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舞蹈情感训练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情感”二字,舞蹈尤其如此。舞蹈艺术是将肢体语言建立于情感基础上的表演艺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舞蹈艺术之根本。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特征,饱含情感的作品具有血液奔腾之感和生气蓬勃之力量。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对此课题加以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重要性
1什么是舞蹈情感
情感的表现是指将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影响和作用于他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在舞蹈中以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些都是经过一定的学习才能表现出来的。人世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七情六欲瞬息万变。随着各种情感的转换,其形、其神、其态各所不一,正是这种情感纷呈,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为我们的表演艺术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领域。就舞蹈而言,则是以人体的动作为手段,有节奏、形象地变换不同的动作姿态,从而构成舞蹈的艺术形象作为内在情感的外化表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告诫学生:“要学会用心去跳舞”。此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用情感去带动肢体动作,行话叫做:“动之以情,动之有情”。这在中国传统舞蹈里是十分讲究的,常言:“手到、眼到、神到”,尤其讲究“神到”。神,是精神、气质和用力的总称。它源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同时又作用于人们的内心情感。从表现形式来看,神是情的外化,情动而形于神,呈其态,称之为“神态”。不同的内心情感可以派生出不同的神态。
2“舞蹈情感”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舞之魂、舞之核、舞之枢”。从创作上说,有情感的舞蹈,才是有生命的舞蹈,情感是舞蹈生命里流淌着的血液。从表演上说,情感使舞蹈的形体运动具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当情感注入舞者的肢体之中,舞者的肢体动作就有了异常的活力、特别的生气、别样的魅力,从而闪烁出灿烂的、耀眼的光彩,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首先,饱含情感的舞蹈作品,具有血液奔腾之感、生气蓬勃之动力,它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拨动人们的心弦,震撼心灵。那些离开了情感的支配、貌合神离的舞蹈表演,即便技术性再高,终究不能称其为艺术。如舞蹈《奔腾》以潇洒、豪放的动作,威风凛凛的气势,其中“两次并立跳”接“横叉”的动作,又通过节奏的反复加强,使得舞蹈肢体动作激情四射,活力迸发,表现了蒙古族牧民飞腾向前、奋力进取的精神。其次,我认为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舞蹈有两点优势:
一是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舞蹈里的情感并不是随意表现生活里的某种情感、情绪,而是要表现出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如:早一点出现的《雀之灵》,展现出高贵华丽的情感;近期出现的《中国妈妈》、残疾人的双人舞《牵手》等等,都在美感享受的同时牵动着人们无尽的心灵感触。
二是舞蹈中的舞蹈情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性。人的生理情感在体验上是单纯的,而基于个体的社会经验与文化影响而产生的高级社会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在体验上则比较复杂。若单纯地表现生理情感,如:厌恶感、饱食感、舒适感等,就会因为没有太多内涵而显得浮浅;若肢体动作能表现出带有社会影响性的情感,其内涵会越发丰富从而提升出更多的审美价值。以肢体为语言的门类有很多,表演领域里有、日常生活中也有。如:武术、健美操以及杂技等等,都以肢体语言作为媒介的。舞蹈与这些门类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之间的不同就在于舞蹈赋予了很多丰富的情感。任何形体的动,离开了情感的支配,即便技术性再高,它终究不能成其为艺术。如: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做的广播体操,它也是形体动作,可它只能作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而不能成为一种艺术。这正是因为它缺少了“情感”的表达;反言之,如果舞蹈表演中忽视了情感的表达运用,那就和做广播体操没什么两样了。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匠人在辛苦的劳作”而已,没有任何美感的享受可言。
3舞蹈中应做到肢体语言与内在情感的完美结合
3.1肢体语言服务于内在情感的表达
舞蹈的肢体语言包含着近100多万种信息。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呼吸,或一个手的动作,大到一个舞姿、一种步伐、一组动作、一个舞段以至高难度的动作技巧。而这些最终是为了传达内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语言信息。不同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各有不同,也使得舞蹈肢体语言更为丰富。但归根结底,包括动作节奏、呼吸、步伐等在内,都为服务于内在情感的表达。用“步伐”这一肢体动作举例:步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差异与变化的显著肢体语言之一。悲哀时,步伐踉跄;喜悦时,步伐跳跃;恐惧时,步伐时进时退。如:东北秧歌中有“走、扭、跑、跳”相互交织的几类舞步。“走”,有前踢步、后抬步、颤步、顿步等,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开朗、朴实、豪爽的感觉。“走”类的舞步还有矮子步、跟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滑稽和诙谐。属于“扭”类的舞步有十字步、别步、斜跨步、横蹉步、云步等等,这类舞步有摇摆之感,交织着羞涩与泼辣,扭捏与洒脱之感。“跳”类舞步有跳踺、吸腿跳踢步、跺步等,这类大起大伏的舞步,表现出十足的热情、火爆和激昂。还有跑场、花梆步、快速小扭步等“跑”类舞步,则传达着一种欢快、热烈的情感。在舞蹈中有时会有道具的运用,它既是一种手臂的“延伸工具”,又能起到帮助表达情感的作用。如:蒙族的筷子舞,舞动的丝带、筷子敲击出的明快的节奏,充分表现出马背民族的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特点。还是以东北秧歌中“手巾花”为例,也足见民间的艮劲儿、浪劲儿和美劲儿。羞涩时可以做“绕花”动作;诙谐顽皮时可以用“缠头花”的动作;情绪高扬时可以边奔跑边做“交替花”动作等等。总而言之,舞蹈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肢体语言,它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3.2将肢体语言与内在情感在舞蹈中完美结合
资华筠先生在《舞蹈生态学导论》中认为,节奏、呼吸、步伐是人的形体运动的关键要素。同样,这三要素也是表情性舞蹈形体运动的核心。要将舞蹈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无疑需要肢体语言与内在情感达到高度的统一。首先,就节奏而言,各种情绪与情感在人的肌体内部所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与变化是内在节奏,根据情感变化而产生的相应的外部动作的节奏则是外在节奏,它显现为肢体运动力度的强与弱、速度的快与慢、幅度的大与小的变化。即使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力度或强或弱、速度或快或慢、幅度或大或小),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与情绪。
一般而言,内在的情感节奏因其具有潜隐性而不易发觉,它是依靠外在动作节奏显现的。肢体动作的节奏平稳,表现稳定的情绪;肢体动作的节奏跳跃,则表现出轻松活跃的情绪。这些外在节奏,还是主要由内在情感节奏牵动。激动的、昂扬的情感引发快速的节奏,导致急速的旋转、大跳以及一些奔放的大幅度动作等;平静的、稳定的情感激发缓慢节奏,可以用舒缓的舞步、舒缓的手臂动作等来表达。可见,人的节奏具有内外关联的互动性特点。形体运动节奏的轻、重、缓、急的转换往往反映着人物情感的变化。舞蹈《博回蓝天》的人物情感与形体运动的节奏就达到了高度统一。开始一段,舞蹈演员或大或小、时而快时而慢的手臂抖动动作,让人感觉出他内心的疼痛、自怜自惜的细微情感波动。随着音乐曲调的突转舒缓,演员的神情变得喜悦、兴奋,仿佛大雁的翅膀又充满活力;演员轻快、激昂的动作,或是跳跃、奔跑等动作,表达出大雁重回蓝天的喜悦之情。在这个舞蹈里,人物的情感节奏的收、放,动作节奏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都与内心情感结合得天衣无缝、和谐完美。
其次,需要情感与呼吸密切相连。不同的呼吸反映不同的情感,反之,不同的情感也产生不同的呼吸。呼吸的深度也和情感的变化有关,呼吸放大用以表达愤怒之感;呼吸收小用以表达恐惧之感;抑郁时呼吸长而缓,并且大小不均,等等。在舞蹈中艺术的支配与运用呼吸,巧妙地传情。在汉族花鼓灯“大三花”三点头动作中,主要以呼吸带动身体的起伏。如:用快吸气表现含胸垂眼情态;慢吐气用以表现悄然偷望,反映出男女在交流感情时的细腻微妙,特别是女子的羞涩之情。再次,是上面提到过的步伐。如:众所周知的《风吟》、《逼上梁山》等获奖作品。其中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跑跳、每一个技巧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出于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它们用于渲染、烘托舞蹈的高潮。配合其不同的情感,使得这些肢体动作更加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记得在我刚开始学《博回蓝天》这个剧目的时候,我只注重学习和模仿着原创的动作,完全没有在意它的情感表达,也没有完全吃透舞蹈的内在含义。所以再怎样一遍遍的练习,都觉得欠缺了什么。经过老师的指导,我才慢慢体会到,要完成好一个舞蹈,舞蹈动作的规范与标准时基础,当再度升华的时候就需要有内在情感注入,它一个舞蹈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的心,使观众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舞蹈中的内涵。反言之,没有优美的肢体语言做铺垫,或是没有内在情感做阶梯,便会使整个舞蹈黯然失色、大打折扣的。
4将“舞蹈情感”在舞蹈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训练
舞蹈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期训练和通过舞台演出不断积累经验。从刻意强调到下意识形成、从不自然的表现到自然的流露,这需要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得到强调和重视。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很多舞蹈教学中,确有忽视“以情带动”的倾向。作为培养全面的表演艺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如果把自己的任务仅仅局限在把学生的能力和技术练出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是从实质上降低了舞蹈艺术的真正价值。舞蹈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动的形体表演艺术,同样,任何情感的内涵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动作来展现。诚然,我们所说的“动之以情,动之有情”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必须从一招一势、一举手一投足练起,我认为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比单纯的练技巧更难,层次更高。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结合自身的理解,对于舞蹈情感的训练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4.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情感内涵
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是最为符合和贴切的。对于如何启发学生对舞蹈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体会到舞蹈中的情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言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括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的含义。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个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除了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舞蹈修养之外,也要预备一定的语言修养。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都会帮助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舞蹈情绪。“身授”,即示范的方法。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舞蹈的初步学习大多是“模仿”的方式,那么教师的示范动作会影响学生的直接感受。因此,在示范动作的过程中,除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动作之外,还需要声形并茂的动作展示。舞蹈的情感是很抽象的东西,没有特定的标准,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为了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有舞蹈情感和没有舞蹈情感的区别,还可以采用对比的示范方法,也就是同一动作做至少两遍,一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没有情感;另一遍是加以情感的充分融入。这样,学生就能相对清楚的看到情感表达的有与否了。
4.2“动之以情”———感受音乐及舞蹈的背景,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舞蹈情感。
首先,在教舞蹈或者课堂组合之前,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从中体会乐曲的性质。学生有了一定的表达情感欲望,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兴趣。在学习一个舞蹈之前,首先应该了解舞蹈的风格、舞蹈的情感、情绪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便于融入到角色之中。比如:要学习《翻身农奴》这个舞蹈,首先要了解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只有了解了历史背景,加上对音乐的感受,再舞蹈中才能表现出解放前和解放后情绪的反差,才能表现出“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有内而发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其次,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引导学生善于用舞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舞蹈自心生,情感一直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每种舞蹈的情绪和给人的视觉感受都是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也都各有不同。无论是什么条件的学生,都应当充分鼓励他们去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4.3形神兼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神韵”的训练。
许多舞蹈当中都有留白的部分,有时是没有音乐的,这是只有演员舞蹈动作的展现。此时纵使没有任何的音乐,我们应该让观众从舞者身上感受到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要做到贯穿始终。舞者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核心就是讲究“形、神、劲、律”。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神”。眼睛作为人的一种感知器官,作用不仅仅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舞台表演中正是“神”的运用,才能使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使舞蹈与观众形成对话,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因此,“形神兼备”是舞者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
5结论
对于众多选手而言,情感的训练才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人们审美价值的不断提升,也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众多舞蹈研究者们在舞蹈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是:在注重舞蹈动作风格及动作技术难度的基础上,更应强调舞蹈肢体语言与内在情感的完美统一,使肢体动作更具语言性和艺术性。运用内在情感将舞蹈得到升华。特别是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者及舞蹈作品的评价,已不再仅仅居于技术难度的高低了。演员在表现自己的作品时应该特别注重舞蹈的内在情感,而不光是演员自己投入情感就可以,更要把它外化让观众能够感受其中的情感内涵才行。但前提是演员自己要了解这个作品的内涵。这样舞蹈才能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每个舞蹈都有着很丰富的情感。人的情感也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所以舞蹈的情感也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一步步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内在情感所在。最终做到,高超的技术能力和情感内涵相统一,从而进一步提高舞蹈自身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摘自潘志涛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马静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舞蹈教学中舞蹈情感训练的重要性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