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利和弊论文
人具有思维定势,物理学习同样避免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促进积极的思维定势,克服和预防消极的思维定势,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环节。
1.思维定势的积极一面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经验的总结和在学习或认知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或规律,对于学生再次学习新知识会产生正迁移。因此,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思维定势对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解决同类问题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教给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特定指向的“定势”从而是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解决同类问题。
例1如图:下面三个不同形状容器的底面积相同,各装有1千克的水,哪个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
此题如果我们利用压强的定义式p=F/S来做,与相应面积S对应的压力F很难确定。如果我们用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gh来解,g为常数,密度是定值,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产生的压强只与液体深度h有关了,答案显然为乙。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公式意义的认识,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定势——液体内部液体产生的压强在液体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只与液体深度有关。
事实上,通常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后面的提示都是给学生制造正确方向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在“给思路”、“教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思路”和“方法”的代表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在发挥思维定势积极作用的同时更有效地抑制它自身的消极作用。
2.思维定势的消极一面
2.1前概念的存在,造成学生在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产生负迁移。
所谓前概念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非科学概念。这些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没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只是根据事物表面现象作出的主观判断和总结,结论一般是错误的或片面的。正是由于前概念有这样的缺陷,造成它对新知识的不良影响。
例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说某事物重多少公斤,而我们又知道“重”是指重量,“公斤”是质量的单位,这样便把重量和质量混淆了。由此产生的思维定势,将不利我们对质量和重量概念的理解。
2.2先学的科学知识对后继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负迁移。
现代的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已有认知结构和内容能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另一种表现。例如,由欧姆定律得出的导出公式R=U/I,对于这个公式有人便得出结论:电路中电阻的阻值大小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将先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僵化地用到我们现在所学的物理量度公式的分析中,从而失去了物理量度公式的物理内涵。事实上,电阻的大小是电阻本身的一种属性,只与其材料等因素有关。我们可用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的比求出它的电阻值大小,但它并不是电阻的定义式(定义式为R=L/S).在同一电路中当电阻两端电压增大几倍时,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几倍,显然电阻值并不与电压成正比,也不与电流成反比。类似的公式还有=m/V,v=S/t等,都是有其物理内涵的。仔细分析公式产生的物理过程,抓住其物理本质,是克服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负迁移,预防思维定势的一种有效措施。
2.3思维习惯的稳定性造成的思维定势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种类,如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自然不自然地养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有些人遇到问题总喜欢从结论出发,采取逆向思维的形式;而有些人则喜欢循规蹈矩的从已知出发寻找答案,采取正向思维。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便是一种“定势”。而这种定势并不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再有思维的稳定性或者说是持续性也是产生思维定势的原因之一。例如,学生刚学了一个公式后总喜欢用这个公式试着解决碰到的所有类似问题。这种思维定势造成了解题思路的狭隘性,使解题过程繁琐或出现错误。这就像我们在多次感知两个不同重量的铜球后,对两个相同重量的铜球也会感知为不相等。可见,思维本身的“惯性”使先前的思维方式或内容被“嫁接”到后继认识中,对后继认识活动就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并不是只以一种形式表现在一个问题中;对于一个问题产生思维定势的原因也是来自多方面的,各因素互相交织、融合造成了思维定势产生的复杂性。
3.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预防和消除
要克服和预防思维定势,我们就必须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截断其来源才是克服和预防其消极作用的有效措施。
首先,由于前概念大都是错误或片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不要想当然地作出判断,要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严密的推理过程。
其次,要使学生建立稳固的学习基础,广泛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扎实地学好每一项内容。知识的缺陷是产生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不可忽视已知条件和人为多加已知条件。通过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新旧知识间的相同、相似、相异之处,明确其联系,尽量减少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的负影响。这是预防思维定势的第二条有效途径。
最后,针对思维定势产生的第三种原因,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良好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综合地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不拘泥与一种单向的思维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对预防思维定势具有极大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可从三方面入手:
3.1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诱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知识,用多种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
3.2培养学生既看整体,又看局部,从整体中透视局部,从局部中统观整体的思维方法。这也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辩证结合、统一应用的过程。
3.3利用“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和积累一些易受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例子,使学生上当,从而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利和弊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论文11-22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12-06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论文11-20
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论文11-02
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2-27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研究论文11-30
高中物理教学在美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10
物理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教育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