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国学主义”

时间:2023-03-01 20:53:05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国学主义”


  论文关键词:传统 大家
  论文摘要:
本人可能对国学概念持有偏执,因此一向对标举“国学”的书籍敬而远之。在印象里,“国学”很大程度上是种理想主义的定义,不管学术界和传媒界怎么称之为“热”,本源还是因为太“冷”。如同强调团结,根本问题是人们目及之处帮派林立,“不团结”的现象丛生,否则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但偶尔读到由新华文轩策划的《大家国学》系列丛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却让本人对“国学”的外延有了深层的认识。
  
   《大家国学》是一套具有的普及性读物,收录了近代以来在文化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梁启超、章太炎、鲁迅、闻一多、朱自清等20人的作品。由于选题具有鲜明的高端性,将之解读为“国学大家”也恰如其分。尽管今天的学术界对“国学”的争议尚无定论,诸如“复辟”、“复古”的批评不绝于耳,但从“接续文脉”的角度看,丛书的出版对普及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当下文化急剧变革的时期,翻读昔日博学鸿儒的著作,至少可以看清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文化经典集成。自从被章太炎等人冠以了“国学”名号,所谓“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便开始附加了大量的社会实用主义内涵,偏离了“穷治文字以通经学”的学风。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变,人们对“国学”的渴求心态愈加庄严凝重,认知度也越来越宽泛。如此便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国学”倡导者,其中不乏毫无原则复古尊儒的人,也有不分青红皂白打压者,而这都不是正确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应有态度。
  有人认为,国学之所以沦落到“弘扬”或“捍卫”的地步,首先是普及力度不够,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的断层已经不能回避,而贴近民众的传统文化书籍甚少;其次表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不论是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派”还是以王国维、傅斯年为代表的“学术理论派”,都没有客观地认识到新旧文化无法截然分开的事实。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也是对“国学”的误读,因为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学术存在的依据,更没有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若厘清“国学”概念,一方面必须承认传统文化也是渐进和流动的,如认同孔孟论著属于传统文化,李贽等人的反儒学论著同样也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国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集合体,目的是用于区别“西学”,在学术领域只能算是一种分类符号,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科学的精细学科。
  虽然世界各种文化浩瀚,但就人类本身而言,更像寄生在地球上沙漠高山海洋边缘的青苔,脆弱到随时都有被火山狂风骤雨摧毁的程度,所以,在对文明的传承方面画圈而强调归属性,历来不是明智之举。王国维认为“学无中西”,无非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定论的。既然国学概念没有“承前”,也就没有必要指望它“启后”,最多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思潮。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国学”独立起来,注定是种虚妄的狭隘文化心理反映。进一步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如果都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划分,那么“国学”所对照的“西学”也值得从上再推敲。而事实上,西方学术领域从来也没有“西学”,即使他们进行,也与“学无中西”思想殊途同归,这也是为什么没有“西学大师”的原因。

[1]   

谈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国学主义”


  毋庸置疑,《大家》丛书没有把“国学”定位在狭隘的传统范畴,既收录了提倡文化维新的唐文治、梁启超等人的优秀著作,也收录了学贯中西的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的成名传世文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丛书把视中国为“吃人文化”的鲁迅也纳入了其中。这就从理论上奠定了丛书的可读性,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出一种“反智”思维:“大家国学”即为大家的国学,而非“国学大家”。
  翻开我们不难知道,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文化范围内的“革命”等诸多原因,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沿革带有很多意识形态因素,所以《大家国学》丛书中收录的一部分作者相对冷门,有的人与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叶圣陶相比显得陌生。但是,唐文治的犀利、梁启超的深邃、朱希祖的明辨、章太炎的气节、王国维的博学等,在中国史上均可独树一帜,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坐标。而颇有寓意的是,这些人恰恰不是人们想象中子曰诗云的“国学大师”,却是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或旗手。正是他们的出现,才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以融会贯通,因此他们也不可替代地成为了两者之间的焊接点。这是《大家国学》丛书的一大亮点,也是最值得品读的价值所在。它匡正了人们对“国学”既定的传统形象,颠覆了约定俗成的“捍卫”、“继承”、“弘扬”概念,客观而准确地传导给读者一个信息——国学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合理阐释。以鲁迅为例,之前冠予他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虽带有强烈属性,但“革命家”并没有湮灭他的“魂”形象,反而使他的思想呼之欲出,更加丰满。套用这样的,贯穿在“国学”书籍的编辑理念中,虽然不能说《大家国学》在中国文化界有开先河的意义,却十分难能可贵。
   《大家国学》丛书巧妙地将“国学”概念扩展开来,如同在世人面前展开了一幅中国文化发展长卷。20部个人卷可单列又可组合,各种观点交相辉映,更加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对国学内涵的全新解读,也是文化发展史上的文本,让读者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蝶变过程。比起那些惟传统文化(儒教)是瞻的“国学”,《大家国学》冲破了思想禁区,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化需要反思之处。且不说“独尊儒术”的倒行逆施能不能发扬光大,片面奉行任何不合时宜的文化观,不管形式和名称多么堂皇,最终只能沦为“捍卫”的对象。这是现代化的必须汲取的教训,而汲取教训的要义在于彻底根除封建思想下的“传统文化”束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学”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

   [2] 

【谈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国学主义”】相关文章:

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优秀论文04-18

谈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08-25

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创新群众工作05-28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论文04-14

谈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英语课堂08-20

谈守法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地位08-22

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初探05-13

谈如何完善教学行为艺术论文08-05

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论文08-07

我的国学情结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