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

时间:2020-09-28 10:20:3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

  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的诞生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学和政治想结合的产物,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的诞生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学和政治想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的核心内容是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但就文学的表现能力和其本性来说,文学不能够承担反应社会政治历史的本质,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本质真实论是不能够成立的。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本质真实论;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就是艺术的真实性,此问题也是长久以来倍受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注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其真实性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现实有很相近的关系。

  一、 文学本质真实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的诞生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学和政治想结合的产物。我国自古以来,都有重道的传统,在近现代的表现尤为突出。孔子的“温柔敦厚”到“文者以明道”被柳宗元提出,再到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些都表明了文学的宣教功能。然而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些并未与文学的真实性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古典文论中对文学的真实性的论述,主要是作者自己感情的一种阐述和发表。一直到文学革命期间,文学的真实性也还仅仅是停留在科学观察意义上的层面上,当时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说法就是“实地观察和客观描写”。到后来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的真实性就开始于政治有了联系,这也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文学本质真实论的概念,这区别于以前的文学宣教和载道的要求,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创作时候的准则。

  本质真实论从理论的角度看,之所以可以成为人文学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用世界观取代创作方法,把艺术的把握和社会科学中的对阶级、政治本质和历史真理的探求等同起来。在世界观决定论下,政治和文学统一了。而这种观点和看法的错误就在于将政治、阶级和创作方法直接与本质真实论相提并论,而没有去在意艺术它自身的特殊性。从1933年以来,在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周扬开始率先注意到文学的特殊性,他在理论上做出了较为辩证的解释,但是在中间依旧存在着很多尚未解释清楚的问题。胡风发表了和周扬较为类似的看法,从此,艺术的概括、抽象和集中等,成为了解释文学创作最为有力的专业术语。

  明确的具有无产阶级政治倾向的本质真实论是在左翼时期出现的,这短时期奠定了文学的社会本质的基调,也就是人们开始用非本质和本质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中的社会思想性的问题,这样文学艺术开始走上了理性的社会认识,开始了本质的抽取和概括。

  在抗战时期,本质真实论开始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发生了微小的变动,阶级性的本质和内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淡化。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阶级论的文化观在解放区内重新占据主导,本质真实论中间的阶级本质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周扬、艾青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标准的提出,这使文学本质真实性开始有了理论依据,这也是政策上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整风中的精神和思想开始在统一的政权下得到实施和继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下,涤荡和清楚了以往存在和残存的封资修的文学思想,“政治挂帅”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术语。这一阶段中,文学本质真实性的阐述更为深入,也有了自身的逻辑性。

  新时期,文学理论开始有了多元化的变化,阶级性开始淡出理论,但是仍有政治性。本质真实论的阐述有了新的调整和修改,包含的内容也宽泛起来。

  纵观本质真实论发展的历史,文学要反应和表现出社会政治历史的本质这一核心的本质内容一致存在。

  二、文学本质真实论的缺陷

  首先,从哲学的观点上来看,文学本质真实论没有实在意义。任何作品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真实论强调的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来阐述文学本质。但对于文学形态上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聚合体,且包含着多重的属性,如果按照本质真实论的观点来看,进行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分和割裂的话,文学作品就会成变得残缺不堪。

  其次就是文学和理论认识的性质来看的话,这两方面不能实现殊途同归。本质真实论并未对文学和理论认识上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就强行地将二者联系并等同起来,这缺乏理论依据。

  再者就是从创作的意义上来看,文学本质真实论的提出对文学的多元化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消极作用,在新时期,本质真实论虽有了宽泛的定义,但是其影响力已不大如以前。虽然如此,但是政治性的本质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未能改变的话,那我国按照文学本质论为导向,是欠缺公平的,也对原生态文学的多元性的发展极其不利。

  最后就在文学价值方面,任何的文学作品都不足以作为研究和探索历史和社会政治本质的依据和资料。虽然作为历史一部分的文学,对研究文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以此来作为研究和探索历史和社会政治本质的依据。历史和社会政治的本质的研究要对社会的整个层面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行宏观和细致的考察和思考后才可以进行的,其依据主要是历史事实。而文学只不过是艺术产品,但不属于历史事实。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学本质论在现当代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对文学本质论的产生发展和最为旺盛的时期一一进行了解说,希望对文学本质论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文学本质论的主要缺点。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

  [2]刘安海.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29.

  [3]丕智.抗战爆发与文学观的变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t29—34.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相关文章:

1.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2.论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的体现

3.论档案整理的本质与核心

4.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5.探讨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及应用论文

6.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探讨论文

7.关于《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探讨论文

8.有关《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