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物理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论文1
【摘要】实践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教学中离不开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是物理教学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培养培养策略
一、心理暗示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心态的培养。物理教学,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这些优秀学习品质上。要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之对物理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知道,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物理教学的重点环节,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
2.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任何学科教学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少不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既不是反映在学生表面对教师教学的.频频点头,更不是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的情感赏赐,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真实情感流露。物理教学中,我们同样要特别注重在课重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的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好奇引向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习的主动性。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物理学习的一般特征,物理教学要善于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并把它们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其它学科的差生不见得是物理课的差生,如果把握的好,可以使其它课的差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物理这门课学习的好,无疑对其它功课的学习是会有帮助的。
三、美育因素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1.合理挖掘教材德育美育素材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蕴含着大量美育素材。我们知道所提倡的教育改革,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方面努力,而要靠各门教师的共同努力。物理教科书不乏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利用物理教学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结合教材编写的实际,通过介绍学生熟悉的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追求进步的信念。画面有直感美。物理课本有许多优美的插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培养学生的美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大胆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掌握知识创造条件,设置愉悦的学习环境。物理课堂教学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创设需要设置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科。设置愉悦学习情景可操作方法有多种,如鼓励自编习题。学生自编习题可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自行编制,就我们教学的情况看,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项活动。通过自编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创造。通过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物理这门课加深了认识,他们懂得了物理习题课不是简单的分式加数字的演算,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了解具体事物和其变化规律。自编习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四、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它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好奇心的精心保护。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相当数量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许多好奇慢慢地被老师解惑掉了,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来源是建立在学生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上的,我们常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便无问就是这个道理。物理知识是由一系列物理概念和规律构成的,而规律又总是反映着一些概念间的一定联系,解物理题时必须选用适当的规律和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概念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基础,概念不清,规律不熟或掌握不牢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中的探索问题意识
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要教方法,教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学。事实上,由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和解题的需要,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大大小小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这些解题思路中探索问题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大量的物理题,一般应有如下的思路,首先,审题和读题,初步明确题意,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应用什么样的物理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答案,这些都要求学生作出正确思考。其次,确定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题意,弄清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确定使用那些物理规律。同时根据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方程,用文字和数学符号表示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最后,通过数学运算和讨论,分析讨论使所求结果符合物理实际,具有物理意义,验证思考的方向性和解题的正确性。无庸质疑,解题思路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问题意识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五、结束语
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尽管学生的情况不同,但要搞好教学的基本道理却是大家公认的,这个基本道理就是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物理论文2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一)观察是准备创新素质
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学习面镜前,就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平面镜成像》,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平面镜的相关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演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二)实验是学习前人的“创新”
1、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科学家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
2、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实验初中物理开始阶段的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这个阶段主要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物理实验。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时,其动机和目的往往是有不确定性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也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如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就请学生做;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进行观察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做好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做好物理实验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实验器材,但物理实验有时用简单的器材就能说明问题,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
二、综合提高创新的实践。
(一)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联系专题,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②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③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④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⑤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⑥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莲花型烟灰缸”、“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两用秤”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掌握已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学生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如学生学完长度测量的内容后,就建义学生去测量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树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等.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引导学生讲座为什么会发生物态变化,进而导入分运动,内能的学习,通过内能的学习,引入热机知识的学习,通过质量,体积的测量,进一步研究物质密度的测量,通过欧欧姆定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导体的电阻等,使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但学习了知识后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3)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4)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5)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6)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7)自行车的座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8)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9)普通自行车下与比赛用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10)自行车上的那些材料可用非金属材料替代?等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
物理论文3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物理课堂对实验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导致物理实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物理实验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物理实验;学习;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也要增强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门手脑并用的学科,物理实验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应试教育体系的局限,物理实验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提高物理实验学习的效果,是老师和同学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学习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和家庭对于学生的要求极为苛刻,但是也仅限于对应试成绩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片面的注重了知识点的教授和题海的练习。在这样的教育下,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动手能力,对物理实验的兴致不高。教材内要求的物理实验教学,老师也往往课堂演示一边,浅尝辄止,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亲自去操作。1.2学习方法所导致。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课堂教学内推广,但是学生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仍然沿用之前传统落后的学习方法,一味的听取和借鉴了“老教师”的学习经验,对于课堂中实验的环节过分轻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在学习过程中,用于启发我们思考和培养创新的实验环节,往往敷衍了事走马观花。长此以往,高中物理实验的效果难以体现,那么实验学习也就难以进行。除了上述两点,同学们学习兴趣和态度也是影响物理实验开展的重要因素。在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兴趣不高,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的现象也是物理实验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2建议和策略
2.1把握实验的机会。要想在物理实验中学习提高,首先我们要把握住为数不多的实验机会。鉴于课程安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高中物理实验次数是有限的。而我们又正处于求知欲和探索欲旺盛的时期,同学们都希望能参与到实验的具体操作中,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问题许多同学都没能操作完实验流程。因此,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预习课堂内容和实验流程,当堂实验时能够顺利的完成实验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一方面,激发了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启发了思考和创新精神。2.2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实验的机会和相应的指导,我们也要积极配合。当在课堂上开展物理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切身的体会科学知识发现的过程,跟着实验思路一起思考,与巨人们精神对话。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我们要建立起“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和谐关系,在老师的适当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发现,通过实验印证所得。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时,能极大的增强学习信心,也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2.3课外拓展。就目前课程安排而言,语数外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和学习资源。我们在校期间物理课时本就不多,要想充分的进行物理实验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课外的拓展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应该积极的做课外拓展训练,一些简易的实验均可以在课外进行,而实验器材的获取何以通过向老师申请获得。除此之外,建立物理学习会或者兴趣小组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学习会可以定期的组织安排物理实验,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开展一些简单规模小的实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在私下个人的不断探索中才逐渐得到的真知,因此,对于物理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多强化巩固。
3结语
总而言之,物理实验的学习效果不佳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要想彻底改变这样的学习现状,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老师结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不断的对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将物理实验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回应素质教育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积极地参与实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双管齐下。在这样长期的实验教学环境濡染下,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科学素养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学校也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本人学识有限,对物理实验的学习的看法还不够全面,所提出的策略也局限于自己的角色身份。所以,在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实践中还需要师生们共同总结,不断的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学习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4).
[2]卫艳冰.在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实施学习策略教学的实践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xx(01).
物理论文4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制度已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中物理学习主体错位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高中物理教师只承担教学的任务,并不是课堂互动的主体,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师一味的讲授物理知识和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因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较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制约了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1]。
(二)高中物理忽视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物理教材内容和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物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物理课本公式和定义即可,不用研究其内涵和原理,这样也能够在考试中斩获高分,因此往往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
(三)高中物理教师自身问题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会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同时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只是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就直接上岗,并没有经历培训的过程,对于高中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差,学生不能够真正学习到物理知识。
二、将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养成物理课前预习、巩固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该养成课前学习、课后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就应该先对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翻阅和精度,对于其中不懂的问题,应该及时标注,当老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着重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还是不理解,可以课下询问老师,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如在学习《速度运动快慢的描述》这一课程的'时候,课前导读是关于汽车沿平直公路运行的描述,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汽车是沿着哪个方向运动的呢?(2)如果汽车是沿着X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行,那么其位移的结果是正值还是负值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将自己的答案事先记录下来,当老师课上公布正确答案的时候,学生可以自行进行比对,课下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课上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整合,回家在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学习[2]。
(二)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中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肩负起传到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要想实现物理高效教学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熟练掌握高中物理课本知识和内容,屏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将物理课堂知识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应该将高中物理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在学习《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实验,将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在桌子上,然后利用细绳绕过滑轮,在其两端挂上质量适当的钩码,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时间和方向的出相应的数据,从而得出公式:v=v0+at(其中a是加速度、t是时间、v是速度、v0是初速度)。学生通过可以将物理实验看作是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从而更加清楚透彻的了解物理学习的原理,更加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能够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同时还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理念,掌握高效的物理学习方法,从而优化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物理知识!
物理论文5
一、科学方法具备的认知功能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中,人们不断地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其根本原因是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知识没有的和相对独立的知识认知功能。科学教育方法和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科学教育方法所涉及的并不是物质观念下的世界本身,而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知的一种途径与形式,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观念,而其本身也具备较为独特的表达形式,它通常隐藏在知识点的后面,支配着物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所以,科学教育方法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导源功能
科学教育方法中的导源功能主要是指在科学的发现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理论体制,针对科学理论所形成的一种开源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形式要是形成,就会对科学理论的长远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还没有被发现的科学理论就像没有被发现的宝藏,而科学教育方法就是寻找宝藏的线索和途径。杨振宁在对爱因斯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狭义相对论建立初期,物理学在世界上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到的方程,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以及整个物理理论体系。比如经典力学、热力学以及电磁学基本都是遵循这种途径,这就是通过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狭义相对论已经建成之后,这个过程就相应地被调转回来,物理学首先建立起物理方程、理论的结构,然后再回归到物理实验当中,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伪。
2.突破功能
科学教育方法具备突破的功能。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有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基本都是在遵循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实践所得出的。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著名的黑体辐射公式的得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特点。普朗在1900年前就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入了两字的概念,并且通过插入法得出了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遵循科学的方法。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教育方法的有效渠道
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将科学教育方法充分贯彻到物理教学内容中。科学教育方法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需要对其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科学教育方法融入其中,实施系统性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如:在学习“楞次定律”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科学方法的训练,可以将教学的整个过程组织得比较完整,并且还可以展现出一般方式的详细过程,使得学生可以得到完整的科学训练过程。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教育方法的研究和阐述,可以看出知识与科学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的鉴赏能力,同时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物理论文6
物理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故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亦有多种多样。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新观念。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展示物理趣味,激发探究
1、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意前人的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应该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是“顿悟”,是细心观察,是丰富联想,是知识的积累而获得;当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后,法拉弟又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是坚持不懈的探索,是联想和逆向思想的结果。直流电动机的换向器,结构虽然简单,但设计巧妙。用于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实验的滚摆,稍加改进,就有了风行一时的溜溜球。利用大气压作用,做成一种皮碗挂钩。爱迪生研究白炽灯等等都是物理教材中对学生创造教育的丰富内容。
2、应用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的引言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扇门并非普通之门。它是物理学中的力学之门,我们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接着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健儿拼搏夺冠的情境,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
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以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这个史实揭示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3、通过实验、实践问题,创设脑手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心理,大大剌激了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会使有些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会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境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在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铅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它观点又应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验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器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自家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会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学以致用
近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领悟透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时引入探究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论文7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学生对有演示实验的物理课很感兴趣,课堂上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好。但由于多种原因,演示实验受到影响,效果不明显;一些物理规律受到传统实验器材的限缺点,不能作定量研究;甚至一些物理定律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在正常条件下不能实现。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序上造成物理教学中的“填鸭式”教育,影响着物理教学的质量。
微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机进入中学的大门,在物理教学中微机的主要作用就是模拟物理演示实验。
微机模拟演示实验比传统的演示实验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实验的具体步骤及结果,而微机的显示屏恰能满足这一要求。微机的显示屏由于它的明亮程序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还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微机能够同时对两处动态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使其直观性更强。如在讲授机械振动形成机械波时,用传统的方法观察了质点的振动,就无法观察到波的传播,又无法观察到质点的振动,而用微机模拟这一实验时,可以很清楚地同时观察到这两种运动,比较容易得出质点振动和波的传播的关系。
微机的直观性还体现在它能对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类比。如运动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用微机模拟实验时可把它们投入同一坐标轴上研究,比较容易找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微机的直观性还体现在它模拟状态,使得一些推理性的结论直观化,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一定实验基础上理想化推理得出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摩擦现象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法表示这种状态,但在微机中可模拟实现。微机模拟演示实验比传统的演示实验具有更大的录活性。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用实物进行的,形象性较强,从表面现象来看,微机的模拟实验不需要这些装置,但这些装置实际上可由微机在显示屏上绘制出来,从视觉上来讲,形象性同样存在,而且其灵活性更大,需要观察的部位可以通过预先编制的程序来观察角度,增强视觉感。如用微机模拟a粒了散射实验,实验装轩按教材的要求在微机的显示屏上绘出,并用亮点表示a粒子的运动轨迹,而两种原子核相遇的情况可只对一个金箔的原了核进行放大说明,比较容易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微机能模拟演示实验,更因为它具有传统的实验所不及的准确性。传统的实验受器材的限制、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实验误差的影响,这些都是由于实物实验造成的,而用微机模拟实验时,由于是事先将规律输入机器的,不会受上列因素的影响,因而准确程序高,且数据可随时由微机输出,更容易找出规律。
微机模拟演示实验,还因为它有传统的演示实验所不具备的多能性。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大类,演示实验大小有几十个,用传统的实验需要大量的仪器而用微杨模拟实验时,只要一台微机,自编不同的软件即可,实现一机多能。
运用微机模拟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则
用微机模拟物理演示只是对演示实验不足的补充,而不是用之来替代。如果演示实验全部被模拟实验取代的话,必然会造成物理这门学笠的神秘感。这样,反而微机模拟物理演示实验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以定性的实验为基础,再以模拟实验作定量研究或各种规律进行类比。如运动学中的斜抛运动,教材只是以喷水嘴实验作定性讨论就直接给出结论,学生还有一些疑虑,在此基础上,再以模拟实验作定量研究,容易找出规律。
2、验证规律,用于那些传统器材不能实现的实验。如牛顿第一定律、原子的核式结构、气体压强的形成、重核的裂变等。
3、运用于那些因暂时受环境影响而无法进行的实验。如静电实验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天气潮湿时荷不易集存,遇到这种情况可用微机模拟。
4、运用于那些因器材缺少而不能开设的实验。由于教育经费有限,绝大部分学校实验器材不全,如缺少什么实验,也可用微机模拟实验来临时代替。
物理论文8
摘要:学习高中物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要是建立基本物理模型并分析,应用,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的提高基本物理模型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在学习中提高基本物理模型学习和应用的有效性,那么在学习和理解高中物理内容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模型 建模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伽利略开创近代物理研究开始,实验验证法就是物理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时根据实际实验的情况进行合理地,科学的理论推演,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是物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建模思想正是在这种研究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的通过一定的抽象思维,适当地对物理研究对象进行理想化设想形成物理模型,进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有效地掌握,合理地应用基本物理模型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和提升考试效益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现在课程改革后所使用的教科版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对物理基本模型和基本建模思想的培养和应用。所以加强物理基本模型和基本建模思想的培养是对学好物理大有益处的。
下面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建模方面的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1.物理建模的含义
物理学是与实际联系很密切,且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所研究的对象宽泛而繁杂,往往研究对象并不是以一个孤立系统而存在,同时还有可能存在许多的外部影响.为了方便进行物理的理论分析,要将一些对研究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忽略。当然不能忽略问题研究的本质。这就要求在研究问题时,要根据本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主次,进而抛去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的理想的物理模型,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抓住问题关键,这就是物理建模.
2.物理模型的特点
建立基本的物理模型,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即代表性、方法性和美学性.
基本物理模型的代表性,是从许多的物理对象中经过有针对性的忽略外部次要因素后保留下来的,抓住了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每个物理模型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例如运动学中的质点,电学中的点电荷,试探电荷等等。
基本物理模型的方法性,是表明每一个物理模型的确立不是凭空得出的,而是由大量的物理研究,数学推演证明,经过反复思考完善才最终形成的,物理模型反映了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数学基本分析思维方式。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等就是体现了物理基本模型的方法性。它代表了一种对这种运动形式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以及数学运算过程。在学习此类型的物理问题时,只要确定了物理过程属于哪一种物理模型体系,那么在理解,分析,运算是都可以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应用基本物理模型其本质也是一种分析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基本物理模型适用范围和是否正确的过程,还是物理思维不断产生,巩固加强和固化的过程。
基本物理模型的美学性,主要强调了物理基本模型表达形式的简洁,对称和优美。现行高中教科版教材中所提到的基本物理模型都是非常简单但又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本质状况。通过物理模型能够简明扼要地揭示物理问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形式美.例如我们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很简洁、对称,当看见这些公式后给人以一种特定的物理美感。再如,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楞次定律,焦耳定律,牛顿三大定律,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都具有很强的简洁流畅的物理美感。
3.物理建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物理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是其难度所在,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而在学习中逐渐的建立物理模型,使得难以琢磨的物理理论变得实在,变得可以想象,那么对于物理的学习就起到的很大的帮助。
高中物理建模,将解题过程化繁为简,降低了物理解题难度,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同时正确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思维品质的过程。通过物理建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平抛运动。我们知道平抛运动其本质就是在初速度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在与初速度垂直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成。电场中,在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运动时,就可以很快的发现这个运动和平抛运动具有十分相似的受力特点和运动情况,那么就将平抛运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运算都进行套用。
再如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行中的应用,只要理解好“核星—绕星系统”,那么在求解过程中就直接应用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相结合就可以较为顺利的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同样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只是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
4.物理建模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求规律的过程,以强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物理探索过程中的困难,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同时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应用基本物理模型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思维方式》.朱龙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研究型课程》.应俊峰.天津教育出版社
[3]《中学物理教学建模》.苏明义.广西教育出版社
物理论文9
一、物理模型,是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
物理模型,是辅助老师讲解课本知识的一种工具,它的形成过程本就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同时它也是老师在讲课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将物理模型应用于物理课堂中,简化了课本中许多复杂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它作为物理知识的载体,常常带给学生独特的视觉感受。老师通过模型将知识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去感受真实、可触摸的知识。作为老师讲课时最常借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将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等都清晰地转述给学生;学生们通过接触模型,就像真实地触摸到课本里的知识一样,另外物理模型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难点、重点,简化知识。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物理模型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帮助老师传播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例如老师在讲解“摩擦力”时,就可以借助于物理模型来讲解,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什么叫摩擦力,帮助老师进行摩擦力的课程教学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实际体验,通过借助模型很好地简化了老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是连接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这种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恰到好处的表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物理模型,是软化教学过程的工具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由于它们所具有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很难学会和接受,也因为如此,学生常常感到学习困难、问题复杂,学习物理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改变这一现象,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一件吃力的事情,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这样才有益于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进行更好的学习。老师通过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重点突出了问题中的主要因素,淡化了一些次要的因素,将清晰的物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物理过程简单明确地讲述给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疏通思维,从而使得物理问题不再复杂不明,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对教学过程起到一个软化作用,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科目的学习不再吃力,不再费时,轻而易举。就像在学习“力的合成”时,有一个“子弹打木块”问题,学生对于这个过程中的许多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对于各个力的分析、合成等也不是很透彻,老师就可以借助这个物理模型给学生进行操作,学生观察木块的变化,这样学习起来就简单许多,软化了教学过程,简化了教学内容。
三、物理模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
任何一个物理过程的处理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对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这样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学时,老师可以针对物理模型的设计以及分析研究等方面思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影响问题的因素的主次分析,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去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和应用,还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日后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比如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学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去掌握一些电磁感应的特点、规律,以及分析问题时所应用的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的应用使得提高学生的能力容易很多,学生乐于接受物理模型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为自己能力的提高找一个简单、方便的方式。
四、结语
高中物理所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还是比较复杂难懂的,所以老师借助物理模型来教学、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获取知识,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师生之间进行很好地沟通和交流,为他们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另外由于一些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不是很容易理解,老师可以利用物理模型来软化这些物理知识,将它们由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物理。物理模型对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物理模型,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
物理论文10
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图象、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把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呈现于屏幕上,并能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那么随着电脑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学校多媒体网络设备的日益完善,多媒体在平常教学中将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如何使物理问题形象化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将多媒体应用于物理教学,无疑对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氛围、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下面,我就多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烘托课堂气氛,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是每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利用多媒体支持强大动画和声音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比如在《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和我国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录像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展现宏观与微观世界,增强实验效果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用实验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显,借助多媒体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起到优化实验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高三课本《原子和原子核》一章的教学时,由于这一章比较抽象,老师难教,学生不容易学。而使用多媒体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因为在讲到α粒子散射实验时可以将有动画的实验课件引入课堂,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的过程,并在短时间可重复多次。
3.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在某些方面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现物理学中“变”与“动”的特征。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难理解,很抽象的概念,如力学中冲量、动量概念,电学中电流、电压、电场概念,热学中的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光学中的干涉、衍射、光电效应等,单凭教师是很难说清楚的,这样明显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若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相应的内容,如振荡电路在一个周期内电容器充放电,电路中电流变化磁场电场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容器充电放电、磁场电场变化,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接受知识。 4.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尽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仍存在相当多的地方,或内容抽象深奥或演变过程十分漫长,或实验具有危险性、污染性,或实验器材无法满足要求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给实际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而多媒体恰好可以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实现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揭开物理现象的奥秘,概括出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进而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例如:静电平衡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静电实验本身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很高,另外静电平衡的实际过程瞬息即逝,学生对此知识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只能被动地记忆接受,解题时只能生搬硬套。利用多媒体的模拟,能形象生动地把电荷移动,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这样一个过程给予展示,使学生很好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为什么有许多规律。
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以上几个非常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多媒体只能称为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式的教学,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盲目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认清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的本质
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是为了掌握知识而运用的,如果纯粹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种直观材料对教学非但无意义,相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完全替代。如果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师就可以将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用多媒体显现出来的`观点是片面的。大多数的物理知识,还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宜。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内容和时机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它的概念的建立和定律的获取大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在物理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它的直观性、真实性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在实验室能做的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观的真实感受。多媒体模拟试验虽然逼真,但毕竟不是学生亲手做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该以真实实验为主,模拟实验为辅。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不能亲手做的再考虑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习惯,加强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总之,要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避免其劣势,选择合适时机使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与方便快捷的工具。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物理论文11
一、情境学习理论与生态物理教学概述
1.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基本观点。情境学习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情境学习的情境,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学生、教师和机构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的情境则专指特殊学科理论的应用。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知识必须通过使用才能真正获得;②学习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背景;③学习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④学习要通过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才能实现。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情境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才能被充分理解、掌握,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学习是埋藏于情境中的,是一种学习者参与真实世界的文化实践活动。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应是这一过程的“合法”参与者。在情境学习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群体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情境中嵌入学习的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发展其协作学习的技巧。
2.生态化课堂及其基本观点。生态化课堂是指作为双教学主体的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课堂以生态学的视野来关注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和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生态化课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①系统性。课堂生态即由师生和教学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②联系性。在课堂生态系统内,主体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③依存性。师生之间、师生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④动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平衡和发展中。生态化课堂的系统性、依存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要求,在开放而动态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环境中,应将教师、学生和课堂物理环境等看作一个整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以达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情境学习理论与生态物理教学。情境学习理论和生态化教学是紧密联系的,生态化教学主要以学习的情境理论为基础,情境学习理论为生态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二者均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协调教师、学生、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并在开放而与外界关联的生态化环境下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和谐统一起来,促使系统内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情境相互联系、结合,最终达到动态的平衡和发展状态。生态化物理教学指在以物理教学走向现实世界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的要求下,强调教师整体组织教学系统内外的诸多要素,侧重于协调物理学习和现实世界间的联系,同时促进学习者在有效物理教学目标和物理教学系统之间达成生态平衡,最终促使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课堂中得以真正落实。
二、中学物理教学生态失衡现象分析
1.教学情境与真实情境失衡。中学物理实验由于环境条件和实验室资源的制约,往往比较客观简约而科学规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且缺乏现实情境特征。一些教师只能模拟真实情境,甚至口头讲实验,这种脱离了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传达给学生的是单调、失真的知识系统,形成的是学生对物理实验片面而刻板的`理解,导致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技能难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存在的真实情境。
2.教师与学生间主体地位的失衡。受传统授受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执行教学任务的指导者角色,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和短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等做法。教师一味地固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模糊了新课标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而学生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课堂知识,这种教师与学生间教学主体地位的失衡是与现代教育观念背道而驰的。
3.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失衡。学校的物理学习更多的是个别化的过程,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而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学习活动中的互助协作方式来实现。合作性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目前学校与课堂很少有真正的实践共同体,学校与课堂中缺乏情境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共同体的文化。
4.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失衡。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以致用,学与用相结合,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物理教学单一训练学生反复、机械地操练应考必备的实验技能,学生合理、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5.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失衡。物理科学素养主要指物理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而人文素养主要指人文知识、社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注重物理科学素养教育,即学生智能和技能的提高,而无视人文素养的教育。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不到融合,即使创新实践技能得到提升,而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学目标与评价失衡。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是相互匹配、相互作用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不能与大多数标准化测验所强调的特定课程目标相匹配。物理教学深受“考试文化”的影响,各种考试的重点都是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量化考察和检测,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考察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因而导致了学生知识迁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
三、中学物理课堂生态化教学策略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产生的,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时,如果能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并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学生可以在各种虚拟的“真实”环境中,既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又可以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学生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生态的课堂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把讲授、自学、实践、讨论、归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主动构建物理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抛锚式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抛锚式教学强调问题解决,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置于一个全新的、更有效的问题解决进程之中。认识教学需要产生在各种情境中,如家里、社区和工作场所。因此,物理教师应当围绕某一问题情境来设计学习和教学活动,依据一个问题的确立来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探索问题解答的机会。
4.建立合作学习团队。20xx年5月2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指出,应当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于物理实验操作需要强调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和探索科学的奥秘,而团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正好能够增强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互相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达成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实现。
5.采用真实评价。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真实性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思维活动能力。与传统评价中主要以学生专业知识成绩为重点、强调量化的特点相比,真实性评价更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与改善,而且可以据此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物理教师可以在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收集真实、有效的资料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有问题,真实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物理论文12
一、《大学物理》进行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意义
物理是以物质基本结构、物体一般性运动规律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鲜明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特征。《大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定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是抽象的科学研究产物,代表人们对于物理现象和实验的思考和总结。虽然这些抽象的物理定义可以完成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解释,但就物理学习而言,不便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改革,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优势扩展《大学物理》教学资源、丰富《大学物理》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
1.扩展《大学物理》教学资源《大学物理》是针对普通高校物理教育需求而开设的物理教学课程,涉及的物理教学知识较为广泛和繁杂,教师仅依靠书本中的教学资源很难完成系统、详细的教学讲解和展示。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获取网络中海量的教学资源,完成对课内教学的资源扩展和补充。同时,借助互联网站强大的检索功能,教师的资源检索行为将更加高效和具有针对性。教师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完成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构建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学物理》中涉及众多的实验观察内容,但由于部分实验过于复杂或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难充分地完成所有的实验展示。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以弥补纯理论教学的教学空白,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深化学生的学习理解。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传统模式下,《大学物理》教学以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讲解和知识灌输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僵化,对于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缺少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相应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发展,加之物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又存在较多的定理、定义,较难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热情和兴趣。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物理》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创新,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课本和板书的固有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教学讲解和展示,从而完成抽象知识具象化的转变,降低物理学科学习难度。此外,信息技术的引入更容易构建探索式的物理教学课堂,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成长。
3.加强《大学物理》实践教学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愈发突出,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大学物理》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借助便捷、高效的网络技术,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通过针对性的课外知识扩展和生活化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信息化条件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措施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大学物理》的内容扩展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析,《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繁杂,虽然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大学物理学习的多样性需求,但也给学生全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通过电子课件的方式梳理和概括《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通过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脉络,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和主观学习需求,借助海量网络教学资源扩充《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通过多方位的教学展示和对比,丰富学生的教学体验,深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思考。另外,教师可优选一些趣味知识进行教学扩展,以提高《大学物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传统模式下,《大学物理》教学以教师为绝对主导,控制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物理知识学习,相应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健康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学优势,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现代元素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以降低《大学物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理解,引导学生激烈的课堂讨论,突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健康成长。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小学、初中、高中相比,大学的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和自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探索程度和未来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通过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更宽广的自学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教师应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加强与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大学物理》教学更加深入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和成长。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完成《大学物理》的内容扩展和教学氛围的优化,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学习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借助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与学生间的交流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亮,甘志刚,叶天语,等.尝试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xx
[2]程彦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时代农机,20xx
[3]马安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大学物理教学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
[4]徐磊.将物理科研带入大学物理教学中[J].科技资讯,20xx
[5]冯蒙丽,宋春荣,刘进,等.大学物理网络交互型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
物理论文13
摘 要:物理学科被学生普遍定义为枯燥、无趣的科目,其主要原因为教师大多采用单向输出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并不适合此学科的有效教学,只能扩大它的抽象程度,使学生难以掌握物理知识的精髓。通过实例分析充分证明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以上物理学科的教学困难。
关键词:启发;互动;相互作用;总结
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授课范围和程度可以通过学生与其互通的效果来确定,并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来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案,节省了教师探索教学设计安排的时间,学生通过互动式的启发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兴趣得到不断提高,物理的发散性思考也得到无限拓展。
一、互动启发式教学中“启发”的合理运用
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点在引导,关键在转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环节捅破学生与知识之间的那层薄薄的窗户纸,使其拥有醍醐灌顶的学习感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指导上,启发互动式教学方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意识,教师通过这一思想去指导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自主探索现象的根源,最终收获知识的积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学习,让学生用手去感觉发音与不发音时喉咙的不同之处,也可以比较烧杯中的静态水与哗哗作响的流动水的不同之处;在得到这些不同感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利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物理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学生将这一结论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论证,提问学生:“怎样使直尺发出声音?”通过之前总结出的物理定义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手拨动直尺,使它震动,从
而发出声音,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思路一直紧跟老师的引导,掌握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到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启发充分带动自身思维的快速运转,从视觉、感觉、听觉多方位去体会知识、感悟科学。
二、互动启发式教学中“互动”的合理运用
对生活的不断观察和实验是物理知识积累的基础,物理知识的生活化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课上互动学习的讨论对象,这样不但能弱化物理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还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互动兴趣,增加互动的频率,提高互动的效率,促使其产生强烈的互动讨论意愿,锻炼他们从现象发现本质的物理学习能力,使其在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氛围里面将本来抽象难以接受的理论知识变为已有。
例如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讨论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来,首先教师提问:“放在衣橱的樟脑丸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差点把樟脑丸当成了糖丸,还有的说放了樟脑丸的衣橱有一股气味特别难闻,这些信息马上让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到了樟脑丸是由固体形态变成了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形态,但是我们还是能闻到它的气味,教师此时顺势解释这一现象为升华,是物体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一个过程,学生经过互动讨论,互相激发思维的兴奋点,刺激大脑的有效运转,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所学的知识点,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三、互动启发式教学中“互动”与“启发”的相互作用
互动启发式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过程中“互动”与“启发”是缺一不可的,两者具有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教师的启发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的互动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并取得丰厚的收获;有学生的互动给教师反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并取得良好效果。
例如在“重力”这一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熟透的苹果自然落地”和“抛出的皮球总是向下落”这些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去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的方向,此时学生很容易误认为重力的方向是与物体接触面垂直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可以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再看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由此学生对“重力方向永远指向地球中心”这一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互动引入所学知识,再由教师的直观视觉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运动,进而攻破重难点,这一完整的互动启发式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有收获,既能积累知识又能锻炼能力,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与提高。
本着灵活运用合理教学方法的原则,教师采用以引导为线索,学生互动探究和独立思考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
总而言之,在互动启发式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导游”的角色,在耐心细致去讲解的同时,还要注意巧妙设计路线和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跟上“导游”的步伐,还要通过互相交流、不断思考快速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完成一次有趣而有意义的“知识之旅”。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创造和发现,并从中获得正确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石桂英.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
[2]江宁.谈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湖南中学物理,20xx.
[3]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xx.
物理论文14
[摘 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校教育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方面能够及时地、辩证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改变物理概念教学观念,注重概念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在高中一些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将某些物理量的概念与其他概念相互混淆,不能对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确的认知。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和精细化的设计对物理概念进行思维转化,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转化;物理;概念教学;中学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将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内容、形式、适应范围和生活常识混淆,不能对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确的认知。
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式不当、思维定式和相关概念干扰等原因造成。所以对于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要鼓励和引导思维定式的积极表现,要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对消极的表现进行思维转化。例如,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先接触到质点、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等物理概念,主要掌握了通过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而在学习密度、速度、电阻、电场、磁感应强度时,如果学生还企图运用这一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新物理情境下的比值定义法,从而导致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含义。对已有的物理概念模式认知进行思考角度的重新加工,抓住物理情景中物理量概念主要的本质,忽略次要的,最后抽象地概括出物理情景中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然而这个思维转化过程是需要高中物理教师要逐步引导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操作。
一、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对物理概念进行思维转化
以学习“电阻”为例,要使学生理解“电阻”这个概念,如果教师运用像讲授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这些比较直接的学生习以为常的方法时,学生就会对该概念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思维限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一类的物理模型,很难形成物理情景中对电阻的.物理模型认知。因此必须让学生思维转化,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去理解和接受“电阻”的概念。
我们可以这样尝试:将以往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转移到实验当中去,这就是一个思维转化。
在实验室摆放各种各样的电阻元件,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然后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的体验对电阻有了一定的感官认知,进而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分别参与对不同电阻设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以数据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课堂活动对学生思维转换进行引导。
刚开始,通过感官认知后,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电阻的各种模样,在脑海形成初始印象。然后让其中一组学生研究某个电阻的多次实验数据,从整理的数据中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在综合各小组成员意见后,教师引导得出:对同一个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的电流I之比值是一个定值,并且这个定值是与U和I都无关的恒定的量值。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小组实验的不同电阻的实验数据是否和第一个小组的实验结论一致。在学生实验后,依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只是它们各自的比值不一样,说明是两个不一样的电阻。
在其他小组也实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时,他们都能得出同样结论。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对于这些结论进行概括,得出结论:每个导体本身都有一个恒量R,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
虽然学生对电阻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里的认知。这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思维转化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转化,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将上述情况与初中学的抽象的“密度”的概念类比:对于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之比是一个定值;对于不同的物质这个定值是不同的,这个定值代表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那么你从这个角度去怎样理解电阻呢?接下来再让学生悟出这个恒量R,也一定是代表着导体的某种固有属性,进而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分析R与I及U的关系,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持久的电阻认知。如果学生不经过这一思维转化过程,而是教师直接给出电阻的概念,那么学生对电阻这一概念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的惯性思维。尤其是对于如何判断“导体的电阻与所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其中的电流成反比”这样的一类的习题。
二、精细化的设计对直观的概念进行思维转化
以学习“冲量”概念为例,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对“冲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引入都是直接给出的,表述为:冲量是力对物体在时间上作用效果的累积,即动量的变化量。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机械性地记忆这个概念,至于对物理概念的模型并没有经历构建过程。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只会模仿和机械地应用,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授课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转化一下思维方式,做如下设计也许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光滑水平面上,对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一定的作用时间后,引导学生先回顾分析“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它们的表达式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也能够根据以前的学习将它们的表达式写出。
于是学生可以得出:
mv=p,mΔv=m(v2-v1)=Δp。
mΔvΔt=ΔPΔt=ma=F合。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分析出:质量与速度的变化率的乘积就是动量的变化率,也就是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再逐步引导将公式变换角度来思考,可以得出ΔP=F合Δt。
学生便可以恍然大悟,原来冲量I=F合t是这样的一个模样,是这样一步步演化来的,由此也加深了学生对该概念模型的认知。虽然整个过程所用时间长一些,但学生对冲量定义的建构过程有了本质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思维的转化,更注重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概念的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化,对概念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同时通过思维转化既能体现物理学科的教育理念,又能够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理解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认知角度来看,思维转化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教育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是经历一个个“思维限制—冲破思维限制—再思维限制—再冲破思维限制……”的周期性适度地远离平衡态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选择设计典型事例,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运用物理思维转化逐步引导学生接受一个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概念。
物理论文15
1、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2、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3、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揭示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把现代物理专题中的部分内容穿插安排在授课之中,学生反映很好.如在讲完振动与波后,由单摆的线性振动自然地过渡到单摆的非线性振动,从而引出“棍沌”,接着向学生指出了普遍存在的混饨现象,并简要介绍了混沌理论的发展及意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编制了部分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以用于教学.如在驻波一课中,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把驻波的成因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时效.
【物理论文】相关文章:
物理建模论文11-21
物理教学论文11-19
物理的小论文05-16
(经典)物理论文06-07
物理论文06-07
论文:学好物理的方法11-2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1-01
物理初中小论文03-29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4
物理论文与小结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