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4-05-28 16:17:5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论文15篇(精华)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行政管理论文15篇(精华)

行政管理论文1

  【摘要】人力资源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作用非常明显,为了使物业管理企业拥有优质的服务同时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了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使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对策得到提高。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审计;成本信息

  一、理论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通过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等工作,使员工能够满足企业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该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在人力资源的工作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包括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招聘综合成本费用等。员工活动离不开成本的支持,当物业管理企业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则能够使单位的员工资源发挥最大功能,员工在岗位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水平提高。

  (三)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20xx年在大连地区的注册的物业服务公司有71家,相较于20xx年增长14家,而在物业管理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员工是影响物业服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如员工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但能够使物业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也能够及时发现物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为物业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帮助。特别是在物业管理岗位员工的平均薪酬福利待遇水平增长的基础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将直接影响物业管理公司的综合发展水平,所以要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工作。

  二、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物业管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分配往往存在不合理性,为了保证物业服务质量的提升,部分物业企业管理者往往是通过增加服务工作人员来保证服务质量的。而在该过程中部分岗位的工作人员过剩、部分岗位工作人员缺失的情况,这就造成人力资源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岗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出现浪费情况。造成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原因较多,包括企业管理者没有对物业管理岗位的具体执行情况来进行分析,或许某些员工的个人特点了解不够透彻,造成员工无法在岗位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而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的员工的平均薪酬福利待遇增长,以保安岗位为例,20xx年大连地区保安岗的平均工资为1874元,20xx年增长至2132元,20xx年已经达到2279元,在员工薪酬福利待遇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能够为成本控制的工作开展提供帮助,反之将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成本。

  (二)预算管理工作不充分

  物业管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进行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成本控制的作用不言而喻,当物业管理公司制定了科学的预算管理计划时,就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即使实际与计划出现了偏差,也能够根据偏差来分析成本变动的情况。如方大集团于20xx年正式推行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模式,在物业管理活动的进行中,对于某一工作岗位的具体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并编制相应的计划,由各物业服务单位上交计划。当预算通过审核、当年的物业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时,下一年物业经费将增长5%,管理者的绩效考核福利也将增长。根据方大集团的年报数据显示,20xx年方大集团有89%的物业服务岗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整体成本下降7%,预算管理工作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显著,虽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都制定了预算管理计划,但是在预算中关于人力资源的内容制定不够充分,制约了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人力资源审计不全面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由于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除了对财务信息的有效审计也会在无形中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产生约束。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活动中,关于人力资源审计工作的开展不够科学,相较于传统的财务信息人力资源内容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其中部分资源使用情况除在财务信息内所体现的以外,还包括员工相关活动所产生的经费、员工附属的薪酬福利待遇等,所以就要求审计工作能够深入到人力资源的相关活动中。但是我国物业管理公司往往对于人力资源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也没有专职负责于人力资源审计工作的审计岗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难以保证,这会造成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所产生的约束缺失。

  (四)成本信息披露不具体

  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拥有有效的成本信息来进行支撑,根据成本信息的变化情况来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相关工作,就能够为成本控制及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提供帮助。但是总体上看现阶段在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关于人力资源的内容一般局限在员工的学历、性别等基础信息上,虽然有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薪酬福利待遇,但是也只是简单的进行信息介绍,对于具体的薪酬福利及相关成本信息变化的`披露不够充分,这就造成在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来进行支撑。这样当物业企业管理者想要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来进行调整时,也会因信息的不对称而使相关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加强成本信息披露工作,使成本控制工作拥有良好的信息支撑。

  三、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构成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分配,不但能够明确各个岗位权责的划分使物业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协助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分配,物业管理企业首先应该对各个岗位员工需求来进行科学分析,利用如作业成本法等科学的分配模式了解到那个完成某项物业业务究竟需要怎样的环节、各个环节沟通中员工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的实现物尽其用。在人力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员工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不同岗位中所发挥的功能,针对性地为其选择合理的岗位。所以分配人力资源的过程也是企业对于自身各个物业活动岗位的重新认识,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成本控制提供帮助。其次,在分配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沙盘模拟的方式,根据员工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分析物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的来进行资源的调整。最后,在人力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我国物流管理企业也可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通过储备资源的方式来做好应急工作,当物业管理活动出现人才缺失的时,利用储备的人力资源迅速来填补空缺,为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工作的开展来提供帮助,避免因出现临时变更而增加成本的情况。

  (二)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现阶段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控制一般是停留在物业资源利用率提升上,包括物业活动中所使用的水、电、材料等等,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综合人力资源成本有所提升,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逐年增长。在该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应该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增加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相关预算,在预算制定的过程中也应该形成全员参与的模式。由于管理活动的构成比较复杂,任何一个物业活动环节都涉及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内容,所以在预算管理制定的过程中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应该要求各个部门员工参与到预算制定中,形成全员参与的预算模式。在公司拥有了相对科学的预算管理计划以后,在物业管理的业务活动中应该及时的分析人力资源成本实际与预算计划产生的偏差,结合变化的原因来判断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使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供帮助。

  (三)优化人力资源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现阶段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在审计工作的约束下也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有效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应该优化人力资源的审计模式,首先审计工作不应该只由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应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协同进行,资源的使用并不只是单纯的在财务信息中表现,也应该结合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内容来科学开展,所以审计工作应该是具有全面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共同进行及时的来进行信息传递,这样才能够使手机工作更加全面。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由于人力资源成本审计工作将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如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干涉、影响的情况,很可能是企业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现实情况,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审计制度,在任何物业管理活动中都不应该对人力资源审计工作产生干涉,使审计工作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定期进行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应该借助先进的信息披露渠道,特别是在我国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在该过程中物业管理公司来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披露也可以借助新手段来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在进行信息披露工作以后还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信息的利用工作,数据分析与成本控制都应该依照信息来进行,这样不但能够使成本控制有信息来进行支撑,同时也能够提高信息披露部门的工作积极性。除企业信息披露以外,还应该以公开的渠道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所披露的人力资源信息,及时地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来提出对策建议,根据人力资源成本信息的变化情况,分析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不足,最终使物业管理工作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水平提升,保证物业管理工作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进生.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xx(08):143-144.

  [2]史玉凤.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天润化肥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20):56-57.

  [3]冯诗琪.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J].现代商业,20xx(08):201-204.

行政管理论文2

  摘要: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我国庞大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管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十分薄弱,效率不高,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国有行政性事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探讨其中的问题及成因,并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入手探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新路,以便更好地发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它们分布在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系统,数量庞大,形态各异。近年来,我国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增长迅速,据财政部20xx年资产清查的结果统计,截至20xx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8.01万亿元,其中净资产总额为5.31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14%。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资金将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将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快速增长。这样庞大的国有资产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了关注焦点。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措施,提高其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由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即虽然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实际上是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控制权。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权人与控制人存在着利益冲突。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中,在各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潜意识里,这就是他们部门的财产,由此形成了“各自所有,各自为政”的利益分配格局,这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同时由于我国国有资产还属于分散管理,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监管乏力,使得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管理失控,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产配置不合理,产权虚置,家底不清。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导致“出口”管理与“入口”互相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对单位使用非财政资金购置资产不受约束,一些单位购置资产不顾实际需要,超标准购建资产,不仅增加了购置支出,而且在使用和维护方面每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虽然财政部门每隔几年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资产清查,造册登记,但各个单位和部门敷衍对待,草率填写,使政府一直无法核算其真实家底,即使财政部门拿到资产清查统计报表,由于没有考虑损失或者增值、折旧等因素,账面价值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

  第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可以无偿占有、使用,各单位总想方设法多向财政要求资金,多占用国有资产,而不顾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由此引发单位、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使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单位间办公条件和福利的苦乐不均。由于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对使用情况又疏于考核,所以,不仅设备重复购置严重,还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底,损失浪费严重。其中固定资产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第三,管理体制不完善,资产流失严重。从宏观上讲,财政等部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资产管理的真空地带。管理权和使用权分散在相应的各职能部门中,管理标准、口径、方法不统一,管理责权难以划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非转经”行为引发国有资产流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单位为了多给职工发奖金、搞福利,总是将尽可能多的剩余国有资产对外经营,形成经营收益,但由于“非转经”后产权归属不清,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单位能直接从中得到利益,这就使得单位争相办经营实体,甚至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创收上,这既违背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也影响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与管理体制、部门单位制度、管理人员及其管理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其根本原因还是由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管理部分无法将庞大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静态和动态情况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是造成国有资产管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化则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解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层层委托代理进行管理,伴随着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来的即委托方与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只能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而信息化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信息化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额操作流程,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有利于管理层有效的监控、可以使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对透明化从而降低委托代理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以及资产浪费、使用效率低下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管理信息化也可谓大势所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中的有力武器,通常来说,管理信息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因距离和时间而造成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而言:

  首先,信息化有助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更合理的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逐年递增,公共经济规模、公共部门及公共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大。而公共支出的比重提高必然带来公共部门的扩张和公有资产的增加,政府对资源(资产)的占有和使用过多,从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福利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采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基础数据,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能够将从国有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从而能够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层次化和集中化管理,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其次,信息化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财务监管,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实现资金的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管理信息化通过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等,能有效降低或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非客观因素影响,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有效防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流失。

  再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国有资产监管重要指标的资产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要有根本性的改善,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国资监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资产的变动情况,对资产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闲置或浪费国有资产的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的调剂或调配,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分布,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状况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飞跃。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统筹规划,统一运作。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财政部门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彻底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实现国资监管部门与各单位信息化系统相互兼容,实行统一产权登记、统一处置管理、统一办公用房标准、统一资产经营和统一福利标准,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实现对国有资产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不间断的监测。

  二是抓好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信息化的本质是标准化,依照标准规范由专门部门实施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产管理经验和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完整的法律框架下,构建集中统一监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和涵盖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的全过程运行机制。形成运转协调的资产监管机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从机制入手、做系统化的整体考虑,防止只解决一时一事的短视行为,企图通过一次性的工程行为,一举解决信息化中的标准化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而是应结合实际,确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运行机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法制化、经常化、科学化、正规化,建立正常、严格的管理秩序。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想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需要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

  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实行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首先要建立一支紧密协作的团队。另一方面,委托代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代理人主观上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客观上又存在信息优势而引致的。归根到底还是受代理人即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意志支配的。因此,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如若没有解决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实际控制人意识层面的问题,国有资产信息化最终必然沦落为一个耗费巨大的摆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绝非信息部门或者管理干部的专利,它关系到全体工作者,将落实到每名员工的日常操作中。唯有全员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信息化还需注重对全体员工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是处理好安全与监管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可谓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有的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始终要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与监管并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控体系、密匙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争取掌握信息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建立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做到安全地监管。

  总之,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可以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及时、全面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增强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力,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xx(2)

  2.林贻武,肖光华.行政事业资产监督与管理体制的探索.福建省机关后勤改革发展论文集,20xx

  3.张红.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农业会计,20xx(9)

行政管理论文3

  近年国家一直在积极促进事业单位行政工作的高效率发展,但是我们还是会发现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当中存在一定的落差问题。面对这种问题笔者想表达一些自己对于事业管理的看法及解决策略,如何让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达到高效率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阐述的主题。

  一、事业单位中管理效率不足的表现

  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讲究的是一种高效的创新思路。但是在这几年的行政管理当中我们仍旧会发现许多管理不足及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岗位的配置问题,这其中包括人数不对称和岗位配置的不协调等等。往往存在一个这样的普遍现象,就是在每个岗位上安置的人数非常多,但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每个人的工作比较分散,不能集中解决问题。此外在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的,岗位当中我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人员,这些人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综合能力的掌控,以及推助事业单位管理提升与创新作用等等。其中还体现在工作人员在自身岗位工作上比较常规化,工作相对单一化,不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性与公益性,忽略了行政岗位的关键所在。

  在管理问题的第二点,我认为我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不少偏远地区的行政管理来说,他们不能够与互联网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因此也造成了管理上的难度。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还是停留在几年前比较传统的阶段,对于这几年来说,在一些执行的内容方面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创新创造力,比如在档案管理、财政预算及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我们的管理模式不能够准确地与互联网相接。如行政档案信息存在遗漏和一些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工作模式过于老化,不能够运用现在最流行的科技和当代的信息手段解决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的行政模式传统缺乏规划。

  二、提升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效率的解决策略

  (一)人员岗位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

  首先,笔者认为在人员岗位的配置上需要保持一对一的岗位政策,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自身的工作上一定要有具备一定的高效性,每个事业单位当中的工作人员他所承受的工作要能明显的提升工作业绩和实际效果,要进行充分的考核与评价。我认为一对一的岗位配置政策是让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具体化,他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当中能够不断的进步与历练。以此来形成专业素养极高的行政管理队伍,让每个人在自身工作的配置上更加饱满,不能存在工作遗漏或者个别人等过于安逸的现象存在,比如在团队的建设上,我们往往忽略了每个人的表现能力,而是以团队的工作效率去考核每个人工作业绩。这样虽然可以提升整体的工作水平,但是却不能够取得更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在人才资源的考核上建立团队合作力,也要寻找个人发展重点,我认为在人才配置上一定要保持其整体性,但是也一定要保持每个人工作的独立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的团队建设能力,但是个人的发展更能够体现每个人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一对一的管理模式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内容给予业绩上的良性压力。这样不仅仅能够发展团队也能够让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自身工作的水平上更有所提升,同时也能够让绩效化的工作更加合理性的展开。

  (二)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正确的绩效考核方式

  积极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所在,我认为我们在行政工作内容的处理上面缺乏一定的.量化,比如在工作的配置上仅仅靠一些常规工作和定制的任务去衡量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这些工作是否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缺乏一定的考评,事业单位与国企和一些社会上企业存在的具体差异,就是它不能够准确的量化和根据竞争力确定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也导致了工作当中的安逸现象,这种安逸现象主要体现在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进行分配,但是在准备的过程当中由于竞争体制的缺乏,在绩效考核上与社会企业存在区别。我们很难体会到工作人员竞争制度中的工作效率,这种效果的考评一般都是根据整体的工作去体现一个团队的效率,但是在个人业绩的体现上缺乏一定的数据化。我认为这方面与社会企业的差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缺乏一定的良性竞争关系,也导致了整体工作效率水平的下降。这都是我们在行政管理的改革当中一定需要全面改变的管理体制,也就是从具体的细节方法和执行力上取得真正的管理效率。

  所以在创新的管理模式上,我建议在事业单位当中融入人与人的竞争模式,这种竞争的模式是良性的,可以促进彼此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把每个人的工作量发展为数据化,从他们的实际工作水平当中进行考核与升级。让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向充满社会企业的优化竞争模式,但是与此同时又能够充满公益性和服务性,这样才能够达到管理效率的实际效果。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在于如何提升管理的真正效率,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常规性的工作去展开,这些行政管理当中必须改革的要点。

  我认为想要在事业单位当中提升其管理效率,首先一定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体在人员的配置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只要我们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升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那么整体的工作水平就一定会有所提升。高效的管理效率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因此管理制度无论怎样改革,都应该以人为基础,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上升到整体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我们的实际目标。

行政管理论文4

  一、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奖金收入普遍低于同级的临床医务人员,也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公立医院传统的倾向于临床工作人员利润分配方式的弊端致使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缺乏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缺乏创新、开拓能力。导致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优质的医疗资源难以发现与激发。

  二、完善公立医院行政管理的对策

  1.合理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实施分层管理,完善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体系。行政管理部门切忌人浮于事,更不能因人设岗,应以精简高效为原则,从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定岗定编,合理分配工作;用人之长,把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做到任务分解。职能到位、责任到位。在日常工作中各成员应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由于公立医院的性质和特殊性,公立医院管理中更需要实施分层管理,管理工作中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不必“事必躬亲”。

  2.行政管理流程化随着循证医学和临床路径的逐步推广,医保支付方式和HIS系统的逐步扩面,PACS、EMRS、DRGS等信息化管理方案在公立医院的逐步试行,数字化公立医院已经成为了短期内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随着公立医院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效率地设置医院的行政管理流程已经成为了公立医院在信息化市场中突破的最有效方法。设置医院行政管理流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靠核心流程与辅助流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3.建立公立医院管理职业团队对公立医院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充分利用现存人力资本,做到能级对应。以“三角形”模式制定适合公立医院发展的人才需求计划,为有效实施人才的'选拔、配置、教育和培训奠定基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实施岗位管理,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制。

  三、结语

  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行政管理,而现代化、科学、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职业管理人员素质可以提升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公立医院品牌形象,为公立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公立医院在经济运转和社会责任双重挑战环境下赢得主动。

行政管理论文5

  一、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受到我国传统社会历史行为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建设从起初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既没有形成依法管理的习惯,也缺乏相应的法律管理依据,导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发展出现了众多的问题。

  (一)教育立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

  虽然我国立法机关出于法治教育管理的需要已经为教育行政管理制定了一些法律规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法律文件中的一些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条文过于片面单一,无法对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全面合理的处理。我国政府于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仅对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原则做了简要规定,指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权限,虽然也对高校行政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法律制约作用,但是由于其缺少具体实施方面的细则,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还需要借助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原则来共同解决问题,甚至被一些其他的地方性政策取而代之。然而,地方性政策的法律约束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行政管理的实施造成一定的混乱。

  (二)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

  高校行政管理的实施主体法律意识一般相对薄弱,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很难将法律规范作为日常行政管理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尚未形成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管理纠纷的意识,致使学校自身在行政管理方面制定的制度规定与国家法律相冲突,对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甚至由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常常会为了管理方便而省略一些看似不必要的管理程序,致使其在处罚一些具有不当行为的学生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在对学生做开除学籍的行政处罚时,我国现行的法律明确规定要为当事人提供执行裁定的相关异议权,但是高校在具体问题的处理实践中大多对这一权力进行忽视,进而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力。

  (三)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相对陈旧

  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本应该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创新,但是与教育发展设想不符的是,我国还有许多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导致学校行政管理与学生利益相冲突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抑制高校的全面发展。同时,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为高校的内部行政管理设置相应的法律援助机构,致使学生在受到了不良行政管理的危害后,无法在校内得到相关帮助,只能求助于社会法律机关,这就造成了针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问题的民事诉讼案件数量直线上升。所以,制定完备的适用于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是现阶段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只有健全教育法律体系,才能保证高校行政管理有法可依。

  二、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本质在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优化建设,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设方法和途径是多维度的`,本文重点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设、法律依据建设和权力监督机制建设这几个方面对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进行探讨。

  (一)完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学籍管理制度高校作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地方,学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依法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权等与教育管理相关的人身权力,即使对学生实施处罚,也要在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按照正当的行政处罚程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处分。但是,我国部分高校对学生做出相应的处分时,调查程序过于简单草率,甚至因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将学生开除学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危害。所以,高校一定要在行政管理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让相关人员在对学生进行重大处分时有法可依,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听证制度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和政治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主体关系已经由传统的管理和被管理逐渐地演变为当今的行政和民事法律方面的关系,这种涉及到行政问题和民事问题的关系的处理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所以,在行政管理中引入学生听证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学生听证制度可以体现学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为行政管理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其次,听证制度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治精神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是高校行政公平、公开管理的一种表现。3完善行政管理申诉制度高校行政管理申诉制度是高校救济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国教育机构于20xx颁布的高校申诉制度方面的管理规定对这项制度的实施主体、适用范围和运行机构等做出了细致的论述,对于我国高校申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普及申诉制度不仅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相关司法资源,稳定高校的政治环境。

  (二)完善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国家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赋予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自主管理学校相关事务的权力。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行政管理很多地方的法规还存在一定的空白,致使学校实际施行的行政管理由于缺少相应法律制度的规范而引发众多的纠纷。所以,必须对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管理和完善,特别注意要对行政管理权的可行使范围、总体程序和具体实施办法做出相对具体、细致的规定。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和其本身所在地的政府和教育主管机构相结合,根据高校具体的发展状况,在不违背我国基本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高校行政管理制定地方性的相关法规。既要从组织立法的方面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进行限制,也要对高校教育内部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促使所有管理实践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受到法律的规范。只有这样,高校的行政管理才能逐渐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三)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权力监督机制

  要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发挥民主的性质,真正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就要在保证公开管理的基础上接受高校全体学生的监督,既能体现我国行政法规对权力的制约和要求,又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的健康发展。而对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来说,一般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从权力监督渠道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监督渠道的深度进行强化,行政监督作为行政管理法律化的一项重要保证,其具体工作的实施,一定不能隔靴搔痒,要对重点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使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其次,要扩大监督渠道的广度,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的层级负责制度,使管理工作层层相扣,有秩序、有规划地进行,逐步激发工作人员权力监督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发挥出监督队伍的最大价值。现阶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在相关研究部门的积极探索下必将得到解决,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也会日渐完善,真正地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行政管理论文6

  摘要:目前,经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国的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关于简政放权的内容改革,并未建立规范、协调、高效的基层乡镇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本文针对在接下来如何构建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探讨

  1明确乡镇行政管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本功能与重要地位

  乡镇人民政府在我国的宪法规定中,是最低一级的地方基层政府建制,徘徊在县政与村治之间,能够较为清晰地体现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权关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我国出现过四种乡镇行政管理模式:清朝末期与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模式;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政社合一;乡政村治的二元治理体系。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将乡镇一级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管理体系,为国家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以及为基层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在美国,有许许多多的乡镇及地区,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方基层政府组织,但是所管辖的却与面积大小相差悬殊,人口也十分不均,有些地区人口能达到几万人,有的地区人口却不到三百人。当前,我国的农业人口仍然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不能过早撤销乡镇基层行政建制,否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依据公共行政的管理原则,首先要重新明确我国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以及重要地位,在不清楚乡镇一级政府的具体职能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乡镇行政管理改革必然会劳民伤财。过去随着乡镇建制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乡镇行政管理机构中需要农民来养活的人员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平均每一个干部都需要68个农民来养活。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行政体系分为五个阶级,最低一级的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量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乡镇政府变成了上级硬性下达任务的辅助型行政机构。所以,我国下一步要进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条条块块进行统一的领导分割,乡镇行政管理对于事物的管理权力与财务的管理权力互相脱节,等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但不管怎样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乡镇行政管理都是我国政权结构中最基础层级,必须依法保证其完整的行政地区,适度的人口规模,有序的管理层级,科学的职能定位,合理的机构设置,约束人员编制,固定的政权名称以及规范的政府运作程序。这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前提与制度保障。

  2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民主文化状况,以及不固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现阶段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与党群关系。在乡镇管理中的一个重大原则是党管农村原则。党的乡镇基层组织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各个组织工作、活动的领导核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将党委与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一步一步地,有秩序的进行基层民主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不让村民工作放任自流;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实际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权与基层民主的扩大一点都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不断改进党对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乡镇基层党组织要能够尊重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统筹协调各个组织的利益,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凝聚力,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管理体制的重要政治制度保障与组织基础。

  结束语

  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将重心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上,形成对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积极意义的机制。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庞大性。乡镇政府既组织、引导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要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因此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定会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亮.政府效能建设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xx.

  [2]李琳.构建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以雅安农村基层政府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xx.

行政管理论文7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市场机制;服务质量

  一、新公共管理概念

  (一)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重视的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与效绩,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政府管理中资源配置应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相联系;在酬金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传统的任务来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多少来拨款的预算制度,最终体现对管理效益的关注。

  (二)对控制的重视程度

  在这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用绩效和计划预算取代原有的预算制度。计划预算是根据机构特定项目来进行资金分配,而且员工也变成了计划预算的一部分。同时,战略管理受到政府重视。这就意味着要明确组织使命,并对其能否实现目标有所预期,还要了解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组织在该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对顾客的重视

  对政府机关而言,顾客是指受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人,他们对公共管理的满意与否,决定政府的品质与命运。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顾客的应答性,由此,一个政府官员相应地应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社会公众则是因向政府纳税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政府要以服务对象为顾客,把顾客当作上帝,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之需要或市场的需要来导向。不是由政府管理人员选择提供者,而是政府管理人员让公民选择提供者,给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来评价政府工作效果,从而促进政府改善工作,提高其服务质量。

  (四)专业化管理

  公共管理人员不应是听命于他人的行政官员,而应成为管理者。在政府之中,管理型而不是专家型的人员应越来越多地担任部门领导。因为在新公共管理者眼里,管理是一项需要技能的职能,而非其他专家可“一学就会”的事情。重要的并不是政府人员对某种技能的掌握,而是一种管理、创新、总揽全局的能力,实现管理的专业化目标。如,美国高级行政职务(SES)制度的目的就是发展一批可随时在不同职位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我国土地管理现状

  (一)土地价值取向和效益化原则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的价值导向往往不是出于土地的资源最优化效益的考虑,而是由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奔形成的,且不论其隐含的种种可能诱发的矛盾,这种博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和严重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对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理解不同,造成两者的行为存在冲突性。我国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地方政府实际控制了本辖区内的土地。这势必引起土地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在分块的土地管理体制下。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期望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而作为代理^的地方政府,主要目的可能是追求本届政府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形象的迅速改变。两者目标的差异性导致地方政府可能损害中央政府的利益。委托代理链条越长,土地的产权关系越模糊,代理^的这种动机就越强烈,导致中央为激励地方政府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土地的管理而安排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效果非常有限。

  如果效益至上原则在我国现行的整个土地行政管理制度安排的框架下,能形成对土地资源效益价值的统一认同,就是对我国土地行政管理的最大效益化。这种对土地资源效益价值的认同,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当前各地方政府只重视土地出让的经济效益的层面上,还应该将中央政府对土地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考虑体现出来。这种效益价值观的建立和施行,才是土地行政管理最终的目标。

  (二)市场元素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我国许多土地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在传统的土地行政理念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政府本位的观念。政府享有对土地的一切权力,并且这种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而土地的配置本身会在发展中遵循市场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必然会产生大量制度失灵的现象。新公共管理强调把市场竞争引入政府管理中,这一点正与土地行政的需要相契合。比如,在城市建设用地的征地过程中,一方面,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对土地的用途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更没有市场交易的平等主体权,使其在土地的使用中往往处于被侵害的地位,而这也正是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根本原因。在这种土地市场化不充分的状况下,农地非农化是通过“征地”完成的,一个“征”字,充分表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意味着“指令”,意味着“国家权力”。所以“市场价不如市长价”,开发商可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是“权”“钱”得以勾结的基础,因此产生、分配不公等众多土地利益纠纷问题。这种政府单方主导的土地管理模式,使政府拥有轻易的征地权,征地获得的好处大于违规可能承担的风险。

  土地缺乏市场因素的介入,已成为现今土地行政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拐点,一旦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向良性循环发展。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重新设计应该明确。政府的角色是市场的监管者,而不是市场直接的参与主体。这就要求政府退出对土地的直接经营,而将此责任交由具有企业性质的机构负责。

  (三)土地行政评价

  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主要以地方完成的总产值和GDP等为指标,这一指标要依靠企业税收才能实现,因此,以损害土地所有者收益为成本,换取城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选择。在新公共管理的启发下,政府应改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制度,以“顾客”满意为标准。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不能单纯靠这些硬性指标,还应当纳入一些软性的标准。可以加入对土地的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土地管理不力的官员给予一定的惩处,而对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将土地管理绩效纳入其中;对土地的征购是否满足民意等。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官员考评指标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如减少生产领域的税收,代之以消费税和财产税等,这一方面能够降低政府低地价吸引企业定位的激励,维护土地价格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的改革,能够减少以牺牲土地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坚持对土地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影响其行为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完善立法和制定土地管理工作程序,约束组织成员产生与组织目标不―致的行为。引入政府管理人才竞争机制。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人才,根据本人在土地管理目标上的政绩和业绩来。

行政管理论文8

  古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个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一个适合学校发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良好的文化中渗透,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为了使这种习惯成为一种意识,这与学校的管理是分不开的。中学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基石,无论是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战略,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阶段。中学教育管理直接决定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要实现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就必须走创新之路,教育创新要从管理创新入手。要彻底消除旧的管理模式对当前中学教育的束缚,使中学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点,就要深化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

  一、中学教育行政管理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著名教育管理者ThomasGreenfield曾说过:“人们总是积极主动地组织和管理他们所存在的世界。组织存在于个体中,并通过个体存在。”因此,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活动。然而,行政化办学和应试教育长时间束缚这我国中学教育的行政管理,呈现与管理目标不对称的管理运行模式,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师在管理主体自主性上的体现。“以人为本”是响应中学教育行政管理改革而产生的新的措施。

  人本管理的中学教育也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凸显人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所有的管理活动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关注和尊重教师和学生人格;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并确保他们的权利和利益,使教育管理完全成为一个服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手段。

  二、中学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陈旧老化的管理体制

  当前的部分中学学校在办学期间,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无暇顾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所以,遇到了瓶颈问题,制约着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

  有些中学学校人员组织中,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但由于这些教师缺乏经验,往往表现出“大骄傲、自以为是”的心态。另外,由于一些工龄较长的教师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期间,仍然错误地认为“刚性管理”是学生管理的最佳途径,使学生逐渐产生被压抑的情绪,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综合知识创造能力。

  (三)权利集中的学校行政

  有些中小学过于集中权力,政党部分,官僚作风明显。许多书记和校长就像企业高管一样管理学校的大小事务。但学校内部管理部门是按照政府机关设立的,直接由学校任命,经常服从上级机关的安排。在行政权力泛化的教育管理背景下,一些原本应该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事务,全部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从而导致教职工既没有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也丧失了。这种行政教育管理机制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中学教育行政管理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策略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人本管理创新首先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一方面,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中学教育的人性化管理。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关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学校教育的基本现状,寻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继续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通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彻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思想。人本管理要求教师不仅重视知识的教与学,更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品质特征,注重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教育作为人的教育,是生命与人性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就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内在需求,给予他们尊重和独立思考的权利,让孩子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单一的、硬性的行政管理成果,而中学教育中的人本管理是民主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学校管理模式,需要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教师的主体作用是民主管理的基本保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教师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是指教师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事务中,进一步参与学校的决策,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人本管理强调既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还应注重柔性管理。现有的中学教育管理制度,在保证学校教育的正常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基于柔性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管理者通过灵活的管理,促进教师以人为本的感情,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进修,增强信任感,可以激发教师自主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三)大力实施校本管理

  人本管理要求中学管理者改变外部控制,积极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自主管理。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对中学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大改進。因为包括领导、教师、甚至学生,都密切关注和讨论学校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学校自身潜能的发掘和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必将释放出新的生机。当然,校本管理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政府部门批准,并应授予管理权限。探索中学教育人性化管理模式,由学校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决定学校教育模式或学生培训规格,形成多样化、生动化的教育生态。

  总之,中学教育人性化管理创新基于转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性思考,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让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必将有效改善教育管理模式,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行政管理论文9

  一、女性参与高层行政管理的现状

  男女平等虽已提倡很久,但实际上在行政管理层及其高层管理层中男性和女性之间还存在着差别。从政府工作人员的性别分布状况来看:根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在政府工作人员中,中央政府女性比例为18%,省和地区一级在10%,乡镇一级仅为6%左右。从高校女性参政的情况,据一统计部门对某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女性参政调查结果看,女性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部门所占比例为:校长占16.7%,院长占17.6%,院系行政主任占57%,科员及事务助理占61%,文员及办事员占73写。

  可见,男性在高层管理中处于绝对优势,女性在高层行政管理中所占的比例极少,而且大多集中在中、低层次的管理层级中。如此,导致妇女在地位、晋升、收人方面亦处于劣势。为什么在行政管理中能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的女性占少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女性在高层行政管理中不受重用的原因

  笔者认为,女性在高层行政管理中不受重用,既有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亦有来自社会和妇女自身的原因。

  (一)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受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自封建社会开始,我国传统观念就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从男性的角度看,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天生不如男”等观念的影响,在男性思想意识的深处存在着看不起女性的思想,女性一直处于被男性统治的地位,受到长期的压迫。这使得男性对女性有一种高一等的统治感。从女性自身角度看,同样存在封建愈识的一面,认为女性对男性应该有一种依附感和服从感。女性最好是在家庭中相夫教子,这使女性还要受到家庭的束缚,家庭和事业不能两顾,只能选择其一,因此多数妇女把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定位在为家庭作贡献上,选择了家庭,这样也使女性参与更高层领导的人数减少。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观念造成的性别意识形态是女性在高层管理中受到束缚的思想原因,也是最根本的根源。

  (二)社会对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规范,直接影响着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角色定位。在社会意识领域当中,妇女角色的定位常常是定位于“贤妻良母”。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从20xx年12月l日对18~64岁的中国公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社会对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的期望一问题里,“男主外,女主内”这种观点的支持率超过了一半,男人比女人更认可这种社会角色分工。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是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受这种角色的影响,女性应该把重心放在照顾家庭中,而男性则应该在工作中处于支配地位。这就成为了高层行政管理中男性占优势的一个因素。

  在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也与此有相同之处。研究者对妇女参与管理的潜在障碍的陈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大众对女性参与管理的态度。传统观念认为,男子生来健壮而又独立自主,而妇女则相对柔弱,妇女的职责主要是料理家务。因此传统观念鼓励妇女从事的主要是“辅助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大众传媒也在扩大家庭特别是子女对女性管理人员职业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这使得一部分企业对自己组织不能吸引女性管理人员缺少足够的认识。二是管理者形象。人们心目中的管理者形象大多是男子形象,传媒也较多地谈论男性管理人员,更加重了对这种男子形象的心理定势。这种状况会对渴望从事管理工作的女性产生阻力。三是组织文化。在大多数组织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男性文化,这种状况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是许多工作安排如日程表、会议时间、工作时间等都是根据男性的需要和期望来安排的,较少考虑女性管理者的需要。四是当组织内有女性处在管理职位时,往往十分引人注目。女性管理者常因此遭到挑剔。她们为取得成功去努力工作、团结员工,但仍难以成为受人依赖的领导者。

  如此造成在长期以来的社会角色定位上,男性占主导,女性受支配,从而形成了高层行政管理中一直是男性人数居多的状况。

  (三)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参与高层管理的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思想。据有关资料:“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观念的女性比例在城乡均要高于男性,其中农村女性的认可率最高,达到了38.5%,城市女性的这一比例为33.7%,城市男性中有31.4%的人同意这一观点,这种观念在女性群体中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因此对女性自身的发展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它对女性的影响是:女人依靠婚姻来获取社会资源和地位要比依靠自己的努力可行。它强化了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奋斗意识,这很不利于女性自立自强。”另一方面,从妇女的生理角度看,出于文弱的天性,女性被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只适合于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例如打字、传发通知、或是一些简单的接待工作等。由于长期以来都是由女性来从事这些工作,这就在观念上造成了这些工作是“专属于女性”的工作,只能由女性来从事。而相反过来,就有“专属于男性”的工作(如高层的管理职务)只有男性才能胜任。这样就会形成由性别区分而划分出的不同职位,使女性无法从事那些所谓“专属于男性的工作”,从而造成一种思维、观念上的“定势”:女性只能从事“女性的工作”,而没有必要去涉及那些“男性的工作”.因此,女性会一直只能从事“女性的工作”,参与不到诸如高层管理的工作中。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由于“女性的工作”大多是基础性、辅助性的工作,工作量不大,操作简单,因此,这些工作可提供的位置数量偏少,使这方面的女性就业者供过于求,造成劳动力价格降低,即从事这些工作所得的薪水较低。再者,由于这些工作所需技术不高,没有竞争的压力和动力,这样不利于从事这些工作的职员积极上进,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低薪、低压、低动力”不利于女性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提高女性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由于受思想观念、社会角色定位、女性自身的因素等的影响,使女性与男性在高层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存在着差距。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束缚下,女性自身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压抑或歧视,这些内外因素都不利于女性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女性参与到行政管理特别是高层管理的比例少于男性而处于劣势。怎样才能使女性在行政管理中与男性得到同等的机会,让她们在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应有的才干,以此来证明在高层管理中女性有着和男性同样的能力呢?针对上文所分析的原因,作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观念上要消除对女性的轻视。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女性和男性都同样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男女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谁统治谁的“天生的权力”。在文明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他人的社会价值,而不因性别遭到“另眼相对”。男性不应该从性别差异上看不起女性,女性也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整个社会应本着相信女性、尊重女性的平等观念,给女性提供同等的机会和环境,使女性能发挥出她们应有的才干。

  (二)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女性不受歧视。从法律法规上保证女性参与高层行政管理的,这既是女性的权利,也是一项义务。1997年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女性不受歧视的政策,如《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指出:“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高于八届的比例”等等。这些政策如果落到实处,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就能使女性的权益真正受到保障,促使她们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女性自身也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要被“女性天生不如男性”的思想所束缚。女性和男性并没有地位上的天生差别。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就领导而言,没有性别之分,只有能力之分。”女性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能与男性担任同样工作的自信心。管理学家罗宾斯对领导风格性别差异研究后认为“女性相对于男性倾向于采用更为民主型和参与型的领导风格,而较少采用专制型或指导型的风格。女性更乐于鼓励、参与、共享权利与信息,并努力提高下属的自我价值。女性通过包容进行领导,并以她们自己的领袖魅力、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来影响他人,倾向于运用变革型的领导方式,通过把员工的自身利益转化为组织的目标来激励他人。”来自TheInstituteofManagement的研究报告—《管理走向黄金时代》认为,“未来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灵活性和适应性、专致精神、精力充沛、对组织变革的敏感性。所有这些都是参与管理的妇女的主要特征。妇女完全具备领导各种组织的能力,因为她们善于处理社会、工作和家庭各个方面的变化。”因此,女性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就能把更高层的管理工作做好。

  此外,女性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争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身价值,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底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行政管理论文10

  摘要:上世纪初期,行政管理专业便已经应运而生,而本专业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也开展了几十年了,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其中也有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代的车轮飞快前进,社会需要优秀人才,尤其对于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更是求贤若渴,目前我们国家提高了了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加大了培养力度。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大学与专科院校都开展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不是单一的,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等。以往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国家扶持力度不够等许多的现状制约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二)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

  行政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比较侧重于政治学方面的知识。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延伸,其探索的范畴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及其行政部门对国家经济与生活的管理。因此可以说,行政管理学的产生离不开政治学,它的成长又和管理学密不可分。由于历史传承的体制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安排政治性色彩很强。需要我们相关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学科安排上重视其专业性的知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科目,不能喧宾夺主。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开展较晚,教师的整体人才队伍发展也比较缓慢,专业知识与素质能力不是很高。而且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不是专业人员,大多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其专业技能与水平必须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新开设的学科,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也造成了很多教师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专业岗位钻研,经常出现工作调动,对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困难;行政管理专业的传授者常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实际操作经验缺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过程趣味性不足,其最终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而且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缺乏,学术带头者也不够,年轻的教师后备力量不充分。正因为如此,我们迫切需要提高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增强其业务素质水平。

  (四)人才培养缺乏实践

  不管哪个专业领域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但是具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不等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大功告成了,而是需要经过实际工作中的检验。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切身实践,也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从实践中使技术能力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中多加入一些实际操作课,并全面参考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的优秀人才,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优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和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要想适应各个领域不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管理人才,要热爱中国共产党,把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为已任;根据毕业后服务的对象不同,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设置时要具体划分,进一步细化所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要求不仅要掌握管理、策划、经营、调研等多领域的知识,还要求具有一技之长,同时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做人民的好公仆。

  (二)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适应能力强的优秀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重视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例如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各个学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依照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提高管理人才的思想素养、知识水平、工作技能为目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教师专业队伍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其次,积极选拔与培训教师,增强其专业水平与思想素养;再次,就是要不断研究、创新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队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老教师积极发挥引领与传承的作用,年轻教师要虚心好学,做好教师队伍的优秀接班人。

  (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又能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已初见成效,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化对策进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谭熔.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完善[J].经贸实践,20xx,11:160.

  [2]孙林.我国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科与职业关系研究[J].行政与法,20xx,05:43-50.

行政管理论文11

  一个领导者,要有效的实现领导目标,不但要有权力,而且更需要威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应当有很高的威信。这是因为校长在一所学校的领导活动中处于中枢地位,校长的威信决定着领导活动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组织指挥力,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效能。

  一个有威信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处以公心、廉洁自律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生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校长。

  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提高业务水平和注重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可以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那么校长在新时期如何在学校管理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笔者通过多年的校长任职,得出下列几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重视权力,以权助威。

  校长,作为行政首脑,组织上授予了他一定的'权力,校长可以凭借这个权力,采取行政手段对教职工施加强制性的指导,使其接受并改变态度。但是,学校是讲真理、重科学的阵地,教职工是有头脑、有知识的人,单纯的权力性影响在这里是很难产生作用的,而这种权力当然也会容易受到冷落和藐视。

  所以说,那种认为权威、权威,有权便有威的看法是片面的,用在校长身上是不科学的,也说明这种人不懂“权威”的内涵。但是,如果正确对待了权力,把权力和教育手段有机的结合,校长凭借组织所给予的权力来组织、制定科学的学校制度且付诸实施,客观的对教职工的工作作出褒贬,评出优劣,奖罚兑现,这样就会使教职工摄于威势而接受权力的影响,表示服从,这样校长的威信也就会渐渐在权力的基础上形成。

  我作为一校之长,凡小事当机立断,大事召开行政会议,重大事情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再定夺,不搞“一言堂”。这样既发挥了行政领导的核心作用,又发挥了教职工代表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取得了广大教师的信任,更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二、率先垂范,以实树威。

  校长,既是学校行政班子的“领头雁”,又是学校教学的带头人,更是课堂教学的骨干,否则,就是一个不懂专业的管理者,教师也瞧不起这样的校长。因此,校长要热爱课堂,深入课堂,优化课堂,研究教学,实践教学,驾驭教学,以自己精湛的教学,宽广的思维,全新的观念去影响教师,辐射教师,指导教师。

  作为校长,应开放自己的课堂,把教师引进自己的课堂,提供研究现场,让教师解剖教学过程,共同探讨成功的课堂教学走向,力争给教师以示范,激活教师创新的动力。为此,我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实施了“三课”制度,即“新进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小学教育教学论文青年教师上比武课。”

  每学期,我带头为教师们上一节示范课,这样,能拉近与教师的感情距离,亲身感受体验新课改教学,把自己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应用于实践中,积累新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了校长的威信。

  三、善于激励,用心生威。

  激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激励可以把人才组织起来和吸引过来。学校管理工作中不能缺乏激励机制,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领导和群众、教师和教师、管理层与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氛围。工作中我体会到,教师有时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句问候、一句表扬、一个鼓励,都会使教师们感到欣慰、走向成功。有一次,我市教育局交给我校一项省级教学比武的任务。

  我当机立断,慧眼识珠,让青年教师甘霖参赛。起初,她既激动,又紧张,不太自信。我对她说:“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我反复给她激励,给她鼓舞,并组织相关教师对她悉心指导,精心包装。最终,她在省级教学比武中力挫群雄,独占鳌头,获得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庆功会上老师们说我是伯乐。这时我觉得,我在老师心目中的威信更高了。

  四、艰苦创业,以绩显威。

  校长要先行先试,边干边试,敢闯敢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样,校长的社会位置自然也会正,威信就会高。如果没有成绩,学校就无地位,校长也会威风扫地。因此,校长要殚精竭虑,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务实创新,艰苦创业,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尽力改变学校面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提高了,社会声誉就好了,人心自然佩服,威信也会不求自高。我校是前几年由当地政府接收过来的子弟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老化,内部管理几乎瘫痪,我上任以后,一手抓协调,即找到区政府领导协调,反复请求,反复汇报,反复陈述,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善意感动了领导,真诚得以回报,我校工程项目得以规划立项并将在暑假全面动工。

  我一手抓管理,以人为本,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四动管理”(领导带动,情感驱动,制度推动,竞争活动),激发活力;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名校长,我坚持加强学习,努力做到“三宽”,即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创造性。

  坚持奋发工作,真正做到“三用”,即用心,用情,用力,把心放在学校的每一个土地上,把情牵系于师生的每一份关注上,把力用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坚持勤政廉政,努力做到“三为”、“四自”,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我校教育教学成绩斐然:20xx年、20xx年、20xx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区、市“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xx年被评为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防艾先进集体”、“区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先进单位”,领导班子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课题《公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被定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

  近几年,初三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达95%以上,名列区前三名;有15名教师在区、市、省级教学比武中获奖,有30名教师的论文在区、市、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这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改变了社会、家长、领导对学校原有的看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为“打基础,创环境,树品牌,创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长的威信更高了。

  当然,校长威信的树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作为一名威信高的校长,在新时期应该经常反省自我,回顾总结,完善提高,校正自己的工作方式,用饱满的热情去亲校亲师亲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创业创新创一流,这样,对校长威信的树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行政管理论文12

  多年来,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这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xx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区高等教育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各高等学校立足我区实际,寻求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区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升,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区高校行政管理方面表现以下共性的问题。

  首先高校突出教学工作,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些;其次只要求教学质量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怎么样,任务完成的水平高低等重视不够;再次在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传统模式管理较多,开拓、创新方面不够,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迫切性低等。由此导致,人们偏激或错误地把管理人员当作高校中的附属者等观念。长此以往,使得领导和决策部门在政策导向、职务评聘、津贴分配、进修深造、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向教学倾斜,从而造成行政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整体素质较差、管理水平、效率较低。

  目前处于高校高中管理层的部门领导,尤其是教学单位的领导,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他们除了党政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带头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这些因工作需要走上了党政岗位的领导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管理知识、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加之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给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这种将专业的学术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混在一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使行政管理工作难以科学有效运行。

行政管理论文13

  一、当前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都存在问题,集中表现为行政效率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机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关注不够,思想上的不重视造成了行动的跟不上,使得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呈现出诸多问题。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机构庞杂,行政管理机构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这种冗杂的机构设置已经超过了职业技术学院所需的业务机构设置数量,会加重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行负担。同时,机构人员设置和岗位设置也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1.2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

  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机构要运行,必须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体系作保障,然而实际上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在这方面存在漏洞。比如,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行政管理行为比较随意,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政。其次,行政管理各部门间缺乏一个完善的运转体系,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沟通不畅,影响了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的效率。

  1.3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职业技术学员的行政管理人员要么身兼几职,既要负责教学工作,还要负责行政管理工作,这会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精力的分散,让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搞好行政管理工作。其次,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多不是行政管理专业出身,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背景,他们行政管理工作多是靠实践中累积的经验进行,这使得他们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处理行政问题。再次,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都把定期培训的名额和指标分配到了教学和学术领域,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缺乏重视。这就使得多数行政管理人员都没有参加过进修和培训,造成他们的行政管理观念落后,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不高,影响了行政管理效率。

  二、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的对策

  2.1优化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而应该以精为准。所谓精,一来要精简冗杂的行政管理机构,要对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对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合理设置。这样就可以避免行政机构过多造成的机构庞杂,运行困难。二来所谓的精,指的是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进行管理,行政管理机构的各部门之间应明确各自职责,应做到分工明确,互通有无,这样才能把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做到位。

  2.2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作保障

  如果没有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将会陷入无章可循的尴尬。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内容详细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约束行政人员管理行为。同时,学校要对各项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加以明确的规定。要保证制度健全、权责明确,使行政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遵守,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强化行政人员的制度意识。此外,还要加强制度监督。建立监督机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通过监督,还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错误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3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人才的水平决定了管理的水平,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水平,必须从打造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入手。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优化现有的行政管理人才结构,要加大对专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引进。职业技术学院要以各种优惠政策吸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的高级行政人才。其次,要加大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给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深造学习的机会,并定期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既能丰富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又能把他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探索行政管理工作。

  2.4职业技术学院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增强行政管理工作的吸引力

  当前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欠缺,这与行政管理人员薪资水平低于教师水平有直接关系。而增加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能够让行政管理人员享受与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同样的待遇。能够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关系重大,要提升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竞争力,必须要提高行政效率,必须要重视行政管理工作。要认真分析当前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的水平。

行政管理论文14

  农业部下面的部门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其行政管理职能也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含有:农业市场宏观调控管理、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制定、农业市场经济监管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这些职能部门共同建设出了地方与中央农业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系统化、差异化、规范化的农村行政管理体系。

  一、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一)扩大管理范围

  经过体制的改革后,国家制定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服务业为市场导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当前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范围不仅农业市场经济提供优越的环境,还包含了产业化经营、机械自动化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

  (二)改善管理理念

  在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明确相关职能、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职能运作要协调统一,这也促使了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逐渐往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农业公共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农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应用有效程度都需要经过相关数据反馈和审核才能评定。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只有落实了政策,才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并探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某地区农业政策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如表1):

  表中:X1是指经济繁荣、X2是指生活提高、X3是指生态文明;Y1代表农用机械总动力、Y2代表农业总产值、Y3代表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Y4代表农村用电量、Y5代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数、Y6代表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Y7代表有效灌溉面积、Y8代表化肥施用量、Y9代表水资源总量指标[3]。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农业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然后依次是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农业总产值以及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等。所以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三、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调控方式有限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调控手段有限。目前国家采取的农业调控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其中,最先应用的就是行政手段,其作为传统调控手段的延续,缺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的综合分析,早已经不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农业发展的调控,并且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经济手段失效,无法正常的进行调控;而法律手段由于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手段共同使用,法律调控方式的不足,也导致行政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使得行政管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据人为主观判断而执行。第二,调控范围有限。过去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资源的充足供给,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生产能力这一方面,而在农产品生产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调控措施,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产业化、可持续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1.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的划分上仍然具有传统职能划分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等级、不同时节、不同内容将职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只注意到职能的全面性,而没有注重职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种被分割的细化职能管理,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只在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有利益可言就向占为己有,这样不仅会降低农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而且可能会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形成管理真空区,导致有关企业能够垄断农业市场,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与中央在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同构化现象,这种模式单一化、等级层次清晰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结构,没有综合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发展,无法推进地区特色农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产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所以,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地区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才能综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过分的干预农业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进行市场调控,既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调控规则,又无法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而执行层作为基层组织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力量过于薄弱。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目前处于没人员、没资源、没自主思维的局面,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为农业市场提供贸易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中,不论是农业生产的群众,还是执法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的建设和利用都比较模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较差的执法态度加上群众淡薄的法律意识,降低了法律在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使得许多农业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都无法落实到位。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任人唯亲、利益趋势的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部分官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谋取额外的利益,不仅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法制体系的建设,而且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陷入了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建设,都不能及时快速的在农民团体中得到响应,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而造成的,使得政府、农户与市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实现路径。这样既不利于国内农业市场快速、合理的发展建设,也降低了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一)增强市场服务职能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职能对农业的基础服务意识,其主要分为服务硬件水平和服务软件水平。提升农业服务硬件水平就是指,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较偏僻、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增添更多的投资项目,包括道路、电网、供水等,解决当地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提高农业服务软件水平则是指,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给农民提供适当的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促使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快速发展。

  (二)增强市场调控职能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调控的不稳定性。而市场调控失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国家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农民也不能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做出及时的响应,导致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综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信息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系统建设,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集约化、产业化、差异化的农业政策,来确保整个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要明确岗位职能,保证权责一致。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责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行政职责就是确立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政权力就是实现其目标而具有的控制协调手段。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行政管理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扁平型。所以,要注重农业体制中基层组织的建设,要为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基层组织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结构优势,及时有效的实施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国家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四)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建设

  加强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法制的建设,要确保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是明确职责要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自身具有的行政权力,不能逾越自身权利范围行使职能,也不能将权利和责任分开,要努力的运用自身的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遵纪守法。不仅是行使的对象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行使人员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明知故犯,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破坏市场结构,损坏农民利益;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利用不合理手段垄断行业、哄抬价格的企业要进行打压,对侵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时效化、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农业服务和行政协调管理。同时,要建立与农民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程度、传播速度、执行力度更加高效。

  五、结语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市场职能,合理规划权利配置,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农民、市场一体化的建设,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15

  1.构建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2.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问题与改革

  4.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行政管理

  5.论行政管理效率观——兼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6.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

  7.行政管理过程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研究

  8.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应对

  9.当代中国环境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10.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11.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

  12.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

  13.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发展困境及激励理论选择

  14.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多维度审视

  15.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

  16.《中国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力及其实现机理

  17.各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启示

  18.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

  19.调整财政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劳动报酬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20.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重构

  21.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看提高学术管理的地位和水平

  22.论市、县级政府在旅游的行政管理中的“位”与“为”

  23.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

  24.创新行政管理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

  25.国内行政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研究

  26.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及其走向

  27.电子政务:多元化治理视角下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28.我国行政管理中的礼仪运用

  29.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于全国调研基础上的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

  30.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的创新——福建泉州工商行政机关推行行政指导的调研报告

  31.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模糊评判

  32.国外体育赛事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33.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理性思考

  34.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

  35.美国公立大学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分析

  36.高校加强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37.推进行政改革·打造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背景、趋势、重点和界限

  38.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

  39.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

  40.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的缺陷及创新构想

  41.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之探讨

  42.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理论、现状与对策

  4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44.行政管理革新与法治政府建设——应以法治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行政管理新举措

  45.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46.中国传统文化与行政管理——略论儒、道互补与治国之道

  47.试论行政管理现代化及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48.论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

  49.建设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

  50.高校行政管理向服务型转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状况实证分析

  5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探析:困境与出路

  53.行政管理支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

  54.从行政管理到综合管理:我国能源管理的模式变革

  55.舟山群岛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国家级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56.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状况与对策

  57.日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58.市场失灵、管理失灵与建设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建

  5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60.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61.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及市场规制的完善研究

  62.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63.新型城镇化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4.工业工程在政府组织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65.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创新路径选择

  66.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

  67.关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研究

  68.中外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实证比较

  69.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探究

  70.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

  71.长株潭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72.基于管治思维的中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制

  7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分析

  74.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75.海洋行政管理(学):一种公共管理视角的`定位及构建

  76.试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

  77.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问题研究

  78.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探析

  79.行政管理全球化:特点、动因及其意义

  80.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意义及措施

  81.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82.沟通:实现人性化行政管理的有效保障

  83.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文化渊源及其运行机制初探

  84.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86.行政管理理性化的追求与困境──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分析

  87.行政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文化建设

  88.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89.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考察

  90.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9.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探寻

  92.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93.非政府组织参与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94.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5.试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行政执行力建设

  96.行政管理视阈下公务接待工作初探

  97.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管理研究

  98.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浅析

  99.论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科学价值

  100.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构建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行政管理论文05-23

行政管理论文11-03

行政管理方面的论文11-29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致谢词12-06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范文11-29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7-21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论文10-08

函授行政管理论文11-28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答辩03-26

行政管理论文致谢词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