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4-06-01 04:28:18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一、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溯源

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人类为了获得一种精神上满足与愉悦,就要进行文学生产,可以说,文学生产是文学活动的起点,没有文学生产就不存在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从政治经济学入手深入地探析了艺术生产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艺术同其他意识形态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在后来的相关著述中,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文学生产就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关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承接马克思的观点,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提出了关于艺术生产的相关理论。他的切入点是艺术生产力的发展给艺术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他的主要观点有两点:一是艺术是社会生产形式,二是艺术技巧也是艺术生产力。他认为,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方式之间是一种互动共生关系,艺术的生产力越是发展,艺术生产方式就越是进步。关于艺术生产方式理论,他从“技术”入手深入地分析艺术生产的各种要素。他认为,艺术生产力是艺术生产的核心因素,而艺术生产力与“艺术技巧”密切相关,艺术生产关系包含了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生产关系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本雅明阐述了“机械复制”技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本雅明之后,伊格尔顿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一文中从意识形态的视野重新分析了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性。伊格尔顿对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分析主要阐释了以下三个观点:1.各种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式相互叠合在一起,其中某一种文学生产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2.文学生产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特别是具体的审美关系之中;3.文学生产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文学文本内化着文学生产方式的诸种形态。法国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歇雷则直接以《文学生产理论》作为书名,用整本书的篇幅来论证文学生产理论。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过文学的虚构化处理以后,读者可以从文本中瞭窥到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他从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方面丰富了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美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詹姆逊结合当代文化的特性进一步的分析了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当代文化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文化,其生产方式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他对后现代文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文学转向图像的可能性,文学生产方式将会转向图像与文字相互结合的生产方式之中。他与伊格尔顿一样,坚持文学生产方式是多种生产方式相互叠加在一起的,但是其中某一种文学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独特性

  与传统媒介相比,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弄清楚电子媒介究竟具有哪些特点。首先,图像生产的简易化。技术性因素融合到图像的制作当中,图像生产呈现批量化的状态。其次,新媒介传递信息快捷且容量大,文学生产的媒介化趋势明显。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文学生产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文学体验和文学生产模式,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生产已经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与读者直接关联、与市场直接接轨的文学生产方式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与价值判断为转移的社会文化现实。从文学生产方式出发,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使文学从期刊杂志的发表的生产方式转向了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特征有以下三点,即文学生产的媒介化、文学生产的技术性和文学生产的交互性。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图像”所包围,这主要源自于“图像”生产的简洁化。这种简洁化的图像生产方式与电子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电子媒介不仅仅是世界图像显现出来的载体,更是促使“世界图像”发生变革的动因。关于文学生产的媒介化现象,张邦卫对此有着很好的论述:“媒介性本是文学的应有之义,因为文学总是凭附于一定的物质媒介,但媒介并非工具,也不只是信息,还更是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媒介不仅建构了文学的审美现代性,还几乎影响和参与了现代与后现代所有的文学场景与文学活动,迫使文学烙下或浓或淡的媒介意识。”媒介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没有媒介也就没有文学的存在,但是在电子媒介呈现的后现代社会,文学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媒介意识的烙印。文学的媒介化比印刷媒介时代更加的明显。通过电子媒介,网络文学得以诞生。网络是电子技术催生的产物。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在全球各地遍地生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的发展也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给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公平以及新的契机、新的希望。而利用网络传媒在写作、发表、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介入的网络写手,更是直接孕育、催生了当代“网络文学”这一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新文学样态。网络文学也借着这一强大的媒介主体,迅猛发展起来。“网络文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在网络上的文学,如一些传统作家与各大站签约,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网上,这些作品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真正的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温床、植根于网络的“网络写手”所写出的、具有网络时代文化气质的作品。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生产,是指在写作、发表、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网络在线性质的文学活动。网络文学的诞生是文学走向媒介化的关键一步,实际上,“媒介化有两种构成,一是‘媒介的文学化’,这是媒介盗用文学的‘象征资本’以包装自己的‘商业资本’的策略,二是‘文学的媒介化’,这是文学在媒介场、媒介文化强权下拓展生存空间的策略”“媒介的文学化”是媒介借助文学的修辞手段包装自己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比如说广告创意策划中很多文学性的东西就是“媒介的文学化”,而“文学的媒介化”则是文学通过媒介来拓展自己的生存策略。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已经不再具有过去的中心地位,文学也不再是文学自身的专利,所有的媒介都可以利用文学这一公器来推行自己的话语策略。由是观之,电子媒介已经呈现出了强势的文化霸权,文学在这种文化霸权的挤压下,其生产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媒介化倾向。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中,文学期刊起到了中枢与纽带的作用,文学期刊连接着作家和读者两大群体,传统文学能够可持续发展与文学期刊的良性发展密切相关。期刊充当了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中介环节,文学期刊在作家创作生涯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下,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基本可以概括如下:首先作家要去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提炼形成语言文字,构成最初的文学作品,他会把这部作品投给某家文学期刊。而文学期刊编辑在大量的作者投稿中发现了这部作品,觉得这部作品有创新,就与这位作者联系,通过不断的修改,这部作品被这个文学刊物刊用。读者通过对这个文学刊物的阅读认识了这位作者,觉得这位作者的写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作品开始在读者群体中产生反响。通过在读者群体中造成反响而形成的效应,评论家开始关注这位作者的创造,相关的评论也开始在报刊上出现。通过这样的激励,作者本人也收获了信心,开始不断的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随着自己作品的不断增多,作品被集结成册,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作者也开始从短篇写到中篇,甚至长篇。在其作品不断面世的过程中,这位作者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身份也由之发生了变化,从“普通作者”转换为“著名作家”。在成为被读者关注的作家之后,作家的写作境遇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他会从主动投稿变成了被动的约稿,各种文学期刊的编辑会不断的向其约稿,其作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关注。各种笔会、作品研讨会也随之而来。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这位作家及其作品会被选入到各种文学年选、各种文学选编之中。在此基础上,在学院派批评家的推波助澜下,其人其作可能会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之中,由此,这位作家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行列之中。从一位作家的成长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的一些特征: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具有文学功底和文学素养的文学期刊编辑、文学期刊读者、文学评论家是文学生产的重要助推力量。这当中,文学素养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位作家能否成名与其文学素养密切相关,无论是文学期刊编辑或者文学读者都是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群体,他们共同推动着作家的扩大再生产。而普通的文学读者虽然群体庞大,但由于他们文学素养偏低,或者说在文学场域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其发言权有限。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方式遵循了文学话语权威生产方式,作家创作-刊物编辑-评论家评论是三位一体的文学生产模式,这也说明了在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中,刊物编辑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文学期刊由于延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办刊模式,其关注的重心主要放在了作家一极,而相对地忽视了读者的参与问题,读者被弃之一边,文学期刊抛弃读者的结果则是文学期刊被读者冷落,1999年开始,文学期刊一时间改版成风,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处于失效的边缘。

【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文学新媒介传播影响论文11-09

当代文学论文范例12-04

浅论媒介对信息传递的影响03-23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11-16

电子商务论文-电子商务对物流及其治理的影响03-21

电子商务对经济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12-04

浅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11-16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对物流及其管理的影响11-12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论我国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03-05

广播媒介与音乐教育关系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