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探析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培养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民族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打造具有高尚伦理道德素质的研究生人才上显得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开拓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新局面的方法和途径,期望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原因;对策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获悉:2005 年我国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98 万人,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飞跃,迅速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二十余年间向国家输送近16 万名博士和120 万名硕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特别是伦理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民族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显得更加突出。
一、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源自自己所处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看待民族院校伦理道德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变迁的现实,只有对现状有了正确的分析和估量,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1.要看到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的主流。我觉得首先是要把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问题放到变迁中的中国和世界这两个大局中来考察。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成绩和问题、现状与前景、方法和途径,无不与这两个大局相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十年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发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大发扬,自主自强、奋发前进的民族精神大发扬。这一切都极大地振奋了研究生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成为促进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和人生观进步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
首先是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关心社会变迁,观察社会转型的视角以经济建设为轴心展开。据笔者对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滚动调查的报告显示,在对关于影响国家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所作的三次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党风不正、腐朽现象蔓延”,占74.3%;其次是“经济失控”,占66.7%;第三是“三农”问题解决得不好,占44.8%。他们普遍担心大中型企业步履艰难,市场经济运行忽冷忽热导致生产力下降,分配差距拉大引起两极分化等。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研究生更多地还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的,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景有78.8%的人回答“一定会顺利进行”或“最终会建成”。其次是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市场经济实行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提高,信息交流节奏加快,人际交往频繁,拓宽着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能力。市场经济的这些驱动力,有形或无形地激励着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为努力适应社会需求,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德、识、才、学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不断强化。再次是他们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研究生群体具有感受时代精神敏感性的特征。他们紧跟时代,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塑造自我。他们思想活跃,勇于进取,创新动机、法制观念、经济、效率、效益意识等大为增强,这都为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最后是他们的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民族院校研究生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认同。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性原则有利于推动人们竞相变换经营战略和策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遵从的价值规律,有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等级观念、门阀观念的官本位思想,也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保守封闭的落后观念。
2.也应看到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我们在充分肯定民族院校伦理道德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深刻影响。其表现主要有:
首先,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人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不同的社会由于其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人生价值观也有不同的内容。”[1]在社会转型期间,主导(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然。但有的人们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其次,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一是道德规范失当。“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只有植根于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道德规范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为人们所接受。”[1]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的倾向。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空挡多,环境不好或缺失,以至于出现人们无所依托的社会道德空场。这一负面的效应也冲击了民族院校的某些研究生,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的功利性太强,惟利是图,唯权唯上是从,为达到自己某一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择手段而丧失了研究生应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尊严。二是道德评价失据。经济评价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惟利是图而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三是道德监督松怠。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最后是道德保障的乏力。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此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
再次,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一是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使得这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很强烈。譬如有些研究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崇
【探析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与对策】相关文章:
谈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与对策03-06
新时期档案的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03-06
探析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03-20
试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03-19
浅谈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03-16
高职院校学生吸烟现状及控烟心理对策03-12
探析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对策12-04
探析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对策03-16
探析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