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中物理教学的几点看法论文
摘要:对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推广,物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中物理教学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就新课改物理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传统物理教学的程序作以对比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精神;内容现代化
围绕新物理课程改革的推广,物理教学的改革一步步地深化。新情况下有新问题,下面仅就我近来想到的、听到的,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一、基本功的训练永远不可少
杨振宁先生曾说过:中美传统教育方法的区别之一是中国教育按部就班、严谨认真,而美国的教育是渗透式的,允许跳跃。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课程的核心,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舍此谈不上什么科学素质教育。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作一定程度的'跳跃,可使学生不过分地依赖教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新课改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体验过程、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二、内容现代化不只是新闻报道
21世纪科学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物理教学要富有时代感,但不能流于新闻式的报道,而应讲出其中的物理内涵。新课改的教材中大量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信息,目的是让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希望能让学生从学习中发现身边无处不是与物理相关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在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智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高素质人才。20**年版的旧教材已经开始融合STS的内容,开始注重科技与社会的结合,新教材则更好地融合了相关内容。比如:人教版开设的“科学漫步”栏目,就是结合教材知识点来介绍最新的科技发展,还有“桥梁的研究”课题的提出,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对身边的各种桥梁进行分析和研究。开设“实践和拓展”栏目,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生产生活,去丰富和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另外,还在课后配套练习的编制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研究。
三、如何看“综合”
据说“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错,现代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是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当前又呈现出综合起来的趋势。当初的分化标志着认识的深化,现在的综合标志着进一步的深化,即所谓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目前许多综合性的学科,如化学、生物等,培养人才的一般模式,是初中仍按传统学科分科培养,在高中阶段进行综合,这是有道理的,否则在低层次上“综合”,会造就出一批“万金油”式的毕业生,他们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哪门也不精通。这样的人在综合性学科的攻坚战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其实,一门精通,才能触类旁通。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改变学科本位观念,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各种知识的整合性。由于新课程实用性增强,增加了物理课堂上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具备充分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敢于标新立异、勇于社会实践。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我们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综合”。
四、要不要“破体系”
有人说物理课的体系过去是“力、热、电、光、核”,现在仍是“力、热、电、光、核”,体系该破了。我认为,“体系”是形式,形式应服从内容。新课程改革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核心,“体系”破不破,是教学内容改革的结果,“破体系”不能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出发点。旧教材先讲“力”,再讲“直线运动”,然后讲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牛顿运动定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是从“力”跳跃到似乎毫无关系的“直线运动”中去,这种割裂的排列顺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新教材则从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运动”讲起,引入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逐步过渡到难度稍大的“匀变速运动”,之后才讲解“力”,最后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上有先分后总的感觉,结构比较科学,并且探究性强,突出了对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培养。但对于高中物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并未曾“破体系”,相反是把原来的体系更人性化,更科学化了。
从新教材的具体知识结构编排看,人教版具有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比如:先讲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讲其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先讲基本作用力,后讲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力,先依次讲解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后,再具体分析受力与运动情况的关系。这种安排则是从生活角度出发,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特点概括和规律应用,从易到难,降低了以往的教学中一个规律的实例变成学生学习的难点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调适认知。新教材在知识结构编排上都力求避免对知识连贯性的割裂,在顺序上体现了不同的认知特点。
在新课改的路上,肯定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挖掘新课改的实质,才能成为新课改下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校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对新课改中物理教学的几点看法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