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代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浅析论文
在当代,逻辑学研究自身正面临重大而复杂的变化。回望过去,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逻辑学说在古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孕育发展,各树一帜,逐渐形成逻辑学的三大逻辑流派和逻辑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逻辑学研究的发展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和自身的规律,或者说,每个时代,逻辑学都会集中于某个主题进行探讨,逻辑学研究主题的变换就是逻辑学研究的转向。本文在检视历史上的逻辑学转向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当前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问题。
逻辑学研究的转向
(一)第一次研究转向—数学转向
19世纪,逻辑学研究的历史来到了它的一个发展拐点,逻辑的数学化,我们称之为逻辑研究的数学转向。我们知道,在这之前的逻辑学主要关注和研究的主题是论证和推理。逻辑的这个主题之起始点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系统的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大概包括五种逻辑理论,分别是对当关系理论、换位理论、直言三段论理论、模态三段论理论和证明理论,奠定了西方逻辑学理论发展的传统方向。可以说,亚里士多德逻辑是西方逻辑史上的第一个主流的逻辑类型。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各种推理模式的分析提出的三段论,曾一度被认为是推理的唯一范式,在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西方哲学家,特别是像托马斯.阿奎那、奥卡姆、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大哲学家广泛应用的逻辑大都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一个历史事实是,自亚里士多德逻辑创生以来,由于其理论完善度很高,千年以来,理论内容变化不大,因此直到18世纪,哲学家康德竟然仍认为:亚里士多德己经穷尽了逻辑学的要点,逻辑学既不需要变化,也不会再有新的发现。然而短短不到百年,19世纪的逻辑学理论有了革命性转向。起因是弗雷格要为数学寻找逻辑根基。他的著作《算术基础》成为这一转向的奠基之作。弗雷格认为,逻辑的任务就是为算术寻找一个可靠的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晰的数学描述、表达和推理的数学化成为新逻辑表现形态,人工语言代替自然语言,形式公理系统代替古典亚里士多德词项逻辑,人们称这种新的逻辑为数理逻辑。
逻辑的数学转向使得逻辑学研究主题第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向,逻辑开始关心具有高度数学技术的人工语言的构造,其精确性和准确性达到异乎寻常的程度,但是逻辑的数学化趋势也使得逻辑渐渐远离了它本来的自然境界和人文趣味。
(二)第二次研究转向—认知转向
逻辑的数学化毕竟只是逻辑的众多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逻辑注定要在人类知识不同领域展现其存在与力量。20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不断深入发展,加之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逻辑学研究逐渐改变了其原有方向。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入了知识处理和智能模拟阶段。构造逻辑系统描述(高级)认知过程的特征、规约和验证主体和多主体的性质等成为当时逻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鞠实儿指出:“所谓逻辑学的认知转向是指:从起源于Frege的以数学基础研究为背景的逻辑学,转向构造认知过程的规范性或描述性模型的逻辑学。”“认知转向的目标是:给出知识获取,知识表达以及知识的扩展和修正的方法和模型。”于是,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发展的洪流中,围绕智能体认知过程的表征与转换,逻辑学研究的主题实现了它的认知转向。
逻辑的认知转向体现在:更加关注科学知识的处理过程;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研究;更加关注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关注实际智能体认知过程的表征;更加关注不完全形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逻辑的认知转向的根本旨趣在于放弃逻辑研究过去关于论证和推理的研究,集中精力于智能体的知识获取、表征和处理的逻辑建模和逻辑方法的探寻,这是人类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
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
(一) 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
21世纪的今天,逻辑学并没有停止其发展,而是继续朝着更深刻的方向变化。逻辑学研究的转向问题早己经被学界所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相继就此发表了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学者共同认可的意见有两条:一在时间顺序上得到一致承认的是上述逻辑的数学转向和认知转向,这两个转向分别产生了数理逻辑和认知逻辑的新逻辑领域;二是着眼于当代逻辑学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逻辑学研究在前两个转向之后正在进入下一个转向的进程之中。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对于逻辑学研究正在经历的这次转向,学者还有很多不同的提法,如有的认为认知转向之后还有逻辑的动态转向,逻辑的应用转向,逻辑的实践转向等等。这使得我们不能不感到当代逻辑学研究主题确实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那么我们能否找到这些变化的实质呢?
仔细研究文本,我们发现,所谓逻辑学的动态转向是指逻辑以主体的活动为中心来研究主体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等变化,反过来,通过主体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等概念来解释主体的活动动因及认知基础,其显著特征和重要标志是把活动作为逻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来对待。
所谓逻辑的应用转向是指逻辑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种种交互,现代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逻辑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由众多学科组成的逻辑学科群。逻辑的应用研究还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出现了量子逻辑、控制论逻辑、概率逻辑、价值逻辑、法律逻辑、科学逻辑等。
所谓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是指逻辑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变,逻辑学家发现人类的推理是有着现实生活语境的,因此普通的推理是人对于现实语境的一种应变,其中要考虑人这样的智能主体的认知能力,可资利用的外界信息资源以及推理所要达到的现实目标等因素,而对一个现实中的推理的判断标准不是达到逻辑真,而是达到主体在认知现实中对结果的可接受度,这种对“资源一目标”逻辑的追求就是逻辑实践转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上述研究的共同着眼点是信息。动态转向的实质是指逻辑对主体在推理过程中对进出主体的信息之流的研究和刻画,所谓动态是指通过信息更新达到主体信念修正所造成的;所谓应用转向是指逻辑学走向各个学科,结合各个学科的语境信息所建立的各个单独的逻辑子类型,它与特定领域的信息规律和信息结构密切相关;所谓实践转向,其实质是一种对主体在具体现实语境中的欠信息(资源)的应变性推理的研究。可以看到,继关注逻辑形式、主体之后,信息成为逻辑所关注的对象,成为逻辑学研究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提出,当代逻辑学研究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向—逻辑学的信息转向,信息己经成为逻辑学研究的时代主题,同时也是逻辑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逻辑学信息转向的特征与实质
信息是当前哲学发现和哲学概括的最新词汇,信息性是逻辑学信息转向的主要特色,信息是这里最为关键的因素。检视逻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在信息这块新开发的平台上,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清晰的思考。综合国内外关于逻辑与信息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逻辑学信息转向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动态特征。
当代逻辑学信息转向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学术研究视野转变到对主体的动态活动的关注上来。如Van Benthem提出了新的逻辑学动态研究纲领:在逻辑学研究中引入主体活动这个范畴,把主体的活动作为逻辑命题那样加以同等对待。这样,逻辑学就呈现出由静态的认知研究转向动态的认知研究的新阶段。逻辑开始转向对信息更新、交流和主体间互动等新内容的探索和研究。逻辑不再满足于抽象的推理有效性的研究,不再止步于逻辑形式的静态的演绎,不再自足于从真到真的完美过渡,而是关注于实际生活中的人或某个智能体等这样的主体是如何经历动态的思维的,关注主体在有限信息环境中是如何根据信息流动来得到结论的整个行动过程的,关注立足于主体行为与主体意图、信念等之间的动态关系,关注主体行为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解释。比如当代动态认知逻辑研究人的会话过程的主要思路是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信息如何生成、研究认知中的推理过程、分析信息的更新状态、分析人的信念的修正来进行的,在这个思路中,涉及了大量语言学、认知科学和逻辑学知识,最终结果是建立会话过程的信息结构模型,理清信息流动轨迹。也就是说,逻辑学动态性的重要标志是把活动作为逻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逻辑的大量工作都集中在对主体诸如言语行为、交流、观察、学习和信念修正等动态机制的研究上。这样的研究既对语言结构分析意义重大,也对主体的动态化过程认识、计算机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等都具有深远影响。
二是实践特征。
当代逻辑学信息转向的实践特征主要体现为对实践性加以深入研究和对待。何谓实践性?实践性是当代逻辑学研究对逻辑概念的反思,认为经典逻辑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类真实生活中的论证和推理问题,而这种真实生活中的论证和推理或者叫实践推理,具有一种非单调、非线性、可协商、可修正的非完善逻辑结构,逻辑学不应该盲目走向数学化而迷途不返,逻辑学应该面向人的生活世界把握生活实践中的逻辑,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性。这种对逻辑的实践性的要求不仅是逻辑自身本性的哲学反思,同时也是诸如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现代学科发展对逻辑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对论辩理论、概率论、谬误论、语篇分析、会话分析、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演讲学和修辞学这些不同的推理和论辩的方法进行更高的概括和更新的表达。加贝和伍兹认为,那种“纯粹的”、“形式的”逻辑应该被生活的、实践的逻辑所代替。一个实践逻辑包括实践主体、认知资源和认知目标三个因素。逻辑的实践特征就是实践主体(agent)在有限的认知资源条件下,为完成认知目标所做的实践推理行为的整个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本色。逻辑的新任务就是寻求主体的实践推理的那些原则性描述。
三是修正特征。
当代逻辑学信息转向的修正特征主要是指主体在实践推理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智能主体利用信息更新来修改内部状态以驱动主体行为的过程特点,更广义地讲是指对主体内部逻辑前提、逻辑推理、逻辑结论、信念状态以及逻辑真等的一种可修正性。信息转向的逻辑是一种“表征+转换”逻辑,逻辑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推理的有效性的追求,而是掺入了更多信息的角色和信息的作用,这种逻辑在推理之前要引入信息来确定逻辑的前提和主体的信息认知状态,在推理过程之中要关注信息流的改变,在推理结束后要根据信息状态的改变,结合主体信息认知状态来论证主体信念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则要根据信息更新来对主体进行信念修正,这样就可以很具体地为实践主体的推理行为找到契合的推理描述和逻辑模型。Van Benthem认为:“为了得到进行推理的前提,我们要问问题。为了理解答案,我们必须要解释所说的,继而接受这个信息。这样,逻辑系统就获得了一项新的任务:提供有效的推理并系统地描述正在变化的信息的表征。一旦我们得到与我们的信念相矛盾的信息,我们就必须修改我们的信念与之相适应。而在现代逻辑里,关于信念修改和更新的模态理论对此做了大量的刻画。”
简言之,逻辑学的信息转向其实质是通过对主体间的行为的动态的信息流动的表征与刻画,达到对世界的最佳理解和把握,进而为信息哲学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当代逻辑学研究信息转向的原因分析
当代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并非空穴来风,它的产生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可以从时代发展、哲学进展和逻辑学自身发展等方面分析。
一是时代动因。
逻辑学与时代的关系密切,时代发展成为逻辑学信息转向的一大原因。人类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首先,人类生存方式的全球化的融合语境初步形成。数字化的相互接通促使着人类不断向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融合之处进展。其次是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的交流语境初步形成。数字化使得人类生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地理的限制成为了历史。还有,人类价值的虚拟化的社会语境初步形成,信息成为人类交往的凭借和工具,其本身的价值和逻辑亟待深入理解。在这个时代语境中,信息化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貌,同时也急剧地改变着逻辑学的面貌。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发展与逻辑的关系,可以看到,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逻辑学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需求又促进着逻辑学的进步和转向。总之,信息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信息己经逐渐成为当代逻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尽管信息逻辑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围绕信息的逻辑学正在成为这个学科的焦点和未来的方向。
二是哲学动因。
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彼此交融休戚与共的。回顾哲学史和逻辑学发展史,可以看到,逻辑学的每一次重大改变都会在哲学上产生巨大反响,反过来,哲学的发展与进步也会对逻辑学研究产生根本性影响。近百年来,哲学研究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向,从本体论角度看,哲学研究“从以抽象的、形而上的实体为基础的本体论向以现实的、具体的世界,特别是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存在论转变”;从认识论角度看,哲学研究“从既定的、始终如一的思维向生成、显现的思维转变”,“从重实体向重关系、重过程的观念转变”;从研究视角看,哲学研究“从场外观向场内观转变,亦即从纯客观的视角向以主体因素(语言、符号、实践、行为、本质直观)为中介的视角转变”。可以看到,现代哲学强调的是经验世界、具体、自我、主体、过程等诸如此类的主题,我们认为,在深层次上,这是信息哲学初步萌芽的征兆,这一切所表达的就是哲学研究的信息转向,哲学研究的信息转向促使哲学研究对象由实体性世界变为信息世界。哲学信息转向一方面将促使哲学世界观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将促使哲学研究方法发生深刻变化。但是,面对哲学的信息转向,逻辑学研究并没有停滞不前,可以看到,信息的逻辑学思考己经孕育出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知识处理、思维建模等新兴学科,可以肯定地说,信息也己成为逻辑学关注的最为重要的话题和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方向。因此,逻辑学的信息转向是人类认识能力继续深化的体现,是人类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是学科动因。
从逻辑学学科自身发展上分析,如果说古典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中的必然性,其范围还有局限,还略带有一点笼统,那么数理逻辑则依靠精确的数学化手段,通过人工语言的构建,将古典逻辑的那点局限性和笼统性给予剔除,达到了很高的精确性和良好的工具性,给人类带来了认识手段的巨大进步。但是数理逻辑的另外一面是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和信息的欠缺性,暗含着诸如将人类思维引入歧途等隐患。而认知转向将通过承认人作为主体在实际中推理的能动性,并且引入认知心理学的东西使得逻辑得以很好地刻画主体推理模型,令逻辑学研究生面别开。然而,逻辑是要为人思考服务的,认知逻辑还只是一种静态的认识,而人的思维是动态的、交流的、受限的,因而逻辑需要一种动态的在资源受限条件下的达到主体间的相对真的认识,所以逻辑没有停止其步伐,逻辑学研究当前正进行着这种转向,而这种认识是高度依赖信息的。这种转向后的逻辑必然是动态的、多元的和修正的,在更高的水平上,我们认为在逻辑学数学转向和认知转向之后的这个转向应该被综合归纳为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这个概括具有更好的包容性,更高的归纳性和更开阔的研究视野。
【当代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浅析论文】相关文章:
空间转向文学研究的论文07-30
电子媒介与当代文学的审美转向探析论文09-27
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07-22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研究的论文09-19
浅析教育叙事研究的是与非论文10-13
当代大学文明教育研究论文08-25
浅析剪纸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论文08-01
法律逻辑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论文06-22
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