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文

时间:2024-07-05 12:59:12 物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物理论文[共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论文[共15篇]

物理论文1

  一、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和假设

  科学发明来源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而当前物理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式学习,缺少自由想象的空间,以致学生出现不敢猜、不会猜的状况,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猜想.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甚至训斥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独立完成,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2.头脑风暴法教学.

  部分学生生怕发表错误的观点而引来同伴的讽刺、挖苦,以至于不敢提问.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路.

  3.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有些知识远离学生生活背景,如果直接呈现就显得有些突兀,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主动猜想.因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教师应将其转变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逐层深入,各个击破.教师还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多层次知识之间、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衔接处设疑,引导学生沿着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思考问题.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

  1.演示实验策略.

  (1)改进已有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效果差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如在“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实验中,后排的'学生根据看不到刻度尺上的刻度,影响了演示效果,教师可以将其投影到屏幕上,或用白纸加以放大显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通过多媒体演示,增强效果.有一些物理实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利用其图文并茂、交互性强的特点进行演示.

  2.分组实验策略.

  教师要合理划分实验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以确保每组都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包括组织者、操作者、记录员等,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为避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当然教师指导也不是替代学生的思考,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留有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参与学生讨论后适当予以点拨,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顿悟,寻求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操作和亲历体验的过程,但其评价却未能受到应用的重视.评价作为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吸收成功经验,反思不足.教师要将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他们既要对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环节是否合理、方案设计是否科学、数据处理是否得当、流程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反思,也要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反思,看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与结论一致,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改变当前物理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物理论文2

  论文关键词:物理化学 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 教学考核

  论文摘要: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而且抽象,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挑战性。文章指出了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辅以翔实的教学实例,提出了物理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1.引言

  物理化学是一门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来探求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化工、轻化、高分子、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涉及的公式多,应用条件严格,比较抽象,初学者往往觉得困难较大。而且,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使得物理化学这门基础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课堂通常要容纳百人左右,增加了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难度;此外扩招后的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以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如何在科技迅速发展,交叉渗透口益突出的当今,克服这些困难,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是每一个物化教师应当不断研究的课题。

  2.目前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堂教学中发现,由于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定律多,很多同学对物理化学畏惧、缺乏信心,普遍感到困难。由于学习卜的困难,有的同学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心理,以致上课根本就不听;由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总体把握,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物理化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物理化学的必要性理解不够,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物理化学,很多学生寄希望于考试前的突击学习;还有的学生存在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的缺点,上课虽然能听懂,但是不复习而且不独立完成作业。众所周知,物理化学的公式庞杂众多,必须经过自己的反复推导练习才能熟练应用。由于其理论性强,公式多且较为繁杂,教师、学生都花了不少精力,但往往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如何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效率具有现实的意义。

  2.1把物理化学的特点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优势

  物理化学的特点是条理清晰、推理严密,要把物理化学的特点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优势。要学好物理化学必须把握物理化学思维的特点,在课堂上经常把物理化学的教材的主线拎出来,并且反复强调,使学生不再感觉到内容散乱,找不到规律。物理化学的`难点在土册热力学基本定律部分,涉及的计算、证明推理不仅内容繁多,而且难度高,很容易打击初学者的学习成就感和积极性,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回顾复习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在每一章内,要强调本章的基本思路,而开始新的一章时章时,要强调这一册书内容的安排规律,此外还要注重每一章节的复习以及学期末复习。比如第一册内容的安排,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前就应当讲清楚:首先学习热力学基本定律,然后将这些基本规律用于稍复杂的多组分体系、化学反应以及相平衡体系。这种反复强调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门课程,把握课程总体,理清课程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节,细节之间增加了有机的联系,自然容易学好记牢。而且,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物理化学问题本身,还要经常让学生从物理化学具体的知识点中走出来,审视物理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热力学定律学完之后首先处理的是单组分体系,然后再处理多组分体系,在第二册又在此基础上处理有电能以及表面能参与的体系,这样一种循序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学习物理化学也应当是一个方法论的学习过程。

  2.2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知识的趣味性是重要的学习推动力,把理论性强、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如果一直按课本的内容平铺直叙,只能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方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多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节时,可以创设生活中常见有容易被忽略的实例。(1)荷叶上的露珠为什么呈球形而不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呢?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趁机引入表面和表面张力的概念。(2)将干毛巾的一端浸在水盆中时,过一会儿毛巾的另一端也会潮湿,这是为什么?新买的毛巾很容易浸湿,但是经长时间使用的毛巾就变得不容易浸湿,这又是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进人毛细现象的学习。当学生学完知识理论并且会运用所学的来分析现象找答案时,教师将成就感。

  2.3注意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

  (1)比如水蒸气蒸馏。在学习二组气液相图后,知道了两种完全不互溶液体形成的液态混合物的沸点低于任一组分的沸点,这一点对于分离提纯一些不溶于水的有机物非常有用,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提纯温度节约能量,而且在低温下还有利于保护易分解的有机物。此外,这样还把物理化学的知识和前面有机化学里的内容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的脑海里的知识点不再孤立。(2)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热机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热机的工作原理,并且学会了计算热机效率,这时可以将这些与实际生活中的空调联系起来,将空调供暖与取暖器相比较,这时学生们会发现通过热机供暖的优越性,加深对热机的理解,将有利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其他章节的学习。(3)在学习完电化学中电池对外做功计算后,可以将同样的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后放热并将放出的热设计成热机对外做功,并将之与用同样的物质设计成电池对外做功相比较,又会发现通过电池对外作功的优越性,这不仅加深了对电化学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化学其实并不难,而且挺有用,消除学生的物理化学无用论思想。 2.4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在课堂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目前很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实物投影仪。通过制作教学幻灯片可以省却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而且讲解图表时也更加方便,富余的时间还可以补充一些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但是,也应当对多媒体教学的负面一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记笔记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其实记课堂笔记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了匆匆过客。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要适可而止,以免适得其反。

  2.5注重考核方法的与时俱进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设计适合的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一质的提高给出合理的评价,也是广大物一化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开卷与闭卷、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每一门课程开一始时,很多学生最关注的不是这门课要学什么,而是这门课怎么考试、考什么。让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悲的。考试应当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不应当成为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帮凶。传统的终结式考试模式,即在一学期末进行一次考核,虽然易于组织便于操作,但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参照了其他一些院校的做法,确定了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开卷的形式是开展十分钟不定期课堂练习.内容以讲解过的知识点为主,可以翻看书和笔记,但不准相互交流讨论,一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消化。而且从学生平时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对教学作及时的反馈。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测试学生是否牢固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在考试.的命题方面,要设计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又能检测学生能力素质的考题。由于有平时学习,在期末考试时学生就不至于慌乱无措。

  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开卷考试、作业、课堂笔记和课堂回答问题。平时成绩不仅要看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而且要记录学生课堂的表现情况,因为有的同学平时作业抄袭,因而平时作业反应的问题是较片面的。平时成绩的记录主要目的是在于督促同学上课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论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在化工、轻化等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的讲授和学习物理化学,必须遵循物理化学的特点,注意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注意课堂教学的条理性和趣味性,考核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能体验到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的乐趣。

物理论文3

  摘要:以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讨论了给文科生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课程体系和具体授课方法。将文科物理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应用到管理类学生和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较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本应该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文科物理;教学实践

  文科物理的授课对象是文科学生。文科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永远不会遇到“相对论”或者是“量子力学”的问题,他们不学大学物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再不能把大学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岗位培训”,再不能把大学物理仅定位成为工科专业后继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文科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那么,给文科生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意义何在?如何给文科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教学探索。

  一、文科生开设物理课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给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想用科学对人类事物的第二种影响方式来影响他们。所以在这里关于开设文科物理课的意义我想强调两点:1、知识的积累;2、素质教育。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它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很难用一个范围、一句话去定义。力、热、电磁、光、原子、基本粒子、凝聚态、材料、信息、超导等等,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物理学都是各类学科的带头学科和基础学科,甚至为其它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理(支持保障等)。所以我给文科生提出来的学习大学物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来积累知识,从而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界中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和现象,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我给文科生提出来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方法论。现代教育观点是:一个人接受终生教育,而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是以基础的、素质的、方法的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大学教育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物理学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它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美学原则、科学方法,使其成为进行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因此,开设大学物理课不仅仅是出于为某专业服务的考虑,更因为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可见,开设文科物理课有两种作用,一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自然运行的规律;另一个是思维方法的教学、科学精神的熏陶、创新素质的培养,即科学文化的教学。这是一门软硬结合的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不亚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开设文科物理课的目的就是培养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除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有其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伴随着文艺复兴,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科学发展起来了,人类文化中便分出了科学文化,这种文化逐渐区别于早已形成的人文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为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政策导向,我们曾倡导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当时曾受到批判,却在实际上鼓励了无数青年发奋地学习科学技术。然而,两种文化的分裂也以一种中国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被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要改善我们的社会,就必须改善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能、美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正如已故著名女科学家吴健雄所指出,应该把人类文化已经长期分裂而造成隔阂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校园里重新加以弥合,这是为了避免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出现危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21世纪科学需要文理相通,这是给文科生开设物理课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文科物理的课程体系——立足于理,建瓴于文

  经多方比较,选用倪光炯先生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教材。编者首先强调了一个重要理念,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在人类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两大文化中,后者的重要部分就是物理文化。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因此,物理教育不应仅是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而且要突出物理教育中的文化特征,重视对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及科学审美观等的培养。一句话,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按照上述理念,《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物理学史的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学研究方法论作为其主要内容,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高度把有关的内容组织起来。编者在该书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精神,注意加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并注意突出物理学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立足于理,建瓴于文。

  文科物理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通过简介中国傲人过去,引出李约瑟难题;在分析李约瑟难题过程中分析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正是因为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开局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最后指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1世纪的科学需要文理相同,再次强调文科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第二章:经典力学的建立。从哥白尼、地谷到开普勒,从伽利略到牛顿,简单介绍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与成熟,简短的篇幅里面有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章:从静电现象到电磁现象。包含了电磁学的整个完整体系,介绍思路也是顺延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四章:光的本性是什么。简单的阐述了光的本质和有关光的最基本的物理现象。

  第五章: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介绍了通向近代物理之门的三把钥匙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过程,在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能学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领略到科学家的大师风范。

  第六章:物质观的革命——量子论。属于近代物理的范畴,带学生们走入微观世界,了解神秘的量子理论。

  第七章:统计规律,混沌,熵与信息。属经典热学范畴,研究了生活中遇到的热现象的微观实质。

  第八章:时空观的革命——相对论。属于近代物理范畴,它将带学生们走进高速的研究领域,在这里大家根深蒂固的时空观将被推翻。

  第九章:天体物理学的新发展将给学生们简单介绍天空中各种星体的运行。演化和研究手段。

  第十章:物理亦文化再次给大家展示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物理学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方法、理论与实践、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联想和假设试探、理想化方法与模型化方法等都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最有效的方法。文科物理中不仅蕴含着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蕴含着先进文化,对人类的未来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文科物理课程的授课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在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全方位的精彩。讲出物理学中的科学之美,简捷与统一之美,深邃与含蓄的内在之美,奇异与对称的和谐之美。让学生在浩繁的物理概念和推理下感受物理大师们赋予自然科学的真善美。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文科物理教学过程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

  文科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了知识结构法教学、发现法教学、案例法教学、讨论法教学。

  知识结构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内部联系。运用知识结构法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文科物理教学过程不是不要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是简单的删减知识体系,而是要精讲文科物理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明确的知识理论框架。发现法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发现”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和概念,而是把前人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改造,加以精简,引导学生沿着简化的思维路线去“寻找”解决方法。案例法教学是在文科物理的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讨论法教学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们自己准备资料展开讨论。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并不在于通过这一活动交给了学生多少既定问题的答案,而在于通过这一活动给学生扩展了多大的自主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天地,在于引发了学生多么强烈的自主追求和创造的冲动。

  将上述文科物理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应用到大学物理课时较少的管理类学生和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较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本应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

物理论文4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设置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将得到提高。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矛盾情境;科学态度

  伽利略曾说过“一切规律都是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全国卷高考物理实验部分约占15%,充分显示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各有不同,本文从矛盾情境设置方面进行剖析,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激化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打破低级的平衡。此时,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是在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所突破,必然达到高层次的课堂和谐境界。以下从几个例子进行剖析。

  一、探究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在这一探究实验中,设计让学生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以大小不同的表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的`结论后,突然有一小组学生提出相反的结论,说他们用木块不同大小的表面作为接触面,结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也不同。其实这正是课前有意设置的矛盾情境,在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时,教师特意让这小组同学的长方体木块六个表面的粗糙程度不相同。教师首先肯定了这组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寻找原因,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在教师有序引导下,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

  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可以有两种测量方法:实验课堂中让两大组学生用图甲方法测量,另外两大组同学用图乙方法测量,得到实验数据后用图像U-I进行处理,结果用图甲的有相同结果的小组,也有不同结果的小组;用图乙的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给学生剧烈的矛盾冲突,此时教师再指出哪组用的新电池,哪组用的是旧电池,同时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方面对图甲、图乙进行分析,得到使用不同方法的误差分析。当然本课也可以不提供实验原理图,只提供实验仪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这样结果更是“五花八门”,然后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设计对学生要求更高。在物理实验课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学习状态,巧妙地创设不同难度层次的矛盾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唤起他们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使学生针对问题开展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有机化,从而优化物理课堂。

  三、课堂演示实验中巧设矛盾情境

  例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演示实验使学生感悟楞次定律的内容。让磁体在铝管中(用两根铝管对比,一根是完好的,另一根在管壁割开一条豁口,使管中不能产生感应电流)下落。演示实验时,让豁口背向学生,学生可以看到,有一铝管中的磁体下落要缓慢得多,然后再把豁口面向学生重复实验。设置的矛盾情境和问题,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续楞次定律的学习提供了素材和心理基础。又比如,在教学《变压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一个魔术,小灯泡不接电源,也可以让灯泡发光。在教学变压器输入电压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直流电作为输入电压,让学生观察开关闭合、断开情况,因电流较小,注意把小灯泡改成灵敏电流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矛盾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比较愉快的氛围下接受知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借助课堂演示实验把规律的形成过程、思维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矛盾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观察实验现象。对同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向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当然物理实验教学中设置矛盾情境的情况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知识形成脉络,注重学生思维形成的渐进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个体体验不同,获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多钻研教材,熟悉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智慧,富有个性,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郭定和.高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教学策略讨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xx(9).

  [2]蔡永青.矛盾情境的设置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xx(12).

  [3]郝伟.让课堂在矛盾解决中更和谐[J].教学在线,20xx(9).

  [4]黄皓燕.情景设置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物理教学,20xx(1).

  [5]张粉英.尝试情境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物理教学,20xx(3).

  [6]朱小勇.物理课堂要加大实验教学力度[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xx(33).

物理论文5

  摘要:在高中阶段, 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既是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室实验的补充, 也是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 巩固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从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的意义入手, 探究家庭物理实验在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并对学生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家庭实验的重要性, 进而实现物理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家庭物理实验; 意义; 应用策略; 问题;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 蕴含着物理知识的生活现象比比皆是, 而由于物理实验的材料、工具比较丰富, 许多日常用品都可以被当作简易的实验用品, 以进行家庭物理实验操作。所谓家庭物理实验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 利用物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利用家庭中现有的工具、器械、材料所开展的实践活动。由于家庭实验的操作成本低、材料易得、过程简单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因此, 鼓励高中生开展家庭实验,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能力,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

  一、高中生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的意义

  首先, 家庭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补充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室物理操作的不足。高中物理课程相较于初中物理而言, 无论是从知识容量上, 还是从知识难度上, 都提升了一个高度, 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因此, 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物理实验的时间就被严重压缩了, 而家庭物理实验则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间从实验室延伸到了家庭,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 则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

  其次, 家庭物理实验为高中生开展自主实验提供了均等的操作机会。由于高中物理实验室的设备不足, 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 通常都是几个人共用一套实验器材, 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动手操作的机会有限, 通常是几个人分步骤共同完成实验, 而难以实现一个人“从一而终”地把握整个实验过程, 由于实验操作不连贯, 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参与实验的.兴趣。而在家庭实验中,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材料, 并能够独立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再次, 家庭物理实验可以深化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理解通常与考试卷中的计算题目和实验步骤的再现相联系, 而这样的实验操作与其验证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而在家庭物理实验中, 学生可以在简单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过程中验证物理知识, 并探究常见的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物理规律, 进而强化了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最后, 家庭物理实验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室中, 每一个实验器材都是经过专门的机构生产加工而成, 学生在实验中不需要做出过多的思考, 只需要了解每一个器材的功能, 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 这样的实验过程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而在家庭实验中, 实验器材随处可见, 但有些器材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而学生要想完成实验, 就必须开动脑筋, 思考日常用品与实验器材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反复操作, 优化实验过程, 而这样探索性的实验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家庭物理实验在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 高中生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各种物理特性的世界, 如气体的密度、液体的浮力、金属的导电性、磁铁的磁场等, 这些知识都等待着学生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因此, 为了便于随时开展实验, 并养成利用家庭实验分析生活现象的习惯, 高中生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尽量取得家长的允许和支持, 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室, 这样学生在平时就可以从家庭生活中不断收集与物理教材中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器械;在专门的实验空间内进行自主探究, 以实现验证、探索物理知识的目的。

  其次, 高中生要开展科学操作, 将家庭物理实验转化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家庭物理实验已经突破了部分学生兴趣爱好的局限,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 应该积极与喜欢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的学生进行沟通, 认识到家庭实验的重要性, 而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将家庭物理实验与物理作业内容相结合, 利用家庭实验报告完成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此外, 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使实验设计形式、设计内容呈现多元化, 进而保证家庭物理实验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 高中生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以及时获得教师的实验指导。高中生由于自主实践能力较低, 其在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而学生在这时应该积极与物理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以实现对实验操作的有效指导。而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应该侧重于方法指导, 即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应该选取哪些生活用品进行实验, 而是要通过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说明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然后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并对典型的实验进行示范性展示, 以调动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积极性。

  三、高中生在开展家庭物理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家庭环境中开展物理实验虽然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家庭环境以及实验器材的随意性, 高中生在实验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 明确家庭实验的目的。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在家庭环境下正确开展实验, 但是对于实验的目的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即许多学生将实验室实验盲目地套用在家庭实验中, 甚至直接去采购一些实验工具, 而不能从现有的生活资源中挖掘实验价值, 从而影响了家庭实验的真正目的。基于此, 高中生应该明确家庭物理实验的目的, 并积极开动脑筋, 在家庭实验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第二, 家庭实验的难度要适中, 即高中生在选择实验项目的时候, 应该尽量与自己现阶段所学的物理知识相呼应, 并尽量简化实验过程, 这样才能在实验中既开拓思维, 又能够获得乐趣。

  第三, 家庭实验要保证安全第一, 许多从家庭环境中获取的实验材料并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 其性能并不稳定, 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在开展家庭实验的过程中, 高中生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对所使用的实验器材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在使用一些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家用器械, 如电冰箱、电风扇、煤气灶时应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身安全。

  四、结束语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家庭实验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问题环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细节的完善, 实现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进而形成科学探索精神。高中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开展实验活动, 并通过就地取材, 不断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崇山.家庭物理实验在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xx (18) :135.

  [2]高钰.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学周刊, 20xx (10) :103-104.

  [3]梁正德.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 20xx (11) :136.

  [4]翟小铭, 孙伟, 郭玉英, Meilan Zhang.智慧教室:应用现状及其影响研究:基于高中物理学科学习的跟踪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xx (9) :121-127.

物理论文6

  1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物理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就学科来说,高校分为理、工、农、医、军(事)、公(安)、管(理)、文、史、哲、法、教(育)、文体、传媒、经济、商业、其他服务类等专业。就分工及培养目标而言,可分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各类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作为整个科学技术基础的物理学,从认知、方法、技能三个方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自己的作用。因此,许多专业,例如理、工、农、医、军(事)、公(安)等都把物理学排在基础课程的地位;某些文科,如哲学、管理、法学、教育等也都尝试开设物理课程。目前,普遍的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各自情况,来确定有关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过去,物理教学太多偏重认知能力的提高,过多偏重概念、公式、解题,而不注意方法训练与技能培养,与所学的专业结合不紧,这些偏向应予纠正。

  2精心编撰不同类型的教材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当务之急是精心编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物理教材。高校物理课程不受高考指挥棒的约束,有自己广阔的空间。目前的困难或问题,可能主要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及必要的资源(人、财、物)支持不足。我国各类教材的一个通病,就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为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期待更多有创意、有特色、更实用的新教材出现。

  3全面更新教育理念

  (1)注意研究与学习认知科学并把它们引入高校物理教学之中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只有遵循大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来引导大学生学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认知主体(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输入信息,经过原有知识结构与输入信息的重组,而在认知主体(头脑及相应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为此,充分认识认知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选择恰当的信息内容(未知的、有趣的、鲜活的、科学的、可接受的.……)、采取有效的信息输入方式(对话式、讨论式、多媒体、演示、实验……),才能高效地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有关信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目前,已有一些教育理论或模式(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问题导学、协同学习、思维对话、思维导图、心理干预、萨奇曼模式等)在各类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可供高校物理教师借鉴或参考。问题是,高校物理教师对于这些理论或模式都比较生疏,需要一个补课或重新学习的过程。

  (2)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突破把学习目标仅仅限于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而主张实现三维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从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提升到三维课程目标,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是一次飞跃,一次大的进步,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从中学教改已有的经验来看,采取探究式教学(情境设置、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开放式教学(注意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一定条件下的社会课堂从生活走进物理与从物理走向社会等)、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等)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3)把教师单一的主导型转变为教师主导下的互动型

  以往高校的物理课程大多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课。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师单一的主导型转变为教师主导下的互动型,已成为物理教学的新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互动性不能做片面的理解。我们认为,在这里还是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包括事先的教学设计,课中的互动与调控,课后的检测、反思与总结,都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这种主导作用要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这当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积极引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光电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现代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许多缺陷与不足,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幻灯机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教材,实物投影仪方便学生清晰地观察实验过程与结果,传感器帮助学生形成统一连续的认识活动,DIS实验或仿真实验弥补着传统物理实验的许多不足,各类课件或软件的应用可使微观物理过程直观化或可视化、数据处理的快捷化与精确化等等。

  5大力开展物理教学研究

  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教学被看成一种重复性的劳动,教师被称为“教书匠”。其意思是,教学是一种经验性活动,创造性很少。因而,在高等学校,优秀教师多以科研为主。评职称时,也主要看科研成果。即使是看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成果,教学科研成果也往往“低人一等”。这种情况极大地损伤了教学一线广大教师(主要是基础教学)的积极性,也非常不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实际上,一般来说,各项基础理论或专门技术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物”;而教学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其难度并不亚于对于“物”(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对其解释)的研究。特别是面对现代化的教学,涉及到诸多学科知识(除物理学本身之外,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人文知识等)及各种技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运用。因此,物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变对物理教学研究不公正的评价与认识,从各方面(对教学成果的认定、资金的支持、工作量的计算等)大力支持物理教学研究的开展。只有在重视了高校物理教学研究并且取得较多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解决目前高校物理教学面临的困难,使高校物理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6多方面提高高校物理师资水平

  高等学校基础课的物理师资,多数是从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老一些的)、硕士生、博士生选拔而来。这些同志缺乏物理教学专业(具有与物理教学相关的物理教育论、心理学、物理学史及相关技术)的相应训练,因此,要开展现代化的物理教学研究、实施相应的物理教学改革是有一定困难的。为此,应创造条件,给予补课或进修。当前,我国许多师范大学都设有“物理教学论”的硕士点、博士点。据了解,除个别学校外,这些硕士点、博士点主要研究中学物理教学,而研究大学物理教学的少之又少。因而,不能有足够数量的毕业生输送给高校作为物理教学的师资。这个问题应引起教育界、各师范大学的密切关注。另外,附带说一下,目前各校的“物理教学论”的学位点的具体教学工作,多由物理学院或物理系负责,而授予的学位则是教育学硕士或教育学博士,管理及操作起来多有不便。为此,我们建议在物理学类的学位中,增加物理教学专业(与理论物理、核物理、光学、固体物理等处于同等地位),以便更好地为大、中学培养合格师资。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大、中学校的物理教学改革,本刊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鼓励,为大家提供发表成果、商讨问题、交流经验、锐意进取的服务平台,也欢迎广大物理工作者及管理者参与其中。

物理论文7

  不少用电器例如电筒、手提音响、照机相等,都是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池的。电池用旧了,为了节约,只换上一个新电池,这样行吗?不行!不少用电器的说明书都声明要全部换上新电池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干电池的电动势约为1.5V,内阻约为0.3Ω,而旧电池的电动势降低了,约为1.2V,而其内阻增大了约为4.2Ω。下面用全电路欧姆定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新旧电池串联在一起使用。

  以手电筒为例,小灯泡是3V、2W的,则 ,现在把电池串联,并接上小灯泡,则电路的总电动势为2.7V,总电阻为9Ω,可算出电流 ,此时P小灯泡=I2R灯=0.32×4.5=0.405W。

  由此可见小灯泡的实际功率远小于其额定功率,所以灯泡是不会亮的',对于旧电池来说它的输出功率为:

  P旧输=IF20.3×1.2=0.36W

  但其内阻消耗的功率:

  P'=I2·R灯泡=0.32×4.2=0.378W

  由以上计算可知旧电池实际消耗的功率反而大于它所提供的,这就等于旧电池反而成了用电器,要消耗电能。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功率来比较。

  P电源=I2·R总=0.81W

  而P电源=I2R灯=0.405W

  所以有一半的电能都被旧电池耗去了,所以新旧电池绝对不是好搭挡,不能混合使用。

物理论文8

  一、教师主动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对教师本身的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住性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师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同时教师还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创新教学手段,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教师大多采取单纯的教材内容的传授方式,将物理知识作为书面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当代物理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探索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获取知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或者进行探究性试验的方式。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改的一项新的教学理念,要充分体现出新教材基础上物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物理教师应当以探究为教学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实验活动过程当中体验物理的基础原理和规律性,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具体产生过程,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探究性试验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物理进行动态性的构建,以便使学生在探究实验当中完善对于物理知识的构建和真正掌握。

  三、增加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我动手的能力

  物理实验室人类获取知识且开始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工作的基础。探究实验教学活动是新课标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究实验教学的目标是以新课标物理教学的理念为理论依据,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兴趣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和知识获取的严谨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探究实验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物理科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因此,对于实验本身的有效性的传达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和动手实验的的良好物理学习的习惯。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新课改过程中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由班级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者。但是,无论教师角色怎样的进行转变,学科教学对于每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要求都是没有放松的,这也凸显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必要性。

  (1)增加对物理学科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量。教师在选取书籍时,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学习交流,对教学当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谈论和研究,这样可以充分的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专业书籍的不断阅读和学习不仅教师自身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

  (2)课后进行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评估。新课改在改革过程中提出教师在课后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记录课堂教学当中的遗漏和灵感或者学生提出的代表性的创新意见,这些都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请款,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是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对探究实验的操作与演示能力的学习。在实际探究实验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总是存在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试验开始之前设立引入环节,以便增强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印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直观感受,以便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精心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物理论文9

  学校物理环境是学校文化形成的重要支柱,是学校打造社会化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人实现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媒介,其作为一种静态的、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构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地。随着教育者思想观念和价值态度的逐渐渗透,不论是校园环境的建设、墙壁的装饰、教室的空间布局,还是课桌椅的摆放形式、教学设施的利用、课堂中主题黑板报的设计,都是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具象的结构和人文性质的状态表现,将教育者的价值观投射于构建的环境氛围之中,进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身心的成长和行为的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着浸润性的生成。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学者们不断反思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在“所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1〕这一认知基础上,学者哈姆菲利和巴特尔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过程进一步进行“界定”和“深入”---环境社会学还要通过研究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探讨人类在利用环境时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文化价值、信念和态度〔2〕。日本社会学家饭岛伸子也认为,环境社会学尤其关注环境的变化给予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作用效果以及人类社会“主客体”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因果关系性互构的一门学问。这为研究如何构建学校物理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环境-人-社会”互构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即把环境问题看成是单一的技术性或是工程性问题,由此导致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然而,在环境社会学视野下,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主导或是工程性问题的呈现,更是从宏观层面、由顶层的视野将环境因素看为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运行机制和体制构建的重要因素,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互动是具体细致而又复杂多变的。

  学者邓肯 1961 年提出的“POET-生态复合体”模型,强调人口(P)、组织(O)、环境(E)、技术(T)四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依赖关系(见图 1)。他认为,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引起整个复合体系的变化,但是并没有特别凸显环境要素在其中的作用。

  而学者邓拉普和卡顿基于生态学发展范式,强调环境要素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范围,并进一步将“环境”的含义进行“具体化”处理和意义层面的拓展。这样,原来的“POET-生态复合体”模型也就变成了对环境(E)与其他要素---人口(P)、组织(O)、技术(T)统合架构下相互关系性的研究,即“E-POT”模型的建构(见图 2)。此外,他们还借助帕克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社会综合体”概念,将 E-POT“模型中的组织要素细分为文化体系、社会体系和人格体系三个方面,形成了有关环境-社会关系的新分析框架,即自然环境或物理环境与人口、技术、文化体系、社会体系和人格体系之间的关系〔3〕。

  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学校物理环境的构建不仅与环境要素有关,也与特定的社会构成与发展过程相关联,更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人“的努力和实现。因此,在构建学校物理环境时要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社会、人三者之间的互构和融合。

  (一)社会化环境的形成。

  环境因素的本质特性标志着它是作为自然属性的物理性环境变量存在的。它对人类物理性的限制表现在对作为”生物人“的人的限制,而这种物理性的环境变量对作为”社会人“的人的影响,首先必然存在着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成为”社会化了的环境变量“,进而才能与社会人构成的社会发生社会性的联系〔4〕。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社会系统,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构成的育人环境,从而使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学习,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课堂物理环境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课堂内一切活动和活动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具象性物质的存在状态。

  学者田慧生将学校物理环境定义为是自然环境、设施环境和时空环境综合的产物(见图 3)。只有学校物理环境社会化的构成才能够使得”环境从物质上、精神文化上或制度上影响人们,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适应的周围的境况“〔5〕。

  (二)社会结构化因素的环境行为自觉。

  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社会变量通过社会行为产生、引起客观作用进而作用于环境〔4〕。学者吉登斯指出,社会结构既是社会行为发生过程的”输出品“,又是社会行为作用的载体,社会结构呈现出二重性的特性。个体行为主体会通过这一”中介“特性开启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既会受到原有社会结构的规约,又会得到社会结构的赋权和增能,进而表明”行为量化“只是一种手段,而”行为自觉“才是真正实现目的.和追求效果,是对通过场域意义建构与问题解决等活动而起作用的内生过程。同时,帕森斯认为,社会中存在的规范结构的作用就是使那些实施价值观所必需的重要功能运行模式合法化〔6〕。社会结构作为模式化的社会活动而存在,当然也整合了在历史过程中被不断实践再生产的规则、关系与资源。在学校系统中,这种环境行为自觉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和设备、技术等人工器物上。

  制度能够为行动提供保障性资源。制度性行为表现就是那些得到解释的,并先验存在于具体时空体系中,同时又充当着”证据“性经验的实践行为。它附着在各种承载工具上进行实施与传播,并会以不同”具化“形式在多元化的媒介中表征出来。而环境作为其一种载体媒介,必然会受到制度所蕴含的规制、规范和具有建构作用的规则的影响甚至是渗透,并且通过人的行为显性化呈现。

  人工器物(各种设备和技术)看似比较客观,不易受到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影响。然而,学者巴利指出,尽管技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引入技术可以为结构化提供”机会“〔6〕。我们不要狭隘地认为,人工器物只是一种物品、工具或是途径,而要将其作为我们行为发生和实践的对象,其中蕴含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同时性的特点。

  (三)行动者能动性地存在。

  环境指向个体。环境所承载的物理或是人文价值与功能对个体具有潜在的教育影响。反之,个体指向环境。个体本身就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存在,对环境具备一种主动建构的能力,主动塑造并处理环境信息,这也是一个自我教育和思想价值观念完善的过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认为,行动者在自我行为塑造的层面上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识素养、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理解能力,能够应变性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实践情境“的能力,可以实时监控自己与他人的行动过程,并对其行动结果进行惯习性反思。能动性依托于”理解“,”通过这种理解过程,行动者在与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持续对话的同时,设想各种选择、对这些选择进行评价,并随机地对这些选择进行重构“〔6〕。所有行动者,无论是个体存在还是集体构成,都在不同选择程度和范围框架内具有能动性的表征,但由于受到目的和动机作用、一定利益关系的”左右“以及各种制度的规制,在行动主体行为独立或是社会结构构成过程中,能动性的表现程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社会化环境的形成、环境行为自觉的产生以及行动者能动性的存在,体现着”环境-人-社会“三角互构的关系,也对其存在的必要性作了充分诠释。因此,在学校物理环境构建中,三者作为学校场域中的重要支点,可以图 4 表示。

  二、学校物理环境构建的策略。

  (一)挖掘和创建环境的文化价值。

  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还是对学校空间布局的调整、设施资源的配置,在学校这一系统中,它们都是以”社会化的环境“这一变量身份”存在“的,以文化价值的象征性意义施加影响,这种身份及其意义的建构包含着两种机制的运行,作为政治控制、经济效益的表征符号,同时作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体或组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符号载体。环境社会学视野着重强调”环境“内在特质的差别性、变化性以及社会性,要体现出社会学对于”环境“的认识、解构以及重构,而不能只”原地踏步“于对环境定义的抽象认知和使用上。从现实情况切入,是可以从多个维度认识和理解”环境“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学校物理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环境的文化价值多元性、多层性和多样性,环境文化价值的三维表现见图 5.

  第一,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现实,构建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文化环境,充分利用独有的环境”构成“---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地将学校物理环境特色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不同的”隐性环境“资源,不断地融入到学校物理环境建设中来,形成多元性的文化模式。

  第二,根据空间的多层性,结合学校文化主题设置,进行不同的空间布局调整。学校作为”场域“的存在,其内部的布局、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反映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建构,满足教学生活的便利,又不囿于传统,强调特色创新;既要有利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又要使各个内部构成部分相互协调,实现其利益和效用的最优化,充分地体现出”环境育人“的宗旨。因此,学校内部的规划与布局在总体设计上要符合”方便使用、健康舒适、提高效率、协作创新“的原则,就是要使学校物质环境的规划、布局成为”治学严谨的学习环境“、”生动活泼的文化环境“、”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三合为一的环境建构。

  第三,学校物理环境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寓情于环境之中,寓教育于景物之中。物理环境建设固然要着眼于自然、物质,但在学校这一场地则要求必须赋予自然、物质以人文因素,亦即教育的期望和意图。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围墙、教室、走廊的墙壁等文化传播载体进行布置和装饰,变单一、单调的白墙红脚线为”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巧借自然之物,达成教育之目的。

  学校育人价值的挖掘和创建,是将其所承载的诸如教育哲学、信念追求以及审美知觉等内涵式信息,于无形中被学生”迁移式“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旨在促进学生认知、行为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

  (二)打造和养成适切的环境行为。

  环境社会学认为,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环境行为实现的。作为”中介“存在的环境行为,既影响了承载它的自然环境,又由于在对环境”处理“中渗透着主体性因素,即”社会化了的环境“,进而反作用到人类社会的一切人类行为及其行为关系建立上。回归学校这一场域内,学校作为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集合体,文化价值观与制度安排都是以人的行为为媒介展开的,人的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能够影响到现实实践中的各种环境对策。因此,在进行学校物理环境构建的过程中,要给予其不同程度和目的的秩序规则,以保障环境行为的适切性。

  第一,具有人文情怀。学校物理环境是学校主体情感、价值和信仰的物化和对象化产品,其重要特点在于其空间形态的直观性和文化隐喻的超语言性的统一〔7〕。学校物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不是简单的叠加,单个要素的选择也是缺乏活力和整体性的,只有结合了学校文化和承载了学校精神的物质环境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完整性的。因此,学校物理环境必须是学校文化环境有机、和谐的组成部分,并体现学校主体所传承和分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质景观的堆砌和累积。

  第二”,刚柔并济“.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性体现,是在具体的”社会现场“作出的行为选择,一般具有社会实践的合理性,而不是单一地由个体理性所决定的。为学校中”现实的人“提供一个制度化的法制环境和规范化的文化氛围,需要将制度内化于人的整合性和标准化的环境行为中。因此,学校”权力系统“要制定具有规制性的规则和政策,以保证学校中”现实的人“遵守命令性的规定,形成前提性约束机制。同时,将学校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期待等规范性要素作为行为导向和思维与习惯而存在于具有的物理环境构建中,并且还要认识到范畴、典型、图式等”文化-认知“要素在影响和塑造人的感知与解释方面的重要性,能够更好地将作为”器物性符号“客体的学校环境体现出教育的意蕴和内涵。

  第三”,与时俱进“.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建设性、过程性和动态性解释来看,学校物理环境建设强调其发展的流动态势。学校物理环境并不是单纯的固态文化,它在纵向时间序列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物理环境也会发生一定形态上的变化,以适应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在面对如此社会现实时,学校不仅要在思想上及时转变,还要积极地采取实际行动以满足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

  第四”,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在进行物理环境规划和设计时,不仅要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按照建设标准和规范、领导意图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细节的设计,追求细节的人性化表现,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校这一”场域“的时空建构中的知觉体验与情感涵纳,在对象化的顶层系统设计指引下,最终使学校中的建筑”呈现“不仅合于人性,而且立于人性,创造可使学生身心舒畅的环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归属感与认同感。

  环境行为创造一种局部秩序,反过来,环境行为以及它们所依据与此同时所创立的规则、惯例、规范与价值又都是社会的构造,也就是说,它们是个体行为或集体行为的非均衡、不稳定的产物 ,是其集合形式的非均衡、不稳定的产物〔 8〕。因此,通过这些环境行为的规约性表现和运行机制建构的相互交换和协商过程,行为主体可以更积极地进行”互构“,适应彼此的存在,从而促使他们之间的合作得以持续发展。

  (三)尊重和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能动性。

  社会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也就是”人“总是”在场“于特定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即表明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塑造了人的思想与观念、知觉和行为。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对未成熟者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学生作为学校中”现实的人“这一本体存在必然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环境问题并不能”物化“自身,只一味地追寻着社会因素与其之间的相关性,而忽视了”人“这一主体因素的存在,它必须经由个人意识或组织群体的建构过程。环境与社会是通过人及其行为而发生关联的,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社会这两个系统所拥有的共同部分,即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于一体的人及其行为〔2〕。因此,我们要走进作为学校”现实的人“的情感和行为世界,充分尊重和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能动性。

  在社会学中,权力是影响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力量,主要是指一个人或者群体对其他人或群体所施加的控制〔9〕。权力作为系统控制论最为核心的要素,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主体及行为路径才能充分发挥出其最大效用。因此,在学校物理环境构建过程中,要主动、充分地给学生主体赋权。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其对学校物理环境的解读和学校物理环境对其的作用方式存在着不同,这就要求学校物理环境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呈现出与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发展性特质。第一,学校要渲染赋权的氛围,表明自身的立场,打造”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的空间,不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自以为是“地给予,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成为学校中的”现实的人“,进而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来自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学生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和感受也不尽相同,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和扩大能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出对所处环境的最直观感受以及内心深处强烈地改变意愿。同时,积极给予学生”参与权“---即动手实践的机会和体验,让学生在布置和装饰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具有自主性。第二,学生也要认同自己的身份、定位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物理环境的构建,营造烙印”主我“标记的环境氛围,也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控制环境和管理环境的能力。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文化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都应置于其中予以考察和实践,只有不断地配置重组,才能真正明确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学校物理环境是通过人及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构建出来的,以具象的空间和文化符号的”身份“参与到学校整体的建设中,必然会影响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感受、行为习惯养成。因此,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其最终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子彦。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5.

  〔2〕崔 凤,唐国建。环境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61.

  〔3〕江 莹。环境社会学研究范式评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9):37-38.

  〔4〕吕 涛。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对环境社会学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J〕。社会学研究,20xx,(4):9-10.

  〔5〕程继隆。社会学大词典(第 1 版)〔S〕。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412.

  〔6〕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 版)〔M〕。姚 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30.154.88.

  〔7〕余清臣,卢元锴。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65.

  〔8〕〔法〕埃哈尔·费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115.

  〔9〕李洪修,熊 梅。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4):203.

物理论文10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但是在初三的复习课教学中,由于知识点多,难度大、时间紧,所以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然而我校班大人多,学生基础层次不齐,加之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是学生学过的,学生缺乏新鲜感而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到了考试还会发现老师认为讲的很多变的题目,学生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初三物理整个复习阶段以知识梳理和“题海战”为主,让学生每天沉浸在枯燥的题海中,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斗志,从而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

  另外安康市20xx年取消了初三寒暑假补课,到目前取消了晚自习和周六补课,给初三复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复习方式——大量做题,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复习课程,并且不降低复习效果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力学又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且知识繁杂,因此寻求省时高效的力学部分复习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力学在中考试题中的位置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中学物理力学包含了物体的运动、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浮力和压强及简单机械。虽然力学内容繁琐、枯燥、题目难度大、逻辑性强,但由于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历年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以近六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为例,力学在20xx中考物理中占41.43%,20xx年占38.57%,20xx年占35.71%,20xx年40%,20xx年占32.86%,20xx年占28.57%。

  二、中考力学复习有效策略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部分有效复习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座谈、讨论,

  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体会和想法,再通过学习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尽可能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系统有效地,电学复习策略。教学内容上将通过对《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近几年陕西省中考试题的`研究,将对力学知识分层、分模块整理复习,并制定出与中考中所考察的电学试题的特点、难度吻合的、具有特色的电学复习复习案;从理论上将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复习课的教学思路及方式和学生在复习课中观念的转变、复习的小技巧等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整理总结出一套高效、有效、系统的电学复习方法。

  通过梳理把力学知识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基础知识;二是重点实验。基础知识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物体的运动、力、力和运动;第二部分包括压强和浮力;第三部分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最后一部分是简单机械。重点实验包括速度的测量、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牛顿第一定律、浮力的影响因素、密度的测量和机械效率的测量。复习案的编写主要从课标要求和命题点的角度出发,分为基础知识、典型例题、易错题这几部分构成。然后通过上示范课分析复习案存在的问题,经过再讨论、修改、完善复习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复习策略:

  (一)不忽视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对于复习课同样重要,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里,力学知识无所不在。在课上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些现代的科技成果,比如磁悬浮列车的图片、神舟号飞船的升空时的视频、卫星通讯设备等图片或视频引入。通过展示科技成果,巩固兴趣。也可用有趣的实验引入,比如研究各类杠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铅笔、圆珠笔来自己组合杠杆。操作方法:用食指做支点,用中指压住笔的一端用另一只手来压动笔杆,通过手放置在不同的位置来施加动力,体会不同种类的杠杆特点。在研究轮轴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两支圆珠笔将“挂钩”勾在一起,用一只手握住一直比你,另一只手拨动圆珠笔,体会轮轴的胜利情况。

  (二)相似知识对比讲。

  例如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这两对力的相似性很高,学生不易区分。所以复习时刻将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受力物体等来分析得出他们的异同点。再如复习实验时可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三个实验一起对比复习。因为这三个实验都用到了相同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后两个实验都用到了转换法,但他们也有区别,“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个实验中还用到了科学推理法。分析出他们在实验方法上的异同点之后,再逐个回顾实验过程,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三个实验。

  (三)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例如,关于刻度尺估读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在复习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分别给出分度值分别为0.1cm、1cm、1dm的三把刻度尺的读数题进行练习。再如简单机械一章公式较多,学生在做题时不易选出简单公式,所以可以对简单机械的计算进行分类,如分为“已知滑轮组两端的力和一端的距离,求机械效率”、“已知滑轮组两端的力,求机械效率”、“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和一端的力,求另一端的力”、“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和两端的力,求绳的绕法”等,然后每种题型强化训练。

  (四)重点实验、创新实验再现课堂。

  例如“探究密度的实验”,一般是两个方面提出问题,一是研究密度、质量、体积的关系,二是测物质的密度。看似一样,其实目的不同,实验设计思想不同,操作当然也不同。再说测物质的密度,一般包括测固体的,液体的密度的问题,固体还包括密度大与水、小于水的、溶于水的、不溶与水的,整体的、粉末的、颗粒的、易切割的。给的器材不同,实验方案也不同。课堂上我们就提出几个典型问题,给足实验器材,学生可以任选问题、器材、方法,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学生会在试验中自然发现一些问题,如不切合实际的设计,操作次序不当,误差较大等等。通过个体展示和共同评价,学生对测密度的实验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五)把课堂放手于学生。

  复习课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知识素养。教师可以先确定好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去阐述、讨论、质疑、辩论。你会发现,学生的观众比教师的观众还多,听的也更仔细,各个都充满了自信。我们要做的,除了聆听,引导,还有赞赏。

  通过课题组成员为期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力学知识系统性的复习策略,从知识层面能够明确体现中考物理力学考点、命题趋势和试题呈现形式,对学生们的复习备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理论层面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更新、更高效、更切实可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总而言之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解决了力学复习课中知识点分散、涉及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复习难度大,教师讲的过多、低效练习过多、放任复习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物理力学部分复习效率:首先杂乱无章的力学知识变成体系,学生不再惧怕“公式”。其次学生脱离了源源不断的“题海”。再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能在复习中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产生新异感,激发复习的欲望,复习课课堂恢复了生机。

  当然我们的方法也从在一些瑕疵,比如我校班大人多,所以导致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疲于本命的做题,缺乏思考和总结方法。我们能否设计出分层教学和自选分层作业,并将其与我们的复习策略完美融合?复习课中如何将不同的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中?

物理论文11

  一、设计典型例题,培养猜想能力

  选取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易于引发学生想象的典型例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勤思深究的好习惯。如,在“机械振动”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振动的知识,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沿地球两极的地轴钻一个洞,当一个物体从北极无初速地落入无底洞时,物体将如何运动?这一道科学猜想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应,他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了三种答案:

  1.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一直穿越无底洞,并冲出地球;

  2.物体作加速运动,最终停在地心处;

  3.物体以地心为平衡点作来回振谐运动。对于这三种不同的答案,笔者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提出另外两个问题:

  1.物体在北半球洞中时,受到地球引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在南半球洞中时,受到地球引力的方向如何?这两个问题,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振动的产生条件,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一讨论过程,超越了课本的知识范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当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想象状态时,笔者特别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远离教学目的,漫无边际。

  二、注重平时积累,促使猜想升华

  猜想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它以实践为基础,与一个人实际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密切的联系。为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博览群书,为猜想能力的自我培养与开发不断奠定基础。如,在“摩擦力”和“重力”的教学中,笔者布置学生撰写《如果没有摩擦力》《如果没有重力》等小论文。如果学生没有对物体在摩擦力和重力作用下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的观察,猜想将是狭窄的、肤浅的,甚至无话可说;如果学生对此方面已有充分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则由此而展开的猜想将是丰富的、深刻的、理性的、有创造性的。

  三、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与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会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较强的猜想能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使他们成为基础扎实、学识渊博、善于实践、思维活跃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物理论文12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一些趣味化的话题或者是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并随着学生的参与不断地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继而为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将一双筷子放入一缸水中,然后让学生从鱼缸外观察这双筷子.紧接着,学生就会发现筷子居然“断”了.由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光的折射”的学习之中.而课堂教学气氛也热烈起来,从而更好地实施初中物理教学.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得以深入实施的关键人物.所以,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情景的认识之中,并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要注意结合教学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借助不同的方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知识、理论性的教学

  在知识、理论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梳理好有关的知识.在梳理的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汽化和液化”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物体从液体到气体的变化叫汽化,物体从气体到液体的变化叫液化.两者是互逆的过程,同时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实现汽化的方式主要是沸腾和蒸发,实现液化的方式主要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沸腾与蒸发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点,也可以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初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实施.

  2.探究性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这门学科富有很大的探究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推进学生的认识和加强探究性教学.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深挖有关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在讲“密度”时,涉及测量密度这一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涉及一个误差大小的问题.所以,如何减小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如何减少密度测量的误差进行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学习,然后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过程,继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贴近生活,开展物理教学

  物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冰雪融化、水蒸气蒸腾、午后降雨等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进行解答.而我们经常见到的飞船升天等重大的事件中也运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由此可知,物理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是物理这门学科的特性,也是做好物理这门学科教学工作的一大切入点.所以,教师应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物理教学.例如,在讲“折射”时,教师可以借助筷子放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折断了一样;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借助西瓜放在水里经常处于一种悬浮状态;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和展示,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加贴近物理知识,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论文13

  摘要:在实施创新教育的物理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思路应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的“四主”教学理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布障置疑,提出问题,设计出有目的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物理教学;教师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师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为科学性指导提供可能。只有教育者的智力、创造力的开发,才能引导和带动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师若不思进取,不及时地汲取营养,那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出的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呢?更何况高科技时代的今天,物理应用非常普遍。若教师们不继续学习,那学生的创造性也将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只有教师的脑筋开化、发展了,才能给学生以科学性指导,带动学生进入创新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无论再怎么学习,知识和能力也是有限的。若借助教育网络或参考一些课外资料,则可突破这个局限性。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以使科技教育内容迅速地传递给学生;使科技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空间相接近;科技教育本身发展很快,开拓网络可以让学生无限下载并在第一时间把前沿的科技教育内容告诉学生,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新课程在章节后面都注明了网址,也就是说新课程体系已经构建了让学生上网的有利条件,从中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必要性。完善的科技教育网络可激活学生的科技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动手和研究的可能;激活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特长的潜能。

  当前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要与学校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使学生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发展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一致才能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论证并加以创新;另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理学正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实验室和工厂,走向实践的各种平台。

  教师的思想境界包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思想。要造就一批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的观念一定要新,要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留有自主思维的空间,唯我独尊是不可取的,否则只能给学生造成一个压抑的环境,让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恐惧心理,以至于不敢伸展、不敢求异,更何况创造性的学习和发挥呢?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我们要耐心地解答并予以表扬和鼓励,不要轻易地拒绝,从而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多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意识。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精神激励。如在讲电学时,把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使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等等。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知识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比如:平面镜成像、惯性定律、磁现象等,因此实验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敢于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器材,由个人或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揭示初步的规律和实质。比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让学生先猜想或假设,学生可能会想到与电压、电流等有关,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还能通过探索去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

  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做好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去解开这些谜团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现有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物理学中要实现自主性学习,实现自主发展,一方面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另外还要有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及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xx(6).

物理论文14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在创设情境时,只是进行“兜圈子”等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迷惑,无法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久而久之,学生无法专心听课,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促进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导入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教师创造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学生在课间休息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真正引入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在用塑料包好的音响上面倒上一些水,让学生观察水随着音乐跳动的情况。通过采取这种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能够进行实验教学。实验作为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情境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以免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符;其次,教师要注意实验氛围,积极为学生营造既轻松又严谨的实验氛围;最后,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关注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例如:在讲到电流和电路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每一个学生的任务,有的设计电路图,有的连接导线等。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将学生生活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善用情境技巧,启发学生思考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求知欲极强,教师如果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疑问是激发人们思考的重要动力,只有存在疑问,才能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疑问技巧,适当提问。而创设情境就是提出疑问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目标,为学生思考提供指导。另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课堂情境重现,构建学生知识结构

  课堂结语是教师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好的教学结语能够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加深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或者实验之后进行总结。首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加以强调;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整理知识;最后,为学生布置课后实验小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堂结语,重现课堂情境,有助于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结构,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上文所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十分重要。在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不同的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从而推动物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物理论文15

  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了一个道理: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物理教师的情感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物理学美的欣赏

  物理学的美在于它用最简单的对规律的表达方式来揭示最深刻的物质运动变化所满足的规律.例如,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前,人类把地球看作是宇宙的中心,将宇宙划分为十个层次,上帝住在十重天上,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等行星分别在各层天上.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宇宙的模型大大简化,被后人形容为“哥白尼挡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使人们明白了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并可求出行星的运行周期.开普勒把前人二十多年对天体运动的精确测量归纳为三大定律,他深感自豪.而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后,解释了开普勒三大定律所解释的一切,还使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一个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上、人间凡有引力参与的一切复杂现象,这就是物理学的简洁的美.

  物理学规律的这种美,需要教师去展现她,带领学生欣赏她.如果一个物理教师自己都不喜欢、不欣赏他所教的课,怎么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这门课呢?

  在物理现象中,更有大量的美:荷叶上的水珠圆圆的、亮亮的,它反映出物理学中的不浸润现象,这正是荷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气质的原因:电路中的保险丝,在强大电流下熔断,变成一小撮白色粉沫和一缕清烟,这种“牺牲自己,保护全局”的精神,无愧于“化作清烟随风去,愿把安全留人间”这样的诗句.一束阳光射向三棱镜,折射出七色彩带,在物理现象中,说明白光是复色光,含有多种成分.白光中含有这些绚丽多彩的内容,已经让人感到了愉悦,此时教师再点评一下:白色通常是纯洁、朴素的象征,但它的内心又是多么丰富和多彩,这种“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品质,不也是令人敬佩的吗?这样美的境界,能不让学生感动吗?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物理学美的同时,也把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熏陶.

  二、教师对物理学史实的点评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了大量的有趣的故事,作为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一些小故事,不仅增加趣味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来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如伽俐略发现单摆等时性的`小故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介绍(可参与介绍同时期的瑞典科学家克拉顿的实验方法)等,并加以点评:发现的灵感只惠顾那些注意观察、有准备的头脑,灵感是艰苦努力的一种回报,是创造思维的最高境界.

  对物理学史实的点评,反映了物理教师的态度和情感,也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在情感的交流中,师生达到了教学的“共振”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到最高限度.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布朗运动的发现、泊松亮斑的由来等,都可以通过教师夹叙夹议的讲给学生听.

  三、教师对物理规律深入浅出的描述

  物理课难学,物理课也难教.这里的“难”是因为学生要学好物理,不但要掌握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必须学会物理课中的方法,要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的努力方向,在努力过程中,将物理规律形象地、深入浅出地描绘出来,更是教师教学功底的体现.

  比如,在引入动量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面对飞来的足球和铅球,如果它们的速度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头冲顶足球,却不敢碰铅球,这说明了什么?这种引入是生动的,也能说明物理概念的引入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又如,在学习原子核式模型时,教材中给出了原子和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10-10m和10-14m,相差一万倍.这时教师恰当地给出形象化的描述:如果原子核是一粒小米,那么原子就是我们的教室;或者,如果把原子核比作一个铅球,整个原子就相当于一个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原子中几乎是空空荡荡的,从而对阿尔法粒子散射现象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恰当的比喻使物理概念生动了,物理模型清楚了.

  物理课应该是“微笑的物理课”,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一个和蔼可亲、语言幽默、感情丰富的物理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学生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引发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正如古人所说:“亲吾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的良好情绪逐渐上升为爱物理、学物理的情感,这正是我们物理教师所期盼的.

【物理论文】相关文章:

物理论文06-07

物理教学论文11-19

物理建模论文11-21

物理的小论文05-16

(经典)物理论文06-07

(实用)物理的小论文05-22

论文:学好物理的方法11-24

物理论文与小结11-09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5

[集合]物理的小论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