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逻辑

时间:2024-10-26 11:16:17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逻辑

摘要: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然而,在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中却存在诸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根本而言,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是对现代性和整体主义的一种解构和重构。社会资本对于党群治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非正式网络可以给未来党群治理增加更多生活政治的成分,二是非正式规范使得未来党群治理可以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动员的模式。

关键词:社会资本 党群治理 生活政治 非正式网络 非正式规范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与滥觞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资本最初是用以描述与土地和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物质的生产要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通过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将资本的外延扩展为可以带来增值的所有资源。¨最早系统表述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布尔迪厄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分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是詹姆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表现形式是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科尔曼还界定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和保持的因素,如社会网络的封闭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意识形态和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等。将社会资本理论推向讨论高潮的是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rPutnam)。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将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民主联系起来。他的结论是,关心民主和发展问题的人,应该通过促进地方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依靠国家制度来加强公民社会。
“建立社会资本并非易事,它却是使民主得以运转的关键因素”。在社会资本概念成为讨论的热点之后,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亚历詹德罗·波茨(Al~androPortes)、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和美籍华裔学者林南(NanKn)等也纷纷加入讨论。波茨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波茨的贡献主要在于首次对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资本进行了区别,并指出群体结构的封闭性是消极社会资本产生的原因。福山更多把社会资本理解为促进社会信任的社会规范,“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otSJ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根据学者们的已有定义,我们可以对社会资本做出更加清晰的界定,社会资本是一种以解决集体行动问题为目的、以关系网络和文化规范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源。这一定义包括四个要素:(1)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可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2)集体行动。社会资本的价值是创造人们的集体行动,并通过集体行动解决问题;(3)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关系网络;(4)文化规范。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信任和互惠的文化规范。
二、党群管理到党群治理的转型
党群关系正在经历一个新型的理念变迁,即从传统党群管理到新型党群治理的模式转型。传统的党群关系处理模式是党群管理。党群管理是指政党通过对支持其活动的群众以及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政党夺取、参与或执掌国家政权的政治目标的过程。其核心涵义是管理,而管理“强调由强有力的中心机构通过制定预算和购买规则的办法来实施对资源的预先控制。管理主要是中心机构的职能,其他机构和人员必须遵循中心机构的指令行事”。ll。。党群管理的特征也就更多体现为政党的领导和指令以及群众的服从和执行,带有强烈的权威色彩和等级观念。党群管理更多注重效率,较少关注民主。
而党群治理则是一种新型的党群关系处理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在中西方学术界的勃兴和滥觞。治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或统治而言的。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总结,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根据治理的内涵,我们可以给出党群治理的概念。党群治理是政党与群众为参与政治而合作、协商并逐步确立认同的集体行动过程。党群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党群治理的主体并非一定是政党,也可以是群众个体或群众社团。2.权力运作的双向度。党群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政党依据其权威制定政策和发号施令,对群众实行单向度的管理。而党群治理的权力运作方向则是上下互动的,政党和群众通过合作和协商的方式双向度地对党群事务进行处理。3.行动结果的认同性。政党与群众的集体行动结果并非是政党用强制或压力的方式施加给群众的,而是政党与群众自觉自愿地通过讨论认同性地确定下来。要实践新型的党群治理,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透明性。党群治理的过程要公开和透明。群众了解党组织在领导和决策过程中的情况,才能更加理解、接受和认可党的政策决定,同时透明性也可以增加群众对治理过程和结果的可预期程度。2.参与性。群众要充分参与党群治理的过程,通过参与才能更加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参与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和构建认同的过程。3.程序性。程序可以用工具理性约束人的非理性。党群之间要形成相对固定的互动程序,这样可以避免政党对群众利益的侵犯,也可以保证群众在参与时的有序性。4.平等性。尽管政党在党群治理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政党要用更加平等的态度来看待群众和群众组织,同时也要为群众和群众组织的话语诉求和利益表达创造机会和资源上的平等。5.包容性。这包括政党对一些异质性或独立性的草根群众社团的包容,也包括不同群众社团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多元存在和承认差异是党群和谐的基础。6.责任性。这意味着一方面政党要明确其在治理过程中的责任,可适当地推行党领导问责制,另一方面作为治理多中心主体之一的群众及其社团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以更加建设性的态度去参与政党治理。7.有效性。多中心治理和权力双向运作容易导致治理效率的下降,这样治理有效性的价值就凸显出来。这一点要求在扩大群众参与的同时也要考虑治理结果和治理方式的成本。稳定性。扩大群众参与的同时也隐含着动员失控的问题,所以保持参与过程的有序性和治理状态的稳定性也是党群治理要强调的问题。前六点原则是新型党群治理模式中内含的逻辑,后两点原则是对新型治理模式中潜在不足的平衡。
三、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契合
粗略看来,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两者并无太多关联。但深入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社会

【谈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逻辑】相关文章: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03-18

谈党群关系建设的新思路03-20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03-05

所有类型、所有层次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03-18

治理的需要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内在动因02-26

谈治理道德建设的内容与途径03-20

论析高科技企业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治理基础与路径选择03-20

谈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治理03-24

谈贸易企业营运资金的有效治理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