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的历史溯源

时间:2024-06-28 02:08:42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的历史溯源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文学本身的变革,它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原因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的历史溯源

  内容摘要: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自从“五四”文学革命以来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应该说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过程中逐渐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色,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但是,我们一直在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虽然问题众多,但是有一个问题表现的不是很突出,但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那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浪漫”缺失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说是有其历史源头的,究其源在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和演变,其中,以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表现的最为突出。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浪漫 缺失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要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大缺陷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而在我看来,在于“浪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是中国自古以来文学中的缺失。特别是自从上世纪的新文学革命以来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主要文学潮流之后,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其实,现实与浪漫在表面上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彼此不相共存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这里所讲的“浪漫”并不是指一种文学形态与风格,因为我们谁也不能否认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合法性,例如现代的郭沫若的诗歌,当代的寻根文学,都是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而这里所讲的“浪漫”是一种情怀,一种艺术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中国的新文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是在充满硝烟的岁月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也是在如水的岁月中走到了今天。我们经常讲岁月与时代的痕迹打在了人们的脸上,其实,历史的印痕又何尝不是烙在了中国文学的身上呢!在这近百年的历史征程中,浪漫似乎总是与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相距甚远。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类似于“中国没有真正的浪漫文学”的抱怨,并不仅仅在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足,也在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浪漫”缺失,只不过这更不容易让人觉察到罢了!历史的源头总会在另一头遥望今天的现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之源正在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各种文学思潮,因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直是这个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所以它应该为此承担起更多的历史责任。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当下的合理解释。

  作为上世纪发生在中国文学开天僻地的大事的“五四”文学革命,从它的理论宣扬到创作实践,从理论雏形到正式形成,都将“写实”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中国文学的身上。“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才能“成真正文学”。这是胡适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文学革命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中发出的喟叹!无独有偶,陈独秀先生也在《文学革命论》中将“写实文学”与“国民文学”、“社会文学”并提,作为反对与取替旧文学的“三大主义”。在这两篇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声的文章中都对“写实”情有独钟,并作为理论大旗高扬在中国新文学的拓荒现场。到了1921年随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并大力宣扬现实主义文学,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正式形成,更是将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突出了文学的现实功利性,至此,浪漫似乎更加远离了现实主义文学,远离了刚刚兴起的中国新文学。

  这里讲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天不足在于“浪漫”的缺失,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好比中国新文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但仍然是中国自己的文学而不是西方文学的范畴的道理一样。虽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学习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而兴起的,但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同样受制于中国的文学传统,众所周知,现实主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已出现了,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就是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典范,但是,那只是作为一种创作精神与方法出现,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学思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是对西方文学横向吸收和改造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思潮。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却始终制约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那就是“文以载道”的文学观,虽然,“五四”文学革命是要改革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甚至有思想更为激烈的人要割舍掉一切中国旧的传统。但是,那样一种文学观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消除殆尽的,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再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这些都无一例外将文学作为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的工具,在这种现实的功利观的指导下,促使中国的新文学将“浪漫”排除出去。虽然我们知道,古代文学中叶并不缺乏浪漫主义,但在“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唯我独尊”的历史境遇中,“浪漫”总显得与中国文学是那么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文学本身的变革,它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也是作为“五四”运动谋求中国社会变革和民族救亡的一部分出现的,正如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也就是说,作为新文学运动一部分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一开始就不仅仅作为一场文学内部的变革,更是承担起了变革社会,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成为众多新文学作家文学生命的起源。在这样迫切的现实需要面前,作为“写实”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必然会将虚无缥缈的“浪漫”拒之于千里之外。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对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横向吸收和改造中形成的。但是,这种吸收和移植是有所选择的,也就是说在中国这种国破家亡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完全移植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理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部分,只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选择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强调对现实的关注的那部分,以求得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革命承担了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兴起之初并没有承担的历史使命,才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萌芽到兴起再到发展演变都无不将“浪漫”排除出去。所以说这既让我们的新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但同时却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美好的情愫。

  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并不平静,可以说是思潮迭起的年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后期的现代主义都是在中国新文学这块新天地里争奇斗艳,各显神通以抢占文学版图。三大文学思潮虽然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相互渗透、交融以求共存、共同发展,但是思潮之间的界限终归是要相互划清的,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之间,一个是以“写实”作为标杆,讲究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另一个则以“浪漫抒情”作为旗帜,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那么,以“写实”对抗“浪漫抒情”又始终贯穿于两大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之中,这在无形之中又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浪漫”之间的鸿沟拉的更大了。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缺失“浪漫”,就是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文学也并不是那么“浪漫”。这里并不是说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没有浪漫主义文学,谁也不能否认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合法性和存在性。只是说在精神内涵上总显得不那么“浪漫”。个中缘由,也许还会有其它更多的原因,也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思考。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需要“浪漫”的参与性建构,一个民族真正完整地文学是应该有这个方面的,当我们太过于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的时候,也许“浪漫”一些会给我们更多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6月版。

  [2]刘运峰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版。

  [4]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的历史溯源】相关文章: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的历史溯源05-21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分析08-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重新审视08-14

现当代的文学论文09-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农民形象流变轨迹10-01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建思考10-08

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07-2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思考10-07

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07-03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