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摘 要】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 各个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跨学科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既是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契机, 也是对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挑战。本文从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实际出发, 对相关学科攻读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了探究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学生、学校各方应注意的事项, 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叉学科;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1、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 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创新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点上。诸如生物信息、金融数学、数字医学、生态环境等新兴学科, 都是交叉研究的产物。在高等院校, 一方面当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单一专业制”,似乎并不利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而另一方面, 跨学科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与日俱增。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学科, 更是以跨学科生源为主, 测绘类本科毕业生仅占所内研究生的25%左右。这种现象, 既是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契机, 也是对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挑战。笔者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实际工作中, 对相关学科攻读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针对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 总结了导师、学生、学校三方在培养跨学科人才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以期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
2、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优势与不足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本科教育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1 ]。钟秉林校长曾说过: 现在的研究生应当分为两种, 一种是应用型硕士, 对他们做应用型专业化培养; 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作为读博士的一个前期阶段。无论是哪一种硕士研究生,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追逐的焦点。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从传统单学科的培养模式向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培养方向发展。
从学生而言, 推研或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本科教育通往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桥梁, 也是许多学生人生方向的第二次选择。跨学科、跨专业选择的研究生数量日渐增多,已成规模。跨学科研究生同本专业研究生相比, 既有他人不可企及的优势, 同时又有一定的不足。
211 研究生跨学科的优势
首先, 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比较容易形成综合型的知识结构[ 2 ]。其次, 跨学科研究生有可能形成因学科交叉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有利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形成创新点。
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任务很重。在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每个硕士导师都承担多个科研项目, 这些科研项目大都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如笔者正在承担的“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数据库建设”, 既包含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知识, 又需要有地质灾害的专业知识; 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表温度两步反演方法及重庆市农业干旱监测”项目既是定量遥感研究的问题, 也是农业领域的热点问题??, 因此, 对于本身就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而言(如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吸引多学科本科毕业生, 学生之间可以从多个专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一点对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212 跨学科研究生的不足
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跨学科研究生由于没有经过新学科本科专业训练, 在新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环境知识积累上有所欠缺, 在进入所跨入的学科学习时易出现“水土不服”、“消化不良”, 在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项目做不了, 论文写不出, 难以进入科研状态等现象。加之有些学生急于求成, 出现浮躁甚至自卑情绪,都是不可取的。从多年的培养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看,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进入所跨学科慢, 初期学习负担大, 存在比较明显的学科跨越期。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 学科交叉的优势即可逐步显现出来。
3、学科可以跨多大
跨学科有利有弊, 如何趋利弊害, 扬长避短? 首先需要研究“学科可以跨多大”这样最基本的问题, 也是跨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学科间需要有结合点
理论上而言, 这一问题的答案当是“无限大”。科技与人文都可以交叉, 且提倡交叉, 何况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
从现阶段我所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看, 跨学科学生所学本科专业还是需要与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结合点。结合点选得好,交叉学科的优势就容易发挥。如我所近五年共招收了三位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 三位学生来自三个不同的大学, 来到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以后, 两个学生研究方向选择遥感, 一个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了GPS。
其中一个研究遥感方向的学生已经毕业, 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 现在在美国北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另一位研究遥感方向的研究生09年刚刚入学, 将研究国产SAR数据的应用。由于遥感研究需要电磁理论、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恰恰具有该方面的基础, 这就是其学科交叉点所展示出来的优势。研究GPS的这位同学2010年毕业, 在导师的指导下, 成为国家发改委项目“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主要研究力量。这也得益于他的本科专业背景。
3、2 合理的课程设置弥补学科间的差距
毋庸质疑, 跨学科攻读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在测绘基础知识方面是欠缺的。如前例, 尽管学生在电磁学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他(她)不清楚坐标、不明白投影、不懂得地图、缺乏空间信息意识。又如: 我所50%左右的学生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虽然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 但尚对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缺乏必要的了解,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欠缺。为此, 我们特开设两门专业基础课———《地球空间信息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笔者负责《地球空间信息学基础》课程, 向学生介绍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 一方面,该课程可以体现交叉学科的优势, 另一方面也是我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补充。
此外, 清华大学跨院系选课的机制可以弥补研究生学科间的差距。如笔者一位结构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选修了《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课程, 这些课程帮助她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应用方面奠定基础。在跨院系选课过程中, 学生与跨院系研究生、导师进行交流, 扩大知识面, 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因此, 导师要多鼓励研究生跨院系选课。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协助他们确定主修学科和辅修学科, 在满足主修学科学位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灵活地制订辅修课程计划、选修或自学跨学科课程。
3、3 科学的教学方法
缩短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课程学习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决定其能否在此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关键因素, 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研究型大学提倡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我们认为: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的教学, 研究型教学把知识融于科研方法, 将教学过程融于研究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解决问题为途径,采取开放式、合作化、灵活性、半约束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提倡快乐学习、快乐科研, 激发学生从事新的研究方向的兴趣。“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科学的教学方法换来学生的研究兴趣, 缩短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3、4 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助于研究团体工作创新
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在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中,形成了跨学科、跨专业招生与本专业招生并重的招生观念,所招生的学生在本科专业中涉及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摄影测量、测绘工程、电子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专业, 学生来源广, 学缘结构丰富, 专业面宽,课题组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氛围, 其交流方式及内容都能够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 给研究生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基础。
在多学缘结构的研究团体中, 导师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跨学科的研究生不仅新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本专业相关知识欠缺, 而且对本学科思维方式的风格、特点更是知之甚少。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 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循循善诱, 有意识去捕捉学科交叉的创新点,并引导学生, 真正把跨学科不足变成交叉学科的优势。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今研究生教育的主题,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关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研究型大学,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可能成为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值得提倡的途径。
参考文献:
[ 1 ] 贾川1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1
[ 2 ] 翟亚军, 李素琴1对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 J ].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4 (4) : 572591
[ 3 ] 尹伟1论我国高等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41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若干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弹性学制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浅谈08-14
系统法学研究的若干问题07-05
执行拍卖若干问题研究08-31
硕士研究生培养和论文答辩常见问题09-29
试析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10-21
经理股票期权若干问题研究08-21
股东现物出资若干问题研究05-30
论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问题07-2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8-07
研究外语能力的培养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