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与学中教师的人格效应论文
内容摘要:从教与学的关系来探讨舞蹈人才的培养,是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人格效应,对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互动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舞蹈教学 教师 人格 效应
一
舞蹈教学是依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参与,靠大脑和人体的肢体协调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实践活动。由于舞蹈艺术本身是以人体自身的肢体为“工具”的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表演者只能凭感觉、模仿去把握,这就给“教”与“学”带来诸多不便。舞蹈的教学是技巧性、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复杂,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求助于导师的教授和引导。教与学是教育中一对矛盾的两方面,教师如何教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十分渴望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能引导学生登上完美的艺术殿堂。
在舞蹈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靠教师不断示范、讲解,学生模仿、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技巧。教学是师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过程,面对教学对象的身体条件和性格都千差万别。教师要传达各种教育信息,都要通过自身舞姿作为工具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经历、学识修养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包括个性、修养、才能、情感、道德情操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学生漫长的技巧培训过程中,学生技巧、艺术表现力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但靠教师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也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和引导。教师要将舞蹈技巧等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教师榜样的熏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人格效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崇敬感和信赖感,也是学生感到信服的一种精神感召力量。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爱戴,由此会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更能调动起他积极的思维状态,去进行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这种人格效应是一种自然、不带强制性的影响力,是通过教师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展现的自身的主体品格、教学才能、情感因素等来达到的。具有无形的教育榜样效应和强烈的表率作用,是一种“不求而成,不为而成”①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它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相互吸引的肯定性特质。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德、才、学”等方面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人文品格,也就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师表美。具体表现在“表美”“道美”“风格美”,也是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表美”即教师外在形象的美,“师者,人之模范也。”②为人师表首先有外在形象的规定性,体现出一定的修养和品位。“道美”即教师的精神,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广博而专深的科学智慧。“风格美”即教师独有的个性美,体现为优雅而高尚的情趣。从教师质朴的外表中,能感受到隐藏的人格魅力与文化的厚重。教师的精神与文化含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师道》中讲,“要言之‘师’不是用片断的知识和手头的技术,而是用全人格的‘志’来感化人。”教师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将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学生也会通过这一教育行为,看到人类自身的力量之美、心灵之美、意志之美。教师这种对学生具有高尚内在素质的铸造和培育,将会在教学中融进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内容,是其他东西难以替代的。
教师的人格效应来自教师的人格,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受教育者感情的培养,就是教师高度教育素养的实质本身。”③学生被教师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艺术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修养所陶醉,这些也是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的基础和条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是言传身教的模范,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感情的源泉,也是教学中师生间沟通和协调师生关系的基础。黄克剑说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拨。”④
三
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只有具备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才能全面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既要注意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百科全书式”教育,也需要有范式引导,教师素质会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力。舞蹈教师应具备广博的舞蹈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高尚的审美情操、敏锐的思辨能力、严谨的教学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
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教学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组织能力,都要通过教师人格得以体现。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受动的一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受动的状况。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⑤教师的主导关系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在教学中是一种互动的,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之情,是教学中最珍贵的资源。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表现能力是教学中师生追求的共同目标。课堂教学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教师对学生表现能力训练得好坏,取决于教师对舞蹈艺术理解的深度,教师有较深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因材施教、阐释作品等方面对学生才能有可信的帮助。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也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也有自己的需求、愿望和尊严,应当得到满足和尊重。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⑥现代教育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也具有调节自身行为的功能,“教学的艺术不仅在教师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⑦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交往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可信的“榜样”,信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舞蹈教学不仅是促使学生技巧的发展,更是舞蹈艺术美的传导,而教学中美的形成要具备两大要素,即美在于审美客体的美的潜因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相互作用后的统一,它也是教学中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和谐状态。舞蹈教学中学生是教师内在情感的体现者,学生主体要通过外来的情感激发,情感是舞蹈艺术教学的动力,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师示范的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的认真态度等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量,教师的教学以情动人可诱发学生产生类似的情感,所谓“情感共鸣”就是教学最明显的表现之一。
舞蹈是最具情感的艺术,舞蹈与情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决定了舞蹈艺术教学的根本方式应该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学中教师要有完美的示范,要感情充沛,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发情绪记忆,而且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⑧教师以深刻的情绪体验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形成课堂教学的和谐,激发起学生心智活动的波涛,努力探索舞蹈艺术的奥秘。
教学中要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教学双方都以教学内容和作品情境为中介,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淡忘机械重复的技能训练,淡忘立竿见影的智力提升。舞蹈教学活动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创造一种教学内容与主体心灵产生情感联系的条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积极的表现欲望,以达到教学中情感的激动,情趣的激活和品位的提升,这种教学氛围会成为学生心灵起飞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的想象。因为“在艺术创造中人的审美想象因情感而萌动,情感又是艺术想象的发源地,想象从情感中涌出,或汹涌,或舒缓,或一泻千里,或回环曲折。总之,想象从情感中吸取原动力,方能插上翅膀不断升扬。”⑨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功能的发挥,培养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成为有敏锐体察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充分领悟能力,能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意蕴和情感特征的人。
四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在学生面前教师应是作风严谨、谦虚豁达、善解人意的良师,应是播种和培养学生情感的园丁,不应是冷酷无情的训导者。对学生应倾注内心的挚爱,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自尊的要求。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教与学的双方要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期待与鼓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确地评判和认识学生,善于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以及对学生的信任、宽容、平等相待,这些都是搞好舞蹈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教师还应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失误,不墨守成规,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信息。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一方面让学生认识舞蹈技巧训练中存在起伏的必然性,一方面采用有效方法尽快渡过低潮期,解除学生的疑虑,不应一味责怪学生,教师的耐心和信心将带动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的良好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学生会将这种积极的内在动因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五
当代教育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发展。在高师的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核心 ,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又集中体现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舞蹈教学既有科学性、艺术性,也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教学中舞蹈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鲜活而生动、广博而精美的舞蹈文化的滋养,是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以及人格塑造的良好环境和重要途径。教师若能善于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作为教学的动力,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①杨雄《法言学行篇》,转引自《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P121
②⑥⑦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133
③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献给孩子们》苏维埃学校出版社, P10
④杜时忠《 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求》,转引自《教育研究 》 1999.9
⑤傅国庆 《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转引自《河北师大学报 》1996.3
⑧(德)亚斯贝尔斯基著《什么是教育》周进译三联书店1991
⑨于永顺、刘雪清《情感——审美想象的动力》,转引自《沈阳师大学报》2003.5,P58
【舞蹈教与学中教师的人格效应论文】相关文章:
8.生活中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