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

时间:2024-08-08 00:05:59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

摘要: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社会的发展是各方面协调发展,人们对道德的诉求日愈强烈。道德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道德教育。本文讨论的是在众多道德理论中,不道德行为的来源和涂尔干道德理论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和实践所具有的启发和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涂尔干的教育理论


  
  道德对我们社会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质疑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道德的约束功能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他们的道德理论,并启发和影响了后世道德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的鼻祖——孔子也具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强调道德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伴随道德理论的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发展。现代社会日愈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社会越进步,越是需要更完善的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社会的正常稳定发展。
  
  一、不道德行为的来源及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
  
  20世纪前后,先后出现了涂尔干的道德价值内化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模式、阿德勒的个体心理观、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取向、马丁·霍夫曼的异情和社会认知理论、科尔伯格普遍适用的多等级形式的道德发展的优势范式等道德教育理论。在此,针对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涂尔干的理论及基于这一理论发展和扩展的理论对我国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一)不道德行为的来源。“道德是基于道德原则的操作系统。因此,有道德的是与行为中正确操行的原则相关联,行为是与已经接受的、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善良的或正义的原则相一致的”。不道德行为正是违反了这一原则的行为。一旦认识到了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我们就能更好地区分道德和不道德行为,并且可以进一步避免不道德行为。R.D.米卢利用分类法使不道德概念化,认为不道德行为的三种来源是:不良偏好(或价值观)、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按照这三种来源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的不道德行为。
  不良偏好(或价值观)是不道德行为的第一种来源,它包含了持有不道德原则或者是由于偏好导致的超出道德原则的行为两种类型。前者是持有错误的道德原则,认为其行为是道德上要求的或者是道德所允许的;后者则是行为者已经意识到他所做的是错的,但他更加喜欢某种目标的达成而放弃不做错事的原则。
  超道德和道德冷漠构成了第二种不道德行为的来源——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心。超道德是指行为者没有关于争议行为的道德原则,即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也不认为是对的。道德冷漠是指由于拔高了欲求的目标,而做了道德上不好的事,并且行为者完全没有被行为的错误所打动。
  第三种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是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他包括道德疏忽和道德缺点两种类型。道德疏忽是指行为者不能防止情绪和欲望歪曲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持有道德原则的行为者不知道他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并因此认为其行为是正确的。道德缺点指行为者愿意避免做错事,但其行为的欲望要比避免做错事更强烈。这有点类似于由于偏好导致的不道德行为,但这里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
  (二)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社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社会人。道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研究:一是我们试图去发现和理解它;二是在特定的时代,我们去评价它。在道德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有三种基本成分:第一是权威和纪律精神;第二是对社会团体的情感;第三是自主性和自我决策。涂尔干在论述道德规范(纪律)的特征时认为,“道德规范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威,正因为这些规范令行禁止,人们必须服从它们”。权威和纪律的结合对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作用,纪律对被教育者灌输了行为习惯、规范和规则的功能,将儿童整合到稳定的、发展的社会现实的节奏中。法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目标,它调节着儿童最初的自我中心主义。
  对团体的情感说明了人的道德生活应该超越个体达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层次。“我们必须区分道德两个同样真实的方面:1、由大量规范构成的客观道德,它形成了群体道德;2、每个人的个人良知构成这种道德的主观形式”。“我们精神生活的全部本质都源自于社会。集体理性和非个人理性非常醒目地把科学的构成及其过程称为一种社会性的事物,我们的个人理性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个体道德价值的实现是在于其从事的社会活动,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虽然存在差异,但是现实中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在道德一致性前提下的区别,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这并不影响个体和群体道德的一致。
  自主性和自我决策层次接近康德的理论,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并且理解那些围绕道德决策的行为规则,把个体和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达到一致。但同时,涂尔干强调,可求性和义务是道德的两个特征,两者同样重要,不仅要理解道德规范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还要认识到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可求性,即认识到道德要求与现实结合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反复灌输行为的习惯,还要灌输对社会现实的正确理解。
  
  二、我国道德教育环境现状
  
  从古至今,道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在我国,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体系是依靠政治制度来维持的,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环境获得了巨大进步,社会对道德的呼吁不断提高。当前我们面对的道德问题主要有:道德认同感弱化、道德评价标准混乱、道德反叛。
  改革开放使人们从计划经济跨入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多元化,还有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培养和突出自己的个性。但是,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我国道德教育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过来的那一套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过分强调共性,而剥夺了个人发展机会,不具有主体针对性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模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得到多少改进。
  以涂尔干的理论来说,在当前这个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和共性的道德标准或原则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发生了冲突。旧的道德不再适合这个时代,却仍然起着作用,新的道德还处在探寻成长阶段。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原则不能相互认同,发生着斗争。这就形成了我国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集体之间相互的道德认同感不强。而且,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知识结构水平差异的扩大,道德认同的鸿沟也在拉大。
  基于和道德认同感弱化同样的原因,不同群体持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

【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相关文章:

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03-28

论楷书繁体简化来源再梳理03-20

论现代成本管理03-18

现代审计产权论03-24

论现代本钱治理03-01

论现代企业治理创新03-25

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03-23

论精确农业及我国行动对策03-18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