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与课堂教学

时间:2021-03-31 08:19:22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有关心理控制与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师生在“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效,期间必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控制。本文主要论述了心理控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方法及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有关心理控制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心理控制;课堂教学;课堂心理控制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在“课堂”这个特殊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和影响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和反应。

  期间必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就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把它引向期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控制者的目标的运动过程。它包括对外的控制和对内的控制,即控制别人和自我控制,控制的内容主要是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要驾驭一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必然要实施课堂心理控制。课堂心理控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将其心理活动控制在所授知识的范围之内,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使学生不仅能接受知识和技能,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隐含的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控制的必要性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人们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需要有所控制,尤其是心理控制。

  首先,个人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心理的自我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他人的心理而控制他人的行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由于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性格偏激、负面情绪等影响,经常发生心理活动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使他们重新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知识。

  其次,个人也需要接受他人的控制,并通过接受他人的控制而控制自己的活动。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经受情绪、情感的困扰,在课堂教学中也难免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此时教师就需要接受来自学生的心理控制,同时进行自我心理控制。可见,心理控制在课堂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没有教师和学生心理上的自我控制和相互控制,教学过程就无法正常而有效地进行。心理控制贯穿在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方面,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控制的可行性教师和学生以及周围的客观环境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总是处于这样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不仅教师和学生同客观环境之间构成了一定的控制关系,而且师生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可控关系。凡是可控系统,其发展变化都具有多种可能性且具有可预测性。师生尤其是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对不利条件的控制等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节和修正,使可控系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心理控制是有其解剖生理基础的。通过正电子层面X线照相术发现,控制与某些脑区的机能有联系。具体来说,具有控制感与额叶皮质的激活有关,缺乏控制感则与边缘系统,特别是杏仁核的激活有关。此外,心理控制与免疫系统机能也密切相关。对动物的研究证实,当动物面对无法逃避的危险时,其免疫系统反应降低。有关人类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心理控制与遗传因素也存在着确定的关系。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控制是有教育心理学依据的,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下进行的知识、情感交流的过程。

  此时若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心心相通,便较易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交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使教学过程陷入停滞状态,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三,心理控制的可行性是由心理的可知性决定的。在复杂、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心理。虽然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他们的心理也无法被直接观察和感知到,但是他们的心理并非不可认知,因为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虽是内在的,但它必然要通过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一系列外在的言语表情变化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

  第四,心理控制的可行性也是由心理的可塑性决定的。人的心理及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由于自身及外在环境不断变化,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了适应环境,满足自身及社会需求,人们就需要调控并改变自己,使其向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方向发展。因此,人的心理具有可塑性。正因为人的心理是可变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及自身进行心理控制。

  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控制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师生之间相互的心理控制,又有教师对自身的心理控制,而且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并融汇贯通的。结合前人的经验及自身的教学经历,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心理控制。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控制怎样把学生游离的心理活动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进行课堂心理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调节好学生的课堂心理。培养学生善于同引发注意力分散的因素作斗争的能力,并加强自身学习的责任感。这无疑是稳定学生情绪,控制课堂心理的一剂良药。

  第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也就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5]。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依循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及心理发展特点,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控制学生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探究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要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录音、影视、多媒体等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既可增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感召力,也可更好地控制学生的心理。

  第四,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本 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其采取的行为。只有学生情绪情感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有研究表明,愉快、焦虑、好奇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这几种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自我心理控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目标的树立,还是具体方法的选择、实施,其中每一步骤的完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我心理控制。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即能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能较快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作出最佳调节和修正。但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情绪。因此,要使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就应当采取相应的心理控制对教师的教学情绪进行有效调节。

  第一,要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调控。即通过提高教师认知水平的方式,调节教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生理因素对情绪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对情绪的产生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认知因素。正由于教师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使他们对同一种教学环境产生不同的评价,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情绪。因此,要有效调节教学情绪,提高教师认知水平乃是根本。

  第二,要进行归因控制。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作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心理控制在压抑和困境中显得特别重要,控制感可以降低压抑的体验,帮助教师对付不可逃避的不愉快事件。控制带来的益处是提高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则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和动机。

  因此,教师要较为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归因理论来思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要学会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排解和自我安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遭受某种挫折,在挫折压力过大而得不到外界支持时,还会产生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个体可以通过自我鉴赏、自我安慰等方法来减少内心冲突和不安,从而缓解情绪失衡状态。

  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许多不测事件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应变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躁、不慌张、心态平和,做到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此外,心理学家还提出一种稳定情绪的方法,在心情烦燥时,闭上双眼,徐徐地运气,慢慢地深呼吸几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物品的影像,如一个球体、一个多面体等,影像可静止也可旋转,反复想这个影像,有利于理顺思路,克服紧张情绪。

  学生的自我控制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所谓学习的自我监控_8 是指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力可从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学习策略、训练学习意志等方面进行。

  师生的相互心理控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使相互心理控制达到最佳水平,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控制。

  实施课堂心理控制应注意的问题预见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先考虑学生容易发生注意分散的环节和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一些可能的心理偏差因而被遏制于萌芽之中。

  自主性。心理控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需要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愿望和决定自己的能力,这种自主性使一个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控制。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时必须承认学生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心理控制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自我控制来实现。没有学生心理的自我控制,任何控制都是徒劳的。心理上的控制是不能强迫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才能提高心理控制的有效性。(3)动态性。教师心理控制的动态结构与教学活动的发展进程是紧密相联的。结合教学活动的整个活动进程来考察人的心理控制的动态结构,可以认为人的心理控制包括计划、准备、意识、方法、实施、反馈等几个具体环节。因此在进行心理控制时要注意把握各个环节的特点,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个性差异。控制实际上是个体的认知、思维、情感和个性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每一个体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是不同的。

  如对此加以观察,就可以掌握个体的控制特点,在必要时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心理控制和调节。

  他控和自控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就学生而言,学生既是接受他控的受控者,即教师控制的对象、被控制的客体,又是自控者,即自我控制的主体。其二,就教师而言,教师既是控制学生的他控者,又是自我控制的自控 。懂得这些,才能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控制中的正确关系,才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发挥好学生自我控制的主观能动作用。

  否则,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控,教师的控制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善于控制自我,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效能。

【有关心理控制与课堂教学】相关文章: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08-30

采购成本控制与方法08-30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09-12

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08-21

心理学书籍推荐—控制你自己08-26

文章: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09-13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效应09-24

有关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困境与心理调适09-18

心理测试与分析09-13