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

时间:2024-08-06 16:33:15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和谐是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分析个体道德信念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确立个体和谐道德信念的方法和途经。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信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项社会人文精神内涵更新、国民性积淀和改造的全民工程.也是社会成员群体的生存理想、价值信仰、道德信念等重新构架、重新确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个体“人格”的成长,逐步走向群体“共同信仰”的生成.再到“国格”的确立,既是道德社会形成的最终目标.更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个体道德信念的确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共同体内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蕴含着明晰而深刻的道德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道德社会不仅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道德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认为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学问都为了实现某种“善”而存在,而且政治学是最高主宰的科学,因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的是城邦的“至善”。他所认为的政治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社会。不光是亚里士多德,从古今中外关于理想社会、和谐社会的历史构想和物质实践中,我们都可以真切地看到: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虽然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道德的“善”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类的认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我们今天对于“善”的道德内容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至善”.这也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淀的新的理论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成员所确立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居于道德品质形成的核心地位。道德信念是指对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的笃信,以及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久性的特点。道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信念在道德评价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自觉性和深刻性的作用.是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内控力量。
  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追求理想人格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个体信念的建立。个体信念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实现相互之间交往的和谐,同时也会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群体行为约束的价值规范和共同信仰。当追求和谐社会的理念一旦上升为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信念的时候.追求和谐就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要求和心灵自觉.进而个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内控力量。尤其是当这种信念为全体公民所认同并作用于其行为选择的时候。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成为一种必然。
  引导个体确立健康的、坚定的、符合自我成长要求和社会文明需要的牢固道德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非经济问题也愈显突出,各地区、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德治和法治、公平与效率等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造成了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宏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等,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和不懈追求。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需要道德的规训与引导,个体的心灵更需要信念的支撑和鼓舞。人们一旦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置道德于不顾,最直接受损的就是道德价值信仰.由此引发道德信念的危机,造成对和谐社会构建主旨的背离。要建设和谐社会,其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唯有其具备了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谐社会才有得以建设的主体性要求和前提。因此,重建和谐的个体道德信念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2确立个体和谐的道德信念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2.1树立科学的和谐观
  和谐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又是一种生存状态。它不仅仅是指涉人类社会.还包括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指的是整体的、普遍的和谐。因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和谐观.既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同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例如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周易·乾》)天道的大化流行,使万物各得其正(位),保持这种完美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地发展。个体的和谐形成整体的和谐,又有利于个体的和谐。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由自身而推及到他人,再到万物,最后达到“保和太和”而与天、地、人、物一体,趋向于保持整体的和谐,人达到了最理想的境界即“天人合一”。这就是儒家走向和谐的路径。众所周知,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历程中,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信仰,曾经长久地存留于不同时代,并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集体记忆渗透于社会无意识层面.中华民族的多元地域文化交汇、儒道释等文化思想相生相随、近代中学和西学的融会贯通等等,都体现着华夏民族和谐的宇宙观、文化观和社会观念。
  当前,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要注重处理好各种关系.禀持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富有同情心和道德感。这样才能与外界融为一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中和”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自然和社会就都能和谐发展了。
  2.2人际和谐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儒家文化也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仁者爱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亲相爱的和谐状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论语.里仁》)提倡“推己及人”、“推恩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以法度、准则度量事物,以自己的感受衡量理解他人.运用忠恕的精神来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君子而时中”.“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样就实现了仁德,人们的道德觉悟就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就会减少,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就个体道德信念的树立而言,这显然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一种体现,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具有社会性的人应该视和谐人际关系为个体生命力的延伸。我们在分析当前的“韩流文化”时,就会看到韩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讲求家庭伦理的情感力量,以此来促进现

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

【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相关文章:

对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思考03-28

谈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03-19

论个体道德产生的条件03-18

论个体道德选择的意蕴03-18

浅论个体理性与道德责任平衡12-06

《颜氏家训》的个体道德培育机制论03-17

谈治理道德建设的内容与途径03-20

对多元价值背景中个体道德理性的检视03-19

儒家道德思想视野下和谐社会的构建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