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1-18 18:00:44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外国文学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昔日的外国文学课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外国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作为文学类课程,它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门实用型的课程。但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明确目标的师范类专业开设外国文学,就让这门课程不能不思考其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如何协调实用性和文学性的问题,以及文学课程如何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服务的问题。

  一、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太重视实践

  1.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般是文学史、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三者并重,而且是以史为线,作家作品是作为文学史发展和文学思潮的案例代表讲授的,这样的教学思路目前在国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仍被普遍采用。但笔者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越来越难以适应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文学作品来验证文学史,这样的教学思路有时候会导致为抽象的文学观念及特殊的文学现象而寻找文本例证,其结果是把鲜活、生动、具体的文学作品变成思潮、概念的传声筒,让能够“生出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1]的美的艺术变成僵化理念的代表。

  1.2地方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的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任务,对于外国文学课程而言,就是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用所学文学理论客观理性地分析文学现象、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高校中文专业通常不仅会开设文学史课程,也会同时开设文学理论课程,通常文学理论基础是文学史的先修课程,但二者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学生没有阅读的积累,不少文学理论教师也试图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但学生在没有阅读或了解原著的基础上,仅靠听故事介绍或片段浏览是没有办法正确理解文学经典的,所以往往感觉很陌生很茫然。

  1.3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传授是潜移默化式的,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也要尽可能自觉使用中外文学理论进行文学的批评与分析,尽量避免一味感性描述的弊端,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学鉴赏思路与方法范例,以供学生学习并进一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进行文学欣赏的探索,不断提升文学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西方近现代的文学理论,如西方的实证主义、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理论与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1.4外国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既成的,但研究本身却是开放的,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视角也都是开放的,美学的、心理的、文化的、地域的、比较的都可以是我们观照的视角,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开放的文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讲《简爱》时运用女权主义批评视角,对《红字》进行伦理学的解读,分析《老人与海》时兼顾其中的生态美学,讲授DH劳伦斯时突出精神分析,介绍俄苏文学时指出其“为人生”的艺术功用观,评价现代主义文学时关注阐释学理论等。

  1.5同时,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需要比较的视野与方法,笔者在讲荷马史诗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文学的追寻主题;讲中世纪意大利的大诗人但丁时,与我国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进行了比较;讲《哈姆雷特》时,研究了中西文学中的复仇母题;讲《安娜卡列尼娜》时,联系了中外文学中美狄亚、简爱、繁漪等具有叛逆思想的女性形象;讲到《百年孤独》时,探讨了西方文学中的家族叙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初步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在面对不同文学作品时就能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鉴赏。

  二、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

  2.1但是必要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对名篇的欣赏、名著的阅读分享,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对于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当下人文学科研究越来越细化,既有文学史的广度认识,又有文化认同的深度理解,文学研究与批评越来越立足于审美阐释与人格塑造;同时文学是人生,文学也是哲学,高校的文学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精神成长课,所以文学课的学习不应只有课堂教学这一个维度,还应该辅以多样化的文学实践活动。文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学生在文本阅读基础上的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表达,这种表达可以通过课堂的讨论,也可以通过课外学术活动的尝试,比如撰写阅读心得。

  2.2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让地方高校的本科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不现实的,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通过下载、复制、粘贴来应付作业,所以笔者认为不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家,将个人朴素鲜活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即可,形式不一定是学术论文,随笔杂感都可以,字数也并非要有一定规模,有个人的见解、想法就行。当然在学生热衷于“读图”而不是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背景下,让学生自觉预习或者读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是激励和强制结合的手段。对于阅读量,在课程讲授之初对学生提出一学期读两本外国文学名著的要求,围绕阅读的这两部作品,学生还将完成系列必修的学习任务:一是课堂讨论。

  2.3在课程讲授中,授课对象会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有指定的组长负责,承担一部作品的讨论任务,在讲授到该部作品时该小组成员将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二是作业。作业的形式改变以往命题问答的形式,以不限字数的读书笔记形式来进行。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就是总结自己听课感受和课后阅读时的思考和想法的过程。第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形式多样,比如课堂回答问题。学生遇到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也会有更大的价值和内涵;平时成绩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愿参与的佳作分享环节来获得。学生在阅读到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有激动、感悟、问题时,可以申请占用课堂十分钟向大家推荐好书并和同学分享阅读感受。

  2.4第四是课程考查。笔者的外国文学作业近几年一直采取基于阅读基础上的自主选题的办法,学生选择课程授课内容范围内的一部作品,提出五个问题,选择一个问题做一个文献综述,并就这一问题写一个小论文。适度的阅读量,相应的奖励机制,课堂参与激发的学习热情,阅读分享带来的专业认同感与价值感,使基于阅读之上的作品分析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都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文学鉴赏如果没有阅读的体验、感悟,仅凭教师对故事的描述去了解,最终获得的认识必定是片面的、僵化的。当然,学生的参与将会对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

  2.5学生参与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堂永远是一个双主体的环境,教师永远不能放弃对课堂的掌控与驾驭,不能撇开引导学生的责任。当下学生尽管阅读量有限,但是思想活跃,感受能力和问题意识都很强,学生组织参与的课堂讨论以及阅读分享,教师决不能游离其外,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并承担评价总结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丰富的阅读量,要有更扎实的批评基础,对文学作品和现象要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当下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当然还要有更加娴熟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关键。

  三、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通常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

  3.1以史为纲,以经典作家作品为点的教学模式,在当下学生阅读量普遍下降的语境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地方师范院校就显得举步维艰,课堂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较为适应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高,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东西文学发展史,掌握不同时期各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兴起及其理论主张、创作特征,理解重要作家作品在整体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将学科定位在“文学史”上,重视探究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来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

  3.2但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也沿袭介绍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成就,再介绍重点作家的生平与基本创作情况,然后再分析该作家的代表作,包括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题思想、归纳艺术特色等等,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条分理析,很有层次感、逻辑性,而且在分析作品和文学思潮时教师个人的兴趣以及研究成果也会体现其中,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只是听众,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地记笔记,一堂课结束,密密麻麻的笔记看似收获满满,但是由于全程无参与(尤其是在当下读图语境下没有阅读体验,学生对于教师分析的作品除了听故事的热闹外很难有思想对话式的互动),课程就变成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的过程。

  3.3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特殊任务,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同时还受到学生是否配合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否有阅读名著的基础与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极为有限,在学生没有接触原著的状态下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提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和兴趣。反之,若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听课效果自然就提高了。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结晶,一部外国文学史就是世界各民族审美活动的历史,文史类课程知识体系的这种审美属性,决定了文学课不能像理工科那样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也不能像其他人文学科如政治学、历史学、法学那样特别关注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文学同时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任。

  3.4所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必须担负起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批评力和审美创造力的责任,而这一任务实现的最佳途径莫过于鲜活的文本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就是立足文本展开教学。袁行霈先生指出:“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2]当然文学史写作立足文学本位并不意味着文学课程教学就实现了文学本位,所以要想有效实施文学教育就必须明确教学中的主体是什么。文本是最鲜活的,有人认为文学课上讲作品的故事情节是肤浅的,认为只有用深奥的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才是有深度的课堂。

  3.5其实,外国文学的讲授对象是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都是创作者给我们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作家就是讲故事的人,那么讲授这些故事的教师首先也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文学课程的教师用通俗的故事讲述经典,用生动的讲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外国文学多姿多彩的历史情境中,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用最形象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样的讲授深入浅出而不媚俗,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枯燥深奥的理论分析。综上所述,面临浅阅读、读图的困境,课时减少、内容增加(当代外国文学的发展不断纳入)的压力,我们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和区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04-29

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10-01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05-02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06-08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1-05

关于军校任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10-24

从传统到生态外国文学论文05-14

外国文学教学与哲学思维的培养探析05-07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5篇11-06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