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5篇(精华)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
1.在实验中创新,改革实验的方法
动手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浮力章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乒乓球等工具,自己通过实验得出浮力大小。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物理原理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对话教学
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敏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更胜以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开发学生潜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对话教学可以采取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和学生对话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还可以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或者,学生在黑板上代替教师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述等形式。学生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巩固物理定义,定理的记忆。同时,在对话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和教师的位置是互换的,学生对于能够体会教师的经历充满了好奇,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荣誉感,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和责任意识的加强,不仅对于下一步的物理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难以想象的作用。是教育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学生之间相互的对话是以讨论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社会阅历不丰富,所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讨论的范围和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免出现形式主义或者跑题的现象。比如,在第一章声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声音的作用,传播方式等展开讨论。声音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其传播是通过空气媒介实现的,就此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声音是否可以在其他介质中传播,比如在水中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传播,比如在真空中,在外太空中声音是否能够传播。同时学生对于声音的危害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生活中的噪声就是声音危害的具体形式,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助声音的原理,为减少噪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以致用,这是物理学的宗旨,同时,学生在物理应用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3.创新教学的理念,引进哲学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教学的跨学科,跨领域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物理教学中引进元认知理念就是这方面有力的探索。元认知理念是哲学领域的概念,是对认知方法的调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是对物理学习方法整体的梳理,包括物理学科的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总结等多个方面学习方法重新认知,以便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如鱼得水。在物理预习过程中应该遵循不求甚解的原则。如果在预习过程中追求全面详细,那么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现象,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失去学习的新鲜感情况,影响教学的兴趣提高,这是初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追求进步,希望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在思想上正确的,但是在学习方法上却是错误的,只有借助元认知的理念才能够对这种现象予以更正。例如,在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过程中,在预习时只需要了解物理的物态是有不同的形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就可以了,至于具体的转化条件,如水从液态转化成气态的温度,压力等具体的条件可以留在课堂上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改善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4.总结
总之,物理教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内容比较乏味,理论性比较强,很多的定义和定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因此,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等诸多的问题。有鉴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课堂对话活动,引进哲学理念等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借助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初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教育改革在初中课堂实践的具体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2
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操作性和理解性较强,也是帮助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知识以后,可以自主解决、研究科学问题的课程,而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科学观念,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去协助课堂教学,以此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进一步增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而借助转换法配合物理课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是当前教学过程中被极力推广的教学模式.下文结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针对转换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做如下分析.
一、转换法在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中的光学,因为学生能够看到各种颜色的光,但是摸不着,所以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化,并且以初中学生的层面来言,有效理解就会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各种颜色的光,但是,对于生活中出现这些光的一些特征知识却不了解,针对这种教学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采用转换法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光现象形成的过程和原理,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化的理解物理科学.例如,我在开展“光的反射”这节课的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反射的现象和概念,我就借助一面镜子和手电筒为学生做演示.由于初中生对光现象没有更多的认识,如果让学生直接按照教材内容死记硬背理解光现象形成的.概念,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就事先准备了一面镜子和一个手电筒,然后用手电筒向平面镜上面照射,这时候学生就很明显地观察到在教室的墙面上出现一个明亮的光影,随后我就借助这一现象逐步引入课堂的正式教学,使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的前提下再开展教学.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还能够有效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自信心.
二、转换法在电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对电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中灯光的照明、机械设备通电以后可以运转等常见现象,但是为什么这些设备通了电以后就可以工作,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在开展电学教学时,首次提到电流,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讲解,学生就会对此觉得很新鲜,因为电流是看不到且能量巨大,仅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掌握电流,就很难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哪些现象与电流有关.因此,我就结合转换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电流的作用.例如,在开展“电能”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就借助荧光灯为学生做演示,首先,我在灯泡的开关上提前设计两个档位,一个是弱,一个是强,随后我把开关推到弱的档位上,学生发现灯光有一点点亮度,当我把开关推到强的档位时,学生会很明显地观察到灯光比前一次亮了许多,随后我就结合这个实验,向学生讲解其中的知识原理,就是由于电流的大小控制了灯光的亮度,这就是电流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科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转换法在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各种声音,如汽车声、说话声、物体发出的声音等,但是若让学生采取办法去测量这些声音的大小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转换教学思路,配合转换法指导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出测量声音大小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开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教学时,我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桌子发出声音.学生听了我的提问以后,大部分都认为桌子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的,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拿出一个小纸片放在自己桌子上,然后自己向桌子拍打几下,观察小纸片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按照我说的操作结束后,说拍打桌子时,小纸片会随着跳起,这时候我就把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验现场向学生开展教学,这种现象就是表明桌子是可以发出声音的,并且在发声音的时候还会振动.转换法是研究初中物理的常用科学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年来的中考题分析发现,转换法的考查曾经以多种形式频频出现在考题中.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转换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有帮助.转换法可以贯穿初中全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还能够帮助物理教师有效开展各类实验研究工作,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3
一、提高教学感染力,增强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趣味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都受到了传统枯燥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口述的教学形式完全失去了兴趣,对于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着很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趣味性。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物理小实验,这样利用实验的吸引力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然后教师再增加课堂知识的引入,通过这样的课堂知识导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还会使学生对物理充满兴趣,让学生对物理充满好奇,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偶尔进行物理实验,但是这些实验都是进行验证形式的实验,教师应该将实验变成探索性的'教学,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有吸引力,还能够体现实验的不确定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探索,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性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和空间。在传统的实验过程中都是教师进行操作,学生在旁边观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让学生自己体会实验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的实验实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个性化。
二、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提高物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1.利用物理历史趣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发掘教材,教师可以在教材中增加故事的因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教材更加具有兴趣和依赖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一些比较情节化的内容都比较有吸引力,将其与教材结合不仅能够迎合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提高对教材的关注度。教师利用物理历史趣闻进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植入一些名人趣事或者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物理故事,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出教学内容,提高兴趣,还可以教育学生向那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学习,渗透敢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从而增加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决心,认真对待物理的学习。
2.巧妙运用多媒体,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口述教学,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互动,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在面对这样的物理课堂时不仅难以产生兴趣,还会使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出现抵触学习的心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将物理知识以趣味性的图片、文字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迸发出来,还会给教师的教学减轻压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叛逆心理特别强,如果教师的讲课方式枯燥无味,缺少创新,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教学课堂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新一代的高质量人才。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4
物理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在学生学习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发挥了自主性去体验了这个过程.而生本教育恰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呢?
1.明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
要将生本教育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学生主体,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好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根据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无论是在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还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课.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谈谈在生活中遇到的大气压强导致的现象.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方式,更能带动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
生本教育的另一特点就是突出探究,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突出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干电池和锡箔纸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短路的现象,这种小实验不仅安全利于学生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布置这样趣味实验当课后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也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激情.
3.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
突出合作也是生本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力和机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相关题目,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看哪一组能最快地讨论出结果,并向其他学生展示出来.创建小组也可以使组员之间互相督促,教师在分组时可以综合一下,将一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等生分到各组,让他们带动和帮助学生那些成绩较差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使学生共同进步.当然合作不能仅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等等.
生本教育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立足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从明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三方面对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希望以上几种方式可以给各位教师一些借鉴,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飞.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构建策略浅析[J].中学物理,20xx,32(20):39-39.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5
一、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无法激发出自身灵感。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中初中物理教材大都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和实验,而这种文字和图形都比较抽象,对年龄较小的初中生而言,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文字和图形体现出的内在物理规律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采用简单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枯燥乏味的物理讲解,这种理态的物理教学情境只会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形成肤浅的理解。如果让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看到又可以听到,再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而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教学效果将会远远大于传统教学。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强大的文字、动画、声音和图片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视听、观察和人机交互对接收大量的物理教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欢快愉悦的学习感受,于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物理知识是对社会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论探索,是研究自然现象发生的内在科学规律。而对于仅仅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导致他们对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存在的物理现象,只能在思维中存在着粗浅的认识。在这种较强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学习和理解物质排列规律和内部构成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不可能在物理课堂上直接进行原样展示,导致中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理论知识时就相对困难。针对这种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电脑展示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而且还可以制作动态的动画短片和录像片断,以此来模拟物质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将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科学记忆,培养中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性思维。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短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创造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基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传授已知的物理科学结论,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仅仅要传授物理知识给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要可以将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展示出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进而有效鼓励他们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多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都极短,甚至中学生还没来得及完全看清楚时,该物理过程就已经完成,导致中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在本质,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解“大气的压强”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理论讲解一下,而应该利用多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录像,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几分钟之后再将录像放慢播放,甚至可以用特写镜头展示某一变化过程,从而使中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形成积极探索精神,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多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物理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6
一、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践教学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理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教材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从而以强烈的好奇心、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再现生活场景:从水井中提水,工人用口袋背水泥上楼,农民用滑轮组往屋顶吊粮食,起重机提升重物等,让学生明白,为达到目的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而任何机械在做功时都要克服摩擦和自身重力做功。这部分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就是额外功。接着讲解什么是总功,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的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又如速度的教学,我们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跑到中途暂停,此时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得出结论后继续播放视频,到达终点的时候提问:哪位运动员是冠军?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接着出示一些不同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成绩,针对材料提问: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在学生的强烈需求下引出速度的概念,再结合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的速度,这样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让知识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种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教学目标隐含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起来既不枯燥又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好,而且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习热情化为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开放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超越,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养成独立探索、研究的习惯。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旁观者,如同看影视节目一样,观察教师把这些实验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演示一遍,只看个热闹场面,对于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缺乏主动性的探索。所以在开放式教学中把一些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由演示改为分组,把学生5~6人分成一组,共同设计步骤,亲自参与,分工协作,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既观察到了清晰的现象,又锻炼了操作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加强分组实验的`探究性。
分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兴奋的状态中探索,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让探究向深处发展。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及规律的总结,认为实验已经结束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凸透镜残缺不全,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你如何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顿时又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的讨论,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张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来观察现象,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主动参与探究,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培养创新能力。
三、开放教学手段,拓宽课堂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1、注重学科渗透。
如《乐音的特征》教学采用控制变量法,结合乐器来进行音调的教学,改变二胡、小提琴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振动发声,判断音调的高低;通过学生吹奏长笛、箫等乐器,让学生思考,音调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决定音调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对于响度的教学,通过改变敲击大鼓的力度,鼓上碎纸屑、粉笔头跳动的幅度,让学生领会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音色的教学,采用分别敲击鼓、锣,吹奏笛子,让学生闭着眼睛猜是哪种乐器发声,掌握音色的概念。这样,一堂枯燥的讲授课变成了一节声情并茂的欣赏课,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2、利用网络学习。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成了人们学习的另一个阵地。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特点,适当引导,让网络辅助教学。如在讲授《升华和凝华》时,提问电冰箱中的霜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上网搜索无霜冰箱是如何自动除霜的,并观看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视频。
3、加强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的深化,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探索学习。如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发动学生自制针孔照相机,懂得了杠杆的原理后,回家自制杆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联系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使课堂教学具备鲜明的时代气息,充满生机与活力。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模式,服务于教学,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7
探究式教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尤为重要。本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实验探究一切只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
1.观察是学习物理必备的素质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通过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如观察停止沸腾的热水中浇上冷水后又开始沸腾等,但学生观察时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材刚开始的几个探究实验,都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特点、串并联电路电流及电压规律特点等。在这些分组实验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如学习物态变化前,就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水的`循环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自然界相关物理知识,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以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过程演变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2.在实验探究中“创新”学习
(1)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人造小彩虹,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2)认真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实验探究
①引导学生做好新教材下的探究实验
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材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操作,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如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声的产生中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有条件就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③在实验中不断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几乎在每次实验探究中都会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在电学实验探究中尤为突出,例如学生练习连接串并联电路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规格相同的灯泡,当把它们串联或并联时,亮度会不一样,此时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1.让学生明白“问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并且是深入的学习。
2.在实验中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如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时,遇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比较普遍,此时可以找比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提出若干“问题”,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检测问题所在。
三、实验探究一切只为学生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后,对学生实验探究应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此时应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一切目的只为实践应用。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完基础电学知识后,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用电常识问题,例如家里为何不能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为何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在教学上的整合进行分析,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通过整合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物理中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应用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助性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20xx.
[2]王冬兰,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J].考试周刊,20xx.
[3]姜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xx.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9
摘要: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一线物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教学过程。从实验趣味性,到分组实验教学,再到实验报告的价值反馈,每一个过程都是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仔细探究的部分。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探讨
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一、改进演示实验,增强课堂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比如我们的“成像试验”,书中采用的成像材料是棋子,但是由于棋子的亮度低,效果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果断的换成了蜡烛,蜡烛被点燃之后亮度比棋子要高的多,所以透过玻璃板后的成像比较清晰;再有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不一致,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按照大家的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组,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共同操作,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做好分组实验,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学,教师正确操作,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从而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了解实验步骤,认识器材,进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事先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手和脑的相互配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得出具体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与学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四、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动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五、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基础上的,把学生的做实验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将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整理、在数据上进行个性化处理、追踪误差产生的根源并将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条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得出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以实验报告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过后所得到的事实结果作为直接助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具进行更进一步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把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避免误差等内容穿插进教授内容里面,尤其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和重点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进行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实验的,并且这一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思维之中,要使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是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为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靳开福.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革新,20xx,(05)
[2]司玲.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考试周刊,20xx,(18)
[3]张翼,常志学.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0
一、浮力的产生与计算公式
在进行浮力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漂浮的物体?学生多数能够回答出,船、鸭子、天鹅、游泳的人、热气球、滑翔翼等。此时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烧杯,灌水并放入乒乓球,并用手推动乒乓球来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漂浮物体是不是也沉不下去?为什么用手指把乒乓球按进水里它会沉下去,放手又会浮起来?这个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乒乓球总是竖直向上浮动来告诉学生,浸在液体或者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即F浮,并通过手按乒乓球来向学生演示浮力的存在,并引入浮力的公式:F浮=G-F。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比过往教学方式更合理,学生在观察中看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感受到浮力与生活的关联,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二、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
其实物理知识本身就是具有关联性的,教师应合理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对浮力的产生与计算公式产生兴趣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探究心理,而教师正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浮力的'大小这一章节,由于涉及的细节多,有条件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烧杯、铅块、石头、木头、弹簧秤等来做实验。在讲述阿基米德原理时,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投入物体,投入物体后烧杯中的水会溢出。学生观察到物体完全没入装满水的烧杯,烧杯里的水会溢出一部分的现象时,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的表达式为F浮=G排,并引用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比如,一个30克的小石头全部浸没在酒里可以排开30克的酒,浸没在水里则排开30克水。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如果物体只有一半浸入水里怎么算浮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溢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通过弹簧秤称量得出数据,学生最后会发现,物体浮力的大小与液、V排有关,并且成正比。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对他们进行引导,并推演出F浮=G排=m排g=液V排g。并要求学生对该堂课进行总结。学生的探究心理获得了满足,他们会很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成果。并告诉教师,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更容易受到启发,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他们在往后的学习中也会对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培养他们的自主性有很大好处。
三、物体的沉浮条件
在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为物体的沉浮条件,可以说是该部分相关知识的总结,该章节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来对知识概念进行总结,提问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这个章节的学习。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来引入:罗马帝国远征时,在死海附近抓到一群战俘,统帅命令将战俘统统投进死海,但是被投进水里的战俘一个个都浮在水面上并不下沉,统帅认为这是因为战俘有神灵保佑,所以他最终放走了所有战俘。请问为什么?学生听完故事就会明白,战俘沉不下去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密度大的原因,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新课改的要求下,物理课堂教学更自由,要求也更多。只有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1
摘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课堂情景;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xx)07-385-01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多因素,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求知欲,才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使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务实高效的学习环境。
一、利用故事激趣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物理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的故事可分为各种类型,有科学史实类的故事,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测皇冠”“马德堡半球实验”等等。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 也有生活类的故事,如在进行“机械运动”教学时,讲德国飞行员伸手抓子弹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借助实验启迪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并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效的手段。按照实验操作的主体,一般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演示实验。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展示物理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有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它不仅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还能通过实验、讲解,创建物理情景,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创设情境,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很容易使学生从对物理现象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重要途径,它是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物理规律、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充分挖掘实验的典型性、可重复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走进一个活生生的物理世界,就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到处都能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学生各个玩得热火朝天。时不时的传来叫“老师”的声音,他们不只是叫我去帮忙,更多的是希望让我看到他们所做的实验现象,希望我能给与肯定或是表扬,让我一同分享他们的发现,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三、挖掘提问价值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不太注意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实际意义。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校更关注课程的技术性;要求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让学生感到它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走向物理,并运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适时地创设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持久地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四、发挥多媒魅力
多媒体情景设置就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借助多媒体大容量、超文本的特性,创设具体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再以教学“并联电路的应用”为例,我就采用了拍摄生活录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活紧密联系”是我这节课的抓手,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发动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拍摄了一系列和生活有关的并联电路的录像,想用录像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和生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并联电路的知识。由学生参与主持、拍摄的这些录像,把全体学生带到了医院、小区和家庭这些熟悉的场景;主持人自然、生动的介绍,让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这一段段录像在课堂上果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学生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丰富的多媒教学手段,不仅能使教学容量最大化,在教学中还能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物理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中,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利于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虚拟想像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运用虚拟想像,从反面去理解,可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去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想像,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像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比如,学习“摩擦力”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世界会怎么样?”有的说“人就走不了路了”,有的说“车一旦动起来,就停不住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总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2
物理计算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无论是期中、期末、还是竞赛考试卷中计算题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恰当的引导学生对各类计算题进行分析。这对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能力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能力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对简单计算题的教学不能简单
简单计算题是指那些几乎是直接套公式就能解的题,无需拐弯抹角。一般要求学生明确解题的格式和规范,弄清物理过程,明确套用的公式和涉及的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意义即可。
例如:一架飞机在120分钟内匀速飞行了1440千米,它的飞行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合多少米每秒?
这道题对教师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对于刚刚接触物理计算题的学生来说却未必感到容易。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要完整规范解答次题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储备:1、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2、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知道规范解答物理计算题的格式和要求等。若无以上基础知识储备,题的计算简直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什么思路分析、方法技巧等。
从对作业或多次考试的分析来看,学生做不出或做错计算题的主要原因大多就是这些基础的问题没掌握好。如符号公式写错、单位或单位换算写错、乱套公式、乱写单位等。因此,在解此类题时,我们要让同学们首先掌握问题中用到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解题。如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解答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格式是什么?本题中要我们求哪些物理量,它们的符号、单位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公式?从公式可看出要求这个物理量需知道哪些物理量?本题已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量?本题中涉及的物理量用什么单位较好?等。基础知识有了,再由几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成后再集体纠错,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接下来,再请几位同学改动题目中的几项内容或数据,把原题改编成求路程或时间的题目,由同学们再解。或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或去掉几个条件改编成一道多步计算题。通过改编、补条件、或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常会有许多题外的收获。同时,也为解答较复杂的题目打下了基础。
二、对综合计算题的教学要层层分解、步步深入、并抓好思路指导与训练
综合计算题是在简单计算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综合计算题又不等于简单计算题的简单叠加。解答综合题要从中找到简单,并发现各简单题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理清解题思路,从而步步深入,达到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方法渗透,使学生学会思考。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比如综合法、分析法等。例如:某扬水站每天需将1000立方米的水送到18米高的蓄水池里,若由一台离心式水泵来完成,水泵每天工作5小时,问,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取g=10N/Kg)
解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将题分解为三道简单的计算题,层层设问,引出目标。
如:
1、1000立方米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重为多少牛?
2、把1000立方米的水送到18米高的地方须做多少功?
3、若水泵每天工作5小时,水泵的功率是多大?
进而让学生讨论,如果题目中没有问水泵的功率是多少千瓦,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信息,你可提出几个问题?可求出哪些物理量?经过这样的引导,久之,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给信息,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培养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提高解题能力。
三、密切联系生活,加强情境题的训练
近年来,试题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的题目增多。这些试题中物理情境的取材范围广泛、立意新颖、构思独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类情境题今后会更多。
如:人跳高时要消耗体内的能量去做功,可提出一问题,你最近跳高的记录是多少?计算一下,当你跳过这个记录时,至少需做多少功?此题便是利用同学们都熟悉的跳高这一情境去研究里面包含的物理问题。这类情境题往往难度不大,但需同学们能从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能将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所以要顺利解答这类问题,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切实领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抓住概念和规律的实质。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关注当前的科技动态、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多收集整理与物理相关的素材,加强对此类题的分析训练,定会收到成效。
总之,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前提,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反复训练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只要我们按照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3
一、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媒体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现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改革的实施思维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并采取创新方式进行教学。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使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视觉图像、动态演示等,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给学生不断思考的空间,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软件从事教学,编制初中物理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使用计算机图形、音频、视频等结合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卓有成效的。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知识消化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平时学生成绩较好、自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指导的方式,在具体问题上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培养学生使用多种解题方式进行解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也很努力,对于资质正常,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谈心,从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方面去调整教育他们,并引导他们主动完成一些物理实验,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于少数学习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尽量采取鼓励的方式,从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启蒙,以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三、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教学改革的热点。采取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并动手解决,通过对资料的查询以及相互的交流活动,去获得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主辅关系,从教学的主体转变为辅助教学,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利用网络、教辅书等教学工具,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材料,利用物理实验的教学部分,和学生共同探索,通过实验演示对需要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为学生创造一个重新发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
1.预习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这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无论是对眼前的学习需求,还是未来工作的需要,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的预习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没有学习之前,先进行阅读、预览、理解,对定理、公式等重要内容不仅要记住,还要特别留意结论的推理过程。在预习后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在新课程学习时一字不漏地把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2.听课指导有了充分的准备,听课会更加容易和高效。在听课时,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点分析,对教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要后进行笔记记录,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己要进行总结,同时要注意思考,并对问题进行大胆的联想和猜测,寻求新的解题方法。
3.复习及作业巩固指导指导学生功课就要让学生结合重难点,阅读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回忆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提高认识,强化记忆,并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的书写,教师要进行规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认真按照格式书写,字迹清晰,需要绘制图形的必须按要求进行绘制。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4
摘要:因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大多数年轻劳动人员都外出到省城打工,导致农村出现很多的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家中,需顾忌家中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学业,致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农村的教学质量差,教师资源不足,所以教师如若想要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就教师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初中物理的学习效率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初中物理;教学
农村儿童的父母因要养家糊口而被迫抛弃孩子而上省城打工挣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与健康学生的心理相比较,其留守学生所患有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如:多数留守儿童胆小、自卑)。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呢?
一、从学生心理出发,尽可能解决其中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常不在身边,致使学生亲情缺失且日渐渴望亲情,所以教师可以从亲情方面出发,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家庭,与留守儿童们成为朋友,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近而接受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例如,某学生因爷爷生病而一心二用,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位教师首先了解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之后再到学生家中了解其家庭情况。最后,教师尽可能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解决后顾之忧,而致使学生喜欢自己,从而接受初中物理,俗话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
二、利用物理实验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学习初中物理的关键是学生是否拥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因为学生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解题技巧,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时,让学生自选材料并自主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在其中加入其他电器,观察小灯泡是否会亮,如小灯泡不亮尝试找出其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及提升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的改善自身胆小焦虑的问题,并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动手、思维、团结合作等)。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父母外出打工而亲情缺失,所以需要教师更多关注,从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及学习实际出发,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帮助学生克服胆小自卑等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魏志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硅谷,20xx(16).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5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一、注重实验教学,把教材内容落到实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资源,想方设法提高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和成功率
由于物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大,实验操作的偶然因素多,我校物理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好实验员的作用,及时更新、添置器材,有时甚至从其他学校借用器材,保证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能安排进行,不偷工减料,并且确保做到两个教学班同时上课、两个学生使用一组实验器材。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教师之间为实验而临时调课是常有的事。在课前教师们都要与实验员一起,反复做几遍实验,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成功率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安排有“瓶吞鸡蛋”的实验,要求教师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教师就和实验员一起研究:演示时应该把广口瓶放在多高的位置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视线不受阻挡;多大的鸡蛋才最合适被挤进广口瓶内;统一配发的细纸条要多宽、多长,着火时火焰多大,才能既完成实验,又最大限度地保证用火安全。
(二)对教材上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确保实验获得最佳效果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是微小、短暂的,不易被观察到,因而我校物理组教师就与实验员一起积极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良,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以增强实验的感染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惯性》教学中有两个常规的演示实验:一个是“用钢尺击打棋子”实验――用钢尺击打一摞象棋子中间的某一个,让棋子飞出而看到上边棋子由于惯性落回原位置。第二个是“小球惯性”实验――把一小球放在一小硬纸片上,一起搁置柱状金属管上,被拉弯的薄金属片快速撞击把纸片撞飞,而球由于惯性落回原处,没有随纸片飞出。我们改良后的实验装置是把教材安排的两个实验组合成一个,具体做法是:把小纸片和小球都换成了若干个圆形硬塑料块,它们的直径不同,由大到小往上摞着放置,且分别在边缘粘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纸;而薄金属片选择的长度以只能击打到最下面的塑料块为准。演示实验时,教师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拉弯薄金属片进行击发,可见到最底下的'塑料块被击飞的同时,不同颜色的塑料块落下又紧跟着被击飞。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都惊叹不已,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发。
同时,我们利用课件演示,或者增加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等,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提高可见度,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到,因而教师在完成实物实验演示之后要紧接着补充课件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额外增加动手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性认识
教材上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而教材上的实验或者案例又偏少,如果教师不对这些内容进行额外的实验情境补充,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也较少。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玩“比一比谁射得更准”的游戏:教师提供相同的一组器材,有橡皮筋(若干条)、薄金属片、薄竹片、小石头粒、纸片(若干),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选出代表做射手,想办法击中前方讲台上的模拟老鼠的靶子,每组选三人,每人有两次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流速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课堂上教师演示“自制喷水壶”实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一玩”,学生就会兴奋不已。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这个现象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学会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真正体会到: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实验的过程,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巧妙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开展教学
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要求物理教师用心研读和精准把握20xx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通过生活的感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一)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会觉得深不可测,不好学。这时,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观察,就能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杠杆》时,教师准备了一些学生见过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羊角锤、镊子、树枝剪刀、指甲剪、开瓶器、蛋糕夹、老虎钳),请学生上讲台逐一展示这些物品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感受,再通过分析、对比,就可以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并认识了杠杆分类的条件。 (二)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尽管物理教师常常对学生说:“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没有敏锐的认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对生活的感知存在疑惑甚至是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用物理知识解释”,或者对遇到的问题不懂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决等。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能够用物理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紧扣学生关注、想了解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时,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身边常见的水、冰、霜等物质,以及自然界中雾、雪、雨等天气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和现象在状态上是否相同?它们分别形成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
在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跟踪和关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如航天技术、新能源、激光应用、超导和纳米等特殊材料的应用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或疑惑时,再经过教师适时的释疑,必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找到相关的答案,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或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如果物理教师善于利用物理科的优势,尽量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好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操作,哪怕是学困生,也都会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焦耳定律》时,教师先给一个电热丝裸露在外的电炉通上电,然后请几个学生代表把手放在电炉旁边,感受电流的热效应。接下来,教师再拿出另外一个电炉(电热丝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小二分之一),也在220伏的电压下通电,让学生上台观察、对比:两个电热丝的发红、发热程度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功率大小不同,原因是因为电热丝的电阻不同造成的。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从直接的实验观察中获得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学技艺为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经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爱学、乐学物理,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1-01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5
[荐]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20
(精)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21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优]07-2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1
浅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11-23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11-17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