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2-11-06 10:01:35 舞蹈论文 我要投稿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篇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一、选题背景

  云南,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聚集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着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在这载歌载舞的海洋世界里,可以一览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感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震撼我们的更是民族的信仰,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创造力。云南的15个独有民族,因其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多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感受民族情感的表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这一民族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法国著名学者赖明(GustaveLeBon)深有体会地说,从他在各国游历中所带回的最明显的印象,即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就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有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的。早于19世纪末,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独立学科,研究涉及到知觉、认知、行为、人际关系等领域,而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心理学衍生出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等等,由此可知,心理学早已根据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心理现象研究与分析问题,解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此,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活动,这种行为表现反映着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探究与分析,亦是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层挖掘。自古至今,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征,及鲜活动感的节奏与舞韵而生生不息。从原始时期以宣泄情感、通灵祈福到今日的娱乐审美、大众普及,它的“内外形态”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细微的变化,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影响与推动,这一变迁便是内外的统一体。如《民族心理学》所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心理模式,使得民族成员以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方式或心理模式作用于外部世界。毋庸置疑,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作为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具有生命、运动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内外形态必然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舞蹈心理特征作为舞蹈的内部形态,支配着舞蹈的行为表现,反映着该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品质。在经过漫长的迁徙与战争,生存与发展,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心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蜕变过程,当民族传统舞蹈心理面临多种冲击,其渴望求新、求异、又求同的动机与心理,便形成了当代特有的民族舞蹈心理结构。笔者试图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形态特征的分析,挖掘其舞蹈心理特征,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旨在描述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舞蹈心理特征现状,阐释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剖析其发展规律与发展走向。以及特有的舞蹈心理联系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与教学,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育教学中,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舞美感紧密结合教学,充分展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教学意义。故此,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与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是深入理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正基于此,构成了笔者写作的动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哈尼族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支系繁多,舞蹈种类亦是丰富多彩。无论是祭祀性舞蹈、劳动性舞蹈、仿生性舞蹈等,都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哈尼族民间舞蹈也随之反映了社会发展态势和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尼族人民,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特征产生了息息相关的影响。通过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所反映出的舞蹈心理特征,揭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意蕴,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融合当代哈尼族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追求,在传承,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促进哈尼族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突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一、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文化,舞蹈形态、生活环境等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索舞蹈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通过舞蹈外部形态分析其舞蹈心理特征变化,以形态联系心态,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进行昔与今的对比与分析,阐释其当代的内在文化意蕴与发展规律,丰富哈尼族民间舞蹈理论体系,为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探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当代哈尼族的舞蹈心理特征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编创,包括元素提取、体态的定位、风格的把握,根据民族特有的舞蹈心理,准确地加工整合舞蹈组合,最终以反映符合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挖掘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应用价值和审美意蕴,丰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哈尼族民间舞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民间类舞蹈,艺术专业类舞蹈,社会舞蹈类等等,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亦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蜕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刻有时代烙印的舞蹈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在涵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必要手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哈尼族民间舞蹈种类纷繁,建国以来蒸蒸日上的哈尼族民间舞蹈创作,极大的丰富了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棕扇舞作为哈尼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工作者在云南哈尼族地区首见在丧葬仪式中以棕扇为道具而舞,这是早期的棕扇舞表现形式。1957由红河州歌舞团朱子洸编导以棕扇舞为元素编创的《白鹇鸟》,参加北京国庆十周年献礼晚会演出,这是首次将棕扇舞进行艺术加工搬上舞台。1986年棕扇舞曾被选中参加由云南省民委和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云南民族民俗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表演。1988年云南民族艺术节,哈尼族棕扇舞方队参加了开幕式文艺表演。20xx年红河州州庆之时,由红河州歌舞团编导王佳敏编导编排的《白鹇鸟与棕扇》,参加第六届荷花奖舞蹈大赛,荣获作品十佳奖。舞蹈以道具棕扇作为白鹇鸟的羽翼,以模仿白鹇鸟林中窥探、嬉戏展翅、寻食饮水等各种生动有趣的生活状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白鹇鸟”优美妙曼的舞姿。棕扇舞作为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是舞蹈编导创作较多的哈尼族民间舞蹈之一,在提取哈尼族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的同时,编导融合了自己对哈尼族棕扇舞的理解与创新,营造了不同年代赋有时代特征和深层文化意境的哈尼族舞蹈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哈尼族舞蹈创作与文化发展。

  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在高校教育的良好平台中,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间走入课堂,经过系统的挖掘、整理、加工,最终以教材组合的形式得以应用和发扬。如今,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层出不穷,如北京舞蹈学院《东北秧歌舞蹈教材》、《维吾尔族舞蹈教材》等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精品课程《藏族舞蹈教学组合》、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蒙古舞教学组合课》、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精品课程《彝族民间舞蹈代表性组合》、《傣族民间舞蹈精品课程》、《云南滇南彝族民间舞蹈组合课》等等,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壮大,各高校也在极力挖掘民间舞蹈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目前,搜集《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20xx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系参加《舞蹈世界》,表演了哈尼族民间舞蹈《四季》、《樱花》、《长街宴》等,包括创作的舞蹈作品《山谷木屐》和哈尼族音舞诗画剧《阿密车》,舞蹈以舞蹈作品的形式表现了文华学院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与教学理念。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棕扇舞》和《鋩鼓舞》,立足于本土,传承和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教材的建构处于初级尝试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红河学院舞蹈系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从《体态动律》到《乐作舞》、《鋩鼓舞》、《棕扇舞》等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哈尼族舞蹈教材中的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向学生传递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彰显了红河学院的教学特色。根据以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可以得知云南当地的院校已开始对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进行探索与实践,但是至今,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应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未普及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它的建构与完整还待研究与整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在舞蹈本体与舞蹈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揭示当代哈尼族舞蹈形态以及舞蹈心理特征的联系,阐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发展动态,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发展提供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这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法和调查法为主,通过观察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改变,以及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特征,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外显性变化论证分析当代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因素。调查法以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事实资料和所需的心理资料,以结合观察法,收集客观详实的资料,运用田野调查法感受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与心理。

  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进行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以自陈测验金额投射测验为主,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投射测验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通过问题,根据被测者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的答案,探索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

  三、舞蹈形态学方法:于平老师在其《舞蹈形态学》中将本学科分为“风格化原则”的历史研究和“生命化原则”预测研究,研究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必须维系其历史,通过舞蹈本体在历时性的变化中,分析其心理特征。通过人体运动的视觉效果,产生对其“心态对应”的感知,即心灵感受与运动人体的“心物同构,”以“形态”联系“心态”,从而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窥探其舞蹈心理特征。四、舞蹈生态学方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一就是对舞蹈形态的观察与分析,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必然反映在舞蹈形态上,因而通过舞蹈形态来联系与环境的多层关系。其二,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田野考察相互印证,运用典型舞畴分析法——形态特征的提取,以把握与分析其舞蹈的本质。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5

  绪论8-16

  一、选题缘起8-9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0-11

  四、研究现状11-16

  (一)、哈尼族民间舞蹈本体的研究现状:11-14

  (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现状:14-15

  (三)、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探索研究现状15-16

  第一章民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含义16-18

  第一节各学科与舞蹈心理特征的渊源16-17

  第二节本文对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界定17-18

  第二章当代哈尼族舞蹈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18-3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多类型舞蹈心理特征18-26

  一、民间舞蹈心理特征18-19

  二、教育教学类舞蹈心理特征19-22

  三、创作型舞蹈心理特征22-24

  四、社会舞蹈心理特征24-26

  第二节影响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多元因素26-32

  一、物质层面27-28

  二、制度层面28-29

  三、行为方面29-30

  四、心理层面30-32

  第三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读32-40

  第一节民间原初性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2-35

  一、戈奎乡棕扇舞32-33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3-34

  三、绿春县乐作舞34-35

  第二节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5-37

  一、戈奎乡棕扇舞35-36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6-37

  三、绿春县乐作舞37

  第三节艺术加工类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心理特征37-40

  一、戈奎乡棕扇舞37-38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8-39

  三、绿春县乐作舞39-40

  第四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0-5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与舞蹈教材建构的联系40-43

  一、教材编创的理念与思路40-42

  二、教材编创的目的与意义42-43

  第二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材编创中的应用43-49

  一、传统舞蹈心理特征与当代舞蹈心理特征的结合44-45

  二、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析及教材教学应用45-49

  第三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49-52

  一、突出地方院校特色精品课程49-50

  二、当代社会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50-52

  结语52-54

  致谢54-56

  参考文献56-57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学术期刊类:

  [1]袁蓉.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J]艺术教育,20xx年第3期

  [2]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20xx(4)

  [3]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二期

  [4]张晨.从民间到舞台的棕扇舞-试论红河哈尼族审美文化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20xx

  [5]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J].红河学院学报,20xx

  [6]曹天明.哈尼族丧葬礼俗中的扇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xx

  [7]龙倮贵.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xx

  学术著作类:

  [1]李静.民族心理学[M].民族出版社,20xx.10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6.01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12.01

  [4]王军.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5]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6]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xx年5月版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与调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7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0月

  [9]李今印、刘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

  [10]云南地方艺术集成志.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10月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

  一、题目来源

  舞蹈训练实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自娱性之外,还可以将这几种特点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性。它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如今,体育舞蹈已经成为当代娱乐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增强人们的体制,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在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体育舞蹈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并且体育舞蹈的各个价值正好迎合了当代体育发展的脚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舞蹈向前发展。

  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的价值与作用,就在于给人以真善美的教育,不断陶冶情操,吸收美的真谛,提高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舞蹈表演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为人所喜爱,亲切感人。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人际交往,感情交流,沟通心灵的工具,而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它具有感情基础。

  对于舞蹈家来说,它始终是毕生追求的目的。所以,体育舞蹈之功能,就在于真,善,美的教育,它可以教育人们去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医治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在引入我国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在结束的2008年奥运会上也列为表演项目。

  目前,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正在积极争取将体育舞蹈项目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

  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

  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共10个舞种,其中摩登舞(标准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狐步舞、探戈;拉丁舞包括:恰恰、桑巴、伦巴、斗牛舞、牛仔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舞蹈自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普及与推广,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势头很快。当前,中国拥有最大的体育舞蹈市场和消费群体,全国以此为健身手段和职业的人数已有几千万,这其中的经济利益也吸引了许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因此,应努力培养并不断开发体育舞蹈市场,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有效促进体育舞蹈的发展。

  青少年由于在学习时间紧,一般选择在周末和假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也不会太长。而成年人由于工作时间忙,更多的会选择在晚上和周末学习,学习时间也不是固定的。老年人则更多的在早晨和晚饭后锻炼。美国体育学者古里克指出: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肉结实线条流畅,韧带的弹性增加,身形挺拔,对培养优美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和润泽的肌肤是十分有益的。所以,体育舞蹈中的礼仪性审美倾向于体态端庄,对舞者的外观形象美、风度气质美,表现和欣赏美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体育舞蹈在表现过程中始终以塑造人体美、姿态美、精神美为主要内容,在塑造健美体形和良好身姿的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师是体育舞蹈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对提高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推动体育舞蹈的普及与提高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规定动作、套路学习外,还应加强男女反串、舞蹈编排、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的经验交流以及国内外信息的传播。

  四、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

  [1]杨庆国,殷恒婵.大学体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谋,张海丽.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光红.体育舞蹈读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5]宋文利,李建国,思维.浅谈体育舞蹈的作用[M].1999,35(8).

  [6]张瑞林.体育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7]王珂,王家彬.体育舞蹈与流行交际舞[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

  [8]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M].赤峰学报,2009,10,10.

  [9]刘青戈.中西方舞蹈史[M].北京舞蹈出版社,1998.

  [10]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2]资华筠,刘青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3]于平.中国舞蹈思想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五、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是属于文献类研究,在总结前人对体育舞蹈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和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进行深一步了解和探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

  2、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

  3、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作用。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办法

  1、到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查资料,

  2、市场调查,

  3、经费投入。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首先,确定论文题目,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动态;随后,找辅导老师了解情况,并综合整理。提交文献综述。再次,提交开题报告,最后提交初稿并修订。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半年,12月开题,研究进度分别为查找文献资料,阅读与理解文献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撰写开题报告,最后总结四个阶段。1月8日——4月10日完成论文初稿。4月10日——5月10日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

  一、选题背景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学者还没有看到铜鼓对于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把铜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来研究的时候,国际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的铜鼓和铜鼓舞蹈,并且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作为青铜时期的代表文物,南方地区的铜鼓和北方地区的铜鼎都是由新石器时期的铜釜演变而来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方的铜鼎在失去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后,变成了历史文物静静的躺在了博物馆里,而南方的铜鼓则在权力功能丧失后,回到民间,成为了活着的文化。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铜鼓最早的发祥地,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且形制众多、分布极广,曾在西南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为流行,被视为通天的“神器”、“祭器”、“重器”和“宝器”。铜鼓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留物,不仅是流传千古的文化“活化石”,也是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的一个重要标记,而作为铜鼓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则是以一种活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铜鼓及铜鼓舞蹈就以其独特的辐射性、渗透性,流传至我国各地,甚至世界多国,在铜鼓文化的传播中形成一种民族对话和国际交流,使之到达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共同促进铜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历史证明,文化保护得当,传承力度加强,民族的发展就越快,而其民族的文化影响和政治影响也就愈大。铜鼓舞蹈作为一种活态的铜鼓文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以铜鼓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应该保持自身舞蹈文化的原生形态,使其展现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积极保护铜鼓舞蹈这种活态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更好的促进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交流。由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研究具有国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铜鼓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对一些至今仍使用铜鼓的民族开展深入的田野调耍η蠖酝奈幕蜕偈褡逋奈璧傅睦费馗锝猩畈憬舛劣胩剿鳎骄坎煌褡宓耐奈幕捌渫奈璧傅钠鹪础⒘鞔褪⑺サ睦饭旒#纱私沂酒涿褡寰窈臀幕车奶卣骱屠嘈汀Mü陨鲜鑫侍獾纳羁萄芯浚钊胩教治髂仙偈褡逋奈璧傅奈幕诤鸵帐跫壑担⑻岢龆云溆行П;ず痛械耐揪叮怪⒀锕獯蟆K裕韭畚难芯烤哂兄匾睦砺垡庖搴褪导庖澹阂环矫妫芊岣缓头⒄刮髂仙偈褡逋奈璧傅南喙乩砺郏涣硪环矫妫芪髂仙偈褡逋奈璧傅谋;ぁ⒋杏氪葱路⒄固峁┙杓N颐窍嘈牛孀湃嗣嵌悦褡迕窦湮幕约胺俏镏饰幕挪;さ母叨热鲜逗椭厥樱髂贤奈璧傅耐诰蛴氪醒芯拷嵊幸桓鼋虾玫钠趸头⒄梗雇奈璧钢匦禄婪⒁帐跚啻海⒎⒁帐貅攘Γ呦蚋踊曰偷奈蠢础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铜鼓是最早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的一种青铜器。铜鼓制作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而成,工艺考究。中国是铜鼓的起源地,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地区,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一直流传至今。在我国,铜鼓流行并分布于西南,即现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南部和湖南西部,而铜鼓最集中的地方则是在广西和云南。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铜鼓出现在云南西部地区,从云南楚雄万家坝等地出土的四十多面铜鼓可以强有力的证明:云南的元江流域――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是万家坝铜鼓的政治中心。而这些原始类型的铜鼓又与铜釜十分相似,因此,这个地区应该就是铜鼓的起源地。广西的铜鼓流行的也比较早,在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广西境内的俚人、乌浒、僚等,都已广泛使用铜鼓,在桂东南、桂西南、桂东北等地都有出土的铜鼓,其中以玉林、钦州、梧州、柳州、南宁地区最为密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在古代西南地区广泛使用铜鼓的族群有骆、乌蛮、蛮俚、僚、南蛮、仲蛮、苗、仡佬、黎等各少数民族。铜鼓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到现在,随着各个民族的迁徙、融合、退出,现在还保存并使用铜鼓的民族已经为数不多了,据目前调查研究所知,保留铜鼓文化的民族只有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泰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藏缅语族的彝族,孟一高棉语族的佤族、克木人,以及芒族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舞蹈。铜鼓是从用来煮食物的铜釜中演变而来的,当人们吃完铜釜中的食物,填饱肚子后,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就把铜釜翻倒过来,用手或木棍敲打它的底部,使其发出简单有力的声音,人们便踏着节拍,或模仿狩猎、或模仿耕作、或敬神娱神,一起舞之蹈之。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个铜鼓形贮贝器的面上,就有一个敲铜鼓跳舞的图案,从图案上可以看出有两面铜鼓平放在地上,两名男子围绕其中一面铜鼓徒手击鼓,边歌边舞,另外两名女子相对一面铜鼓,一人徒手击鼓,一人边歌边舞。在广西的左江花山崖壁画上也有很多击鼓舞人的图像、围绕铜鼓而舞的图像、还有一些铜鼓自身上有的羽人舞蹈图像,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遗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铜鼓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战争助威、传信集合、祭祀、丧葬、宴会、乐舞、召集、婚庆、节日等,以及一些其他的重大活动中。早期的原始铜鼓舞蹈以祭祀为主,受制于舞蹈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的类型,核心内容是通过用铜鼓舞蹈与神灵沟通,集中反映出古代先民的文化信仰和宇宙观。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凡春秋祭祀,必杂众乐击之以侑神”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铜鼓赛神的传统习俗,大多与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等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的。《新唐书南蛮列传》、《太平寰宇记》、《贵州通志》、《云南通志》等史书中,就有很多对西南少数民族“击大鼓,吹大角,歌舞以为欢”的铜鼓赛神场面的记载和描绘。现遗存于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跳铜鼓舞蹈的习俗,主要用以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祈求丰收等宗教祭祀仪式中,或是在节庆民俗仪式中祈求神灵的佑护,跳给神看,用舞蹈动作博得神的欢心,以及在各种节庆习俗中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此外,铜鼓舞蹈还是一些民族丧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他们在送葬前连续几天的敲击铜鼓,通过鼓声呼唤亲友参加葬礼,跳铜鼓舞蹈以召唤鬼神前来护v死者的灵魂。早期的铜鼓舞蹈主要是人们踏着简单的鼓点节奏来变化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虔诚地敬神、娱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铜鼓舞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演变创新,单纯以铜鼓伴奏的祭祀娱神的舞蹈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审美活动,自娱自乐的成分逐渐强化,人们经过逐渐的改革,铜鼓舞蹈也由原始的劳作祭祀舞蹈逐渐转化、发展为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民俗舞蹈、群众舞蹈、艺术舞蹈等多种舞蹈形式。由此可知,铜鼓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的铜鼓舞蹈大都有特定的内容主旨、仪式程序和象征意义,还有特定的舞蹈场域、队形、动作和表演及主持日的规定和禁忌……,然而,在该舞蹈中所呈现的一切,始终都是以铜鼓为核心的,在铜鼓节奏的指挥下,舞者通过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鼓点,跳起围绕铜鼓变化着的各种各样用以表达特定意义的舞蹈。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立足于从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等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学术视野,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到云南、广西、贵州等80多个县乡村寨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方法,在认真思考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新实证、新材料、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成果的基础上,深度考察滇、桂、黔三省区少数民族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的铜鼓舞蹈,尝试运用舞蹈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图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最本源的面貌,力求对各族铜鼓舞蹈的发展变异进行深层解析与探索,进而描述不同民族铜鼓舞蹈的起源、发展和创新规律,揭示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发掘西南各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中的“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从而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类终极问题的深刻研究,为深入剖析铜鼓舞蹈的民族文化,开拓新的途径与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插图主要来自蒋廷瑜著《古代铜鼓艺术》、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著《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等著作中的图片,以及杨德]著《铜鼓乐舞初探》、陈远璋著《左江岩画舞蹈图像初探》等论文中的插图,由于文章篇幅的原因,文中所有插图不再注明详细出处,在此对原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衷心的感谢!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已在本文“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

  五、写作提纲

  摘要3-4

  Abstract4

  绪论8-13

  一、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8-9

  二、研究现状及基本资料9-10

  三、研究范围及相关的概念界定10-12

  四、研究路线和方法12-13

  第一章西南铜鼓13-19

  第一节铜鼓概述13-16

  一、铜鼓的起源与分布13-14

  二、铜鼓的结构与类型14-16

  第二节铜鼓的艺术特征16-19

  一、音乐艺术16-17

  二、舞蹈艺术17-19

  第二章西南地区古代铜鼓乐舞图像19-42

  第一节花山崖壁画上的铜鼓乐舞图像19-27

  一、舞蹈造型19-21

  二、舞蹈队形21-23

  三、舞蹈动作23-27

  第二节铜鼓纹饰上的铜鼓乐舞图像27-37

  一、羽毛舞27-30

  二、盾牌舞30-32

  三、仿生物舞32-34

  四、葫芦笙舞34-35

  五、徒手舞35-37

  第三节古代铜鼓舞蹈的艺术特征37-42

  一、图腾崇拜艺术37-40

  二、生殖崇拜艺术40

  三、巫文化40-42

  第三章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献记载的铜鼓舞蹈42-52

  第一节节庆民俗仪式中的铜鼓舞蹈42-48

  一、蚂拐节42-43

  二、达努节43-44

  三、跳弓节44-45

  四、补年节45-46

  五、芦笙节46

  六、节庆自娱46-48

  第二节丧葬祭祀仪式中的铜鼓舞蹈48-52

  一、勤泽格拉48-49

  二、跳铜鼓49-50

  三、铜木神鼓舞50

  四、贵州布依族铜鼓舞50-51

  五、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51-52

  第四章西南少数民族现存的铜鼓舞蹈52-86

  第一节壮族铜鼓舞蹈52-63

  一、广西东兰壮族《铜鼓舞》52-57

  二、云南马关壮族《跳铜鼓》57-60

  三、云南泸西壮族《铜木神鼓舞》60-63

  第二节彝族铜鼓舞蹈63-68

  一、广西那坡彝族《铜鼓舞》63-65

  二、云南文山彝族《跳铜铜鼓》65-68

  第三节瑶族铜鼓舞蹈68-76

  一、广西都安、巴马布努瑶《跳铜鼓》68-73

  二、广西南丹白裤瑶《勤泽格拉》73-76

  第四节苗族铜鼓舞蹈76-82

  一、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76-79

  二、贵州凯里苗族《铜鼓舞》79-82

  第五节水族铜鼓舞蹈82-86

  第五章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86-92

  第一节民族文化价值86-88

  第二节舞蹈艺术价值88-89

  第三节铜鼓舞蹈的保护与传承89-92

  结语92-95

  致谢95-96

  参考文献96-99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xx).[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

  [2]田青主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xx年。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

  [4]中科院知识产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xx年。

  [5]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

  [6]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

  [7]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8]张增祺.滇国青铜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

  [9]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10]中国铜鼓研究会编.中国青铜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1]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12]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13]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xx年。

  [14]蒋廷瑜.古代铜鼓艺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

  [16]韦苏文.中国铜鼓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

  [17]张光直.青铜时代.[M].三联书店,1983年。

  [18]刘德荣.铜鼓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王大道.云南铜鼓.[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0]万辅彬.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21]李春龙.云南史料选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

  [2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年。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27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8-19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05

舞蹈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8-01

艺术舞蹈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20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06-17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11-17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10-03

舞蹈的开题报告范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