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文

时间:2024-07-04 10:02:43 物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物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1

  一、加强理论学习,领会课改精神

  几年来,我们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新课改的各种培训活动,自学了《走进新课程》和《教育问题研究》等相关的教学理论,研讨《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评析成功案例,观看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物理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把学生作为谍程的主体。一方面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因此,我不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是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摒弃了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半步的观念,把学生身边的物理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2.把“生活世界”作为物理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物理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我们的书包带做得很宽?为什么坐沙发比坐硬板凳舒服?土钉帽做得大而钉尖做得很尖?等问题,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雎强的知识。

  3.通过学生反思惟、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f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恩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

  4.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交通环境保护的影响,调查当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同时列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噪声、废气等。反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恩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环境的'保护者和宣传员。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一积极推行“白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观察。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三)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日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涮评价过程中丰体问的双向选择,沟通‘j协商;(2)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3)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j发展;(4)评价内容多冗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5)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问,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6)评价施实口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三、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甫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个性教育意识。在教学|J^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了,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尤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二)教学目标:南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

  转变一树靠课程目标意识。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一树立了主体意识。为了实现这一转化,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学生课堂I二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Lj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腑、动手,参Lj实质性教学活动。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白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经历“(具体)感知一(抽象)概括一(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思维过程。例如,我和学生一道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引用了大最的物理学史来展示发现定律的探究过程。

  (五)师生关系:F}1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一树立了情感意识。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在教学中只有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

  通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更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物理论文2

  一、推陈出新,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群体活动,所呈现的氛围直接决定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怎样。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是教学的常态,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以及所受到的影响都是被动的、缺少思考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将会受到禁锢和抑制,最终走向僵化。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善于采用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学。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指导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善于创新。比如,抛弃单一的教师讲授,改用引导式教学,如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让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进而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最终指导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创新氛围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发挥和体现,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的关键所在。具有创新意识也就是具有创新的激情和愿望。可是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那么他们的激情和愿望也就会被打压、抑制,最终得不到施展。因为在没有激情、没有愿望的情形之下,即使有再好的创新机会,最终都会与之失之交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树立主人翁意识,进而不断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把自己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布道者”,而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学习者;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发掘出新的知识和看法。

  三、平等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比较活跃,思想开始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的同时,又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够正确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同时也开始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渴望与教师交流,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得到教师以及同学的认可。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思想,对他们的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即使有时他们的思维甚至是行为方式是幼稚,也应该对他们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因为这不仅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更是因为这样的学生才不会对课堂产生畏惧感,才会更有勇气对知识或者是对任何一件新鲜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物理这一科,涉及许多未知和值得探索的领域。这些领域就是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索,主动寻求的。然而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大胆地去探求新知,并逐渐树立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好习惯。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刚才说到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听取学生的思想外,还需要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一定要摒弃在课堂上“我就是权威”的观点,正视每一位学生所发表的疑问和看法。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开放式教学。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发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呼声愈加强烈。在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有效教学直接体现的就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探究的重点问题。这需要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系统的认识和设计,同时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反思,努力改进不足,以逐渐提高课堂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物理论文3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不感兴趣,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而物理课教学内容的实验操作性又比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他们深入了解物理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把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准确把握实验教学的时机,通过趣味导入新课和游戏化的授课过程及风趣的教学语言,实现学生把“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同时着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理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对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其终身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是学习的三大要素,其中“接触”是良好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建立生活与物理的联系。由于“问题”是进行物理实验的起点,所以在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设置一种启发式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二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入手,再引入互成任一角度力的.合成,明确学习目标。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方便,这里选择特殊情况进行实验。首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物体(500g),静止时,让学生记下此时刻度尺的读数F1=5.0N;接着用两个测力计同时向上提起这个物体,再让学生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读数F2=2.5N、F3=2.5N,并比较F2、F3与F1的关系,可以得到F2+F3=F1;然后再将两个测力计呈90度夹角向外拉出,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之后再让学生读出此时两个刻度尺的读数:F4=3N、F5=4N。但我们通过计算发现F4+F5≠F1、∣F4—F5∣≠F1,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了:“为什么二力的合成不再符合代数计算的规律了?”“如果角度任意,情况会不一样吗?”然后物理教师再引用学生在数学课中已经学过的勾股定理知识来对学生做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去思考探究,从二力同一直线到互成角度,从特殊角度到任意角度,实现从特殊到一般性的过渡,最后通过实验找出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律。又或者教授“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弥补小车在动的过程中受到阻力所减少的速度?“”仔细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呈现怎样的一种变化趋势?”“各点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均匀的?”“该选择哪些点距来计算速度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平衡摩擦力,小车移动的方式会不会发生改变?”像这样通过阶梯式问题情景的设置,给学生质疑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一步步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也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主动去探究其背后的秘密。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懒于设计,完全就是对照教材来进行实验复制,缺乏特色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但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因此,教师设计物理实验时应遵循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只能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要求,对教材上的实验过程做合理的改动,灵活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获得了新知,尝到实验所带来的成就感。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以这种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做实验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或者“,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这个实验,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来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先将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给学生演示一遍,并做好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的示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一边回忆教师的演示,一边合作讨论完成实验操作,就相当于是做了两次实验,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接着教师还可以针对测定波长的误差问题向各小组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提高。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限制,增强实验的延伸性和探究性,只在实验前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和方法,并动手操作实施,使学生从枯燥的物理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进而产生更多的探究热情。

  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和处理都是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是否相等(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或者两个物理量之间是不是正比关系(弹簧的伸长量和弹力的关系)。但是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当力相同时,质量越大,加速度却越小。这时候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除了直接观察实验数据外,还经常采用什么方法呢?在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过后,教师便可给他们引进“图像法”来解决问题。在物理中利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因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会更加直观,也能够有效减小实验误差,确定并排除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数据。一说到用图像来分析物理关系,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a-m图像,但实际在图像中直线比曲线更容易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判断二者关系也会更加轻松,所以由此学生就会想到能不能将曲线转化为直线的问题,而教师在进一步启发———“数学上是如何将双曲线转化成直线的?”多数学生就能够想到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a-1/m的图像,通过图像发现a-1/m形成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直观体现了a与1/m成正比的关系,从而也就更确切地判断出a与m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拆解分析,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广开思路,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活动也大有裨益。

  五、重视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尊重实验数据。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数据往往和预期结果相差很大,这时一些学生懒得寻找出错原因,就抄一抄旁边同学的数据或是自己随意写一个跟预期值差不多的数据,这是对实验极度不负责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制止,和学生一起对较大误差进行详细分析,看问题具体出在哪,在确认了测量方法和仪器操作都无误后,若实验数据仍不理想,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问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改动实验数据的行为都是必须禁止的,要培养其尊重实验数据的习惯,树立尊重科学的意识,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以处理实验数据的工具为例,很多教师不是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方法———计算机,就是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计算,走了两个极端,却忽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学生必须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要求。科学计算器体积小、重量轻,且操作简便、功能强大、价格也适合学生一族,所以在此建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物理数据的演算,在减轻学生的计算量的同时也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值。

  六、结语

  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未来落实物理课程标准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整合所学知识和亲自动手探究获取新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渐形成科学素养,进而推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物理课程的发展。

物理论文4

  摘要:建筑物理课程是建筑类的基础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该学科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促进其教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建筑物理课程介绍

  建筑物理课程是基于物理原理来提升建筑质量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交叉了物理知识与建筑知识,通常重点研究建筑物在光学、热力学以及声学等方面的应用.通过研究建筑设计中光学、热力学以及声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建筑物获得更好的采光能力、隔热保温以及建筑降噪等优势.建筑物理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提升建筑艺术性,充分发挥建筑舒适性和适用性的重要学科,下文重点分析该学科教学模式现状以及改革思路.

  2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2.1课程教授模式传统,不适应学科发展要求

  建筑类专业课程通常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开展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依旧大量的以传统的理论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建筑类课程是一个体系性的学科,需要大量的专业学科反复堆积,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积累,造成学科的碎片化严重,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展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一个个的推导过程或者是知识点,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的'学习获得直接的知识应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容易受挫,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2动手实践不足,忽视建筑类专业的本质

  建筑类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具体教学实践实施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条件、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操作不足,而仅有的实践课程还常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在既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建筑类学科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这也是建筑物理学科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3对于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应用不足

  建筑物理教学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不足,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不足也是比较突出的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往往仅局限于教学讲稿的演示,而对于教学软件以及建筑模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则很少出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造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极大浪费.一方面这于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是高校建筑物理教学建设的欠缺.

  3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3.1创新教学模式,契合学科发展要求

  提升建筑物理学科建设,首先应创新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建筑类专业学科特点,顺应教学发展要求.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做好学科定位,建筑物理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对于不同专业方向要求和侧重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细化,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要求;其二,提升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施的优势,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其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毕竟学生是教学实施的对象,应充分尊重“生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建筑物理教学发展水平的提升.

  3.2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建筑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当前非常流行的“项目式”教学,以具体的小项目代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做好项目课题的设定,而具体的项目实施则由学生去完成,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发现理论学习漏洞,使得二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项目的评价过程本文建议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叉评价来完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普遍性的一个评价,真正将理论和实践融入到建筑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来.

  3.3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科质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也是提升建筑物理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思路,杜绝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单一化应用(幻灯片的播放),充分应用各种教学软件以及其他工程类软件(如AUTOCAD),在理论讲解时通过配套的软件模型演示,二维模型展示、3D模型展示,透视图展示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深层次的把握,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Flash软件将具体的建筑实施过程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具体的建筑实施过程.当然,对于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必然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软件的运行对于计算机的运行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这都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总之,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教学创新、教学实践和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等诸多方面共同加强,多角度、多层次提升建筑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振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门窗,2014,(09):418+422.

  [2]黄伟,黄安永,漆玲玲.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智能化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68G72.

  [3]许琰.建筑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06):61G63

物理论文5

  提问技能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技能之一,提问技能使用得当,可以使师生双方协调教学步骤,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本文想从以下五方面谈提问的艺术技巧:

  一、应用启发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提问方式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愿望并积极思考,认识现象和问题,寻求结论,并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式的提问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属于启发式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牵着他们被动地学习。

  例如,我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内容时,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①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②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值?③用哪种方法改变导体的电阻最为简单?④你能否用一根较长的镍铬合金线及一个金属夹制成一个简易的滑动变阻器,并用它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可以从四方面改变电阻,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最为简单。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逐渐说出将一根较长的镍铬合金线与灯泡、开关串联接入电路中,移动金属夹便可调节小灯泡的亮度,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二、改变切入点提问

  对于同一个问题,假如变换视角和切入点来提问,不仅能做到引人入胜,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学习气氛,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解“质量”内容时,一般泛泛地提问:为什么质量不随状态而改变呢?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新鲜,如果试着这样来提问:夏天一块冰化成了半碗水,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由于教师改变了问法,更贴近了生活,更具体了,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要学会转换视角,从不同点面上提问会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方法,讲究针对性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方法,要针对问题本身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问题呈现形式和提问方式,使所提问题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回答。

  提问时可利用直接提问法、情境导入法、实验引入法、练习介入法、讨论过渡法等多种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避免盲目行事。如情境导入法,可以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冬天,同学们的手被冻得发疼,这时就会搓搓手,搓手有什么效果呢?(学生答:手发热,暖和)为什么搓搓手会暖和呢?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做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此外也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插图、挂图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问题。 另外,提问时机要把握恰当,做到当问时则问,善于捕捉学生的症结状态,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寻找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语言表达、语音语调、轻重快慢等,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使提问的针对性更强,提问效果更好。

  四、合理评价,讲究激励性提问

  激励是提问的重要功能,学生答完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评价要秉承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肯定性评价,多用赞美、鼓励、肯定的话语,善用友好、真诚、激励的眼神和手势,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坦诚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为了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说。对问题回答不理想或答错的学生,要小心呵护,要积极寻找他们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要充分保护他们已经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切不可对他们讽刺挖苦。

  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其实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教师要态度和善,语言亲切,诚恳地帮助他们,善意地指出他们回答中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也是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

  五、面向全体学生,讲究广泛性提问

  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问题吸引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及学生实际设计梯度合理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回答出来,得到相应提高。不能只提问优生而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更不能把学困生弃于被遗忘的角落,最终导致他们学习成绩愈来愈差。

  总之,完美、艺术、成功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因此课堂提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根据学科内容和课堂情况把握提问时机,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难易度,以便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物理论文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核心。在高中阶段,知识点的难度相对于初中阶段加深很多,学习任务较重,新课学习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做到教学 “高效性”。这就要求每个老师在单位时间内能更多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或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所需更少时间、更少精力等成本代价,包含着 ‘轻负、低耗、高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物理主要的学科模块包含力学、电磁学、光学和热学是选修模块,高考重点考察力学和电磁学,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两块学会并熟练掌握,必须要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进而提高解题效率。一堂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一堂高效的课堂必须经过一线教师的认真备课、细心组织才能让学生获益最大。教师能事先备好知识点、备好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机智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疑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素材多样性必不可少

  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阅读很多相关材料。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脉络,并能有针对性的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如果还相对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在备课时,遇到难以突破的知识点或者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以事先请教老教师,或者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中学物理等期刊的相关书籍进行参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当然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在某些领域甚至比老师知道的更多,此时我们教师的职能就需要发生变化,不仅会传授知识,更要会引导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要做到这点,老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教学思路,随手为课堂提高一些丰富有效的素材,让物理课堂生动形象,有血有肉。

  二、注重自然现象的呈现,揭示物理规律

  物理是一门科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走进课堂。比如在上选修 3 -4 第四章第 1 节 《光的折射定律》这堂课时,教师的引入可以从平时的生活经验着手导入新课。比如放在水中筷子像弯折成两段; 在一张纸上写上一个字,让学生透过装满水的水杯观察这个字,发现字变大了。课前也可以让学生做个小游戏。让学生试着用牙签叉静止在水中的鱼 ( 可以由彩色泡沫块做成的) 。结果眼睛瞅准了鱼,但老是叉不到。

  “筷子弯折”实验中,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为什么筷子会在水肯空气的交界面处发生偏折? “水中叉鱼”的实验中,学生看到了鱼,但是没办法叉到鱼,这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为什么看到的鱼不是真实的鱼? 其实他们只是看到鱼的虚像。这是因为光线发生偏折现象,从而引出新课光的折射。

  经过这两个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迷惑就会逐渐解开来。所以教师应该关注每堂课的实验教学细节,让课堂丰富多彩!

  三、巧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索

  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及时获得启迪,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和应用的能力。

  怎样设置有效性问题成为每一位老师在教学前应该仔细斟酌的必要环节。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该层层深入,层层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组成问题组,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自发地概括出相应的知识。例如在学完选修3 -1 第六章第2 节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中洛伦兹力的基本概念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洛伦兹力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洛伦兹力与电场力进行对比,提出这几个问题:

  1、电荷放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对不对?

  学生: 对!

  2、电荷放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对不对?

  学生 ( 思考) : 不对!

  3、什么样的电荷放在磁场中才有可能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

  学生 ( 思考) : 运动的电荷

  4、是不是所有的运动电荷放在磁场中都能受到洛伦兹力作用?

  学生: 不是。

  5、电荷做什么运动可以不受洛伦兹力作用?

  学生: 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洛伦兹力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逐一抛出,加深了学生对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理解和应用。

  四、合理的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关键

  学完新课后,教师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对新知进行巩固,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课堂适应性练习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能够突出针对本节知识的应用,同时如果教师能够举一反三,先举一个例子,然后逐渐变换条件,衍生出更多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思考,对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处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物理是一门有趣而严谨的学科,学习物理能让学生明万物之理,发现科学规律,增强逻辑推理能力。而高效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当然要做到高效课堂,除了以上几点建议外,还要求老师们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老师建立了信任,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这样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堂课都能成为高效课堂。

物理论文7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如果在注重思维、推理能力的物理学科上成绩一直不理想,久而久之,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对物理学科产生厌倦、恐惧感,使得物理有效教学之路困境重重,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思维培养;物理教学;提升成绩

  阅读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阅读物理课本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叫“通读”,就是一字不差地将书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认真阅读一遍,不丢不落,不能“一目十行”,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在通读中加深理解。又如,在复习到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妨在头脑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个概念或规律是怎样生成的;这个概念规律与其他概念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二步是精读。物理语言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明确、准确精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精读时要做到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消化吸收,即“咬文嚼字”.

  一、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要重视学校内的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复习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关键。一切竞争都是时间的竞争。学生主要靠45分钟来获取知识,搞好有效课堂复习教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有不少考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本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阶段的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某一具体问题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学习中要打破章节内容,建立知识网络。在中国教育改革日益加剧的时期,一些改革新题将不断涌现,如“创新题”“探究题”“物理情景题”等。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实验为突破口,()除了书本上的实验外,还想方设法地补充一些实验,布置一些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探究身边的物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体系。

  三、抓住题目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做题过程中摸清思路,寻找方法,总结规律,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做到解题规范、做题完整,这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桥梁。没有一定量题型的练习保证,就很难确保难题不丢分。对于做借的题,不放过,认真找错误原因,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错误就会变成财富。

  参考文献:

  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王苹。创造教育中的个性教育.教育现代化,20xx(2)。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猗县崇相西初中)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物理论文8

  1院校间没有相互交流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都是各个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验条件安排自己的实验项目,各院校教师之间就实验项目,实验的方法的交流相对较少,造成对一些先进的实验趋势、实验模式和实验内容了解、跟踪和认识不够,这在相当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物理实验课止步不前的局面[1]。

  2改革的建议

  2.1大学物理实验项目可选

  对大学物理实验项目进行划分,分为必做部分和可选做部分。必做部分为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等基础知识。可选部分按基础、提高、综合把实验项目进行划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在选做的部分实验里选择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遵照“强化基础,循序渐进,理工融合,突出应用”的原则,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2]。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把现在上实验课的模式由老师为主导改为学生为主导。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讲课模式改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独立完成实验的成就感和实验的乐趣。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或喜欢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和撰写实验报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统一安排,内容统一规定,要求统一标准,不顾个人兴趣,不顾水平高低完全一刀切的弊端。

  2.3实验项目与时俱进

  当今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不断增加,要使大学物理实验跟上时代的进步。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的特点,开设一些新颖性、设计性、综合性、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项目[3]。限于一些高校的特殊原因,可以增设一些新型科技成果的演示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4实验成绩的鉴定

  在大学物理实验选做和必做的划分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数量和实验种类,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全面的掌握各类实验的方法和技巧,但考核的形式不局限于提交实验报告为最终形式。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数量、提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50%,综合创新性实验占总成绩的30%,其他占总成绩的20%进行划分。既要学生能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又鼓励学生以创新性实验形式完成最终的课程考核,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加课程的教学效果。

  2.5各院校加强交流

  加强各院校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成果的交流,共享一些最新的前沿的实验趋势、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学物理实验竞赛活动。各院校通过自己选题,自己组织实验,然后集中汇报的方式进行交流,以此促进高校物理及实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定期召开大学物理实验座谈会,交流最新的实验项目,最新的实验方法,淘汰一些落后的实验项目等,促进大学物理实验的整体进步。

  3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是培养新知识结构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但现在仍存在一些弊端,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了一下改革的建议,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改革需对实验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和教学交流上进行改革,以此适应目前的知识更新趋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物理论文9

  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稀奇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现在信息流通很快,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别人,更可以上网去找,或者自己通过实验来解决相关问题,都可以,关键是他在其中学到了东西。做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的物理课本没有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分开来,目的就是尽量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而不是让他们看着老师在台上做。自己经历过的与看别人的毕竟不一样。

  四、最后老师要敢于把下结论的权利还给学生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到首都去开会时介绍他的经验说:“我教得很好,我的成功来自我的不善言辞和我的粉笔字写得很差”。由于他的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无论什么他都自己少说,想办法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结论、总结也是如此,大家来下,而他只是引导一下,纠正一下错了的;由于他的粉笔字写得不好,他总是让学生自己出去写,所以没有一定模式的板书。如此一来他教的班级成绩却大大出人意料。当然了,学生自己下的结论,又是自己记下来的,又经过自己的一次次修改,怎会不特别深刻呢?这样也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不要认为你是老师,下的结论比他们要清楚、精炼,就要帮他们写实验结论,让他们记下你的结论,去背会你的结论。应该抛开这个想法,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下结论,你只需要引导和纠正。

  一句话,我们物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握得紧,放得开”。

物理论文10

  【摘要】所谓的实验能力,是指在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后,能够自己创造实验、观察条件、进行操作、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出结论的能力。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在要求上是不同的,能力是技能的升华。实验教学是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如何避免在物理教学中把实验作为一种掌握知识的方法来提倡和作为一种专业的技能来训练,科学地、正确地、有效地使用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还将技能转化为一种能力,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下面谈谈一些关于实验教学改革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改革

  一、正确处理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主次关系

  一般来说,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课堂导入、激发兴趣、知识验证、情景再现、学习引导等,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最后共同得到正确的物理知识,整个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配角,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明显的不足。探究实验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有学生的感官、思维的参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有极好的培养效果,其效果远大于演示实验。因此,在整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演示实验放在配角地位,把学生探究实验放到主角位置上。

  二、尽可能地把课本中图片内容改为学生体验性实验

  八、九年级学生年龄大都在14-15岁,他们具有好动、好奇且喜欢亲身体验的本性,把课本中图片内容改为学生体验性实验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图片展示和体验性实验对学生学习掌握、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能力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两者虽都为感性认识,但后者比前者更直接,感受也更深,记忆理解也更深刻,因而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情况,将图片内容改为学生体验性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三、改造拓展课本内的探究性实验

  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因受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都只限于“就事论事”,没把隐藏在实验中丰富的物理知识完全展现出来。如果对这些实验进行改造、拓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对知识的承启作用。如在学完滑动变阻器后,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的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流和电压,改为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和电压,既复习巩固了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这部分知识点,又加深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对后面的测小灯泡功率实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对知识面的拓展。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增加一个同样形状同样光滑的橡胶块,就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材料、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当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在蜡烛这边能否看到另一个像,这像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知识面的拓展,不仅能克服学生由于错误的生活“经验”造成对物理知识的误解,还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初中生最不喜欢重复老师做过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日常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将这些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改为不常见的类似的实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课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

  实验设计是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最综合、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既有利于他们运用知识,又有利于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可分为实验理论验证设计和应用产品设计两大类:1.实验理论验证设计,指的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现有的条件(器材)设计一套科学的实验方案,采用控制变量、等量替代等科学方法对自己的猜想、疑问进行验证与推翻,实现自我答疑,在不断的设计、完善、推翻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螺旋式升华。只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完全可以大胆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课本中的每个实验,学生的能力就在设计中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2.应用产品设计,指的是学生通过设计,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生产的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学完电磁铁后,可让他们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电路。许多学生都完成了任务,设计出自动报警装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防盗报警装置等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大胆创新,积极改革,把能力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01)

  [2]周建峰.通过物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xx(04)

物理论文11

  关键词:体验认同

  时代的发展促使了社会对人才使用的选择。当前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具有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拉学和科学精神的人才。这些要求实际上在对人的知识提出要求外,还对人在心理层面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而在过去,包们对“双基”尤其对知识很重视,给经以超人的尊重,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甚少。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只有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才会尊重事实而不崇拜权威,勇于怀疑而不盲从经典,大胆创新而不裹足不前。因此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大课程目标,其中有一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为我们当前的教学工作展现了一种新思维:即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过程。开展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将会产生不同于往的感受,有三大特征:

  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是本质的特征。

  2.个人性: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个人性,又恰恰能促使学生认识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

  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意味着到场,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丰富的内心感受,对其它的另一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而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对物理世界的和谐存在的体验。

  由以上的三大特征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和情感联系起来。“体验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亲历、实践,接受物理信息面对面的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使学生达到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认同和领悟物理知识。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可在下列的一些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一.体验“物理现象、物理量”的存在

  物理学其中就包含了对物理现象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上演示或直接到室外观察一些物理现象将会把一些原本离学生较远或平常常风而末观察、思考的物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从这些物理现象中引伸出来的物理概念就更易于被学生的情感接受,并且还使学生受到一些美妙的物理世界的熏陶,感受物理世界的和谐,真正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其它多种方式,如:学生动手体验、多媒体展示等。一般来说课堂上开展的体验活动要注重直观性和新奇性。

  1.直观性:即所进行的体验活动,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在课堂上体验“撬棒”在工作时的情况时,学生每人利用身边的一些文具设计一个用撬棒橇动物体的实验。那么学生可能有的用铅笔作为橇棒,将书本作为重物,有的用米尺作橇棒,将放倒的板凳作为重物等进行实验,学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橇棒的支点在哪、利用橇棒要作有什么用处等。

  2.新奇性。物理上有许多奇异的现象,而奇异的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心理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动力。因为体验完奇异的现象后,将使他们带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的疑问去学习。如在学习直流电动机前,可先安排学生进行直流电动机的安装的实验(这与原课本的顺序不同)。学生在这节课中积极地对照课本中的图纸动手,将原本很简单的几个部件安装起来后通电,电动机转了起来,情绪高涨。这节课后,学生对电动机原先的那种神秘感去掉了,对电动机的结构在“情感”得到了认同,同时学习有关电动机的愿望也得到了加强。

  二.体验物理研究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物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探究。而他们的探究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方法,重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这今后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在进行物理研究过程的体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过程,理解研究方法。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是一个理性的研究过程,它有一个科学的研究程序。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程序的操作。因此不能太在意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应该是学生研究的过程。探究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作计划―――搜集事实与证据(即实验和记录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对体验活动的过程的交流与评价。体验具有个人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感受与形成的个人价值观是有区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和在活动后进行交流,有益于相互补充,互相提高,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如在探究的“作计划”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计划,可以互相纠正对方计划中的问题,并且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对对方的优点有了了解,从而知道了团队精神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励他们以较强的自信心进行整个过程的探究。

  3.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或思考进行探究。课外,学生能观察到各种物理现象,很多时候也会对这些现象进行一些思考。如果有什么想法或猜想要确定的话,这就需要进行一个探究活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将课内学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日常思考的问题的研究中去,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的习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养成研究的一种习惯。在《新课程解读》中,就有研究棉花与塑料泡沫的隔热(或保温)能力的课题的案例,这个课题学生在课外可能已经思考过了,当然他们也可以自己在课外进行研究。

  三.体验物理知识的“真实性”

  物理世界里很多物理量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物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定性和定量的关系(或者说某一个物理量与哪些物理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因此就针对某一物理量而言,就可能有多种途径去测量或计算出来,那么这样测量出来或计算出的量是否都真实呢?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可能是存在这个疑问的,书面的计算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在情感上不一定会认同。另外由一些物理知识可以推出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真实存在吗?因此在对知识的认同上,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真实性”。

  1.体验物理知识的“和谐存在”。如一金属块(如铁块),现给你测力计、细线、烧杯和适量的水,要求测出该金属块的体积。学生装在学习了浮力后,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须用浮力知识里学过的称重法即可,步骤如下:(1)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在测力计下面,在空气中测出它的重力G;(2)再将该金属块浸在水中,得到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物体的体积为:V=(G—F`)/水g。这个数据是经过一定的测量,再经过用物理知识逻辑推绎出来的,这个结论真实可靠吗?上述过程如果是一道单纯的计算或者是实验设计题,学生问题是解决了,但是这个过程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情感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针对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一个检验知识“真实性”的实验,利用两种方法来测量这个金属块的体积:(1)用上述的“称重法”;(2)用量筒。最后将这两种方法直接或间接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相同了,学生也认同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得到了结论,也感受到了物理量的和谐存在与内在联系。

  2.体验由物理理论推论出来的物理现象。如在家庭电路中,结合前面学的电学知识可以推出当零线中的保险丝熔断后,原来工作的灯泡将停止发光,此时用测电笔去测量灯泡的两个接线头,则电笔中的小灯泡将都发光。学生对此在情感上不能认同。针对这个情况,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装置演示或学生上来进行现场测量。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的认识。

  四.体验创造过程

  创造是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的一种能力的展现,也是进行“体验式”教学最后的着落点。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建立进行创造体验的平台。当前在这方面可进行两个层面的体验:

  1.心理层面的体验。这是为他们进行第二个实践层面体验所做的前准备。在此过程中,应让他们对创造有所认识,如观看“小发明、小制作”录象,也可组织他们参观一些创造展示会。学生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有这样的问题:“发明者是怎样想到发明的?”、“这些创造中用到的知识自己知道吗?”等等,并且由此而想到,自己为什么没有能发明或创造出来。这就为他们进行创造在心理上作了个准备。

  2.实践层面的体验。可通过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来合作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带着一双思考的眼睛去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在创造的过程中要有“以人为本,长期发展”的思想。如对物理实验的改进,物理教具的改进,生活小用品的发明或改进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同、领悟知识,学生在这种用实践来认识物理、体验物理的环境下,更易于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易于学生养成实是求事、勇于怀疑、大胆创造的精神,这对于今后成才是很有裨益的。

物理论文12

  摘要:文章基于微课的性质和特点,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主要从微课在引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实验教学、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微课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在线学习为主要手段,以某个概念、规律、实验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在线课程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等优点,其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学媒体承载信息种类少、容量小的缺点,突破了学习工具、场地等的限制,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具体的原则和顺序下,教师就相关知识点制作系列微课或专题,每一堂微课相互关联、形成体系,最终促进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将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点拨、加以指导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借助微课完成预习或自学,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练习提高等。长期坚持,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授“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前,教师利用微课将生活中的可听声、次声波、超声波等分别以影像形式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学生看到这些生活实例后就会自主思考,预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而逐步摸索出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

  初中生在课堂上很难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只能保持约10分钟,而一个微课教学视频恰在10分钟左右。在课堂导入时使用微课,能使教学目标更直观,教师通过将实验、经典事例、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制作成微课进行新课导入,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进行“光的折射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微课呈现奇妙的折射现象:笔在玻璃杯中的弯曲、用鱼叉捕鱼时看到的鱼的虚像等。学生在观看时会展开联想,挖掘更多有趣的折射现象,对这一知识点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物理知识点是前后联系的,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扎实,很可能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可将各个知识点、实验、规律探究、复习归纳及专题讲解等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供学生自主独立地复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如在电路故障分析、电表示数变化等知识点的处理上,笔者将常见的故障归纳后安排给各小组讨论。各小组在笔者的指导下将解决方案制作成微课并进行课堂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另外,这些微课还可供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后复习,加深理解。

  四、利用微课强化实验教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使用微课,可缓解课时少、任务多的矛盾。教师将实验过程制成微课,将关键点、关键步骤放大,学生会更了解实验过程和目的。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再运用微课讲授实验仪器和连接方法。利用提前准备的微课视频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借此自主实验。在巡视中,笔者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惑,引导学生集中分析讨论实验中的问题,效果很好。

  五、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层次的不同,努力创造条件让其共同发展。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制作成分层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挑战不同的难度,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自主学习进度。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培养学习的兴趣。如教材中的电路连接问题,教师可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电灯、空调等物品,并将电路连接问题按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分层组成小组并分别就电灯之间的串联、并联和空调的室内电路连接与外机电路连接等进行探讨。通过画电路图、搜索相关资料等方法,学生最终将复杂的电路问题清晰化,也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六、结语

  微课教学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理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微课革新了传统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了传统听评课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运用情况时刻调查、分析、反馈,微课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xx(10):61-65.

  [2]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55-256.

物理论文13

  摘要:初中物理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学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旨在通过大量实验结论和印证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指导人们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采取结合生活实际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广泛应用,要求物理实验教学以服务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目的,研究更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同时,基于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开端,决定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还处于不断开发和培养中.如果教师脱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而纯粹性进行物理实验,就会加大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难度,降低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实际案例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以便于化解初中物理实验的学习难度.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的必要性

  第一,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来看,在于促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具体操作演示和真实体验,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从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显然,初中物理实验与学生视域内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要求教师从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着手,以生动的生活实际分析来引导学生揭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第二,从学生的身心成长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学生的学科思维(归纳、总结、逻辑、演绎等)还处于不断开发和挖掘阶段,而初中物理实验本身就是对万事万物运动和存在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和解析,基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足以支撑纯粹理论性推导物理实验,因此需要教师引入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给学生探究物理实验提供支持.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的策略

  1.创建生活化物理实验场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来看,本身就重现一定的生活场景.解析生活场景中的物理应用操作,重在生动化、直观化和可操作化物理理论知识,化解初中物理理论教学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亲自操作体验物理实验,深化对相关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创建生活化物理实验场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温度计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创建家庭成员感冒使用温度计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自主地根据温度计使用的说明书去进行探索性具体操作.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认真地不断尝试操作和记下温度计的度数.最终,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学生掌握了温度计使用的基础性物理知识(比如,温度计在测量病人体温之前用力甩一下恢复0刻度位置,因病人的腋下体温最敏感和正常,要放在病人腋下等).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温度计操作的掌握,教师分别让学生按照老师的错误指示进行操作(比如,读温度计刻度是手部捏着温度计水银一端,或者不保持与眼部平行;测试病人温度时有水银的一端脱离病人身体等).通过与以前的实验数据比较,学生发现后来的.温度计操作数据相差较远或者没有数据,进而加深了对温度计结构和功能原理的深刻性认知.

  2.动手操作生活小实验验证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基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空间和课时的有限性,教师要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动手操作生活小实验.例如,在讲“折射”时,教师可以把折射的平面图生动地展示出来,并告诉学生:看水里的东西总与这个东西的水中的实际位置不一致,需要运用折射原理定准实际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回家以后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现有素材进行折射原理小实验.学生借助家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还原性折射物理原理生活小实验,如把石子、笔、小鱼等放在水盆底,然后进行打捞活动,发现根据自己眼睛看到的位置难以准确拿到目标,而按照折射原理中的射线位置能够又快又准地拿到.通过这样的生活小实验,学生不仅验证了折射原理的科学魅力,而且明白了要巧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总之,以生活实际来深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教师响应物理教学改革号召的教学创新,也是学生渴望快乐操作和轻松操作物理实验的个体性诉求.只有将生活实际渗透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才能生动化和直观化物理实验操作,也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物理论文14

  论文题目:手机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一、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参考文献):

  人类对太阳能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利用方式。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

  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20xx年),《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广泛利用太阳能。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扩大,效果明显。通过以上回顾可知,在本世纪100年间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发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手机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通用商品,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普及,而作为手机能源的提供者—电池的储能总是十分有限,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曾遇到过外出或通话过程中电池耗尽的尴尬,尤其是对于经常在野外作业的用户来说,在远离市电的环境下,电池的耗尽为我们的通信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逐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若能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基础,设计出成本低廉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直接完成太阳能辐射到电能转换,必然会为个人移动通信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设计主要完成了具有不同于目前市场销售的同类产品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的设计工作。该设计电路包括光电转换电路、稳压电路、充电和显示电路、过充保护电路。该充电器工作稳定、可靠,使用灵活。太阳能作为一种没有任何污染的、易取的绿色能源若能应用到消费类产品中,对于改善地球的整体的能源状况和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德人.《太阳电池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2】.陈振官.《光电子电路及制作实例》.国防工业出版社

  【3】.D.JosephStandtniller(美).施惠琼译.《电子学;羡慕设计与管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罗运俊.《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

  【5】.黄鴻.《传感器及应用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6】.杨瑶.《新编实用电子电路500例》.化学工业出版社

  【7】.段九州.《家用与民用电路》.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

  二、主要研究(设计)内容、研究(设计)思路及工作方法或工作流程

  (1)主要研究(设计)内容: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2)主要研究(设计0思路:此太阳能手机充电器中是利用光伏特效应将电能转换为电能,其电能通过稳压器可直接给手机电池充电,也可将电能储存于蓄电池,在无太阳光对手机充电。

  (3)主要研究(设计)工作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

  (4)主要研究(设计)工作流程: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1.20xx.09.25-20xx.09.16查找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2.20xx.09.17-20xx.10.13系统的总体设计、元器件的选择、硬件设计

  3.20xx.10.14-20xx.11.09系统软件设计、撰写论文,绘图

  4.20xx.11.10-20xx.11.29修改论文,准备答辩

  5.20xx.12.01-20xx.01.11提交论文,毕业答辩

物理论文15

  【摘要】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理念下,应用信息媒体技术可以满足学生的主动学习需求,可以构建优良的物理教学环境,直观的呈现物理教学信息,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达以高质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目标。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多媒体;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构建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更好的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优化教学活动目标。

  一、多媒体技术用于中职物理教学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有助于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的讲解物理公式、展示课堂不具备条件的物理试验,促进学生以有效的形式观察物理现象和理解抽象的物理问题。运用媒体技术还搭建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空间,可以有效消除传统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了物理课堂的信息,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对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重要价值,对于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有重要意义。

  2、强化物理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模拟物理实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可以更好的`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性与思辨性,对于消除课堂条件的限制有重要价值。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进行物理教学原则

  1、形象化原则。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关键在于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的特征,从而解决中职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学生物理学科底子较薄的现实问题。由于中职物理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课堂上存在理论性过强,课堂氛围较为严肃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把物理现象以直观形象性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理解核裂变与聚变概念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两种物理现象的差异特征,并且通过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真实现象。教师还可以把实验过程中投影到大屏幕上,从而更醒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促进学生形象化理解知识有重要价值。

  2、趣味性原则。中职物理教学是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的,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运用应当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出发,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基上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应当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的配合,给学生营造出有效的物理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激发物理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的教学目标。

  3、演示性原则。中职物理教学是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演示实验现象,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总结物理规律的目标。由于课堂演示的物理实验的过程只有一次,学生可能观察的不仔细,还有的物理实验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全面展示,当学生对某个物理知识有困惑时需要实验支撑,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实验现象,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满足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需求。

  三、中职物理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策略。提高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创新物理教学理念,丰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示范性价值,更好的解决物理教学的困难。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未知领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声音、图像与视频文字资料,着力创设有效的物理教学情境,实现物理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通过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着力在课前渗透物理教学的信息,从而满足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达到优化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目标。

  2、构建教学情境策略。情境是辅助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探究的有效载体,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多媒体技术用于上职物理教学应当集中指向物理教学情境的构建。首先,提高物理教学的指向性,注重运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技术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境,实现对学生已有物理知识体验的调动,促进学生更好的同化新知识。其次,在已有物理现象的直观呈现下引导学生探究未知的物理世界,从而达到形成物理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调动学生思维目标。最后,通过物理情境的构建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向着未知领域发展,达到有效引导学习目标。

  3、个性化教学策略。中职物理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组织开展中职物理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同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呈现高低难度不同的内容,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发布共享的物理实验资源,促进学生根据自主兴趣自行下载学习。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达到辅助学生学习,提升个性化教学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目标。

  四、结论

  多媒体技术用于中职物理教学,关键在于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完善多媒体技术资源供给,在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更好,更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薛涛,薛敏,余薇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26(10):111—113。

【物理论文】相关文章:

物理论文06-07

物理教学论文11-19

物理建模论文11-21

物理的小论文05-16

(经典)物理论文06-07

(实用)物理的小论文05-22

论文:学好物理的方法11-24

物理论文与小结11-09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5

[集合]物理的小论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