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责任意识作为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精神世界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首要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校来说迫在眉睫。
1、晓之以理,促成学生责任认知。不少学生认为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是义务,理所当然,而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全凭个人喜好与心情。这一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责任心。通过灵活的责任◇ 教育方式,丰富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责任的内驱力,提高学善 生对责任的识别、选择、和履行,同时有效地提国 高学生的责任觉悟程度,端正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使学生责任行为倾向优化,形成良好的责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
2、动之以情,通过自我感受产生责任感。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反复训斥, 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责任感的。所以,让学生学会负责,首先要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学生的自我感受。只有当学生有了真正的自我感受时,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3、导之以行,形成责任行为体验是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形成的基础。要使学生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就必须从细节体验做起,从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体验着手,也就是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责任行为的最好体验,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过程。学习、行为、生活中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为具体的行动。
(1)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熏陶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创设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培养受教育者责任感,其最大优势是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体现一种渗透陛、具体性、深刻性,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来强化学生采取正确行为后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各种兴趣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做事能力及办事信心,融洽师生感情,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的乐趣,最后引导到对某一事物的志趣。
(2)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决不意味着可以体罚、伤害孩子。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孩子的过失呢?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相反要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与勇气。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几乎可以从所有的'过失中学到益处。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意识到哪些是该去做的事情,哪些又是不该去做的事情,增强他们的是非感和责任感。
责任意识教育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每所学校都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纳入德育工作的内容,狠抓落实,加强管理;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视为己任,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我们相信,学生的责任意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格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校园会更加和谐。
【浅谈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