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过程中的情感特征
摘要: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关键词:藏传佛教造像;情感;修行者;宗教思想;心理体验
藏传佛教造像是藏传佛教修行者用来积攒善业功德,求得福荫祈福避灾的圣物,许多藏传佛教修行者通过造像和造像的过程,来表达对佛的崇拜和敬仰,阐释佛教教义,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寄托在每个造像上,从中国乃至世界佛教造像史上来看,几乎没有哪个民族像藏族那样,数千年以来默默无闻地、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神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绵绵不断,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雕刻在佛教造像之中。面对着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是一种什么样无形的力量感召着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创造者,去进行这样的创造活动。
在本文中对所有的造像创造者都统称为“修行者”,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果用艺术家的称谓,并不能够全面阐释造像者的全部内容和工作状态;二是造像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宗教情感的物质表现,不是纯粹的艺术行为。在这里面虽然也与艺术、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从宗教情感的层面来看,它超越了一般的艺术行为和经济活动,而是一种充满虔诚情感的精神活动。
我们知道情感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爱、关怀、期望、愉快、欢乐、赞叹、失望、忧虑、痛苦等具体的心理感受,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又常伴随着某些具体的情感体验,如欢喜时笑逐颜开,伤感时潜然落泪等。在情感世界具体的实践表现中,具有一定的短时性与可变性。修行者常常在某种情感与激情的驱使下,通过选择和实施表现手段来表现最深层的情感世界,因此对于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如果不从这个方面人手,并以此揭示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神本质,是无法全面的了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部内容的,那么所有的研究也都将是片面的和空洞的。
由于宗教把自然、社会及人类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具有较高抽象性和超世性的神,并赋予这些神超凡的品格、智慧和力量,这就为那些在自然、社会压力面前无助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同时,宗教一般都在神的名义下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做出诊释,并对人人都将面临的死亡“指明”解脱和“重生”之路。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恩格斯认为:“宗教可以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着他们的力量的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只要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之下。黑格尔认为:“宗教所涉及的与其说是行动本身,毋宁说是人的心情,是心的天国”。因此宗教便能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都产生吸引力,进而使有相同信仰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形成有一定组织和有一定情感特征的特殊群体。
这些理论的内容对于一个普通的修行者来说似乎过于深奥,但是由于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笃信,也就对他们的工作性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他们每天的劳作就与宗教信仰相关联了,同时也与情感相互关联了,基于这种原因他们就把对宗教认识上升为情感贯穿在整个佛像的打制过程中,对于藏传佛教修行者来说是自然而然的,这与将打制佛像完全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藏传佛教造像具有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情感特征
藏族大多数人笃信佛教,人们既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相信万物有灵,也追求来世的幸福,虔诚信奉佛法,按照藏传佛教造像的传统,一个修行者必须懂得和非常熟悉佛教经典,特别是《造像量度经》中有关造像的规则或法度。虽然这一造像法度对造像提出了许多的要求,对神灵形象的塑造,主张遵循固有的模式,反对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佛祖释迎牟尼的塑造,必须依照佛经上所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规定塑造,这种缺少性格的抽象化的神灵形象,似乎是限制了修行者在造像过程中个性的发挥,使神灵形象趋于类型化、概念化,但是对于藏传佛教修行者来说,对每一个神灵的塑造却都是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对于他们来讲造像不仅是塑造一尊偶像,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传达和表现佛教的思想,是一个修行者学佛修道的一种殊胜法门,是心灵走向慈悲与喜乐、观想与禅修、本尊与自我等融合为一的修习过程与验证途径。在这里,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一切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J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修行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使修行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精神寄托的产物,由于每一个修行者在造像的过程里都有着不同的心历路程,所以每一尊造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神态和情感。
由于藏传佛教造像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所以藏传佛教造像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因此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过程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和内涵,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宗教仪式。
(一)加持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要求修行者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必须信仰佛法,诚心阪依三宝。二是必须具备佛法三根本的学修基础(出世心、菩提心、性空心)。三是必须经过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等。)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的修行者才具有造像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照《造像量度经》造像。
(二)观修观修是一个极其秘密又非常严格谨慎的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自我认可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修行过程中,任何一个修行者在开悟的刹那间,即能强烈地感受到身心的自由与智慧的喜悦,从而进入无上圆满境界,达到神我合一的境界。通过观修的过程祈请神灵进人修行者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造像。造像期间对修行者的衣食住行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必须颂念经文、沐浴洁身、心态平和、素食禁色。
(三)开光开光是佛教术语,它是指造像完成后,选择吉日进行供奉,在正式供养之前,都要举行一个开光仪式,《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说:“如是供养仪则既已周备,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51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僧颂经,在造像的内膛填充圣物使本尊或佛菩萨依附于造像,这些圣物称为“神佛像内藏物”
【浅析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过程中的情感特征】相关文章:
浅析招贴艺术中图形语言的特征02-28
浅析汉代雕塑艺术的写意特征论文04-13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04-17
浅析艺术的本质10-27
舞蹈艺术的特征研究10-26
浅析有向图的特征值05-11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11-26
浅析艺术接受的活动规律与特色05-01
从剪纸艺术浅析民俗文化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