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心理学的分类方法和分类论文

时间:2020-06-24 17:50:30 舞蹈论文 我要投稿

舞蹈心理学的分类方法和分类论文

  第1篇:论《舞蹈心理学》的创新观点

舞蹈心理学的分类方法和分类论文

  北京舞蹈学院平心教授的《舞蹈心理学》出版于2004年,是国内第一本舞蹈专业方向所用的心理学教材,在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受到欢迎。笔者为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学习教材中获益匪浅。该书充满了各种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在整个社会提倡创新与创造思维的今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现将自己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这个思路、内容和理论主要包括下面的专题:舞蹈感觉、舞蹈意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技能、舞蹈气质、舞蹈性格、舞蹈动机和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当然,这些内容与范畴亦可作为《舞蹈心理学导论》来看待,并自成体系,独立成书。”(《舞蹈心理学》,P3-4)

  这是利用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有趣的是,根据以上内容,平心对舞蹈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的分类方式。

  以上分析对舞蹈创作选题和作品分析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如民间舞是表达人民群众基本情感与喜怒哀乐的,那么,原生态舞蹈多为情绪性舞蹈,表达人民群众本能欲望,情绪热烈而本真。情感性舞蹈,如《扭秧歌的人》表达了现实生活中一个舞蹈老艺人在生命将要消失时对秧歌的迷恋与热爱,体现一种人本主义的终极追求。而情操型舞蹈则为情感与操守的结合,是一种情感与意志相融合、超越自我而变成了理想主义的东西。如《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受压迫的反抗精神。以上分类为现在尚有争议的舞蹈分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打开了一扇创新之窗。

  二、舞蹈感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传统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和反映。人除了能够对客观世界产生感觉之外,还能够对自己的主观世界产生感觉,即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等产生感觉,如我们常说自我感觉良好等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感觉就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舞蹈感觉主要就是属于这后一种范畴。

  平心认为:“舞蹈感觉是指舞蹈者对舞台环境及个人身心运动及状态的反映和体验,它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舞台感觉:舞台感觉属于外部感觉,它是舞蹈者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其中主要包括舞蹈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2.本体感觉:身体感觉属于内部感觉,它是舞蹈者对自己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其中主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动觉是其主要内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内脏感觉如对心脏跳动的感觉也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舞蹈身体感觉的主要内容。

  3.自我感觉:这种感觉普通心理学没有涉及,但它正是舞蹈感觉的核心与灵魂,这个‘自我’指的是个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因此这个自我感觉就其性质来说,它是属于一种不同于上面讲的内部感觉的内心感觉,即舞者对自己的内心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感觉,其本质乃是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

  由此可见,舞蹈感觉就是舞蹈者对舞台环境及自己的身心运动的综合感觉,它不仅包括了心理学讲的外部感觉和身体感觉,而且它主要是指舞蹈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自我感觉,这种对艺术想象、艺术情感和自我意象的感觉正是舞蹈感觉的灵魂与精髓。”(《舞蹈心理学》,P6)

  就我个人的观点,“舞蹈感觉”已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实际上叫“舞蹈意识”更确切一些,但平心认为“舞蹈感觉”在舞蹈界已出现了多年,已经约定俗成了。暂用之不变,自己不过给之规范化了而已。

  三、舞蹈动作思维

  平心认为,舞蹈思维包含有现代心理学提出的“动作思维”的内容与成分,这个概念只是心理学近期发展和引起重视的问题。他认为“舞蹈思维并非仅限于舞蹈创作过程之中,在舞蹈教学、创作、表演和欣赏中,都广泛存在着思维问题,知识传授、形象教学、演示模仿、表演路数和作品赏析等都无不打上思维的烙印。”动作思维是人类直接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或直观行动思维。

  平心认为,“在体育运动中,如果根据思维的抽象性对思维进行分类,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不论是从种系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最初发展的'思维形式都是直观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在个体发展中向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它在思维中的成分逐渐减少,让位于具体形象思维。二是向高水平的操作思维发展。思维操作中有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参与,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作为中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思维的批判性)的作用。这时的操作思维就不是低级的直观行动思维了。操作思维是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都需要发达的操作思维作为认识基础,这在开放性运动技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对抗性比赛中,运动员必须正确地预见自己以及对手或同伴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必须发现双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行动结果。在舞蹈中有相类似的情况,如在芭蕾舞的双人舞中,男女伴需要相互配合与照应,戏曲演员的武打与对练中也需要很高水平的操作思维。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作思维水平;动作思维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能促进艺术家掌握更高级更复杂的艺术表现技能与技巧,进行更高水平的艺术创造活动。”著名编导赵明编舞特别流畅、优美与快速,他自己讲,“自己有特别发达的动作思惟,自己大脑动作宝库中的动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他是一个动作思维发达的典范。

  平心认为,一个人能够驾驭自己的身体和驾驭自己的言语同样重要。“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8种因素中,身体动作智能是一种元智能,是一切智能的泉源、基础和前提。新生儿正是从呀呀学语,到骑竹马到过家家,从动作技能发展出的一般智能,而在舞蹈家的身上动作思维得到了高度的体现与发展。”(《舞蹈心理学》,P9)所以,动作智能概念的提出与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著名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的新发展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诺1912年首先提出的美学学说,主要意思是在观察审美对象时要持一种非功利的态度,这种距离并非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割断功利关系的空间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感。如“夕阳无限好”中的太阳美与不美,与自己并无功利的关系。布诺还认为与审美主体过近,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情感不易摆脱功利与情欲,而距离过远,则与客体失去联系,不易产生美感。艺术家有较强的保持心理距离的能力,他们常以纯粹的美的眼光看事物,所以能获取比一般人多的美的感受。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审美心理理论,它对促进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伊·弗里曼对布诺的理论大加推崇,并且,他认为对审美主体不能过多了解其个人隐私,知道太多也会产生不了美感,如现实社会中,一些明星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表现,与其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表现格格不入,一想起这些明星的恶习,则无法产生美感。但是他们二人都没有对心理距离为何产生美的机制作出解释,而只有平心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平心认为“心理距离本质是审美理想与客观现实的距离,其二,是想象表象与具象的距离,其三,心理距离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原则,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更高的心理学需求与原有心理水平的距离,其四,心理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第五,对于舞蹈本体论,我们必须从心理距离切入身心关系来解决。”(《舞蹈心理学》,P11)这种创新想法无疑给这古老的美学理论注入了勃勃生机。它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机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并且对“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四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平心教授在本书的未尾提出了四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一种新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把自然界称为第一世界,它主要包括各种自然形态的山川河流等。第一世界即自然界,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产生了人的心理和意识,这就是第二世界,其中主要包括人的感觉、记忆、表象、思维和想象等形式与范畴;人在改造第一世界即自然界的过程中,创造了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这就是第三世界;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即第二世界,创造出了无限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文明,这就是第四世界,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科学和文化三大产业的产品。人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人是四个世界的综合体。见下表:

  表三:关于四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及人的特殊地位

  平心的舞蹈艺术四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将舞蹈提升到了哲学与艺术哲学的高度,并指出了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与终结目标。

  关于四个世界理论,本文认为有以下重点:

  1、四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与舞蹈艺术的关系,即舞蹈在四个世界中的地位问题。舞蹈作为艺术之母的特殊地位与人的地位一样,舞蹈艺术是四个世界的综合体,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是一种纯粹自然和物质的身体和身体运动(第一世界),又是一种人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身体文化(舞蹈艺术作为物质文明的身体属于第三世界),同时舞蹈艺术既是人的一种心理、意识和行为现象(第二世界),也是人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现象(第四世界)。人和舞蹈都位于四个世界的交义点上,人和舞蹈都是四个世界的综合体。

  2、心理学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对应第一世界的心理学是弗洛伊德主义;对应第二世界的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对应第三世界的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对应第四世界的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

  3、四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与平心关于四种环境划分的理论的关系:第一世界属于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天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第二世界属于人际环境(或称社会环境);第三世界属于物质文明环境;第四世界属于精神文明环境。

  4、四个世界在人的大脑中有相对应区域。如第一世界在丘脑与边缘系统,第二世界在大脑视听中枢等。在这个理论中,平心强调了第四世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如果因种种原因第三世界物质文明摧毁,如战争等,但只要有第四世界精神文明,可以很快重建,而第四世界精神文明被摧毁,则人类会永远返回到蒙昧时期。舞蹈艺术中的精神属于精神文明,是一种想象的世界与创造的世界,艺术的本质是创造与想象,从这个方面出发,也可以讲艺术是推动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力量。这个学说也为舞蹈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笔者由于水平所限,只是粗略地对舞蹈心理学作了一个简评,可能还有一些创新思想尚未能发现与阐明,总体来讲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优秀舞蹈专业教材。它是对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它对于舞蹈创编与表演心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舞蹈专业学生中可以代替原普教类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从而在以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但并不是说这本书就完美无缺了,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开头一、二章用了大量的美学、哲学、心理学术语,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舞蹈学生来讲,可能起步显得有点困难,有些章节已搭起了理论的框架,但尚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这些都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相信将会在不断使用中获得改进。

  第2篇:积极心理学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它更关注人们潜在的积极品质。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普高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其在舞蹈教学中的活动,从而阐述积极心理学对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并没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质和能力等方面,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有着差异。在传统心理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与提到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躁、压抑、狂躁,而很少关注积极、健康、向上等方面。《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为14:1。从这个统计结果来看,一直以来大部分心理学家的任务好像只是解释消极情绪的成因以及探讨怎样消除人们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才能帮助并没有心理疾病的正常人更加开心、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对心理学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积极心理学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来,由于“艺考热”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从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普通高中生选择舞蹈专业。因为舞蹈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各个高校舞蹈专业的扩招,也使许多普高生选择了舞蹈专业。普通高中生与受过系统训练的中专生相比专业基础较差。因此,许多普通高中生进入专业舞蹈院校后开始变得不自信,束缚住了自己的天性,压制了本身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从而逐渐地失去了对舞蹈的学习热情。

  舞蹈教学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和充实,就要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下面就以普高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积极心理学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教师的态度:对普高生来说,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舞蹈老师的一举一动,如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句话对课堂氛围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有着多种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担任着导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的“伙伴”,老师要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取决于舞蹈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舞蹈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地转换角色,改变角色的单一性与权威性,亲近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当学生有了进步和出现积极情绪时,要马上予以鼓励,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活跃、更具有创造力、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三)课程内容的开发: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心理学可以挖掘学生对舞蹈的原始兴趣,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体验融入课程中。以剧目课为例,在排练舞蹈前,老师带学生们观察剧目中的形象,亲身感受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还可以观看电影与书籍,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看不到的、经历不到的事物,并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用这种观察和体验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很好的融入角色当中。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主要理念都对普高生的舞蹈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以促进普高生的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为目标,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关键点,使普高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

【舞蹈心理学的分类方法和分类论文】相关文章:

1.畲族舞蹈分类

2.侗族舞蹈分类

3.满族舞蹈分类

4.朝鲜舞蹈分类

5.幼儿舞蹈分类

6.舞蹈的分类知识

7.最新舞蹈知识-舞蹈的分类

8.壮族舞蹈分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