其实是拥有共同的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文化的差异,包括原生态舞蹈在内,也有许多变化。理由是17世纪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同的民族发生了融合,在黑龙江流域地区固定生活下来,于是形成了近代的同源民族的共同祖先。从这些舞蹈来看,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崇尚自然、崇尚宗教、舞蹈富有激情等等。
二、原生态舞蹈的精神异化
精神异化体现在宗教和舞蹈的结合上面。原生态舞蹈正是通过相同的精神属性,从而实现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比如黑龙江流域的黑熊搏斗舞,它也叫斗熊舞,表达的是当地民族对熊图腾的崇拜和禁止猎熊的信仰。当地民族最早将虎和熊作为种族的图腾,随着时代的发展,虎渐渐不再做为当地民族的图腾使用,延续下来的是对熊图腾的一直崇拜。因为熊和当地人的关系一直非常亲近,在早期当地民族还把熊认作为他们的祖先,把他们称作为雅亚和太帖(在他们族语中译为祖父和祖母的意思)。在精神异化之前,当地民族是可以打猎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种图腾,必须要虔诚恭敬,因此不得继续打猎了,所以后来如果出现了猎人在狩猎过程中,出于自卫目的,意外将熊打死,那么就必须要举办一场庄重的风葬仪式来祭祀死去的熊。祭祀仪式主要是采用舞蹈的方式表达对熊的敬畏。舞蹈的`动作主要是由打猎、抽鞭上下马等动作组成。
三、原生态舞蹈情节的异化
同源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在情节布局上面做了绝对的加法,它们从一个自认为重要的生活场景入手,让我们看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怀,多元化的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情节的选取上面,这些舞蹈故意留下时空的空白,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技巧,用一种含蓄的表达手法隐藏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我们又看到这些民族的舞蹈创作者的才华魅力,艺术风度。在处变不惊淡如水的表面之下,隐藏了多少民族文化的内容?观众在看了以后也有很大的心理期待。
四、原生态舞蹈人物的异化
舞蹈《松花江》通过对一个俄国遗孤和一个救助他的母亲展开舞蹈人物创作,反衬出特殊政治环境下人的生存命运。这种生存状态既可悲又沉重,让人深感同情却又能展开思考。在舞蹈的人物塑造当中,围绕妈妈、孩子展开塑造。妈妈的人物形象自不必说,无私、奉献、宽容、博爱。本文认为对这个舞蹈的研究当中,人们常常忽略了遗孤这个人物。在舞蹈当中其实对这个俄国遗孤的人物塑造也是笔墨重彩。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人的生存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对人的生存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需求是温饱,最高需求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显然,俄国遗孤属于受害人物,因此他对生存的要求标准是最低标准,就是活下去。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他甚至连最低需求都达到不到,如果没有这位中国妈妈救他,他就无法生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同源民族原生态舞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舞蹈教学中通过分析舞蹈的艺术特点发现,这些舞蹈发生了许多变化,重新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和意义,值得深思和探索。当然,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对于少数民族舞蹈冲击很大,受重视程度大大降低,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对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舒展.黑龙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概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03)
[2]谢琳.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2)
【舞蹈教学原生态舞蹈异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