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小鲍庄》的仁义主题

时间:2022-03-23 08:51:50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王安忆的《小鲍庄》的仁义主题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忆的《小鲍庄》的仁义主题,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在《小鲍庄》中,“仁义”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面孔,分别是纯粹的仁义、传统的仁义和现代的仁义。想要彻底辨识这三副面孔,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小鲍庄》的主题,其次还要结合《小鲍庄》中具体的人物形象,进一步透视和比较这三种“仁义”,在此基础上,探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仁义”。

  关键词:王安忆 仁义 小鲍庄

  1985年,王安忆发表了中篇小说《小鲍庄》。对王安忆而言,《小鲍庄》的创作和发表并非偶然,“寻根文学”的出现和她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促使《小鲍庄》诞生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王安忆的《小鲍庄》就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1]另外,王安忆于1983 年 8 月 30 日随母亲茹志鹃一同赴美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活动,四个月的跨文化生活激发了王安忆的民族意识和创作灵感。

  正是以上两个因素促使作家王安忆顺利写出《小鲍庄》,成功地完成了对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仁义”的多种呈现。下面,笔者将结合《小鲍庄》的主题思想,深入分析小说中蕴含的三种“仁义”观。

  一、“仁义”――《小鲍庄》的主题

  “仁义”是《小鲍庄》集中表现的主题,也是小鲍庄人共有的一种精神品质。王安忆在1984年从美国回来后,当有人问及美国之行对她的冲击和变化时,她说:“她愿意中国人民在富裕之后,仍保留着一切传统民俗中美好的东西, 不像当今西方社会那样人与人之间互相隔膜。”[2]王安忆的这段话点出了《小鲍庄》中所要极力挖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质。

  “仁义”是整篇小说体现的核心传统民族文化,也是小鲍庄所有村民为人处事的一个传统原则。如在小说“还是引子”的部分写到小鲍庄人的祖上是治水的官员,治水失利后,他觉得有愧于百姓,便将全家搬移到鲍家坝下最低洼的地方,以此赎罪。这虽是一个传说,却暗示“仁义”自古便扎根在每一个小鲍庄人的心中,他们时刻将“仁义”奉为圭臬,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上。另外,小说中曾提到拾来第一次敲着货郎鼓来到小鲍庄时,他问鲍仁文前面的庄子叫什么名字,当鲍仁文告诉他时,他不禁感叹:“哦,这就是小鲍庄。”“小鲍庄的名声可响哩。都知道这庄上人缘好,仁义。”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又强调:“小鲍庄是个重仁重义的庄子,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就敬重个仁义。”“仁义”已经成为小鲍庄的代名词,一提到小鲍庄,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仁义”。

  二、小鲍庄人身上体现的“仁义”的三副面孔

  “仁义”已成为小鲍庄人身上鲜明的烙印,但是,由于受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身上“仁义”的烙印又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出三副“仁义”的面孔:纯粹的“仁义”、传统的“仁义”和现代的“仁义”。下面以《小鲍庄》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为例辨析这三种“仁义”。

  1、第一副面孔――纯粹的“仁义”

  在小鲍庄里,最讲“仁义”的人便是捞渣,可以说他是“仁义的化身”。在他身上,“仁义”表现得极为纯粹、自然。

  对待鲍五爷,他和和气气,关怀备至。即使最初鲍五爷将他唯一的孙子社会子的死归咎于捞渣,捞渣也善待着鲍五爷,他刚会走路便给鲍五爷送煎饼,还时常陪着鲍五爷聊天解闷,就这样,他将鲍五爷的心渐渐暖热了,鲍五爷越发地喜爱这个爱笑的孩子。对待小伙伴,他和善热情,体贴入微。和鲍仁远家的二小子玩“斗老将”时,当他看到二小子输得快要哭时,便把自己捂得十分坚韧的杨树叶梗子换给二小子,结果自己输惨了,可他仍是不急不躁,眉开眼笑的。对待家人,他谦恭礼让,无比贴心。尽管捞渣十分羡慕庄上戴红围脖的孩子,特别渴望进学校读书,可是当他大决定让他哥文化子辍学回来做活而让他读书时,他毅然决然地说:“让我哥念吧,我不念了。”捞渣的“仁义”是自始至终,随处可见的。

  对于捞渣的“仁义”表现,刘小平在《仁义·现代性·欲望――重读王安忆的<小鲍庄>》一文将捞渣提升到“君子”、“圣人”的地位,是有失偏颇的。捞渣身上有儿童活泼爱玩的天性,也有自己的欲望和诉求,如果硬要将捞渣的举动称为“君子”“圣人”的行为,捞渣作为一个小孩的形象就会失真。其实,捞渣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在帮助周围的人时候并没考虑太多,而是凭着自己的真心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当洪水来临时,他能不顾个人的安危全力救鲍五爷,如此纯粹的仁义之举,令人唏嘘不已。

  2、第二副面孔――传统的“仁义”

  除了捞渣,小鲍庄里其他的人也是非常讲求“仁义”的,只不过他们表现的“仁义”没有捞渣那么纯粹,我们更多地会见到“仁义”传统保守的一面。例如,鲍五爷唯一的孙子社会子死了,庄里人都赶来安慰鲍五爷,队长特意对鲍五爷说:“‘仁’字辈的,都是你的孙儿。”鲍秉德的“武疯子”老婆寻死上吊,救下来了却穷得没钱送医院去治,队长当即说道:“队里给你齐。”众人对他嚷:“大伙给你齐。”由此可见,小鲍庄里的人们都是“仁义”之人。可是,他们也无法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当发现二婶与拾来相好时,他们觉得这是小鲍庄百把年来的一件丑事,因此对拾来、二婶拳打脚踢。又如,鲍彦山家里的出于“仁义”收养了小翠子,可童养媳的思想却始终盘踞在她脑海中。

  流言蜚语同样也充斥在小鲍庄中,这是传统“仁义”中的杂质。当鲍秉德的妻子每次怀的都是死胎时,人们便暗地里传着各种各样的'怪话,而当鲍秉德的妻子疯掉时,人们的怪话也终止了。对此,陈思和在《双重迭影·深层象征――谈<小鲍庄>里的深化模式》中认为小鲍庄人“为了维护仁义,可以传播莫须有的流言蜚语,同样为了仁义,又可以自行终止这种传播。”[3]这里的“仁义”应该就是传统的“仁义”,人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种“仁义”。在这种传统的“仁义”中,不仅包含着善良、忠厚、团结等美好的品质,也掺杂着农村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

  3、第三副面孔――现代的“仁义”

  《小鲍庄》中,还有一种“仁义”面孔也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现代的“仁义”。其中,小翠子和鲍仁文是现代“仁义”的典型代表。

  首先谈谈小翠子,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被鲍彦山家收养后,她无怨无悔地为这个大家庭付出,每天不是割猪草,就是挑水、磨面,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这家人。可是,恩情不能用爱情报偿,小翠子有自己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她不愿牺牲自己的爱情来偿还这家的恩情。所以,当得知鲍彦山家里的打算让她和建设子圆房时,她跑到庄东头大柳树前嚎啕大哭,不停地嚷着:“我才十六岁,我才十六岁!”小翠子的反抗如此强烈,除了其自身年龄不够大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深爱着文化子,为了守护自己的这份纯洁的爱情,小翠子不久便离开了小鲍庄,直到建设子结婚那天她才回来,重新为这个家当牛做马,报答自己的恩情。作为一个被收养的农村姑娘,小翠子虽然没什么文化知识,但是她却有自主的爱情婚姻意识,她以自己坚决的反抗和艰难的奋斗践行着现代的“仁义”。

  再来看看鲍仁文,他被村民称为“文疯子”,对大家来说,他是一个异己分子,村民从心底里瞧不上他。可是,鲍仁文却胸怀大志,他热爱写作,渴望成为大作家,面对大家的讥讽和嘲笑,他不动声色,心想:“鹰有时飞得比鸡低,而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鲍仁文有着清晰的个体意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众人那样过下去”,他也懂得用手中的笔记录小鲍庄的人和事,他的种种表现都鲜明地证明他是现代“仁义”的典型人物。

  无论是小翠子,还是鲍仁文,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意识,他们没有被小鲍庄落后的思想观念所浸染,相反,他们的现代观念开始觉醒,而这种现代观念恰是传统“仁义观所欠缺的。

  仔细审视和比较小鲍庄人“仁义”的三副面孔,我们会发现,纯粹的”仁义”是一种高尚的、理想化的“仁义”,它要求人们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来帮助他人,这副“仁义”的面孔虽然完美,但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传统的“仁义”由于掺杂着许多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要想被现代社会认可,还需经过净化和改造。而现代的“仁义”,既保留了传统“仁义”中美好的素质,又兼顾到个人价值,因此,能为现代人所认同和接受。当然,被大众认同和接受的现代“仁义”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它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现代的“仁义”才能永葆青春的面孔。

【王安忆的《小鲍庄》的仁义主题】相关文章:

小研杨庄矿采空区的技术处理08-14

李白抒情小赋体现的思想主题08-12

上海小吃杏香鲍菇盒的做法10-02

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研究10-14

芽庄蚕岛旅游的介绍09-26

弘扬世博理念为主题的政治小论文08-27

《西游记》五庄观的秘密11-15

鲍汁日本豆腐怎么做10-09

鲍姆嘉通美学思想述评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